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佳



大豆起源于中國,是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易于種植,適應性強,生長周期短,因此在全球范圍內廣泛種植。大豆不僅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資源,還是工業加工的重要原料。大豆植株的新鮮莖葉可供食用,其主要產物大豆籽實可分為黃豆、黑豆、青豆等多種類型。大豆的一生包括出苗、幼苗、開花、結莢、鼓粒至成熟等6個階段,需時約150天。不過,由于各地氣候條件和種植品種的不同,大豆的生長周期也會有所差異。
大豆在中國走過了一段從野生到栽培、從主食到副食、從區域種植到廣泛種植的悠久歷史。在當代社會,大豆已牢固確立其作為全球重要作物的地位,催生了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大豆產業鏈。隨著大豆產業的蓬勃發展,浸潤著中國獨有特色的大豆文化也應運而生,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大豆的飲食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農耕為根本,其糧食作物的演變見證了從黍稷主導到菽粟并重的歷史變遷。在將野生大豆馴化為栽培作物的過程中,古代先民精心選育,培育出具有多樣化農藝特性的大豆品種,并逐步構建了一套涵蓋播種、施肥、收獲等環節的大豆栽培技術體系。隨著鐵質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普及,大豆的種植區域得以拓寬,產量亦顯著提高。《戰國策》中有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大豆的烹飪方式多種多樣,其豐富的植物蛋白營養使之成為古代中國人民的主糧。
大豆制品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加工利用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豆豉和豆醬是最早的加工形式。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豆腐的制作始于西漢淮南王劉安,揭示了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豆腐的制作技藝。從戰國至秦漢,大豆不僅作為食品,還用作肥料和飼料,并在魏晉時期開始在調味和食品加工中得到應用。到了隋唐宋元時期,大豆用于榨油和制作豆粥等。明清以后,豆制品的種類更加豐富,應用于豆腐、豆油、肥料、飼料和醫療等多個方面。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大豆制品變得更加多樣化,豆腐尤為流行,有四五十種衍生物,中餐中的豆腐名菜也非常豐富。如今,豆漿成為許多人早餐的選擇,豆類飲料如“維維豆奶”也深受消費者喜愛。
大豆的文學形象
古代對大豆的稱呼有“豆”和“菽”,其中“豆”泛指多種豆科植物,甚至還用以指稱一種盤形的青銅器皿,而“菽”專指大豆,大豆與黍、稷、麥、稻并列為五谷。大豆在古代有多種食用方式,包括煮、煎、炒、烹、炸,以及制作豆芽、豆粥、豆醬、豆腐、豆漿等豆制品,這些豆制品深受人們喜愛,并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元素。縱觀歷代文學作品,大豆的文學形象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首先,大豆在文學中映射出對山水田園生活的浪漫向往。這種情感起源于《詩經》。在《詩經》中,大豆的種植與山野生活緊密相連,人們在田野勞作時高歌抒情。如《詩經·大雅·生民》中有:“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歌頌了祖先后稷發明了種植大豆的方法,澤被后世。再如,《詩經·小雅·采菽》中的:“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描繪了收獲大豆時討論國家強盛的場景。而《詩經·小雅·小明》中的:“歲聿云莫,采蕭獲菽。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則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詩人在年末之際,想到家鄉的親人正在收獲大豆,而自己卻孤身在外,心中充滿了憂愁。
其次,大豆在文學中象征著君子的清貧樂道、啜菽自足的樂觀主義精神。荀子在《天論》中寫道:“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君子以大豆和清水為食,是安貧樂道的表現。唐末學者徐寅在《自詠十韻》中寫道:“粗支菽粟防饑歉,薄有杯盤備送迎。”毛澤東主席在《七律·到韶山》中寫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贊揚了辛勤種植大豆的勞動人民,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大豆如波浪般豐收的景象,他們才是享受豐收喜悅的最合適人選,這正是大豆所蘊含的樂觀精神的深刻含義。
最后,大豆在文學中承載著中華民族尊奉雙親孝順父母的孝道文化精神。《禮記·檀弓下》載:“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子指出即使生活貧困,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即使是吃豆喝水也是孝順。“菽水承歡”和“菽水之養”因此成為尊親奉養孝道文化的重要象征。如蘇軾在《留別叔通元弼坦夫》中贊揚朋友時寫道:“石生吾邑子,勁立風中草。宦游甑生塵,菽水媚翁媼。”這里,蘇軾借用菽水的文化內涵來贊頌友人石坦夫對父母的孝順。宋代詩人陸游也在《湖堤暮歸》中寫道:“俗孝家家供菽水,農勤處處筑陂塘。”描寫了每個家庭都以大豆和清水來贍養老人,展現了純樸的孝道風尚。
大豆的成語俗語
在漫長的生產生活與語言使用中,勞動人民創造了眾多與大豆息息相關的成語和俗語。這些表達方式相較于文學作品更加生動活潑,與大眾文化的關系也更為緊密。雖然大豆相關的成語和俗語不勝枚舉,但它們在構詞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基于大豆的某一特性或幾種特質來創造詞匯。
