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游戲是幼兒園最基礎的活動形式之一,它是一種開放、自由、自主的活動,能讓幼兒獲得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為了有效支持中班幼兒通過感知、操作、體驗等方式積累數學經驗,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提高幼兒的數學能力,教師通常會設置數學區并開展游戲。作為數學區游戲的載體,材料是引發幼兒數學探究和自主體驗的重要物質基礎。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數學區投放豐富且適宜的游戲材料,以材料為載體促使幼兒調動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了解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在反復探究材料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數學經驗。
一、關注興趣——使幼兒的參與更加主動
區域游戲是幼兒的快樂天地,要想讓幼兒主動參與游戲,游戲的材料與內容是關鍵。因此,教師應根據中班幼兒的數學基礎選擇和投放材料,促進幼兒和材料的充分互動,以提高幼兒對數學游戲的興趣。
(一)開展情境式游戲
富有情境性的數學區游戲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因此,在為幼兒提供材料時,教師需基于一定的情境,將幼兒的操作體驗與情境緊密聯系起來。
例如,在引導幼兒認識10以內的數時,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各種水果印章,讓他們協助“農夫”采摘“水果”,給“小兔”摘8個“橘子”,給“小狗”摘6顆“草莓”,給“小熊”摘9個“蘋果”,給“小猴”摘7根“香蕉”。在引導幼兒學習排序時,筆者讓幼兒將材料按照顏色、大小或形狀有規律地排序,為“娃娃家”貼窗簾、拼桌布、串項鏈。在學習分類時,筆者請幼兒擔任“小小售貨員”“倉庫管理員”等,讓他們在游戲情境中鞏固數學知識,積累數學經驗。
情境式游戲能夠賦予材料以“生命”,讓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在操作體驗中獲得數學經驗。
(二)建立獎勵機制
獎勵是一種正強化的方式,它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數學區游戲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情況,適當給予他們獎勵,吸引幼兒積極投入數學游戲。
例如,教師可以將數學區布置成“百貨超市”,讓幼兒扮演“超市”的理貨員,戴上“小小理貨員”工作牌,完成超市的各類理貨工作,如將“襪子”配對并依據標簽分類擺放,將“蔬菜”和“水果”依照不同類別擺放到貨架上。幼兒每完成一項工作,教師就可以在其工作牌上蓋上一個印章作為獎勵,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
在每次區域游戲結束后,教師還要評價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表現,引導幼兒探討如何將材料擺放得更加整齊,讓幼兒說一說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等,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助力幼兒增強數學學習的內驅力。
(三)開展競爭類游戲
中班上學期伊始,幼兒開始與同伴參與合作類游戲,并在此過程中逐步產生了競爭與合作意識。因此,在數學區游戲中,筆者投放了一些合適的游戲材料,引導幼兒開展了一些帶有競爭性質的游戲,充分調動其參與游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學會競爭與合作,并大膽展現自己。
例如,為了使幼兒更加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數數技能,筆者開展了操作游戲“小馬運糧食”,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以對抗賽的形式開展游戲。在游戲中,筆者讓幼兒通過投骰子決定“小馬”奔跑的速度,即擲出幾點,“小馬”就向前走幾步,并告訴幼兒哪一組的“小馬”先把“糧食”運到“磨坊”,哪一組就能得到一匹“小馬”,這很好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又如,為了讓幼兒練習按物體的高矮、大小或長短排序,筆者開展了排序游戲“我長大了”,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先給玩具娃娃選出合適的衣服、褲子、鞋子,選好后放在玩具娃娃的下方。之后,筆者讓幼兒按一定規律排序,并對先完成排序的幼兒給予一定的獎勵,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競爭類游戲能激發幼兒的競爭心理,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游戲。這有助于幼兒獲得良好的游戲體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梯度——使幼兒的學習更有挑戰
讓數學能力不同的幼兒操作同一難度的材料,很難讓全部幼兒都在原有認知結構上產生新的認知沖突,獲得相應發展。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教師要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原則,根據幼兒的數學能力發展水平設計符合不同層次幼兒的游戲。
(一)材料分類,進階發展
在實踐中,部分教師在區域中提供的操作材料很難符合所有幼兒的能力水平。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將材料分類,根據不同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層次性材料,并鼓勵幼兒根據自身的情況開展自主學習。
例如,在“按規律排序”活動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一些模板(有些模板是完整排列好的,有些模板上的序列僅排了一半),還提供了木珠、插片及塑封好的小動物圖片等,供幼兒自由選取材料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部分幼兒依照排列好的模板進行模仿排序,這是第一層次;部分幼兒根據排了一半的序列繼續往下排,這是第二層次;部分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則脫離模板,自由選擇材料,自行設計序列進行排序。部分幼兒在完成第一層次序列的操作后產生了挑戰第二、第三層次序列的想法,他們通過模仿同伴或自主探索來挑戰下一層次的任務。由此,數學活動區的材料實現了從“單一性達標”向“多層次進階”的轉變,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支持他們向更高水平發展。
