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高職院校通過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結合,可以更好地培養出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支撐作用。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農村就業創業的熱情并不高,難以形成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支柱力量。本文就如何將高職院校畢業生“送”進來,讓其主動參與鄉村振興事業;如何“穩”住高職院校畢業生,讓其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能夠創業展開分析,真正形成送得進、穩得住、干得好的新局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對策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技術支撐和產業支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鄉村振興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重大機遇,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推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需求。因此,職業教育應充分認識到其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配合國家戰略,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更大成就。雖然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享有內在優勢,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職業教育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服務和貢獻力量不足,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本文選取學生、地方企業、政府及學校本身為主要調研對象,采取問卷調查、訪談座談和定向測驗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與鄉村振興對人才需求的現實表征,找出其所存在的根源問題。在掌握大量調研資料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并歸納總結出解決的對策路徑,解決目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困擾和突出問題,形成“政企學”三位一體的農村大學生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格局。這不僅能夠積極推進面向鄉村創業就業的職業教育發展,還能夠大力培養更多服務鄉村建設的實用人才,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為鄉村全面振興進程提供有力支持[1]。
一、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就業創業的現狀
(一)高職院校畢業生“送”不進鄉村振興隊伍
目前鄉村建設存在大量人才“缺口”。專業人才支撐的缺少,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的實施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是,據不完全統計,北方五所高職院校近50%的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工作,不到10%的畢業生愿意在小城鎮或農村工作。由于工作環境、薪酬和職業認同等因素的影響,一些畢業生更是不愿加入鄉村振興隊伍。而一些愿意從事農村工作的學生受到招聘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沒能拿到“入場券”。這就出現了“不愿去”和“不能去”并存的人才缺失現象。
(二)鄉村振興隊伍“穩”不住高職院校畢業生
“農村基層招不到大學生,即使招到也不能留下來”,這是目前大部分鄉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緣由,首先,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基層部門或中小型農業企業,工資相對低、晉升空間有限。其次,目前基層農業人才中有80%是職業院校畢業生,由于現存制度的變更,導致職業院校畢業生難以進入基層管理隊伍。最后,一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實踐二者結合性不強,造成一些高職院校學生“下地”信心不足,對于新崗位不適應,這也造成了基層各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能力信任感缺失。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隊伍中“干”不好
調查顯示,農業生產經營者接受專業技術培訓的比例僅為17.34%,全省所有行政村技術人員36941人,人均農村技術人員不足1人。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理論和實踐鍛煉,其業務水平較低,市場意識淡薄,難以從中獲得效益。一方面表現在工作業務較生疏,首先是對農村業務的相關理論知識缺少了解,主要是因為學生接觸農村生活的機會較少;其次是缺乏扎根于農村的工作經驗。一些學生從未親身體驗過農村生活,對農村問題認識也僅限于書本中的得來;最后是理論與實踐缺乏關聯性。一些大學生甚至會認為“傳遞城鎮文件”就是農村工作的全部內容,缺乏在該地區現實調查和實踐,忽視了農村工作對農村發展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工作質量要求不高方面:首先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學科背景單一分布、專業知識和需求脫節等現象;其次是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晉升機制的標準和要求不明顯。這也導致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農村工作中出現缺乏創新、工作質量不高的問題,這也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就業創業的掣肘根源。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就業創業的掣肘根源
(一)人才供需培養矛盾,導致農業高職院校學生農村發展意愿低
“不愿去”與“不能去”并存,使得鄉鎮企業“招”人、“留”人都很困難。與此同時,一些高職院校畢業生因制度原因被排除在農業相關工作之外,這些因素也造成了鄉村振興中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農村就業發展的前景不好,工資普遍偏低;二是學生怕吃苦,不愿意“下地”;三是學生理論多,實踐少,對“下地”缺乏信心與能力。
鄉村振興,必須盡快破解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問題,出臺人才引進的相關制度,打通農業人才服務的基層道路,拓展基層農業人才的發展空間。建議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高職院校人才管理機制應與未來崗位全流程銜接,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全面勝任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順利拿到崗位“入場券”;二是職業院校應主動同地方政府單位加強協作,為學生創造深入農村的機會,通過重點培養返鄉創業青年,打造出農村的“土專家”,讓學生獲得自我價值感。只有大學生“下得地”的價值觀真正形成,才能真正為基層農技崗位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2]。
(二)支持力度不足,導致農業高職院校學生農村就業創業阻礙重重
目前,大學生對鄉村的“歸屬感”逐漸減弱,不能真正融入鄉村環境中,甚至想盡早脫身。究其原因,一是地域偏、待遇差,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教育引導支持力不足;二是定編制、卡學歷,高職院校學生服務基層通道不暢;三是環境差、價值低,基層行業人才吸引力不強。高職院校畢業生猶如一池“活水”,地方政府要積極改善人才環境,真正形成高職院校畢業生送得進、穩得住、用得好的長效機制新“沃土”,才能為早日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的理想拾柴添薪。
(三)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脫節,導致農業高職院校學生難以勝任鄉村振興發展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院校人才培養與實際就業相脫節的弊端備受指責,這也是職業教育應對鄉村振興中矛盾的原因之一。
