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歌的教化功能不只體現在詩中對“鳥獸草木”的名物知識的科普,更在于詩歌所承載的“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人際關系與情感互動。古人用詩的形式講述道理、教育子孫,即“示子詩”。示子詩不僅包含詩人的諄諄教誨,也體現出詩人的慈愛與親情。
(2021年新高考全國Ⅱ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兒子 〔宋〕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
[注]七月詩:指《詩經·豳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 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 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
D. 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二十九歲應試臨安,為秦檜所黜,入仕后兩次因主張抗金被罷免,后任王炎、范成大等人的幕僚,晚年閑居山陰。陸游一生創作的詩歌數量多,內容豐富,有愛國抗敵、鄉村生活等主題。
《示兒子》這首詩從陸游自身起筆,首聯通過寫自己沒有建立功業,引出對兒子的希冀,故第1題A選項的說法正確。頷聯承接首聯,“為農”與“為士”是“報明時”的兩種途徑,陸游認為“農”與“士”沒有高下之分,“為農”“為士”也是在侍奉父母、報效國家,這兩種途經都要求人誠實不欺、辛勤付出,所以B選項的說法正確。頸聯上下句分別說明了“為士”“為農”的內容,前者要求讀書孜孜不倦,于六經中求索“道”,后者則要求耕耘不輟。尾聯完成了“耕”與“讀”的結合:《詩經》中的《七月》一詩講的是農民的勞作和生活,傳統經學認為《七月》詩“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王業”即建立王朝的事業。古代“王業”的基礎是農耕和民生,熟知農事,“以知天時,以授民事”,讀書人通過讀詩了解民生疾苦,正是“耕”與“讀”相結合的體現。
此詩展現了陸游“耕讀傳家”的思想,“耕”與“讀”貫穿全詩。陸游曾有詩云“王業與農功,事異理則一”(《雜興五首·其四》),認為二者有相同的道理。這是陸游讀書耕種的心得,也是他教誨兒子最重要、“最親切”之處。陸游在仕途上屢屢受挫,卻并沒有產生退隱之意,而是希望兒子既能熟讀經書,又能親力躬耕。因此,第1題C選項的說法錯誤,D選項的說法正確。
第2題需要分析陸游讀書法中“道在六經寧有盡”與“熟讀周公七月詩”之間的關系。頸聯說明“道”精深博大、無窮無盡,陸游以此告誡兒子虛心學習,尾聯則為兒子的求索指明了具體方向:正如《詩經》的基礎是記錄農事生活的《七月》,“王業”根植于農耕之中,讀書與耕作一樣,應該勤勉踏實,積點滴之功。
陸游從農事中體悟出讀書的道理,并將自己的心得全部傳授給兒子,希望兒子可以獨立自強(可無饑)、建功立業(報明時)。“親切”本意指讀書、做人真切的道理,這里也形容詩中諄諄教誨的慈父面貌。
詩歌除了言志,還可以作為講述事理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孫與紀念祖先都是中國古代家族生活的重要內容,因而古典詩歌中既有追述祖先的傳統,也有留示子孫的題材。例如,魏晉南北朝時,陶淵明有《命子》詩,詩歌起句“悠悠我祖,爰自陶唐”是稱頌祖先的內容,后三章則是“示子”的內容。詩人先講述了為兒子取名的過程,表達得子的欣喜——“厲夜生子,遽而求火。”(《莊子·天地》:“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厲”同“癩”,指患癩病)。他認為愛子之心是人之常情,然后寄托自己的希望:“既見其生,實欲其可”“夙興夜寐,愿爾斯才”。陶淵明在結尾又寫“爾之不才,亦已焉哉”,這既源自他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又反映出他在教育中的溫和豁達。
唐宋詩人的示子詩常常結合自身的境遇,在教育后輩的同時傳達出關于家國、歷史或人生的思考。唐代著名的示子詩有杜甫為兒子宗文、宗武所作的詩歌,如寶應元年(762)秋,杜甫為宗武生日作詩:
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
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示子詩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吾家事”包含著不墜家風的壯志,面向先祖的榮光;“世上情”則關注現實生活與親情,面向眼前的子女。杜甫教導兒子宗武“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上句呼應“詩”的話題,傳授自己的作詩經驗,下句則告誡宗武不應盲從“彩衣娛親”的孝道,實際上是勉勵宗武勤學讀書,通過建立功業的方式來盡孝。可見杜甫重視讀書傳家,但對親子關系的見解并不陳腐。在另一首示子詩中,杜甫寫宗武“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也可見二人之間融洽的相處氛圍與親密的父子關系。
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時,又寫下兩首示子詩。第一首《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尾聯稱:“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眼見孩子們長大,詩人感受到自己日漸衰老。此句詩人體察到人情的細微之處,表達出“歲月不饒人”的感時之悲。又從“吾家事”自然延伸到“天下事”,時逢寒食節,雖然“安史之亂”已過去好幾年,但中原仍陷于戰亂,詩人與家人流落他鄉,借此抒發自己的傷世憂國之情。第二首《又示兩兒》起句“令節成吾老,他時見汝心”呼應前首中的“汝曹催我老”,頷聯“浮生看物變,為恨與年深”則深化了其對世事與歷史的感傷。
宋代詩壇涌現出更多示子詩,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文學家族數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宋詩更注重說理,更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如蘇軾有《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此詩雖然不專為示子而作,卻表達了詩人對孩子的希冀。詩作用自嘲的口吻表達對自己遭際的感慨與不平,也諷刺了位列公卿之人的愚鈍。蘇軾曾寫道“人生識字憂患始”,詩中的“惟愿孩兒愚且魯”雖是玩笑之語,卻也是對幼子的叮囑,隱含著他對兒子深切的關心。一生歷經坎坷的蘇軾可能真的希望幼子能夠安穩度日,故而將人生智慧寄寓在輕松幽默的言語中。
親情是人際關系中私密、珍貴的情感,在示子詩創作中,詩人一改士人嚴肅的面孔,展示出柔和、親切的一面。示子詩具有日常性,也反映出真摯感人的親情。然而,在山河破碎、內憂外患的年代,示子詩也能反映出詩人的擔當,彰顯家國情懷。例如,陸游的諸多示子詩中,遺作《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傳頌最廣。此詩既是父親的臨終囑托,也是忠貞愛國之士未盡的夙愿,因而千載之下仍具有直指人心的感染力。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