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4月三亞,海天與綠意交融,花木繁茂,蓬勃熱烈。
26日至27日,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青聯指導的“青年科學家百城行”主題活動走進海南三亞,近2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聚焦“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種業振興發展”主題,分享最新成果,共商創新路徑。
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團中央書記處以青年科技創新帶動海南自貿港建設、種業振興等國家戰略發展有關要求,發揮全國青聯、中青科協人才智力優勢,廣泛凝聚青年科技創新力量,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種業振興發展。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種業安全、種業振興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部署,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農業領域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擔時代重任,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投身種業振興,爭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要瞄準國家所需,大力推進種業振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培育種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沉下身子、扎根泥土,弘揚科學家精神,書寫新時代科技強國的青春華章。青聯、青科協組織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搭建建功立業平臺、優化工作方式載體、加強青年典型挖掘,團結引領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少年投身種業振興、農業強國偉業。
教育部熱帶作物新品種選育工程中心主任、海南大學熱帶生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中心主任、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高立志提出,要借助整合組學理論方法,面向亞太和南亞熱帶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建立一支從事熱帶野生稻遺傳資源研究、保護與利用的優秀團隊。
全國“青馬工程”科技專項首批學員、四川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劉江以“于中華文化沃土探索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題,號召農業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聚焦國家戰略,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服務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青馬工程”科技專項首批學員、南京林業大學數字化創新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圣倩倩從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多用途創新與應用、生理和生態修復機理研究、景觀數字化創新設計理論等方面分享了科研路上的成長體會。
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秋舉通過講述扎根稻漁科技小院,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搞創新、解民生、治學問的故事,激勵青年學子“自找苦吃”,走進農村、深耕農業,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中青科協理事、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三亞研究院研究員唐清杰建議,實施新品種資源收集調查、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鑒定、新品種選育等,推動海南普通野生稻資源調查保護、鑒定評價與種質創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野生稻種子資源團隊青年科學家、國際水稻研究所中國辦事處外事專員喬繼月表示,將深入挖掘野生稻優異種質資源,培育高產、穩產水稻新品種,矢志做水稻種質資源優秀工作者。
活動期間,青年科技工作者們先后走進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來到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參觀保亭七仙嶺全球熱帶水果博覽中心等地,并就“青年如何在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種業振興發展中發揮作用”等話題,與崖州灣科技城、園區代表性企業等面對面開展座談交流。

“老一輩農業科技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培育了大量的農業種質資源,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作為新一代年輕科學家,我們要努力實現種質資源質的提升,開啟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篇章。”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作為新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要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大基礎前沿科技的原始創新,通過新技術加快育種,提升種質資源,推動我國種業加速發展。”
“農業、畜牧業科技的發展,除了科研還有推廣。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水平、服務能力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要以新擔當、新作為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我們的生活與農業科技息息相關,我們要更多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農業科普,讓更多人了解科技如何讓農業更綠色,傳遞現代農業的魅力,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的未來。”
……
青年科技工作者暢談科研心得,探討農業種業領域制約青年科技創新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真誠交流、相互啟發,會場氣氛熱烈。大家紛紛表示,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農業“芯片”中的“芯片”。作為新一代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堅定“國之大者”,立足本職為確保糧食安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活動期間,農業領域“科技之光”青年宣講團正式成立,并發布了首批宣講路線圖。
活動現場對崖州灣科技城最新科技成果進行了推介。內容包括彩虹小西瓜“美顏”、功能性百合新品種、切花小菊及其配套輕簡化栽培技術、抗TSWV和PMMoV的辣椒自交系和系列品種、農樂月月鮮米、海南黑山羊10K低密度液相芯片、生物安全因子現場快速檢測技術——膠體金試紙條、核酸現場快檢系列產品、球孢白僵菌對蔬菜重大害蟲薊馬的立體防控技術、模塊式自動化種子基因分型系統等。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