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體現了高校培養學生的育人本質,是“育人”和“育才”的相互結合。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是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三全育人”理念與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在協調性、統一性和價值觀念的高度統一,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創新思路。基于當前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模式,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構建勞動育人路徑,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三全育人;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即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要求[1]。2020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制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7月,教育部組織制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二者都將勞動教育作為培育學生的重要目標。“三全育人”育人要求與新時代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高度一致,對高校勞動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和育人體系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三全育人”理念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創設了實踐基礎,勞動教育則是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載體,二者同向而行,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主要力量,是實現強國目標的主力軍。高校要把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將勞動教育放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把握與落實,共同服務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總
目標。
基于此,探尋“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的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有效實踐路徑,是響應國家政策的切實舉措,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高校教育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助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
勞動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決定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理念與勞動技能水平。從黨中央在勞動教育工作中的指示及精神出發,“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為落實立德樹人打下堅實基礎,為適應時代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幫助學生成長創設可靠抓手。
(一)勞動教育為落實立德樹人打下堅實基礎
國家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勞動者群體,勞動者的道德素質也決定了社會的整體水平。高校通過開展勞動實踐項目,能夠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群,引導大學生學習勞動模范優秀品質,塑造“會勞動、愛勞動”的新時代大學生優秀品質,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要求,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方面,從“立德”的角度來講,熱愛勞動體現了當代公民的優秀品質,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高校通過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引領,引導他們將“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入腦入心,在大學生身上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從“樹人”的角度來看,勞動是助力社會發展的本質體現,是培養人、塑造人和發展人的重要途徑。通過有效的勞動教育途徑,加強對大學生的敬業、創新等精神的培養,能夠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勞動教育的育人成效得到充分體現,培養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團結精神、嚴謹精神和奉獻
精神。
(二)勞動教育為適應時代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多元化發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為了培養具備理論扎實和實踐創新的優秀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能夠有力推進“五育并舉”舉措,使大學生得到全面提升與發展,鍛煉了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操技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首先,在國家層面,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能夠端正大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念,支持學生服務基層,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追求。其次,在個人層面,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大學生體會勞動艱辛,引導學生成為具有“開拓進取、認真努力、服務社會”的新時代青年[2]。最后,在社會層面,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勞動的重要性,每份工作勞動都為社會貢獻價值,體會勞動艱辛,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
觀念。
(三)勞動教育為幫助學生成長創設可靠抓手
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通過在真實的職業環境參與勞動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職業要求和行業規范,錘煉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為走上就業崗位打下良好基礎。
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強健體魄,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是高校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重要途徑。當前大學生多為“00”后,因缺乏勞動培養和體力鍛煉,導致身體素質較差。同時,大學之前的教育重視文化課程,課外實踐活動較少,學生缺乏勞動參與感,會造成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的情況。勞動活動的參與不足,使得大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能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基于此,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一方面能夠鍛煉大學生攻克難關、一往無前的堅定意志,另一方面能夠提升面對困難的自信心。在一系列勞動實踐中鍛煉的意志品質會充分體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為未來走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發展,助力推進國家健康中國戰略。此外,勞動教育還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等活動,能夠體會到社會需要他們的貢獻,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模式
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校逐步探索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模式,主要包括:校內實訓模式、聯合培養模式、社區服務模式、創新創業模式、線上教育模式。
(一)校內實訓模式