許多與大豆相關的成語和俗語都是基于大豆的外形特征創造的。例如,用“膽小如豆”和“目光如豆”來形容人的膽量和視野小。由于豆粒和麥粒在外觀上的顯著差異,“不辨菽麥”則用來形容那些缺乏辨識能力的人。此外,大豆吸水膨脹的特性產生了“泡水的大豆——自我膨脹”這個歇后語,用以形容那些自負和自大的人。除了大豆本身的外形特征,豆制品的獨特外觀也成了創造成語和俗語的靈感來源。如“豆豉憫豆腐——黑白分明”和“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都是利用豆腐和豆豉的顏色來形成比喻,形容事物清晰明了,毫無混淆。
除外形特征之外,大豆的一些內涵特征也被巧妙地融入成語和俗語。如“冷灰爆豆”一詞,在冷灰之中炒豆子當然炒不熟,因此用來形容不尊重客觀規律做了無用功。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則簡潔而深刻地表達了付出與收獲、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傳達了耕耘與收獲的人生哲理。大豆制品的特質也反映在俗語中,比如豆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軟,而與軟性特征相關的是“刀子嘴,豆腐心”“豆腐做門墩——難負重任”“豆腐做匕首——軟刀子”等。另外,“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形象地表達了世間萬物相生相克、相互制約的微妙關系。
這些成語和俗語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集中體現了大豆及其制品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特性。這些表達方式不僅反映了大豆與民生緊密相連、根植于生活的現實,也展現了大豆特性豐富、可塑性強的一面,從而豐富了大豆文化的內涵,拓展了大豆文化的外延。
大豆的文化風俗
勤勞而熱情的勞動人民圍繞大豆創造了一系列文化風俗,以表達對大豆的深厚情感。大豆及其加工制品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之中,成為節慶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風俗集中體現了人們對大豆的真摯情感,成為傳承千年大豆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節日是研究風俗文化的關鍵領域,它們是人們對于喜愛、思念等情感的強烈而集中的時間性表達。大豆主題的節日反映了人們對大豆的普遍喜愛。在眾多大豆節日中,“北大荒大豆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該節日自2010年在重要的大豆產地黑龍江省首次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了9屆,成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節日慶典。其宗旨在于弘揚大豆文化、振興大豆產業、建設綠色豆城。歷屆大豆節的主題均緊密圍繞這一宗旨展開,凸顯了人們對大豆經濟、文化、生態三者和諧共生系統的認識,并強調了文化、經濟、城市之間多元協同發展的重要性。
除專門慶祝大豆的節日之外,豆腐等豆制品也擁有其獨特的節日慶典。豆腐的發源地淮南市舉辦著“中國豆腐文化節”,紀念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貢獻。該節日每年9月15日舉行,由多方組織共同主辦,旨在弘揚豆腐文化,是國際性的商旅文化節慶活動。1990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20屆,成為食品節慶中的重要盛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這一節日逐漸轉變為豆制品展銷會的形式,并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傳承和發揚豆腐及大豆文化。
此外,還有各種習俗展現了人們對大豆的喜愛。《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門戶。……其法,先以楊枝插于左右門上,隨楊枝所指,乃以酒脯飲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每年正月十五要制作豆粥,將楊樹枝插在門上,根據楊枝受風飄動的方向,在酒肉、豆粥、糕糜上插筷子進行祭祀。民間俗語“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講的就是春節前有磨豆子、做豆腐的傳統。豆腐也是新年食物,其名稱與“頭富”“都福”相近,寓意新年愿望。此外,還有“二月二,炒豆子”的傳統習俗。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炒豆子,象征五谷豐登的美好寓意。
大豆的藝術形象
歷代藝術家把大豆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將其植株、果實形態和不同文化意蘊融入繪畫等作品,表達出豐富多彩的大豆文化形象。
南宋馬麟的《豆蝶圖》清雅而寫實,描繪了五彩斑斕的蝴蝶圍繞枝繁葉茂的大豆植株翩翩起舞的場景,不僅野趣十足,還頗有欣欣向榮的意境。元代任仁發的《大豆圖》中描繪了大豆豆莖、花朵、豆葉以及豆莢的形態特征,刻畫細致,形態逼真,表達了對大豆的喜愛之情。清代華冠的《余世苓菽水圖》描繪了余世苓在冰天雪地的戶外身穿單衣、足著草履、肩扛手提菽水急行趕路的情景。菽水原指豆子和水,意為粗茶淡飯,是安貧樂道、尊親孝道的象征。1944年,肖肅的木刻《投豆子,選好人》刻畫了陜甘寧邊區人們用大豆當選票參與選舉的場景。大豆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推進民主治理、賦予人民群眾民主權利的重要象征。
大豆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持續的馴化、栽培、改良和利用,成為中國農業四大發明之一,已深深植根于先民的生活,不僅與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緊密相連,還對中國乃至全球農業和文明進步有重要作用。大豆文化價值深遠,應當進一步挖掘和傳承,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