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演變過程

2024-06-21 19:29:45高曦含高原虞吉海
華東經濟管理 2024年6期

高曦含 高原 虞吉海

[摘 要:組織視角的研究將企業采取低碳轉型的動因歸納為組織內部因素,而生態視角則關注生態與組織的互動,但對環境壓力如何轉化為企業內部動機的演化機理缺乏深入剖析。文章以鋼鐵行業四個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理念形成的過程為例,結合行業發展及政策演變,通過扎根法解釋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觀念形成的制度化過程。研究表明: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過程包括規制、規范和習慣化三個階段;國家、行業和企業角色的主導作用是三個階段的主要演化依據;制度化過程三階段中,低碳行為的推行程度和低碳價值的內化程度各有不同。研究進一步厘清了“多維度因素及其交互—低碳轉型演化—轉型結果”的作用路徑。

關鍵詞:低碳轉型;制度理論;資源型企業;演變過程;扎根理論;碳中和;多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X322;F426.3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097(2024)06-0076-09 ]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 i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A Multi-Case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GAO Xihan,GAO Yuan,YU Jihai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Research from an organizational standpoint classifies the incentives for compani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itions as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factors. Conversely,the ecological viewpoint emphasiz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eco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 Nevertheless,there is a dearth of thorough examination regarding how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are translated into internal corporate incentives via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This essay illustrat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 concepts i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by 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concepts in four steel industry enterprises,integra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olicy evolution using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Findings: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low-carbon transition concepts i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regulation,standardization,and habitualization. The predominant roles of the state,industry,and individual enterprises are fundamental factors driving the progression through these stages. Throughout these stages,the level of adoption of low-carbon practices and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low-carbon principles may differ significantly. This essay further elucidates the progres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Evolut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Outcomes of the transition" pathway.

Key words:low-carbon transition;institutional theory;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progression;grounded theory;carbon neutrality;multi-case study

一、引 言

隨著全球氣候急劇變化,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轉型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必要保障。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提出了碳中和、碳達峰的“雙碳”目標。

鋼鐵企業屬于集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強的資源型企業,具有規模大、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且排放集中等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鋼鐵行業從艱難起步、開放市場、深化改革直到一步步走向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種改變不僅是產業結構的改變,也使得法律規范、產品標準、質量意識和商業文化等制度、理念發生了重要變化。資源型企業的低碳轉型并非一蹴而就,要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市場化、動態性和內部驅動的綠色發展道路,需要經歷幾個重大階段的演變。如何理解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演變過程?推動其不同階段演變的主導角色有何不同?這是否又導致了演變階段產生不同的特點和轉型結果?均是本文想要解決的問題。

已有研究從組織和生態兩個視角出發看待可持續轉型[1]。組織視角將企業采取低碳轉型的動因歸納為微觀組織層面因素,而生態視角雖然關注宏觀生態與組織的互動,卻對環境壓力如何轉化為企業內部動機的演化機理缺乏深入剖析。制度理論視角能夠更好地彌補兩種視角的不足,不僅能很好地結合宏觀和微觀的理論視角,還有助于還原低碳轉型從最初依靠強制政策推動到最后在組織內部實現合法化的演變過程。這將有利于回溯實踐,以便人們思考可以采取哪些行動來推動這一制度化過程[2]。本文立足于四家具有代表性的鋼鐵企業及中國鋼鐵協會的行業數據,試圖運用扎根理論還原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過程。一方面,能夠整合組織理論的微觀視角和生態理論的宏觀視角;另一方面,將制度理論引入低碳領域,豐富了制度理論的理論適用背景,跟蹤資源型企業低碳發展從被動到主動、從減量到創新的多階段全過程并構建了模型,為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指導。

二、理論回顧

(一)低碳轉型定義與理論視角回顧

“低碳轉型”一詞最早出現于低碳經濟轉型的定義中。低碳經濟轉型是從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低碳經濟發展轉變的表征過程,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特征[3],在人文發展、經濟發展、環境友好間尋求平衡[4]。綜合來看,碳減排思想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一致[5]。因此,低碳轉型就是企業作為市場中的微觀主體,通過增加節能減排的研發投入、轉變技術路徑、創新產品服務、提高能效等方式,助力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

