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寶年 王苗利 劉存 石福榮 蘭鄒然 劉硯涵 陳靜
摘 要:家禽的支原體病是由軟膜體綱(Mollicutes)支原體目(Mycoplasmatales)支原體科(Mycoplasmataceac)支原體屬(Mycoplasm)的雞毒支原體(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和雞滑液囊支原體(Mycoplasma synoviae,MS)引起,其中MG是分布最廣泛的致病性支原體,具有廣泛的宿主易感性和毒力。MG主要感染家禽的呼吸系統、生殖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導致死胚、雛雞生長性能差、降低產蛋雞生產性能,對肉、種禽養殖業危害巨大,行業內對其凈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雞毒支原體病的預防主要依賴于農場和雞群的生物安全、管理策略、早期診斷、抗菌劑的使用和疫苗接種。本文綜述了雞毒支原體病的傳染病學、感染的發病機制以及防控措施,以期為雞毒支原體的凈化防治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雞毒支原體;垂直傳播;發病機制
中圖分類號:S85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085(2024)06-0073-03
1? 概述
支原體是最簡單的自我復制微生物,是家禽、山羊、牛、豬、魚和許多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病原體之一[1]。支原體的基因組大小差異較大,介于500~1500 kb[1]。它們采用復雜的分子機制與宿主相互作用,導致疾病發生。支原體缺乏生物合成途徑,依賴宿主生物合成途徑存活[2]。支原體細胞無細胞壁,外層為含脂蛋白細胞質膜,其中脂蛋白在其與宿主相互作用、致病中發揮關鍵作用。
禽支原體病主要由雞毒支原體(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和雞滑液囊支原體(Mycoplasma synoviae,MS)引起,它主要感染家禽的呼吸系統、生殖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2, 3]。雞毒支原體是分布最廣泛的致病性支原體,具有廣泛的宿主易感性和毒力。雞毒支原體感染,表現為慢性疾病,其危害主要影響雛雞生長性能、降低蛋雞生產性能,此外繼發感染其它疫病,導致雞群死淘增加,降低養殖場經濟效益[2, 3]。
2? 傳播機制
雞毒支原體有兩種傳播途徑:一種是經卵巢(垂直)傳播,另一種是通過直接接觸(水平)傳播。
2.1? 垂直傳播
垂直傳播可通過蛋和胚胎發生,由于雞腹部氣囊與輸卵管相鄰,母雞的呼吸道感染可能會傳播給后代(蛋傳播)。不同條件下、單個禽類之間以及同一次暴發期間的不同時間,傳播率會有很大差異。有研究發現,在急性期,傳播率最高,此時呼吸道中的支原體水平很高。研究表明,疫苗株TS-11可垂直傳播[4]。
2.2? 水平傳播
水平傳播可通過呼吸道氣溶膠、孵化場、與受感染禽鳥直接接觸或間接方式發生,環境因素和污染物是間接傳播的主要原因。喂料器中殘留的污染物是水平傳播的主要原因,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感染是經環境因素間接傳播的一個途徑。孵化場傳播可以通過破碎蛋的碎片發生,這些碎片也是其他禽類的感染源。據報道,雞毒支原體可在羽毛、蛋的內容物、人體皮膚上等機體部位的存活時間可以延長1~2 d,在禽類喂食器上的存活時間可以延長1 d,這些均是雞毒支原體的重要水平傳播傳染源[2, 5]。因此,定期清潔和消毒可減少這種疾病的傳播。
3? 致病機制
不同的支原體菌株對宿主具有特異性,但一些菌株具有定殖其他物種的能力。支原體的燒瓶狀結構的末端突起及胞外粘附分子GapA和CrmA的輔助作用實現與宿主細胞的結合、粘附[2]。雞毒支原體侵入體內,粘附于上呼吸道細胞并形成定殖,隨后向下呼吸道擴散,引起支氣管炎、空氣性毛囊炎和肺炎。雞毒支原體在粘附宿主細胞后,可引起炎癥反應并導致粘液分泌增多,導致呼吸啰音、咳嗽等。雞毒支原體通過“寄生”非吞噬細胞實現免疫逃逸,并實現在宿主體內傳播[2, 5, 6]。雞毒支原體的感染可引起細胞因子分泌增多,這些細胞因子可活化宿主體內白細胞,從而激活宿主免疫系統。雞毒支原體對宿主細胞的侵害,并侵占宿主細胞蛋白質及DNA合成系統,抑制宿主細胞活動,使其實現增殖,同時也減少粘液的產生,便其在體內傳播。
4? 診斷
在無細胞培養基中分離病原體或在受感染組織、拭子樣本中直接檢測其DNA是診斷雞毒支原體是否感染的兩種方法[7, 8]。常見的方法是血清學檢測。由于可能發生非特異性假凝集反應,特別是在注射滅活油乳劑疫苗或感染滑液囊支原體后,需要進行血凝抑制試驗作為確認檢測。傳統的培養方法存在不足,需要專門的方法和昂貴的試劑,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為傳統的培養方法提供了一種快速而靈敏的替代方法,聚合酶鏈反應、隨機擴增多態DNA、任意引物聚合酶鏈反應和多重實時聚合酶鏈反應是用于鑒定支原體的分子診斷程序[7]。ELISA在一些國家被用作主要的確診試驗[8]。
除血清學和PCR基因檢測外,細菌分離也被用來檢測雞毒支原體病。在已經接種疫苗的雞群中,不能區分是自發感染產生的抗體還是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這是血清學診斷技術的局限性。支原體的分離培養所需的時間至少21 d,培養過程中有可能被其他細菌的快速生長所阻礙。分子遺傳學分析,如基因組模板穩定性和多位點序列分型和測序,可以幫助區分疫苗株,但這需要時間來確認。為了檢測特異性的支原體DNA,通常采用熒光定量PCR和常規PCR來代替,但這兩種PCR技術只能判斷是否是支原體而無法區分MG和MS。
