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昌
美文引路
低效率的必要性(節選)
◎貝小戎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效率:假如兩個工人三天能制造三百個螺母,一百個工人修一條兩千米長的路……但現在大概變成了一個工人按動按鈕,機器一個小時制造了一千個螺母,十個工人駕駛軋路機……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這肯定是提高、是進步。但效率被提高的同時肯定有什么遭到了擠壓——行進速度快就看不清風景,閱讀速度太快就掌握不了內容。
有哲學家說:“生活中最令人感到充實的方面,一定是效率低下的,或至少是無關效率的。如果被描述為高效的朋友、父母,你會感到沮喪,不是嗎?”打籃球進球越多越好,但如果單純追求進球,大概會被稱為“進球機器”;創作越多越好,但不能簡單地自我重復;旅行時多看幾個景點是好的,但如果只追求拍照打卡,跟沒去過差不多。
學者們說,在崇拜效率的年代,我們要意識到傳統的低效率做法的好處。愛德華·特納在《效率悖論》一書中說,比起在筆記本上手寫,大學生用筆記本電腦做筆記的速度更快也更清晰。但實驗發現,記筆記時效率相對較低的學生,在考試中的得分要高于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學生。太追求效率可能會損害我們形成記憶的能力,而記憶會幫助我們以后更有效地利用信息。
如果我們想學到什么,我們就必須付出足夠的努力,才能將其轉化成自身的知識積累。這就像在體育鍛煉一樣,對大腦和肌肉來說,必須經過反復鍛煉才能形成肌肉記憶。用筆記本電腦做筆記的學生通常會盡可能地按照字面意思復制老師的話,由于手寫筆記無法跟上老師說話的速度,手寫筆記的人不得不辨認和復述老師的主要思想,這對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有更大的幫助。
電子書在傳輸、復制、檢索時效率更高,讀電子書時能更好地關注細節,但閱讀印刷文本有助于更廣泛地理解一部作品。
有些低效的做法已經過時,卻成了奢侈品和時尚。科技記者戴夫·羅森伯格說:“奢侈品,是硅谷向往高質量精雕細琢的手工工具、服裝和配飾的微妙追求的一部分,當普通人期待最新的未來主義身份象征時,技術未來主義者卻在復古。”其他勞動密集型工具也是如此,比如,手工鍛造的廚師刀大受歡迎。
(選自《揚子晚報》2024年3月7日,有刪改)
◆技法借鑒
本篇文章采用了“抽絲剝繭”的邏輯分析方法,層層遞進,深入人心。首先,文章新穎觀點的淬煉,是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高效”現象背后隱含著的“弊端”中抽取而來的。“效率被提高的同時肯定有什么遭到了擠壓”,這是作者找準的“一根主線”,是被“效率”迷霧繚繞遮掩住的問題本質。其次,作者從列舉高效率現象并肯定其是提高、進步起筆,落筆于發現被“高效擠壓”之處,繼而深入淺出、披沙揀金地論證觀點,或引“哲學家說”,或引“學者們說”,或正或反,或現象事實(實證)或實驗分析(原理),最后臨門追加一腳,指出就是某些過時的低效做法,而今恰恰成了“奢侈品和時尚”,以此強調了“低效率的必要性”觀點。
“抽絲剝繭”這個成語的本意是說,絲需一根一根地抽,繭要一層一層地剝,一般用來形容對事物的分析細致且層次分明。議論文寫作中,“抽絲”指的是從復雜的事物中抽取一根線索或主要因素,“剝繭”指的是通過層層剖析,像剝開繭殼一樣逐步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和真相。由此看來,議論之抽絲剝繭,必須注意三點:
1.找準一根主線。需要運用抽絲剝繭的論證方法,必然面對著紛繁復雜的問題。這就亟須從“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抓住問題的本質,抽取那根事物真相的“主線”——被問題迷霧繚繞遮掩住的本質“中心”。
2.厘清一條路線。正因為面對著紛繁復雜的問題,我們就必須沉下心來,細致入微地分析問題的方方面面,并且梳理出這方方面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厘清其發展變化的路徑,識破“雜亂”中的“條理”,“復雜”中的“簡單”。