(二)調整更新,滿足需求
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并不是固定的,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其認知發展階段也會發生變化。所以,教師要提供具有層次性的材料,并根據幼兒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斷調整游戲材料的層次,確保材料能切實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適配他們的最近發展區。
例如,在“給瓶子找蓋子”游戲中,筆者最初投放的是數量相同、大小匹配的瓶子與蓋子,幼兒只需將其一一對應蓋上即可。過了一段時間,筆者投放了一個大的沙漏,讓幼兒與同伴比賽,看誰能在沙子漏完前完成游戲任務。又過了一段時間,筆者拿走了幾個蓋子,幼兒需要去材料庫里找到與瓶子相匹配的蓋子才能完成任務。
經過筆者動態的變化和調整(加大難度、組合運用、刪減材料),幼兒對原本的材料產生了新的興趣,使得原來“無人問津”的材料變得搶手。同時,幼兒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玩法,在反復操作中積累了新的數學經驗。
(三)改變規則,呈現層次
教師可以針對同一種材料設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多種玩法,更好地滿足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為幼兒提供材料時,教師應考慮到同一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并以正逆向操作的方式體現材料的層次性,讓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數學經驗。例如,在中班“分分樂”操作游戲中,筆者投放了兩套相同的材料,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分解和組合,并鼓勵幼兒找出與物體數量相匹配的數字。分解和組合二者相對,一正一逆,幼兒根據材料的難易程度和自身能力進行相應的操作,能夠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在幼兒操作材料時,教師還應給予幼兒適當的提示,引導幼兒科學操作。除了提供物體、數字模型,教師可以增加合適的符號,從而加大游戲難度,使其適應不同層次水平的幼兒。例如,在“動物住高樓”游戲中,筆者先讓幼兒拿出數字卡片,依據數字提示框定大概位置。然后,筆者提供了除數字以外的符號提示,鼓勵幼兒根據卡片上的動物標記和箭頭提示,找到動物所在的精確位置。
在上述游戲中,筆者在原有基礎上增添新材料,使幼兒發展新思路,實現了經驗的遞進和思維的發展,滿足了幼兒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
三、關注操作——使幼兒的挑戰更加多樣
教師可以從一種材料出發,探尋不同的玩法,實現“一材多用”。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可塑性強、結構性弱的材料,拓展幼兒的操作空間,促使幼兒進行自主探究,生成材料的多種玩法,積累更多數學經驗。
(一)開發多種玩法
在單一、重復操作同一種材料后,幼兒可能產生厭倦情緒,降低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同一種材料巧妙設計不同的玩法,讓幼兒通過不同操作積累經驗,在提高幼兒對材料的操作興趣的同時,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和價值。
例如,五顏六色的巧克力豆是幼兒喜愛的零食,經過巧妙設計或添加輔助材料,巧克力豆也可作為一種低結構材料,隨后,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游戲,讓幼兒玩出多種花樣。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巧克力豆分家”游戲,引導幼兒將同種顏色的巧克力豆放置在同一餐盤中;可以開展“巧克力豆有多少”游戲,引導幼兒依照數字將相應數量的巧克力豆放進餐盤;可以開展“巧克力豆擺造型”游戲,引導幼兒根據輪廓線用巧克力豆擺出不同造型,并試著數一數用了幾顆巧克力豆。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游戲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分層次、靈活地投放其他輔助材料,助力幼兒逐步積累數學經驗,提高游戲水平。
(二)設定多種目標
材料具有多種功能,教師可以設定多個目標并利用同種材料來實現,充分挖掘材料的功能,實現材料的多元化利用。例如,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知10以內的數字,筆者投放了寫有數字的小刺猬玩具和大小不一的彩色夾子,讓幼兒玩“夾夾子”游戲,并設定了如下三個目標:一是練習10以內的數、物對應,二是按照大小、顏色分類,三是按照簡單規律排序。教師可以設定多個游戲目標,引導幼兒以不同方式操作同一種材料,使幼兒的每一次活動都充滿挑戰和未知,從而更好地吸引幼兒參與活動。
(三)引導幼兒自我檢查
在開展區域活動期間,由于幼兒人數較多,教師難以觀察到每名幼兒的具體操作情況并逐一給予指導。因此,在投放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供幼兒自我檢查的要素,讓幼兒在獨立操作后依據提示圖或標記等檢查操作結果的正確性,從而為幼兒的操作和教師的指導提供便利。
例如,在“有趣的天平秤”游戲中,筆者設置了“5顆小圓珠=2個綠方塊”之類的規則,并將正確的答案貼在天平秤的下方,鼓勵幼兒在操作結束并插好對應的數字卡片后,與天平秤下方的正確答案進行核對。又如,在“給小卡車裝貨物”游戲中,筆者鼓勵幼兒在按照形狀、數量將“貨物”裝進“小卡車”后,拖動“小卡車”將其從操作紙上移出來,并告訴幼兒如果操作錯誤,“小卡車”就會卡住,無法拖動,此時他們需要檢查并重新操作。
教師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幼兒養成操作后檢查的良好習慣,調動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結語
幼兒的智慧來源于操作,而操作需要借助環境和材料。操作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是實現區域活動目標的前提。因此,在數學區投放材料時,教師應以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為指引,從依據目標投放過渡到根據幼兒的操作狀態調整材料,使材料服務于幼兒,支持幼兒持續學習,促進幼兒數學經驗的不斷豐富。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濱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