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關系的存在構筑了黨的權力相關機制產生和運轉的基礎。新時代以來,立足于黨內外政治生態環境變化所呈現的新情況、新特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關系在堅持內核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調構,以促進黨的權力運行機制的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具體體現在:通過健全民主集中制來推進黨內關系的正常純潔,從而實現黨內權力運行機制中協調與制約的統一;以黨統政為前提,通過統分結合來推進黨政關系的科學規范,從而實現黨內權力運行機制與國家權力運行機制的統一;以人民為中心,通過互動機制建設來推進黨群關系的和諧穩定,從而實現黨的權力和人民的權力的統一;以同心筑夢為目標,通過完善政黨協商制度來推進黨際關系的健康深入,從而實現參政黨的權力監督與執政黨的權力運行的統一;以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為特色,通過構建大監督格局來推進黨企(政企)關系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黨的權力在國有企業運行中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統一。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關系 調構 黨的權力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政治生態視閾下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反腐政治體系的調構研究”(SK2019ZD32)
[作者簡介]朱慶躍,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合肥 230036)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3.001
在黨的二十大上就如何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1]54-55。這表明黨的自我革命與黨的權力運行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一定意義上講,黨勇于自我革命“源于對政治權力特征的深刻認識和行動自覺”[2]。要規范黨的權力運行,毫無疑問離不開相應政治關系諸如黨內關系、黨政關系、黨(政)群關系、黨與其他民主黨派之間的黨際關系以及黨(政)企關系等的理順。因為黨的權力運行中所涉及的主體都是處于一定政治關系中的主體,黨的權力本質上是一種政治關系,正是政治關系的存在構筑了黨的權力相關機制產生和運轉的基礎。新時代以來,立足于黨內外政治生態環境變化所呈現的新情況、新特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關系在堅持內核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調構,以促進黨的權力運行機制的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
一、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通過健全民主集中制來推進黨內關系的正常與純潔,從而實現黨內權力運行機制中協調與制約的統一
黨的權力主要由黨內權力和黨領導國家的權力兩部分構成。如從人民的權力和黨內權力關系來看,兩者是授予和被授予的關系;而從黨內權力和黨領導國家權力的關系上講,也屬于授予和被授予的關系。這就決定了黨內權力在黨的權力體系中處于核心的地位,黨內權力運行的離規失序,不僅是對權力人民性宗旨的違背和侵害,而且也會影響到黨領導國家權力的健康運行。黨內權力的運行作為一種政治行為,它的存在和運轉離不開一定的政治關系,尤其是圍繞諸多政治主體而衍生的種種關系,畢竟“政治關系對于政治行為的決定作用是以政治主體為中介的,也就是說,它是通過影響政治主體的性質間接地達到對于政治行為的選擇的”[3]141。具體來看,黨內權力運行所處的內在政治關系,主要涉及黨與黨員、黨員與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黨的上下級組織、全黨與中央等之間的關系。上述黨內政治關系在處理上,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尋找民主和集中的平衡點。如果過分強調民主,則會造成權力運行中的多頭分散主義,權力運行中各個層級的矛盾與沖突也難以協調,最終會阻滯黨的權力人民性宗旨的實踐;同樣,如果過分強調集中,則會造成權力監督體的形式化以及降低了權力適應環境的靈活性,更為嚴重的會導致權力專制和壟斷,而這些明顯也違背了黨的權力人民性宗旨。
十八大之前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制度建設層面的缺失致使黨內關系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性矛盾和問題。而作為政黨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識,黨內關系的狀況是直接攸關的,其包括“政黨權利的保障、政黨權力的規范、政黨的法治化程度以及黨政關系和黨社關系的科學確立與有效運行”[4]。正是鑒于黨內關系的重要性,同時又針對黨內關系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此方面最顯著的做法就是“定方向”“立規制”。
“定方向”,就是將黨的政治建設置于黨的建設總布局的首位,強調務必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明確了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首要任務是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由于黨的政治建設直接涉及黨的領導與黨的領導對象的關系,這無形中為黨內其他政治關系的處理提供了鮮明的政治導向。另外,為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求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作為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來抓。而在如何凈化政治生態方面,《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就將協調黨內關系視為重要的內容。例如,提出了“按原則處理黨內各種關系,按原則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大力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堅決防止“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危害黨的團結、破壞黨的集中統一”等[5]。
“立規制”,就是通過健全民主集中制來推進黨內關系的正常純潔。一方面,彰顯民主集中制在處理黨內關系方面的重要性。例如,十八屆六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明確指出其是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處理黨內關系的基本準則,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畢竟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的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其規定的六條基本原則涵蓋了黨內關系的方方面面,諸如黨員個人與黨的組織的關系、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關系、黨內少數與多數的關系、黨的領導機關與黨員的關系、黨的各級委員會與同級黨的代表大會的關系、黨的各級委員會內部集體與個人的關系、黨的領導與黨和人民的關系等。另一方面,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為處理具體的黨內關系提供了原則和制度保障。