目前,大量的資源型企業轉型研究從組織視角出發,集中于鋼鐵企業的綠色轉型[6-8],缺少低碳轉型的實踐案例研究。盡管低碳轉型能夠被歸類于綠色轉型的目標下,但低碳轉型有其特殊性,“雙碳”政策具有明確的度量,雖與綠色轉型一樣涉及產品在原材料、設計與技術、生產計劃等多個階段的轉型改進[9-11],但其對碳排放結果的監管更加直接,對資源型高碳排放的鋼鐵行業約束力更強。資源密集型的鋼鐵企業在面對具體可量化、強約束、從根本上催生新業態的“雙碳”目標時,其開始低碳化的應對過程,對既有文獻中有關企業綠色轉型研究的理論觀點提出了挑戰。

低碳轉型相關的理論視角分為組織視角和生態視角兩種。在組織理論的視角下,組織有效性被視為企業采取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首要動機[12-13],企業的管理能力和資源豐富程度構成轉型前因[6,14],自身稟賦更高的企業轉型成功率更高。組織收益是企業的轉型目的,通過低碳轉型,企業得以確保自身在商業環境和生態環境下都能取得利潤。在生態理論的視角下,企業是嵌入生態系統并為其平穩運行做出貢獻的一個節點,而非獨立決策單元。低碳轉型不再是目標,而被視為在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尋求平衡的適應過程。當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向環境友好型轉變,企業所在的經濟系統從生態系統中提取的資源不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排放的廢物不超過生態系統的同化能力,最終滿足可持續要求[15-16]。

(二)低碳轉型與制度理論

在制度理論中,制度是指社會建構的一系列具有指導性與約束力的信念和規范,它塑造了個體和組織在具體實踐、價值信仰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導向和遵循[17-19],已被廣泛應用于解決碳排放相關問題。在低碳管理領域,多位研究者將制度理論作為基礎,深入探討了低碳轉型方面的問題。王丹丹(2015)構建了一個企業低碳管理模式,強調該模式的形成與企業在外部適應和內部整合中構建組織合法性的過程密切相關[20]。Andrews-Speed(2016)將能源領域看作社會技術制度的延伸,將制度理論引入低碳能源轉型研究,旨在探討能源領域的制度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演變[21]。同時,Villena和Dhanorkar(2020)運用制度理論,研究了供應商披露碳排放透明度的外部影響因素[22]。Wei(2021)同樣以制度理論為基礎,通過評估中國低碳城市的成就,考察了城市管理者進行改革的意愿和能力[23]。此外,Anwar等(2021)通過全球數據驗證了國家碳定價政策中制度壓力與自愿環境披露之間的關系,再次凸顯了制度理論在碳排放研究領域的重要性[24]。

制度理論指出,組織的成長演變受到三種不同制度壓力的影響[25-26]。首先是管制性制度壓力,它源自政府和監管機構的強制性措施,旨在確立秩序并強制執行制度要求。典型代表即法律法規,已有研究表明,這是企業朝更環保方向轉變的主要動力[27],例如,國家制定的環境法律要求企業進行綠色生產,違反則會受到強制處罰[28-29]。其次是規范性制度壓力,這種壓力是由規范機構制定的社會行為標準所施加的,通常涉及行業協會、供應鏈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等市場主體。組織必須符合這些規范才能在市場上取得合法地位。舉例來說,商品因不符合綠色標準而被國外市場拒絕,這是規范性制度壓力的體現[30]。在應對環保問題時,企業通常會根據競爭對手的行動來選擇應對策略,而不是僅僅遵循法律法規、監管要求,或者僅僅依賴自身經驗[31]。最后是認知性制度壓力,這是一種無形的認知規范或文化,主要源自組織所處的文化環境,包括管理層的意識和企業文化等。