3.明晰幾個層面。抽絲剝繭,勢必是漸進的,由淺入深,從表象到本質的,簡而言之必然是“層進”的。譬如針對現實生活中“躺平”這個熱點問題進行議論,可從“羅列現象”,到分析“產生原因”,指出“帶來危害”,最后“揭示本質”亮明觀點。顯然,這一抽絲剝繭的邏輯分析過程,是層層遞進的,極為分明。
學子佳作
說“贏”
◎馮梓航
前段時間《熱辣滾燙》這部電影爆火,為了扮演好“樂瑩”這個人物,賈玲在一年多時間里成功瘦身100多斤,令人唏噓!對此,有人把這部電影看作減肥的勵志片,亦有人說這不過是電影宣傳的噱頭。這些評價,都有失偏頗。依我看來,賈玲為了塑造好角色短時間內瘦身,是敬業。賈玲贏了,不僅指《熱辣滾燙》在國內取得34億多的票房,也不僅指影片沖進北美票房熱榜;她更是贏在戰勝自我,塑造了“新我”——這才是“贏”的真諦。
通俗來講,“贏”指的是一般功利意義上的成功,諸如首屈一指、獨占鰲頭之類。再具體一點,如獲得運動會冠軍、成為高考狀元……總之,贏就是要超越競爭者,擠垮甚至擊敗對手。將“贏”定義為勝利,本無可厚非;但是“贏者為王”這樣的定義,就較為膚淺和狹隘——這是無視亞軍、季軍和其他一眾運動員揮灑的汗水和竭盡全力的拼搏,無視他們都超越“自我”成就了“新我”。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索馬里唯一的女運動員薩米亞,參加女子200米預賽,即便拼盡全力追趕,也改變不了小組最后一名的事實,即便在全組其他選手都已完成比賽的情況下,她依舊堅持跑完全程。全場觀眾無不動容,紛紛起立為她鼓掌加油。請問,誰還敢說最后一名就是“輸”?誰還會輕易判定年僅十七的薩米亞沒有“贏”?
對“贏”的世俗而膚淺的理解,輕則導致上下離心同行內卷,重則導致國家之間零和博弈血腥廝殺。唯有深諳“贏”的真諦,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和睦相處,國與國之間才會真正合作共贏。
真正的“贏”是超越自我,是在經歷了所有的苦難和挑戰后依然站起來的微笑和勇氣。人生是一場旅程,一次次超越自我而“贏”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旅程。
習慣性地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奢望“躺贏”,那是不切實際毫無前途的;只有你輸我贏、零和博弈思維的“斗贏”,更是危險的。唯有合作共贏、戰勝自我、塑造新我的“贏”才會讓我們前程燦爛。
當然,我們還必須明白,贏沒有捷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隨著時間推移一步步積淀而成的。“贏”和“輸”兩字中都有一個“月”,“月”代表時間,無論是滿足現狀還是留戀過去,只會消耗生命淪為敗者;反之抓住機會,規劃人生,踏實前行,才會跑在時間前面。“一切都來得及,現在就愛自己!”《熱辣滾燙》的主題曲唱出了贏的真諦:無論何時,只要努力,堅持到底,就會逆襲翻盤,成為人生真正的贏家。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在這個乘風破浪的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贏”的公平機會。對“贏”的重新定義也是對自我的重新定義,期盼著你我都有打出那一拳的勇氣,勇于超越自己,成為人生的大贏家。
【江蘇蘇州市望亭中學】
◆點評
作者持論堅定而鮮明,闡發抽絲剝繭而令人信服。揪住“主線”,輕松穿破“熱議”迷霧之后,首先去破世俗之“贏”(一定要擊敗對手,脫穎而出才是贏)難關,有例有理,令人信服;進而揭示這種“世俗之贏”思維的危害性,振聾發聵,發人深省。行文至此,作者立論,呼之欲出,又輕輕一引,水到渠成:真正的“贏”是超越自我。接著用“當然”一轉,還是手握“主線”進入一個新境界:細致闡發怎樣才能獲取戰勝自我的“贏”,成為人生大贏家。作文渾然天成,是一篇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