具體來說,黨員權利保障制度建設方面,要求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保障全體黨員平等享有黨章規定的黨員權利、履行黨章規定的黨員義務,堅持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系等;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方面,堅持和完善黨內民主各項制度,要求黨內決策、執行、監督等工作必須執行黨章黨規確定的民主原則和程序,任何黨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壓制黨內民主、破壞黨內民主等;黨內選舉制度建設方面,要求黨內選舉必須體現選舉人意志,規范和完善選舉制度規則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建設方面,強調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指出凡涉及全黨全國性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時只有黨中央有權作出決定和解釋,嚴格執行重大問題請示報告制度等;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方面,強調落實黨代會代表任期制,實行代表提案制,健全代表參與重大決策、參加重要干部推薦和民主評議、列席黨委有關會議、聯系黨員群眾制度等;黨的委員會制度建設方面,明確界定全委會和常委會的決策范圍,進一步規范常委會議事的決策程序和規則等;黨內監督制度建設方面,要求形成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濫權必追責的制度安排,實行權力清單制度,健全不當用權問責機制等??傊鲜龅木唧w制度安排,表明了黨內關系是“一個由多層次的結構和豐富多樣的內容構成的復雜關系體系”[4],黨內關系的處理過程就是不斷化解各主體之間矛盾的實踐,從而促進黨內權力的運行達到一種協調與制約相統一的理想態勢。
二、以黨統政為前提,通過統分結合來推進黨政關系的科學規范,從而實現黨內權力運行機制與國家權力運行機制的統一
這里所說的黨政關系,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政府與其支持性政黨之間的關系,而是特指中國共產黨與所領導的國家政權之間的關系,從權力類型的維度來看就是黨內權力與黨所領導的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由于黨政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關系中的最基本關系,相應地決定了如何處理好黨政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實踐中最核心的內容。在權力運行的內在邏輯理路上,黨與政之間實質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統一性在于中國共產黨是居于領導地位的執政黨,國家的權力盡管本質上來源于人民的權力,但在現實中卻以黨內權力授予的形式呈現出來;另外,兩者在價值旨歸上“都以執政為民為根本取向”,同樣也“都以群眾路線為認同基礎”[6]。對立性在于無論是具體的權力運行主體還是權力運行的客體乃至介體等兩者都是有區別的,彼此之間在權力運行的邊界上是有范圍限度的,如果混同則會造成公權力被政黨同化而形成政黨統治專制化、集權化現象,或政黨被公權力吞噬而致使政黨國家化、行政化、官僚化現象[7]。
由于受黨所領導的政權是由黨通過革命建立的這一歷史慣性、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以及蘇聯模式等因素影響,黨在處理黨政關系的歷史實踐中也出現過偏于一端的傾向,例如就經歷過以黨代政、黨政不分、黨政分開的曲折。黨的十八大之前,盡管黨提出并實踐了以黨領政模式,強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但是黨政關系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依然處于比較薄弱的狀態,在強調黨的執政能力的同時也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滋生了輕視乃至忽視黨的領導及其能力的不良現象。在繼承過去處理黨政關系有益做法的基礎上,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政關系的處理上升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以黨統政為前提,通過統分結合來推進兩者之間關系的科學規范。
首先,明確堅持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處理黨政關系。黨政關系的處理就是致力于推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權力運行體系,對于“黨”來說就是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對于“政”來說就是形成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從而增強合力來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例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要求務必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這一目標,在黨政方面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以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以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等。可見,新時代以來黨政關系的處理上最顯著特征之一,就是一改之前的“以法律來規范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過程的制度化時期”,而轉化為“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貫徹到國家治理中從而實現制度成熟定型的現代化時期”[8]。
其次,明確堅持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來處理黨政關系。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決定了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體系中的統領地位,在黨政兩者之間的關系上“黨”是領導主體而“政”是領導對象。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9]16。為了確保黨對政的統領,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方面,指出以黨統政并不是代替或取消政,“在我國政治生活中,黨是居于領導核心地位的,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法院、檢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發揮作用,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另一方面,要求國家權力的運行過程中各主體要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16-17。同時,還注重通過健全完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來給予保障,要求國家權力運行中所涉及的各部門、單位和機構中的黨組織務必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所作出的決策部署,要自覺對黨委負責,自覺向黨委報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況。