(三)文獻評述

基于以上理論回顧,本文發現大部分研究仍從組織理論視角或者生態理論視角出發,闡述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動機與轉變機制,但既有研究的局限在于僅界定了企業在低碳轉型中的主動或被動角色,沒有還原現實中企業低碳轉型從被動服從制度約束到主動采取創新研發的過程,對企業角色會發生動態演變的客觀事實解釋不清。另外,盡管有部分研究已經注意到制度理論,比如陳紅和劉東霞(2018)通過案例研究發現宏觀環境政策、團隊與組織創新環境等外部因素都對企業低碳創新有促進作用[32]。Dhanda等(2022)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壓力進行分類,有效回答了不同制度壓力之間的區別[33]。但是,這些研究對于制度理論的應用仍然是籠統的,沒有解析企業所嵌入的制度環境如何從強制性轉變為主動性,未能從低碳轉型實現過程的縱向階段尋找和提煉遞進關系。同時,上述研究多將企業作為制度壓力的被動接受方,在各種制度的作用下采取應對行為以建立合法性,但本文認為在低碳轉型的制度化三階段中,企業并非完全被動,政府、行業與企業會在不同階段扮演主導角色。

因此,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探究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過程:首先,按照制度的內涵將鋼鐵行業低碳轉型制度化過程的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其次,運用制度理論分析國家、行業、企業層面在制度化過程三個不同階段的主導角色差異;最后,就三個制度化階段中制度要素發生的演變以及要素所發揮作用的變化進行闡述。

基于現有的文獻,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在研究主題上,以往研究主要從綠色轉型視角出發,而本文立足于“雙碳”背景下鋼鐵企業的低碳轉型,為理解和建構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多階段路徑打下基礎。其次,在研究理論上,本文通過將制度理論引入低碳轉型領域,不僅有效區分了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過程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同時還探討了不同階段背后的制度要素和突出特點。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結合制度化過程的動態視角,基于行業數據與四家代表性鋼鐵企業的縱向制度化案例來區分規制階段、規范階段和習慣化階段,并構建了制度壓力下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系統演化模型。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用于從搜集和整理的資料中系統化地歸納理論模型,以解釋某一問題現象[34]。該方法的核心在于對分析資料進行編碼,確定概念范疇,明晰故事線,并通過不斷修訂理論來達到理論的飽和狀態。在扎根理論的指導下,本文采用三級編碼,將搜集并初步整理的資料概念化和分類;通過系統化歸納,識別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影響因素及轉型結果,深入分析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從而構建低碳轉型的制度化演變過程模型。

(二)案例選擇

由于研究問題是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過程,因此案例選擇需要遵循典型性原則[35],選取多個代表性樣本可以顯著減輕由于樣本量不足而引起的統計誤差和結論偏差。因此,本文挑選鋼鐵行業中四家代表性企業,分別是陜西鋼鐵集團、寶武鋼鐵集團、鞍山鋼鐵集團和酒泉鋼鐵集團。同時,綜合考慮政策影響力、政策數量和政策針對性等方面,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行業協會,即中國鋼鐵協會作為研究對象。

陜西鋼鐵集團是陜西省委、省政府為振興陜西鋼鐵產業而組建的大型鋼鐵集團,酒泉鋼鐵集團是我國西北地區建設最早、規模最大、黑色與有色并舉的多元化現代企業集團,這兩家企業代表了地方鋼鐵企業的最高水平。寶山鋼鐵集團是中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鞍山鋼鐵集團是“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這兩家企業代表了我國鋼鐵行業的龍頭水平。

中國鋼鐵協會成立于1999年1月,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它由中國鋼鐵行業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為成員組成,包括陜西鋼鐵集團、世界排名第一的寶武鋼鐵集團等多家鋼鐵企業在內,在行業領域影響力極大,適合作為鋼鐵行業代表性的協會納入研究中。

(三)數據搜集

本文采用多源數據,包括一手和二手資料的采集與整理。一手數據主要通過面對面的半結構化訪談形式,深入企業實地調研收集大量的一手訪談和觀察數據。在初步整理一手資料后,進一步收集目標企業相關的二手資料,這些資料來自官方網站、電子數據資料庫和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等,同時,還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網站上收集鋼鐵行業低碳相關政策文件、新聞報道和發展歷程,剔除重復性資料,共收集10余萬字的二手資料。這些官方資料對于補充和驗證信息非常有價值,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和信息的交叉驗證,數據資料來源見表1所列。

