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閱讀,既鮮活,也悠遠。閱讀是記憶,是傳承,是創新,是力量,是一扇連接豐盈內心和現實世界的門,是人與人之間連接與記憶的坐標。在閱讀中,人們能夠看到自己,看到人群,看到時空。書籍可達,無遠弗屆。
我從書中獲益良多。我希望,我的閱讀地圖上有奔騰的河流,有靜謐的湖泊,有輕快的小溪,它們扎根于現實,但又能夠自由穿行,標引過往,向往未來。同時,自2008年進入公共圖書館工作,15年來,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如何能夠既彰顯專業精神,又不乏人文關懷,為社會的閱讀協奏曲彈出和煦、深遠的篇章,蓬勃而生,剛柔并濟。無論是自身的經歷,還是使命的召喚,都讓我與閱讀結緣。
作為一名圖書館人,我從兩個方面切入思考,展開行動,一是支持,二是彌合。從兒童出發,支持父母正確地看待閱讀,抱有開闊的閱讀觀,成為友好的、愿意提供幫助的、逐步放開手的成人;彌合城市與鄉村、一般與特別、傳統與新興等場景和現象之間存在的閱讀鴻溝。
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我閱讀兒童發展、兒童心理、兒童教育等主題書籍,它們給了我啟示和幫助,《兒童閱讀地圖》行文中大量的注釋就是研究的路徑與探索。同時,在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中,我認識了不少的讀者朋友,接觸到大量的閱讀案例,知曉閱讀的難題。這些成了思考的源頭,促使我在工作的實踐探索之余,開始了書寫的歷程。希望通過這本書的鼓與呼,提供行之有效的兒童閱讀行動指南,帶動家庭開啟廣闊的閱讀旅程,讓孩子們在滋養中實現夢想,自在生長,同時,推動兒童閱讀的全方位發展,并以此方略切實助力書香社會建設。

我國有約3億兒童,其中城鎮兒童1.9億,鄉村兒童1.1億,0-12歲的城鄉兒童2.2億。他們都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描繪自己的閱讀地圖。如今的孩子們,他們被放在家庭和社會的聚光燈下,他們的身體健康、心理調適、日常作息被高度關注,還有讓人望眼欲穿的分數和名次。大環境中關注分數的“剎車”已經踩下去了,但“慣性”仍在。
我們凝視昨天,《周易》中即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智慧的先人在啟示今天的我們,務要愛養為先,教訓其次,要循循誘掖,涵養栽培,勿墜家聲,修身正己。對于家庭來說,有親密的連接、學習的氛圍、文化的環境、立身的要求、向上的家風,比分數和名次緊要得多。
閱讀與其他活動共同確定一個孩子的童年基調。閱讀并非與生俱來,但用閱讀武裝起一個強大的大腦,已經成為人類的本能。閱讀,閃耀著人類最閃亮的星子,積聚著密度最高的知識,綻放著最有魅力的精神。每個人的大腦中,別人無法觀察到的事件和活動,構成了每個人的自我邊界,閱讀幫助我們讓這個邊界接近無限。兒童大腦的連接比成人的更為靈活,閱讀自然而然地發生,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涵蓋豐富的內容,形成自動化的程序。經由外在的、內在的作用,經由汲取、辨別和貫通,閱讀梳理了精神脈絡,雕刻了內外兼修的形貌,蘊蓄了美好的情感。如果孩子們能夠將閱讀的想象力與本身的知識邊界進行融合和關聯,再加上足夠的驅動力和行動力,那么創造成就,既可望,也可即。
比起精心培育一朵花,澆灌一個多姿多彩的花園更令人向往。成人提供支持,身體力行地提供經驗和幫助,引導孩子從混亂走向規則,從發散到專注,從幻想走向現實,成為自由、堅定的閱讀者。同樣在閱讀,每個人的閱讀地圖千差萬別。閱讀,如同河流流過,通過侵蝕、運移、沉積,透過環境影響,形成不同形態的河床樣貌。
有人說,有的孩子是讀書的料,有的孩子并不擅長。如果閱讀給孩子帶來的全是沮喪,那成人就要分外關注提供適宜的材料,使用得當的方法。如果孩子實在不喜歡,那就從讀五分鐘開始。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像花開花謝、陰晴圓缺,全憑自然發落,也不是無論天性如何,教養可以抵達一切。兒童閱讀要讀得關鍵,讀得緊要,閱讀始于興趣,但不能止步于興趣,同時,閱讀的體驗要與真實的生命歷程相融,互動遷移,這個過程并非整齊劃一,有太多的路徑。我們永遠可以求諸閱讀,但不可拘泥于閱讀。
書籍的奇妙之處在于,它有一顆一顆的種子,當孩子們讀著,你總能聽到種子生根發芽的聲音。無論多晚,開始閱讀的時間都是自己人生中最早的一天。
(源自“圖書館報”)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