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耕文化中的勞動教育元素
中國勞動教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墨子。墨子不僅精通手工技藝,還提出了“節用、節葬、非樂”等觀點,勞動教育思想初見雛形。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是勞動教育的典范人物。他提倡“實學”,并主張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應當學習農業生產知識。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顏元提出了“習動、實學、習行、致用”的教育理念,不僅強調農業知識的傳授,還特別重視勞動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作用。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容涵蓋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掌握必要的勞動知識,并具備基本的勞動能力,培養積極的勞動精神。
勞動是文化最初的表現形式,而農耕文化是人類辛勤勞動的產物。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發展史正是記錄勞動人民不斷勞作的歷史。農耕文化源于農業生產的實踐勞動,最早表現為一種“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其中耕種是農耕文化誕生的根本。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我們的祖先通過對勞動實踐的不斷總結,形成了集農事風俗、農業科技、農政思想、農業制度、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于一體的農耕文明,并持續推進了農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農耕文化是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僅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自然和社會關系及其規律性的深刻認識,還凝聚了中華兒女勤儉、奮斗、協作、創造的勞動精神,這些精神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容和目標緊密相連。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耕文化的思想內涵
2021年,中央宣傳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強調要“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這是農耕文化首次作為官方用語出現在中央文件中。中國是農業大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在新時代背景下,利用農耕文化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誠實合法的勞動意識、學習并傳承農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增進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等。
農耕文化是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風俗文化,它不僅融合了多元的民俗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還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農耕文化體現了人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對農業耕作的重視,并倡導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同時,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勤勞節儉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是鄉村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農耕文化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人文關懷,形成了獨特的生態農業系統,倡導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的鄉村社會風尚。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耕文化的深層思想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傳承。這不僅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還能為鄉村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為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農耕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的價值
近年來,很多學校都積極推行勞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發現,部分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勞動內容淺層化、勞動方式簡單化、勞動組織零碎化等。農耕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方法體系,涵蓋農業知識、科學技術、民俗民風、文化教育、農政思想、國家制度、鄉村治理等。同時,農耕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諧理念、道德規范等思想觀念,能夠有效解決“有勞動而無教育”的難題。農耕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實踐原則,強調通過勞動實踐獲得真知。農耕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是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總結創新的歷史。勞動實踐不僅是農耕文化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動力,還是解決“有教育而無勞動”難題的有效途徑。因此,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開展勞動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探索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將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探索尤為重要。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寶貴財富,農耕文化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與人文精神,還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關鍵途徑,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樂趣,還能幫助他們深刻理解和傳承農耕文化。通過參與農耕活動,學生可以學習農業知識,掌握勞動技能,形成對勞動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探索也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傳承農耕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因此,筆者期望通過農耕文化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具備勞動精神、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為鄉村振興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一)挖掘勞動教育資源,為鄉村學子培根鑄魂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將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這要求教師挖掘并充分利用身邊的勞動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為他們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創新精神,將農耕文化中的豐富元素,如農田耕作、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加工等,融入勞動教育的各個環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勞動的辛勤和收獲的喜悅,還能夠更好地理解勞動的價值,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同時,教師要以農耕文化為載體,讓學生在接觸和了解農耕文化的過程中感受鄉村的魅力,了解鄉村的歷史和文化,培養他們對鄉村的熱愛之情,促使他們樹立為鄉村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和信念。
(二)提供勞動實踐平臺,夯實鄉村勞動教育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平臺,積極創新勞動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勞動的魅力并理解其價值。
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紅渡鎮中心小學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該校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對校內的果園和宿舍后的空地進行了改造,為每個班級創建了專屬的勞動實踐基地。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班級專屬實踐基地種植水果和時令蔬菜,讓學生經歷從耕種、澆水到施肥的整個過程,見證作物從種子長為果實的全過程,體會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通過學校提供的勞動實踐平臺,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農業知識,提高勞動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夠增強責任感,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并懂得感恩大自然。
(三)重視耕讀教育,開展實踐活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教師要重視耕讀教育的重要性。耕讀教育是將農耕文化與讀書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設計和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更深入地理解和領會耕讀教育的內涵。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農田勞作,通過種植、收獲等農事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農民的辛勤勞動,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體力,增強他們的勞動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感恩之心。
除了農田勞作,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探究學習,如探究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土壤的養分循環、農業生態平衡等。通過這些研究活動,學生可以在動手操作的同時加深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此外,教師可以結合地方特色,開展以鄉村文化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學習當地的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或者邀請老一輩的農民來校分享他們的農耕經驗和生活智慧,讓學生從中學習和領悟鄉村文化的精髓。
例如,在忻城縣紅渡鎮中心小學的辣椒種植基地,教師向學生講解小辣椒栽培的知識:“辣椒的根系大多集中在地下10~15厘米的淺層土壤,在澆水時要適度控制水量……”這是學校組織“游鄉村、務農事、研耕讀”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紅渡鎮中心小學推行耕讀教育的重要實踐平臺。近年來,該校以耕讀教育為載體,深入推進勞動教育,致力于培養具有遠見卓識、實踐能力強、人格健全的時代新人。
步入忻城縣紅渡鎮中心小學的耕讀苑,可以看見古樸的農耕文化長廊、靈動的“河之洲”文化園、精致的“水一方”文化園,還有百蔬園、百草園、百花園、百果園、本末園、桃李園和現代農業陽光棚等多樣化的教學環境。學生在這里播種、施肥、收割,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同時,學校邀請了老一輩的農民分享他們的農耕經驗,加深了學生對鄉村文化的理解,加強了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拓寬了育人途徑,實現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了勞動能力,提升了綜合素養。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耕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和意義不容忽視。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文化,將農耕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農耕文化與勞動教育的結合,讓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1.南寧沛鴻民族中學;2.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技術和信息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