(四)數據編碼方法

本文采用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對案例研究的編碼方法,分為三個關鍵階段,包括數據清理、數據提煉、結論及驗證[36]。在數據清理階段,主要對質性文本資料進行清理和規范化處理,提取關鍵信息。在數據提煉階段,對關鍵文本進行扎根編碼,提取關鍵詞和初始范疇,并通過反復對比初始范疇與基于理論的訪談清單,確保生成的主題是完整的。在結論及驗證階段,根據編碼結果生成新的理論框架,并不斷地將數據與生成的理論框架、新框架與現有理論相互比較,如果出現不符之處,將回到第一階段,重復進行這三個過程。具體編碼結果見表2所列。

四、案例分析及發現

(一)開放式編碼

本文通過開放式編碼對原始資料逐字逐句不斷比對、甄選和提煉,提取重要原始資料的關鍵詞,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初始范疇。通過開放式編碼,得到13個初始范疇。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對開放式編碼得到的13個范疇聚類提取主范疇的過程。根據初始范疇的屬性和內在關聯性,共得到四個主范疇,分別為:根據制度施行主體、外界環境不同區分的制度壓力;組織應對不同制度壓力表現出的轉型行為;通過施行制度壓力驅動組織采取不同行為的主導角色;組織面對不同制度壓力應對后實現的轉型績效。通過主軸編碼,得到的主范疇及對應初始范疇,見表3所列。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在開放式和主軸編碼基礎上,將主范疇系統地凝練在不同關系結構上,整合其范疇的演化關系、主范疇關系結構,具體見表4所列。結合案例企業各項管理實踐的時序演進,以及扎根理論編碼識別各項范疇間的關系結構,本文總結了企業低碳轉型制度化的規制階段、規范階段、習慣化階段三階段路徑。不同階段分別受到政府、行業和企業角色的主導,并通過制度壓力形成相應轉型行為,以實現特定轉型績效。

(四)案例討論

1. 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過程

根據扎根理論編碼的關系結構,本文繪制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制度化過程的全路徑演化脈絡,將制度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低碳轉型的規制階段由國家政府部門進行強制主導。在這個階段,我國鋼鐵行業也開始面臨碳減排轉型的初期要求。這些要求是通過強制的政策頒布的,而政策法規的約束和監管方式相對單一且以結果為導向,主要以碳排放量作為直接審查指標。這迫使傳統的鋼鐵企業在短時間內被動應對,采取簡單粗放的減產措施以盡可能滿足能耗指標。在減碳政策要求下,企業不被允許過量增設高爐,并有專門部門嚴格監管,一旦超標將面臨處罰。同時,企業尚未積累好新技術能力,如需更多排放指標則要高成本購買。因此,只能暫時以降低產量和產品多元化為代價,換取低碳排放與環境改善。此階段企業面臨嚴格的資源制約,在政策的強制性制度壓力下,滿足環境目標而犧牲經濟目標。

低碳轉型的規范階段由行業主體進行主導。隨著政策與法規體系的導向日漸明晰,行業主體開始繼承規制階段政府政策的轉型引導,積極發揮行業引領與影響作用。首先,行業協會既是從業者聯合組織,與政府有較強的連接,是最適合延續政策強制要求而進一步助力企業落實低碳轉型發展的行業實體。一方面,行業協會能夠通過合法性審查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通過行業指導意見和低碳技術聯合研發組織等幫助企業理解和建立低碳化生產的必備能力。其次,在行業協會引導下,同行企業紛紛開啟轉型,“低碳鋼”等新產品上市并收到合法性支持以及客戶偏好,低效鋼材在競爭中被逐步淘汰,對行業內企業造成模仿性壓力,企業緊跟行業技術趨勢,生產節能降耗型低碳鋼材產品,從而在低碳鋼材新賽道上收獲可觀利潤。通過以上規范性機制,行業意見和行業競爭中出現適應新環境的市場指導與競爭業態,推動企業提升主動性,以創新研發突破低碳技術路線的瓶頸。因此,規范階段的目標以經濟績效為主,企業是創造價值的主體,在此階段由于收益增長和競爭優勢的確立,企業轉型的主動性有所提升。