高校為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實際工作或參加勞動項目,通過實際操作和實地實踐學習勞動技能和工作經驗。例如,高校利用校內實驗室或實訓中心,讓學生開展實際工作項目,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聯合培養模式
高校與各類企業或機構進行協作,輸送學生參與其實際項目,聯合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例如,高校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進入企業或其他機構進行觀摩學習與實踐,培養創新意識。
(三)社區服務模式
高校可以通過與社區、非營利機構聯合開展志愿服務項目,讓學生參與社區勞動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醫學院校發揮專業優勢特色,開展社區義診等志愿服務項目,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奉獻精神與服務意識。
(四)創新創業模式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掌握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組織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比賽或利用創業項目孵化基地提供資源和支持,幫助學生進行創業實踐。
(五)線上教育模式
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勞動教育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開展。例如,高校提供在線課程、實踐操作視頻和模擬實驗室等資源,讓學生在線學習和實踐。通過在線互動和討論,學生可以與同學和教師交流,共同探討勞動教育的主題和問題。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的改變,高校勞動教育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勞動技能,更要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價值認同感。因此,高校要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從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校園勞動文化建設、勞動實踐活動創新等層面出發,更好地在勞動教育層面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總目標。
(一)優化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育人工作,需要將勞動教育作為重要手段,努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勞動精神,讓大學生對勞動教育實踐的價值有更充分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在當前社會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的勞動觀念正在出現變化,這就要求高校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全方位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
當前,一些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會出現互相攀比、貪圖享樂等現象,所以高校應發揮第一課堂勞動觀念的正確引導、第二課堂的勞動實踐的育人功能,采用大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勞動教育的培養,讓大學生將勞動價值觀真正做到入腦入心。目前的勞動教育課程多是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等單方面的理論知識講解,未能很好地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交叉融合。因此,將其他領域內與勞動密切相關的資源加以利用,通過協同開發教育資源、協同構建教育體系、協同創新教育途徑三方面入手,打造與勞動教育協同育人的新格局[3]。比如,可以通過勞動教育等主題的年級大會、思政基礎課程、勞動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另外,可以利用線上新媒體的方式,向學生推送優秀勞動模范事跡、播放正能量歌曲,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勞動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的育人實效。
(二)加強校園勞動文化建設
目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脫離,高校要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當前高校開展勞動實踐活動中,校園“三下鄉”活動是大學生進行服務性勞動的主要形式,所以要在此活動的基礎上,創新學生服務性勞動實踐育人活動,組織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高校也要開展日常性勞動活動,如“勞動月、勞動周”,校園活動場所都可以是日常生活勞動開展的地點,能夠充分發揮校園勞動育人的功能。
為指引學生從現實生活、從身邊實際出發,養成熱愛勞動的情感和品德,除了日常校園內的一些勞動實踐活動以外,應增設一些其他的校園勞動文化。如邀請勞動模范代表人物進校園講述真實事跡,或觀看大國工匠相關影視作品、紀錄片等,都能夠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認識、理解勞動的魅力所在。然后,通過勤工儉學、班級衛生評選、宿舍衛生評選等活動,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還可以讓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志愿活動,組織學生周末進入社區、農村等地開展公益活動,進行環境保護、急診救援、愛眼護眼等科普宣講,積極傳播文化、科技、衛生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樹立甘于奉獻、服務社會的價值觀念。
(三)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各自專業的不同,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學科和專業特色的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成功范例。將勞動教育與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才能深化學生對勞動教育價值觀的理解與踐行。
為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背景開展相關勞動實踐活動,比如,繪畫專業可以以“三下鄉”活動為基礎,根據建設美麗農村提案,在鄉間小路的墻上繪出美麗畫卷,在美化鄉村的實踐中發揮勞動育人功效,又或者眼視光醫學專業,進社區、學校鄉村等開展愛眼護眼義診服務,利用專業醫療器械為大家進行了視力檢查、色盲測試和視力篩查等眼科基礎檢查,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勞動教育價值觀。另外,全方位育人還體現在校園文化中,因此可以打造校園文化育人空間,高校校園作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要充分發揮育人的隱形功能,本著學校的發展歷史,以及校訓、校歌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高校與當地發展相結合的紅色資源、科技資源等。以校園文藝活動、話劇表演等方式還原歷史,開展寓教于樂的活動,讓學校師生感受校園勞動文化氛圍。比如,高校可以鼓勵學生以學校優秀人物為典范。以各文化建筑為載體,以新時代創新港建設感人事跡為重點,挖掘校園文化資源,發揮勞動育人實效功能。
結束語
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過程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通過勞動素養培育模式,加強各主體協同育人的整合力,深入開展勞動教育,通過技能訓練、課外實踐、教學實習等環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美好人生的重要意義,保證高校在進行勞動教育實踐過程的順利開展,全面提升高校勞動育人能力,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品質,弘揚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構建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新時代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3):4-5.
[2]彭美娟,金婷,田海濤.“五育并舉”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探索及實踐路徑[J].學周刊,2023(31):3-5.
[3]張軍燕.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8):51-52+55.
作者簡介:張良友(1996— ),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徐州醫科大學,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