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朋



雪山之巔,黨旗鮮艷,誓詞鏗鏘!
2023年國慶節后的一天,新疆喀什邊境管理支隊科克牙爾邊境派出所巡邏民警在海拔4700米冰達坂重溫入黨誓詞,在“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見證下不忘戍邊初心,牢記守邊使命。
成立于1964年的科克牙爾邊境派出所擔負著40公里邊境線巡邏防控和602平方公里邊境轄區的治安管控任務。60年來,一代代科克牙爾戍邊人努力踐行著“守祖國邊疆,保人民安康”的錚錚誓言,與當地牧民風雨同舟,把初心書寫在雪嶺之間,讓黨旗在冰峰之巔高高飄揚,在冰峰雪嶺間譜寫平安樂章。
引“近鄰守望”,譜鄉村“和諧曲”
近年來,科克牙爾邊境派出所有效建立起警網融合、社會共治的基層治理模式,推動所長、警務隊民警100%進鄉、村班子,將警務隊民警“第二張辦公桌”前置到社區,實行警長負責制,建立警情通報聯動機制,以黨員民警的全方位下沉拉近警民距離,確保了社會治理的重心轉移到哪里,黨員就到哪里,真正當好鄉村治理的組織者。
謝爾乃甫村是距離派出所最遠的行政村。駐村警務室依托“1+3+N”警務聯勤機制,牽動駐村輔警和村干部、網格員等各方社會力量,不斷建強駐村警務團隊,通過警網融合,確保鄉村平安更有保障。
每年夏季,氣溫升高,雪融性山洪不定時襲擊村里,給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安全隱患。
2023年6月25日晚,警長王佳樂與戰友一起夜巡時見河道水流量增大,頓時感覺不妙,立即發動駐村警務團隊對全村83戶牧民家庭開展全面排查。即便如此,還是有4戶地勢較低的牧民院落受損。為徹底消除隱患,次日一早,王佳樂便協調來機械對全村河道全面排查加固,查一處改一處。至7月中旬,面對再次襲來的山洪,全村無一處受損。
5年前,派出所依托警務室建立起冰山調解室,通過織密“兩張網”(排查網、化解網),實現與司法、企業、田間、公親、心理力量等社會調解力量的聯動聯調。針對未化解矛盾糾紛,實行一事一檔,按要求不間斷走訪化解,直至化解成功或風險降低,實現排查化解從“苗頭”到“源頭”,調解力量從“牽頭”到“多頭”,跟蹤問效從“開頭”到“回頭”,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嚴密防范“民轉刑、刑轉命”案件發生。
2023年8月21日,群眾反映村里一處通信線路被一施工單位作業時挖斷,導致附近10余家牧民網絡信號中斷。村民們聚集在一起討要說法。駐村民警聯合村委、涉事企業第一時間介入,并保證三日之內將損壞的線路還原,恢復附近村民正常生活秩序。至24日,在民警監督下,被損毀的近200米線路恢復如初。
自調解室成立起,派出所共受理矛盾糾紛181起,成功調解180起,成功率高達99.4%,未發生一起因矛盾糾紛引發的惡性案事件,延續了轄區60年無重大刑事案件發生的優異成績。
牽“警企聯動”,唱平安“楓景歌”
在高原風光旅游潮的影響下,轄區企業代表也紛紛加入平安建設。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愿為建設平安景區出一份力,獻一份熱。慕士塔格峰冰川公園內的“法宣”馬隊便應運而生。
這支馬隊可不簡單,由派出所聯合景區管理部門牽頭組建,以當地牧民為主,隨派駐在卡拉蘇口岸警務室的民警一起服務四方游客,閑談之中充當“反詐宣傳大使”“安全護航員”。
“高原缺氧,走慢點!”國慶節期間,民警孫中川與馬隊始終在一起,游客乘騎馬匹前往冰川,他就徒步緊隨,向游客宣講邊境法律法規,提醒注意事項。牧民則向游客解說著當地風土人情。
一趟騎行之旅下來,游客們紛紛豎起大拇指:“來這玩既了解了當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時領略了冰川的壯觀美景,還有蜀黍們的一路護航,安全感爆棚!”