低碳轉型的習慣化階段由企業進行主導。在規制與規范階段分別通過強制約束與市場力量的推動,促使企業進行一系列轉變與創新后,低碳轉型進入習慣化階段,主要特征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角色變化。通過建立一套以低碳發展為戰略導向的路徑規劃,在低碳目標管理、建立低碳技術路線、爭取低碳新市場份額等過程中,企業已經潛移默化地形成以低碳發展為核心的組織管理與企業文化。在慣例與文化的影響下,增設一系列內部制度規則,將低碳可持續價值內化為組織長期發展導向,保證低碳轉型的有序推進和逐步深化。這一階段企業聚焦發展目標,即在兼顧環境與經濟目標的基礎上,考慮長期戰略實施,繼續向集約、高效、低碳、綠色、循環的高質量發展轉型,進而重塑資源型企業形象。

2. 低碳轉型制度化過程的三階段特征比較

在內化程度與踐行程度方面,從規制階段到規范階段再到企業內部的習慣化階段,低碳轉型的價值內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實踐推廣的程度越來越低,背后的原因分別來自低碳概念模糊性(ambiguity)增強以及低碳壓力強制性(coercive pressure)減弱所導致的內外部壓力變化。低碳轉型三階段轉化演變特征如圖2所示。

不同階段,低碳概念模糊性的漸次增加導致價值內化程度的加強。模糊性意味著低碳概念在推廣過程中包含的內容是否具體,它允許企業在接受低碳轉型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26]。在規制階段,低碳壓力被直接定義為減排量的多少,具體到數值的強制性壓力,使得低碳概念無法包含其他更多的意義。在市場環境下的規制階段,低碳概念被塑造成市場競爭下的企業逐利行為,允許企業通過低碳實踐追求經濟價值。在企業習慣化階段,低碳概念進一步內化為包括企業綠色形象、針對低碳的制度改革和綠色創新等一系列低碳實踐,企業有更高的能動性去賦予低碳概念更多的意義,從而使低碳的價值內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不同階段,低碳壓力強制性的漸次遞減導致了實踐推廣能力的減弱。規制階段發生在社會、國家等通用環境中,低碳壓力的強制性很高,因此,企業采取低碳實踐的可能性更高,低碳實踐推廣的范圍更廣。隨著低碳轉型進入規范階段,規范化的制度壓力強度變低,企業受到的約束和強制程度變低。習慣化階段企業憑借企業認知和習慣化的路徑依賴進行低碳實踐,對低碳行為的強制性最低,同時,實踐推廣的范圍只限于企業內部。

鋼鐵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三階段可以從制度壓力來源、制度壓力內涵、企業回應行為、作用機制和轉型績效五個方面進行區分和比較,具體見表5所列。

在規制階段,政策法規等制度壓力來源于外部社會領域,即企業所處于的通用環境[37]。政府通過立法、政策來強制企業行為,企業會采取如節能降耗等強有力的減排手段作為回應,以實現環保目標為第一要義。進入規范階段,市場領域的協會與競爭者成為推動企業深化轉型的主要動力來源,行業關于新技術和創新的交流推廣意見會對企業研發創新產生規范性影響,競爭對手對于新技術的采用也會通過模仿性動機催生企業進行研發創新,區別于第一階段低碳實踐的被動采用,規范階段的作用是通過市場力量傳遞低碳轉型的價值,促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理解并認可低碳轉型的價值。最終,當企業將低碳轉型內化為經營目標和價值認同,即進入了習慣化階段。在自身戰略導向的習慣化驅動下,企業繼續追求經濟與環境績效的平衡,致力于長遠的發展目標,包括企業的社會形象、企業文化和戰略路線的打造。通過三個階段的演進,企業完全內化了低碳轉型的價值,低碳實踐不斷深入,轉型行為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發起演變,從而致力于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扎根理論,分析了以鋼鐵行業企業為代表的資源密集型企業低碳轉型的三個階段并構建模型。案例企業從簡單降產到技術研發再到內部管理制度塑造,逐步深化低碳轉型理念,改變企業轉型行為,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企業與環境互動共同演變的低碳制度化過程。