最后,明確堅持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來處理黨政關系。最具代表性的舉措就是優化部門職責、推進職責相近的黨政機關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從而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和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例如,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司法部;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審計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改為委員會;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其秘書組設在教育部;組建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不再保留中央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公務員局;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和電影工作;中央統戰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管理宗教工作和僑務工作,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和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等等??梢?,黨政統分結合的模式,是對之前以黨代政和黨政分開兩種模式的揚棄,是“既分也合的重構”[10]。
三、以人民為中心,通過互動機制建設來推進黨群關系的和諧穩定,從而實現黨的權力和人民的權力的統一
在權力的所有權方面,不同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所散布的“君權神授”論,也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所鼓吹的“天賦人權”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直接將黨的權力所有權歸屬為人民,并強調這個“人民”不是資產階級所指的抽象概念的人民而是現實中具有鮮明階級性的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現實中黨的權力在運行中所滋生的腐敗,從本質上來看就是“與黨的權力人民性這一根本屬性和宗旨相違背的一個重要的權力異化現象和行為”[11]14。造成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政治權力的兩權分離(即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這一人類政治文明進步標識中所隱藏的弊端有很大關系,在尚未具備兩權完全合一的情況下,調整黨的權力運行中的政治關系尤其是黨群關系是一個較為適宜的方法。這一方面,有助于擴大和夯實黨的權力運行的群眾性基礎,鞏固黨的領導地位、成就黨的事業;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黨的權力運行中民眾權力虛置所造成的弊端,通過適當的民眾“在場”參與或監督,有助于保證黨的權力沿著人民性的宗旨而規范有序地運行。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清醒地認識到黨的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在現實中特別重視黨群關系以期實現黨的權力與人民的權力兩者之間的統一。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注重塑造黨的優良形象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更加嚴厲地管黨治黨和探索協調群眾內部利益關系,改革開放新時期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建設、合理保障人民群眾民主權利以及大幅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等[12]52-78。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條件下,社會結構的日趨多元造成了群眾利益訴求復雜多樣,信息化的發展致使網外網內群眾工作相互交織,以及黨自身也面臨著重大風險考驗和存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等。鑒于黨群關系處理方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黨的根本執政理念,既繼承以往黨群關系處理實踐中的有益做法,又一改過去的“單向發力”而轉之為“雙向互動”以推進黨群關系的和諧穩定。
首先,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人民的權力內嵌入黨的權力運行過程中?!叭^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嗣癞敿易髦髦贫润w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1]31。全過程人民民主方案在監督黨的權力是否違背人民性的宗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權力監督主體上明確合一性,避免了權力所有者監督缺位;在權力監督客體上突出全面性,避免了權力的“漏監”“空監”;在權力監督方式上注重權利性,避免了因屈從性而造成的不愿監不敢監;在權力監督流程上強調閉環性,避免了監督的脫節和中斷;在權力監督機制上彰顯長效性,避免了監督的“一陣風”“走過場”[13]。
其次,增強群團組織的政治性,促進黨的權力內嵌入人民的權力運行過程中。例如,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強調“黨的領導是做好群團工作的根本保證。各級黨組織必須負起政治責任,加強對群團組織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群團工作各方面、全過程”[14];同時該《意見》還要求“各級黨委要明確對群團工作的領導責任,健全組織制度,完善工作機制,從上到下形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14]。在這里,黨的權力的內嵌,并不是削弱或取代群團組織,而是發揮群團組織的特殊優勢以及最大限度把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也是在于使黨更好組織動員群眾、教育引導群眾、聯系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創造力,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畢竟“‘民權’是‘黨權’和‘政權’的基礎和目的,黨的權力與國家的權力都要圍繞著人民的權力運行,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真正實現人民的權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15]。
最后,構建新社會治理格局,實現黨的權力與人民的權力互融共生。這種新社會治理格局,就是在諸如社會矛盾預防和化解機制、公共安全體系、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等社會治理體系內容上,著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商、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相關制度建設,從而打造一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例如,在社會矛盾預防和化解機制上,“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1]45。在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上,“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9]40。從權力運行機制來看,這種共同體毫無疑問也是一種權力互動結構,即“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和社會權力自下而上雙向發力,以及各種權力之間的平行合作,共同構筑了良性互動的基層社會治理權力結構”[16]。
四、以同心筑夢為目標,通過完善政黨協商制度來推進黨際關系的健康深入,從而實現參政黨的權力監督與執政黨的權力運行的統一