“景區人多復雜,流動車輛、馬匹多,海拔高,老少獨行容易出現高原反應,稍有不慎便會有生命危險。”教導員李勇介紹說。
2023年10月3日,廣州游客黃某著急找到執勤民警王興寧,稱與閨女鬧脾氣導致失聯,尋求幫助。王興寧立即將詳細情況通報給在終點、馬隊以及園區入口處的戰友和工作人員,警企民聯合尋找,最終在距離園區入口4公里處發現正徒步前往終點的小女孩。
除“法宣”馬隊外,駐勤民警也根據節日特點,利用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時機,在景區服務大廳設立“反詐”攤點,為游客送上法制套餐,讓大家出門在外能夠玩得安心、玩得放心。
自2023年年初以來,民警幫助189名旅客找回丟失財物247件,挽回損失近10萬元,收獲錦旗27面。
因為景中有警,能夠沉浸式領略民族風情、高原風光,使得慕士塔格冰川公園自2023年年初開放以來,吸引了超過10萬名游客打卡觀光。馬隊乘騎體驗也讓當地牧民收入較往年翻了一番。
聯“警民同心”,逐邊疆“鐵壁夢”
十月的帕米爾高原,雪山耀目,秋草泛黃。雪山與藍天的交界處,一支由民警、鄉干部、護邊員組成的巡邏隊伍正艱難地迎著肆虐的風雪向上攀爬,蹚過刺骨的冰水,向著海拔4700米的阿克拉瑪達坂前進。
隨著海拔升高,巡邏隊伍從濃濃秋色走進漫天大雪。
風越來越大,雪越來越厚,被淹沒的路面僅露出突兀的碎石,不時就會絆倒隊員。頂著大風,巡邏隊員們爬至達坂頂峰開始檢修邊防設施,排查隱患。
這是科克牙爾邊境派出所民警日常開展邊境巡邏的一幕,也是60年來駐守在這里的戍邊人每次巡邏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五十年前就沒邊防設施,在前沿騎馬巡邏留下的小道就是我們的界碑,放牧時就得去看,每天看在眼里才能放心!”81歲的柯爾克孜族爺爺薩提瓦爾迪·喀迪爾回憶道。
點多、面廣、線長是守護這一片區域最大的實際困難。
為了把40多公里的邊境線管理好,派出所有效整合駐地抵邊企業、護邊員力量,深化與鄉政府聯創聯建機制,在群防群治上下功夫,先后在一線牧區建立警地巡防分隊15個,警企聯絡點8個。民警利用踏查時機一邊為牧區群眾、企業務工人員解決實際困難,一邊依靠群眾共同守護邊境平安。
“以前,大家去邊境一線巡邏,沿途要翻越三座海拔4800多米的雪山,一趟就得脫層皮?!弊o邊員扎克爾·托合塔勛介紹,現在拉上了鐵絲網,又配備著無人機,一看就知道附近的情況,鄉親們每天放牧也很安心。
1975年,扎克爾·托合塔勛的爺爺阿西爾·麥麥伊明在得知轄區與鄰國邊境僅靠界碑、界樁為線,隨時可能發生非法出入境的風險隱患后,便主動將氈房搬到邊境山口,當起了義務護邊員。那一年,阿西爾就幫助派出所成功抓捕2名非法入境人員。
受阿西爾的影響,兒子托合塔勛、孫子扎克爾相繼加入護邊員隊伍,“三代人”走遍了邊境線上的每一個角落,行程20余萬公里。
在鄉里,祖孫三代的故事也深深影響著年輕人,大家都認為護邊守邊是每一位當地人的責任,成為一名護邊員更是一份崇高的榮譽。
如今,扎克爾在派出所工作已有20年,胸前的黨徽每天都戴得很正,熠熠奪目。
民警王宇初到派出所時,扎克爾就是他戍邊的領路人。每次巡邏踏查時,扎克爾都會把每個山口的情況一遍又一遍地講清楚,哪里容易走,哪里有隱患,全部指出來。
6年過去,王宇也對轄區40公里長的邊境情況了然于胸。在他眼中,冰峰雪嶺間那一抹移動的紅旗,真正體現了戍邊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