5? 防治措施
在家禽產業中,有效的預防措施是獲得無支原體感染的種雞和種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凈化,這將維持雞群處于無支原體感染狀態。若無法實現凈化,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及衛生措施切斷傳播路徑,減少該病的傳播是非常有必要的。
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日常衛生消毒是避免雞毒支原體傳播的必要條件。在一個小的地理區域內有大量的家禽養殖場,也會增加接觸和傳播疾病的機率。
預防控制雞毒支原體的暴發需要有效的監測系統和早期診斷。在人工授精過程中應遵循生物安全和衛生消毒,以減少潛在的垂直傳播。在一些國家,許多家禽生產者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和控制雞毒支原體的感染[6, 9]。最常用的抗菌素是大環內酯類、氟喹諾酮類和四環素類??股氐膹V泛使用可導致雞毒支原體產生耐藥性,導致治療無效。一方面,由于支原體缺乏細胞壁,這就限制了當前抗生素的選擇。另一個方面,抗生素可能會進入食物鏈,并對人類產生副作用,增加人類的耐藥性。在推進獸用抗生素減量化行動中,疫苗的使用是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雖然疫苗對雞毒支原體的感染沒有做到完全有效,但總的來說,接種雞毒支原體疫苗可降低支原體發病頻次、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減少經濟損失。
6? 小結
雞毒支原體病是家禽養殖中常見且需嚴格防控的疾病,可致肉、蛋禽生產性能降低,導致嚴重經濟損失?,F有疫苗不能提供可靠的保護效力,耐藥性也日趨嚴重,因此防控該病的有效替代藥物、保護效力高的疫苗以及對該病凈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該病防控中,把控其傳播途徑,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和衛生消毒,切斷其傳播途徑,防止傳入陰性雞群至關重要,同時要結合診斷技術應用,對雞群進行監測,嚴把檢測關,執行陽性淘汰策略。
參考文獻:
[1]? Razin S, Yogev D, Naot Y. Molecular Biology and Pathogenicity of Mycoplasmas. Microbiol Mol Biol Rev. 1998, 62(4): 1094–1156.
[2]? 孫宇,李書光,程立坤,等. 雞毒支原體病診斷及疫苗研究進展 [J/OL]. 中國家禽, 1-7 [2023-12-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222.S.20230911.1652.004.html.
[3]? 沈學懷,侯宏艷,趙瑞宏,等. 安徽部分地區雞場雞毒支原體與雞滑液囊支原體感染與垂直傳播調查 [J/OL]. 中國家禽, 1-6[2023-12-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222.S.20230702.1414.010.html.
[4]? Armour N K, Ferguson-Noel N. Evaluation of the Egg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solates Genotyped as Ts-11. Avian Pathol. 2015, 44(4): 296–304.
[5]? 朱丙亮,何錫棟,賀增杰,等. 冬春季父母代種雞偏肺病毒與雞毒支原體混合感染防治措施 [J]. 中國禽業導刊, 2022, 39 (12): 47-49.
[6]? 于人男. 雞毒支原體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與防控措施 [J]. 現代畜牧科技, 2021 (03): 133-134.
[7]? 楊美,程振濤,周怡,等. 雞毒支原體和雞滑液囊支原體雙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 [J]. 動物醫學進展, 2020, 41 (06): 27-31.
[8]? Majumder S, Zappulla F, Silbart LK.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lipid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up-regulate inflammatory genes in chicken tracheal epithelial cells via TLR-2 ligation through an NF-κB dependent pathway. PLoS One. 2014 Nov 17;9(11):e11279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12796. PMID: 25401327;
[9]? 史愛梅,張明富,李蓮瑞. 雞毒支原體流行現狀及防控方案 [J]. 河南農業, 2022(10):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