在近現代中國特殊的歷史演進和政治發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實行的不是一黨制和多黨制,而是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其基本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執政與民主黨派參政的有機統一。這種政黨制度決定了黨的權力的人民性來源,也包括民主黨派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所進行的權力委托和授予。在理順黨的權力運行中所涉及的政治關系方面,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黨際關系的處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種黨際關系的處理,所面臨的核心議題就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如何保障和加強民主黨派以參政黨的身份對執政黨進行合作性監督。盡管這種監督屬于一種非權力性的監督,但是它具有“咨詢功能、反饋功能、督責功能、警示功能”[17]1。從黨的權力運行維度來看,所謂咨詢功能,就是在黨的權力運行之前及其過程中各民主黨派能夠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從而提高權力運行的科學化水平;所謂反饋功能,就是對黨的權力運行結果尤其是是否離規失序等情況進行反饋,為下一階段黨的權力運行提供相關指導;所謂督責功能,就是對黨的權力運行中一些形式主體的履行職責、遵紀守法情況進行相應的監督,從而提高權力運行的效能化水平;所謂警示功能,就是指各民主黨派及成員參與并監督黨的權力運行,能夠有效約束權力形式主體的行為,從而為黨的權力規范運行提供警示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構建,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黨際關系的制度化。這種在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并作為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之一,其本身保證了黨的權力在運行中盡可能真實、廣泛、持久地代表和實現了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最大限度地推動了黨的權力運行的科學化民主化而避免了主觀隨意和專制擴張性。但是,基本制度優越性的發揮有賴于理念指導上的先進性和具體制度設計上的科學性。新時代條件下如何促使這一基本制度適應黨治國理政能力的提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等現實需要,以及如何克服自身在具體運用中所出現的諸如政治協商程序不規范、形式不完備、能力不夠強、銜接不緊密等問題,關乎著黨際關系的和諧穩定和健康深入。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同心筑夢為目標,注重通過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來完善政黨協商制度,從而推進黨際關系的現代化。
首先,凸顯了人民政協的新地位。例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9]30-31。2019年9月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人民政協性質原有定位(即統一戰線的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的基礎上,增添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表述。上述的新定位,凸顯了人民政協及其制度在協商民主和治國理政方面的重要地位。從黨的權力運行維度來看,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意味著人民政協保證著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同時也是黨的權力運行內在特有的形式和獨特的優勢;而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味著人民政協不僅僅是堅持和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黨的權力運行質量尤其是增強黨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次,豐富了人民政協的新職能。地位的提升也促使人民政協及其制度職能的變化,在原有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基本職能的基礎上,又補充了建言資政、凝聚共識兩個職能。例如,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人民政協要“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主軸,把服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工作主線,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中心環節”,“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18]。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1]32。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三個職能屬于人民政協的具體職能,那么新增的兩個則屬于綜合性職能,并融入到原有三個具體職能的各方面和全過程[19]。從黨的權力運行維度來看,新職能充分表明了人民政協及其制度在理順權力運行所涉及的政治關系方面,充分發揮著政治溝通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人民政協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價值使命和取向,其旨在將權力共識有機融合到不同階級、階層的利益訴求和實踐中,從而構建一個真正的權力共同體。
最后,開辟了政協制度完善的新路徑。這種新路徑最大的特色就是從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框架下去審視新時代政協制度的完善問題,而不是像過去更多地注重以人民政協本身制度建設為主體來思考[20]111。例如,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就如何以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念來引領政協制度的完善給予了充分論述。其中直接涉及制度的有在政協協商形式的規范上,強調要完善政協全體會議協商制度、健全專題議政性常務委員會會議制度、規范專題協商會、完善雙周協商座談會制度、開展對口協商和界別協商、健全提案辦理協商制度等;在政協協商與黨委和政府工作之間有效銜接的加強上,提出規范協商議題提出機制、健全知情明政制度、完善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等;在人民政協本身制度建設的加強上,明確建立健全參政議政的各項工作制度以及完善委員聯絡制度等。同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人民政協制度完善的重點就是加強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以及“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1]32??梢姡瑥狞h的權力運行維度來看,政協制度的完善將為廣大人民群眾以協商民主的形式參與和監督權力的運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保障和有力的制度支撐。
五、以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為特色,通過構建大監督格局來推進黨企(政企)關系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黨的權力在國有企業運行中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統一
這里所說的“企”,更多地指國有企業。之所以黨企(政企)關系是黨的權力運行中必須要處理的政治關系之一,一方面源于國有企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另一方面在于現實中國有企業所有權本身在觀念和現實層面的分離以及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分離等,致使國有企業的使用權(收益權)成為一些權力行使主體謀求自身特殊利益的依據或憑借,甚至造成大量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疤貏e是一個時期以來,國有企業腐敗問題,存在發案數量多、涉案數額大、涉及行業廣、波及方面寬、觸及問題深、影響國計民生等特點”[21]1。在國有企業所有權還不能實現觀念與現實的統一下,為了降低乃至避免國有企業中滋生腐敗現象和行為,較為理想的方法就是通過加強黨的領導以實現國有企業運行中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統一,當然同時還要加大對黨的權力自身的監督力度以防止黨企(政企)勾連謀取私利,畢竟國有企業中的領導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等手中的權力本身也來源于黨的權力的授予。