本文主要結論如下:

一是資源型企業低碳轉型的制度化過程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包括低碳轉型的規制階段、規范階段和習慣化階段。規制階段依靠強制約束力和獎懲機制促使鋼鐵企業快速滿足環保目標;規范階段通過行業協會和同行競爭者在行業內形成新技術路線的供需環境,鼓勵低碳鋼材市場的建立;習慣化階段依靠企業文化和制度機制的建立,最終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商業模式。由此,低碳發展在鋼鐵行業中的規制、規范、習慣化三個階段制度化過程得以實現。

二是三個階段發揮不同作用并進行演化的邏輯是制度化演變過程中角色的適應性變化,國家、行業和企業層面的影響在不同階段相繼發揮主導作用。在規制階段,國家扮演著強制性的主導角色;在規范階段,行業協會通過制定低碳規范主導制度演變;在習慣化階段,當相對成熟的低碳技術為企業在新制度環境下帶來收益時,企業產生了將這一模式習慣化并持續推進的動機,進而成為習慣化階段的主導角色。

三是制度化過程三階段中,低碳行為的推行程度和低碳價值的內化程度各有不同,這和每個階段的制度壓力強制性和低碳概念的模糊程度有關。規制階段低碳實踐推行程度最高,因為規制階段的主導角色是國家,其擁有最強的政策強制力,但其低碳價值內化程度最低,因為此時低碳概念被簡單地解釋為“排放量”并依此進行度量。反之,習慣化階段低碳價值內化程度最高,但是實踐推行程度最低。

(二)理論貢獻與管理啟示

在理論方面,本文有以下幾點貢獻:①從制度觀點拓展了資源型企業向低碳轉型的多階段路徑研究,將組織和生態兩個理論視角融合在一起。傳統上,研究低碳轉型主要集中在企業內部因素,如技術、管理等,而忽視了外部環境對企業行為的影響。②強調了制度化的重要性,認識到企業的低碳轉型不僅受到內部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外部制度環境的制約;③分析并詮釋了低碳轉型制度化階段之間逐漸演變的關系,闡釋了各階段的突出特征和背后機理,為“雙碳”政策和法規下如何從政策規制到主動轉型的制度化過程提供了針對性的理論框架;④通過對鋼鐵行業協會政策發展及其代表性企業案例進行扎根研究,研究突出了傳統資源型行業在低碳轉型中存在的獨特挑戰,豐富了資源型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相關研究。

在管理啟示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企業低碳轉型初期存在以經濟效益置換環境效益的利益損失階段,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在經濟利益和環境責任之間進行權衡,其自身主動性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角色至關重要。除了制定政策和法規外,政府還應該提供激勵措施,鼓勵企業主動采取低碳轉型舉措,例如,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補貼政策等方式來促進企業投資低碳技術和基礎設施。

其次,穩定可持續的低碳發展需要社會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除了企業和政府外,社會其他組織和公眾也應積極參與低碳轉型中。行業間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將有助于加速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從而推動低碳轉型的進程。同時,市場對于低碳產品的價值認知也對低碳發展至關重要,教育宣傳活動可以幫助提高低碳意識,并鼓勵高價值的綠色產品在市場上獲得認可。

最后,鋼鐵企業的低碳轉型應以組織戰略與企業文化塑造為核心,與單一或割裂的技術路徑和產品線相比,全面形成低碳生態有助于企業未來的健康可持續成長。企業領導者應該積極倡導低碳理念,并將其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和業務運營中。同時,員工的參與和支持也至關重要。企業可以通過培訓和激勵機制來提高員工對低碳轉型的認同感和積極性,從而推動組織文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

[1]JENNINGS P D,ZANDBERGEN P A.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1015-1052.

[2]SCOTT W R,MEYER J M.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ism[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

[3]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7.

