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已成為新時期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視域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中,發揮其在培養幼兒綜合素養、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與成長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一、“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一方面,互聯網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幼兒可以通過瀏覽圖片、聽音頻、看視頻、體驗虛擬空間、開展智能化學習等途徑,感受全新的學習內容與形式,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使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能夠利用互聯網為幼兒提供更具自主性、靈活性、開放性的傳統文化學習空間,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二)有助于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依托互聯網構建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是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幼兒教育內容的重要途徑,能夠在豐富幼兒知識儲備的同時,促進幼兒道德品質、智力、審美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此外,教師依托互聯網平臺,為幼兒提供自我創造、展示的機會,讓幼兒分享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夠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三)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體現。在互聯網的輔助下,教師為幼兒呈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帶領幼兒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能夠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有助于塑造幼兒的良好文化態度與價值觀念,激發幼兒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思路
(一)整合傳統文化教學資源
在教學的前期備課階段,教師可以依托互聯網便捷的功能優勢與開放的資源渠道,篩選、整合和歸納適用于幼兒園階段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習慣、能力水平等,篩選出幼兒感興趣的、易理解和掌握的文化資源。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幼兒園的基礎教育內容和活動安排,篩選出融合度高的傳統文化資源,探索園本特色教育形式,以此確保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與實效性。
(二)立足培養目標
教師要將互聯網資源合理運用到幼兒的課程活動中,借助各種新穎的教育技術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幼兒園基礎教育涵蓋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文學、藝術、節日節氣、民族工藝等千姿百態的門類。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教師需要立足幼兒能力培養目標,合理篩選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資源,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入教學活動與區域游戲中,從而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同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根據教育內容探索更具自主性與開放性的活動形式,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
(三)構建現代化教育平臺
現代化教育平臺是拓展教育內容、實現幼兒延伸性學習、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必要工具。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開放、多元的線上學習平臺,讓幼兒在平臺上進行學習、應用、創作、自我展示等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解放幼兒身心,鼓勵幼兒釋放天性,展現個性優勢,發揮創造潛力。同時,教師需要針對幼兒的個性化展示做好評價與分析工作,并利用相關平臺打通家園合作渠道,形成育人合力,共促幼兒成長。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
首先,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學習需求,依托互聯網整合相關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搜集和整合詩詞歌賦文學資源、傳統節日節氣文化資源、茶文化資源等,并根據不同的傳統文化學習主題,搜集和整合可用的輔助性資源與素材,包括圖片、紀錄片等。其次,教師要立足幼兒園所在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構建園本特色文化課程,在教學中融入當地的古建筑、傳統手工藝、民俗等元素。最后,教師要投放充足的傳統文化學習材料,如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繪本材料及剪紙、木雕等實物材料。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打造現代化、智能化的幼兒活動空間,如在學習活動區域增設信息技術設備,包括交互式電子白板、智能機器人等。這樣,在融合式學習活動中,幼兒就可以在教師的協助下通過網絡搜索傳統文化學習資源,還可以與智能機器人對話,通過問答、唱歌等形式進行互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傳統文化知識。此外,教師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創建虛擬學習空間,帶領幼兒在虛擬空間中體驗直觀化的學習。
例如,在以“春節”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慶賀春節的音樂,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呈現與春節相關的動態圖像,刺激幼兒的視聽感官,調動幼兒的積極情感。
除了應用新型教育技術,教師還要注重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如在學習活動區域融入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裝飾性元素,從而增強活動區域的傳統文化氣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教育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三)開展多樣化課程活動
教師要關注幼兒自主能力的培養,注重教育的科學性與生活性,構建自主化、分層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基于傳統文化資源與幼兒教育目標,教師應高效設計課程內容,開展多樣化活動與項目,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1.開展分層活動。幼兒園基礎教育涵蓋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基于幼兒個性與基礎能力的差異,教師可以開展分層教育活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活動的融合。以“茶飲與養生”健康活動為例。對于認知、語言、思維、動手等綜合能力水平一般的幼兒,教師可以借助圖像與動畫資源,引導其學會辨認不同種類的養生茶,了解不同養生茶的功效,明白不同身體狀態下或不同的養生需求下適宜哪款茶飲等。對綜合能力水平較高的幼兒,教師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擴大教學范圍,引導幼兒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探究不同節氣時適宜的養生茶類別,讓幼兒在學習傳統養生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學習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文化知識,帶給幼兒更加多樣的學習體驗。
2.開展游戲活動。教師要依托互聯網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以此增強教學的效果和趣味性。以“有趣的蹴鞠”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先借助圖片、紀錄片等互聯網資源,帶領幼兒了解蹴鞠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介紹蹴鞠與現代足球之間的關聯。接著,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帶領幼兒在虛擬游戲中體驗蹴鞠,也可以組織幼兒在體育活動區開展真實的蹴鞠游戲。
3.開展項目活動。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幼兒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目標出發,依托互聯網開展項目活動。以“漢服翩翩起舞”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呈現漢服圖片,讓幼兒說一說看到這些圖片的感受。接著,教師可以挖掘網絡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有關漢服的具體知識,讓他們學會正確辨別并描述不同漢服的樣式。最后,教師可以設計活動任務,讓幼兒收集家中的廢舊布料與其他材料,嘗試利用這些材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制作一件漢服,并身著成品拍照,將照片分享在線上交流群中。在任務的驅動下,幼兒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傳統服飾文化,積累文化知識,鍛煉動手能力。
(四)拓展教育場域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延伸課堂教學,并與家長建立協作關系,共同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推動幼兒實現多元化學習與個性化發展,以此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品質與文化傳承意識。
1.開展線上活動。教師可以開展“‘童’話傳統文化”主題活動,讓幼兒解說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如“端午節是怎么來的”“非遺文化之蠶桑絲織技藝”等,將解說過程錄制成視頻,并在家長的協助下上傳至相關平臺。
2.開展家庭實踐活動。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善于利用新技術推進家園共育,加強與家長間的協作。教師可以召開線上家長會,引導家長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幼兒學習、成長與發展的作用。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交流分享教學方法,支持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家長可以在假期帶領幼兒參觀博物館、民俗文化展覽館等地方,或者與幼兒一起品茶,感受茶藝文化,也可以帶領幼兒一起讀詩,感受古詩的意境。教師和家長要形成良好合作關系,共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貫穿幼兒的學習與日常生活,讓幼兒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與學習品質。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中,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幼兒文化傳承意識與良好學習品質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合理、科學、高效地整合文化資源,做好備課工作,為后續開展教育活動打下基礎。此外,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傳統文化教育,打通家園共育渠道,在家長的協助下共促幼兒的學習、成長與發展,在實踐中增強幼兒的文化傳承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成大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