自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國有企業的改革經歷了放權讓利、產權改革、國資監管三個階段,盡管不同階段所呈現的具體特征各異,但共同點是堅持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過程中保證其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統一。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之前有益做法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從黨的權力運行尤其是權力政治關系的理順維度來看,其中最明顯的舉措就是以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為特色,通過構建大監督格局來推進黨企(政企)關系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黨的權力在國有企業運行中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統一。
首先,嚴密國有企業黨的組織體系,以促進黨以組織化形式進入并領導國有企業。例如,2019年底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其中第二章“組織設置”用七個條款就國有企業黨委、黨總支以及紀律檢查委員會或者紀律檢查委員等的產生辦法以及人員構成都作了具體規定,尤其是第九條強調“國有企業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應當同步設置或者調整黨的組織,理順黨組織隸屬關系,同步選配好黨組織負責人和黨務工作人員,有效開展黨的工作”[22],以及第十條明確“為執行某項任務臨時組建的工程項目、研發團隊等機構,黨員組織關系不轉接的,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可以成立臨時黨組織。臨時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批準其成立的黨組織指定”[22]。從黨的權力運行維度來看,黨以組織化形式進入并領導國有企業,有助于降低國有企業因所有權在觀念和現實層面之間的分離而帶來的弊端,同時也能夠在現實中真正實現黨代表人民對國有企業的使用權(收益權)進行監督,讓國有企業的發展納入人民需要之下?!皣薪洕a權關系比較特殊,產權主體是通過層層委托代理關系實現權益,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企業內部容易出現‘無人負責’或‘內部人控制’兩種極端情況,這就需要黨組織理直氣壯地站出來,代表全體人民對企業進行指導和監督,以確保企業在正確的方向上健康發展”[23]。
其次,堅持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的統一,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是國有企業的“根”與“魂”,它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提供了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毫無疑問,這種領導表現在政治、思想、組織等各個方面。同樣以《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為例,總則中的第一條就明確“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提高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質量”,第二條要求國有企業黨組織“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強化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22]。為了落實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該《條例》中的第三章“主要職責”、第五章“黨員隊伍建設”、第六章“黨的政治建設”、第八章“領導和保障”都給予了具體闡述。當然,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并不是實行對企業的包辦包統,不是否定企業中董事會、經理層等主體的法定地位。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該《條例》還就如何將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中進行明確規定。一方面,要求區別兩者的權力運行邊界,指出國有企業中黨組織的主要職責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依照規定討論和決定企業重大事項”[22],黨的領導要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來進行,國有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的決定權還是來自董事會或者經理層;另一方面,強調兩者是相統一的,可以通過強調黨建工作要求納入公司章程、明確黨組織研究討論是董事會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堅持和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干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等手段和方法促進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中。可見,堅持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的統一,就是將黨的領導優勢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也在于實現黨的權力在國有企業運行中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的統一。
最后,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格局,以防止國有企業使用權(收益權)的異化。在監督類型上,要求堅持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其中黨內監督主要有紀檢組織、黨委工作機構、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監督等,黨外監督有企業監事會、審計、法律、財務等監督以及職工群眾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等。在監督的內容上,除經濟方面之外,還涉及政治建設(即是否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重大決策部署等)、作風建設(即有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制度執行等方面的監督。監督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巡視巡察、考察考核、調研督導、處理信訪舉報、抽查核實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等,同樣在監督執紀上實行“四種形態”。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格局,在上述堅持監督全面性的前提下,又突出監督重點,即重點人員、重要環節、重要領域等。如在《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中,就明確要求“加強對企業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的監督,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的重點部門和單位的監督,突出‘三重一大’決策、工程招投標、改制重組、產權變更和交易等重點環節的監督”[22]??偠灾?,強化國有企業的監督就是督促企業領導人員依規依法用權、廉潔履職,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參 考 文 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淑芹,黃恩浩.中國共產黨堅持自我革命的學理基礎[J].思想教育研究,2022(4).