[4]林伯強.中國低碳轉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6]鐘榴,鄭建國.基于社會資本的企業綠色創新績效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4):30-35.

[7]吳軍.環境約束下中國地區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收斂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11):17-27.

[8]LI S,JAYARAMAN V,PAULRAJ A,et al.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Role of Green Supply Chain Processes and Green Product Design in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6,54(7):2136-2151.

[9]KRIKKE H,BLOEMHOF-RUWAARD J,VAN WASSENHOVE L N. Concurrent Product and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Desig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Refrigera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3,41(16):3689-3719.

[10]CHEN A J W,BOUDREAU M C,WATSON R 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10(3):186-201.

[11]NARASIMHAN R,SCHOENHERR T. The Effects of Integrated Suppl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Relative Competitive Quality Advan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4):1185-1201.

[12]MARCH J G,SIMON H A.Organizations[M]. New York:Wiley,1958.

[13]THOMPSON J D. Organizations in Action[M]. New York:McGraw-Hill,1967.

[14]LEONIDOU L C,CHRISTODOULIDES P,KYRGIDOU L P,et al. Internal Driver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Small Firm Green Business Strategy: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ternal For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40:585-606.

[15]SCHMIDHEINY S. Changing Course:A Global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M]. Cambridge:MIT Press,1992.

[16]BROWN L R. State of the World 1994:A World 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ward a Sustainable Society[M]. New York:Norton,1994.

[17]DOUGLAS M. How Institutions Think[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6.

[18]THORNTON P H,OCASIO W.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the Historical Contingency of Power in Organizations:Executive Success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dustry, 1958-1990[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5(3):801-843.

[19]彭長桂,呂源.制度如何選擇:谷歌與蘋果案例的話語分析[J].管理世界,2016(2):149-169.

[20]王丹丹.基于組織合法性的企業低碳管理模式構建——對丹佛斯、通用和日立模式的跨案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8):82-88.

[21]ANDREWS-SPEED P. Applying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the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J].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2016,13:216-225.

[22]VILLENA V H,DHANORKAR S. How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Elicit Carbon Transparenc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0,66(6):697-734.

[23]WEI Q. Do Urban Carbon Reduction Practices Under China'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Go Beyond “Low-hanging Frui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uangzhou[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21,64(6):978-998.

[24]ANWAR M,RAHMAN S,KABIR M N. Does National Carbon Pricing Policy Affect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A Global Evidence[J].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2021,23:211-244.

[25]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26]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Ideas,Interests,and Identitie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3.

[27]JENNINGS P D,ZANDBERGEN P A.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1015-1052.

[28]ZHU Q,DOU Y,SARKIS J. A Portfolio-based Analysis for Green Supplier Management Using the 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15(4):306-319.

[29]DOU Y,ZHU Q,SARKIS J. Evaluating Green Supplier Development Programs with a ?Grey-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based Methodolog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3(2):420-431.

[30]DHULL S,NARWAL M. Drivers and Barriers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daptation:A State-of-Art Review[J]. Uncert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6,4(1):61-76.

[31]ROY M J,VEZINA 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J].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2001,8(4):339-347.

[32]陳紅,劉東霞.資源型企業低碳創新行為驅動研究——基于涉煤企業的多案例扎根分析[J].軟科學,2018,32(8):63-67,97.

[33]DHANDA K K,SARKIS J,DHAVALE D G. Institutional and Stakeholder Effects on Carbon Mitigation Strategie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2,31(3):782-795.

[34]GLASER B,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

[35]毛基業,李曉燕.理論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論壇(2009)綜述與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106-113,140.

[36]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37]DAFT R 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M]. Stamford:Cengage Learning,2015.

[責任編輯:陶繼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黄色成年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自拍偷拍一区| 9cao视频精品|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伊人激情综合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主播| 色精品视频| 色九九视频|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免费毛片在线| 伊人色婷婷|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视频| av色爱 天堂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 97狠狠操|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精品13页| 日本三级精品|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人妻21p大胆|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91热爆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午夜a级毛片|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无码日韩视频|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欧美成人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激情亚洲天堂|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天天综合色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