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將創新數學教育方法和豐富學習形式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并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與傳統教學相比,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優勢。首先,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單向授課,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傳統課堂中,部分學生只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發言,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不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而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最后,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時仍存在分組不合理、角色不明確、內容設置不恰當等問題,導致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的參與度不足,學習效果不佳。如何有效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是文章要探討的核心內容。基于此,筆者分析了合作學習低效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期增強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效果。
一、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分組不合理
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深入了解合作學習的理念,導致這一教學模式常常流于形式。
合作學習要求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為小組分配任務,使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得出結論,并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分組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但在實踐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分組的重要性,對小組的分配過于隨意,導致出現各組實力懸殊、小組內部關系不和諧、組內學習氛圍不濃厚、實際參與討論和學習的學生較少等問題。同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部分教師讓學生自薦或組內推選小組長,這種方式雖然民主,但不一定符合班級的實際情況。
(二)選擇的教學內容不合理
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對增強課堂合作學習的效果至關重要。筆者經過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模式時,忽略了合作學習的本質,對其內涵理解不深,導致所選教學內容不恰當。例如,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與合作學習模式不符,或超出了學生的實際理解水平。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選擇較難的合作學習任務,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這不僅浪費了教學時間,還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后續的合作學習帶來更多的困難。還有部分教師選擇的內容過于簡單,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所以不愿意參與合作學習,從而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
(三)教師沒有適時指導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夠讓學生在互動和交流中提高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及時指導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
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部分教師沒有及時提供幫助,會使學生感到困惑,失去學習自信心。在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時,部分教師沒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目標,只能盲目進行合作學習,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評價方式單一
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低效的原因之一是評價方式單一。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通常采用的是基于結果的評價方式,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和能力。
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現。開展合作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只能評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無法對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現進行全面的評估。這導致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不高。
此外,單一的評價方式也限制了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和反饋。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應該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反饋,幫助他們改進合作方式和增強合作效果。然而,由于評價方式的單一性,部分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忽視了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觀察和指導。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得到有效的反饋和幫助,無法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低效的應對策略
(一)科學劃分小組
劃分小組是確保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第一步,教師在劃分小組時應遵循科學性原則。首先,每組人數應控制在4~6人,以便學生之間積極進行互動。其次,在劃分小組時,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名學生的性格、學習習慣和擅長領域,并考慮男女比例、學習能力等因素,實現均衡分配。這樣不僅可以確保每個小組的實力相當,還可以確保小組內每名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潛力。再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意見或學生能力的提高程度,及時調整組內成員,確保組內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可以讓各組學生自主選出小組長,并提出相應的要求,如選出的小組長應具備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能充分了解和關心組員,營造互助的團隊氛圍,并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競爭意識,能合理分配任務,引導組員積極思考和學習,為組員指明學習方向。在各組學生選出小組長后,教師可以考查小組長在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如是否能理解小組任務、是否能有效分配學習任務和明確學習目標等,以確保每組學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確保所選內容適合合作學習模式。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理解合作學習的內涵并了解實施步驟,將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的數學問題作為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二,根據學情選擇教學內容。教師要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內容,將問題進行拆解,形成問題鏈,從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第三,教學內容應體現初中數學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集中攻克重難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習慣,以增強教學效果。
(三)教師要適時指導
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的適時指導至關重要,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在合作學習時對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提高自身認識。合作學習不是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師生互動。因此,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實時關注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指導。第二,把握指導時機。把握指導時機的關鍵在于觀察。當發現學生迷茫時,教師應及時介入,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如果學生拒絕幫助,教師應當繼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發現學生毫無進展時再次詢問;如果學生需要幫助,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恰當的指導,引導其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能。第三,當學生無法融入合作學習過程時,教師應及時詢問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或是讓小組長關注這名學生的學習情況,甚至調整小組成員,確保每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當組內討論陷入僵局時,教師可以分解題目,逐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四)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中,應該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這樣才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入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增強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了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團隊協作能力。這種方式能夠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其次,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小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展示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讓教師了解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而增強教學效果。
結語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不僅能夠建立合作型和競爭型的學習群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創新探究的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深入分析合作學習低效的原因,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增強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效果。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