[3]李景鵬.權力政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靳呈偉.黨內關系的科學內涵與基本特征——基于政黨文明的分析視角[J].探索,2010(4).
[5]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02-28(1).
[6]楊彬彬.黨的政治建設與黨政關系調適[J].社會主義研究,2019(5).
[7]王長江.關于改革和梳理黨政關系的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3).
[8]汪仕凱,馮雅靜.從領導能力到政治體制能力:中央黨政關系演化的經驗與解釋[J].天津社會科學,2021(4).
[9]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許耀桐.黨政關系的新認識[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5).
[11]朱慶躍.1921—1978:中國共產黨反腐政治體系構建的歷史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12]陶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密切黨群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
[13]朱慶躍.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構建權力監督體系中的價值[J].學術界,2022(11).
[14]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J].中國工運,2015(8).
[15]張永桃.論黨的權力、國家權力與人民權力的統一[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6).
[16]呂廷君,李昊光.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社會權力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22(9).
[17]張惠康.參政黨民主監督功能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
[18]習近平.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OL].人民網,(2022-03-15)[2023-11-20].http://cpc.people.com.cn/n1/2022/0315/c64094-32375428.html.
[19]宋儉,劉力維.關于新時代人民政協凝聚共識職能的若干理論思考[J].江漢論壇,2021(7).
[20]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16年[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6.
[21]本書編寫組.國有企業反腐警示錄[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7.
[22]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J].黨建研究,2020(1).
[23]王金柱,蔣福東.國有企業視閾下中國特色黨企關系的制度構建[J].理論視野,2021(2).
[責任編輯 李金輝]
The Practice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Value since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y’s Power Operation Mechanism
ZHU Qing-yue
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political relations constructs the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party’s power-related mechanisms. Since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rt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made innovativ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to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core, so as to promote the seriousness, synerg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ty’s power operation mechanism. It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to promote the normal purity of inner-party relati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coordination and restriction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ner-party power; on the premise of the party’s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the scientific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un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ner-party power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tate power;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party’s power and the people’s power;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dream together,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rty consult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epening of inter-party relat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power supervis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party and the power operation of the governing party;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romotes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enterprise (government enterprise ) by constructing a large supervision pattern,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ownership and use right ( income right ) of the party’s power in the oper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 words:new era socialist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e party’s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