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強職業教育同鄉村振興發展的協作性,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專業設置等方面突出針對性以及實效性,使專業人才與時俱進適應農村現代化需求。深化建設學校同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深度協作,促進師生結合、實踐交流等形式的教育模式,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企業的發展,形成積極的相互作用。讓高職院校真正成為畢業生學以致用的“騰飛地”。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就業創業的對策
(一)堅持全過程培養,讓鄉村振興人才“送”得進
1.遵循規律,構建培養技能體系
高職院校是職業化人才的培養基地,為培養適合農村工作人才,必須結合農村建設和生產現狀,培養全能型人才,在農村這樣急需人才的地區增加職業教育供給。圍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應用型、復合型高技術人才,新型經營管理人才的四新人才構建培養體系。
第一,制訂技能型崗位的培養計劃。圍繞農業技能型人才構建“崗課賽證”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際工作所需的技能,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第二,注重現場教學的理論轉化融合。教學過程中以案例教學為主,理論講解為輔。以校外示范村為第二教學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第三,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團隊。聘請校外企業帶頭人組建第二課堂師資隊伍,以現代學徒制進行模塊化課程授課,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第四,加強“雙創”教育滲透。對學生全過程全技能培養植入創意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對學生進行創新設計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為學生創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支持[3]。
2.跟進服務,建立終身學習體系
職業院校在留住鄉村人才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完善鄉村人才跟蹤服務體系,為鄉村人才提供技術咨詢、項目申報、創業指導等服務。通過建立定期回訪制度和培訓回爐機制,可以幫助畢業生保持與學校的聯系,持續接受新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實現知識技能的“回爐提升”,使他們始終保持競爭力。此外,學校還應當拓寬發展思路,針對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卡點和轉型升級痛點,積極聚合政府、學校、企業和研究院的資源和力量,共商共建產教聯合體,構建多方良性互動機制體系。這樣的合作可以促進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產學合作的平臺。
(二)突出全方位支持,讓鄉村振興人才“穩”得住
人才送進來,它必須是穩定的。要想保持優秀人才的穩定性,重中之重是制度的保障。探索創業支持機制,打通相關綠色政策通道,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在農村創業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在生活上提供便利、發展上拓寬賽道,逐步建立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機制,解除為高職院校畢業生農村發展的后顧之憂。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因地制宜、多方合作,形成與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培養方式與人才梯隊,以農業農村人才的能力提升帶動振興發展的水平提升。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形成適應發展需要的人才梯隊和農業生產新銳部隊。
鄉村振興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因此,高職院校要同地方鄉鎮齊心協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添磚加瓦。地方鄉鎮要加強農村工作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農村工作的價值,推動更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愿意扎根農村。同時,地方鄉鎮還要通過提供更多的機會,吸引更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創業就業,最終實現農村成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根”。
高職院校不僅要幫助學生在農村拿到“入場券”,還要“穩”得住。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建立完善的后期追蹤服務平臺、職業培訓體系等,源源不斷地為就業創業學生提供培訓指導。此外,高職院校還要積極組建教師科技服務團隊深入基層,與創業學生建立牢固的合作關系,讓科技的車輪帶動農業快速發展,使學生在農村沉得更穩,同時還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自愿加入到鄉村建設中,讓大學生回農村就業創業成為新時尚、新潮流,讓農民生活更富裕,鄉村發展得更美好。
(三)實現全技能提升,讓鄉村振興人才“干”得好
在加強大學生到村服務的專業實踐中,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建設實踐教學課,引導大學生利用實習實踐、寒暑假、課題調研、學院活動等形式到農村開展參觀見習、入戶調研、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高職院校還可與地方合作建立大學生到村社會實踐基地的產學研機制,為農村就業創業服務搭建平臺。一方面大學生在基層調研和實習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對農村環境的認知會有所提升,對農村農業工作也會有所掌握[4]。另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鍛煉和提升人際溝通、組織協調、解決問題等未來基層就業所需的核心能力,為大學生今后農村就業創業打好基礎。高職院校還可與地方合作建立大學生到村社會實踐基地的產學研機制,為農村就業創業服務搭建平臺。在人才培養方面,職業院校實行“三定向”制度,即“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為農村振興營造充分發揮職教人才作用的新型制度環境。職業院校在產業需求方面要主動對接,廣泛開展符合鄉村振興等新業態發展趨勢的多個領域職業教育培訓,讓“土專家”“農創客”真正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支撐作用。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使命和機遇,職業教育也同時被賦予了全過程、全方位服務鄉村振興的新使命。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至關重要。高職院校需要從新時代視角出發,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創新,包括構建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和校外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以滿足鄉村振興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助力鄉村振興人才變革,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撐和技術服務。新時代新起點,高職院校應有效培養出技能嫻熟、富有創新精神的“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力量,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穎,趙永生,王慧德,等.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人才供給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有效匹配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3(5):68-72.
[2]牛新星.鄉村振興中的返鄉人才供給:現狀、困境與破解:以“返鄉大學生群體”為例[J].克拉瑪依學刊,2020,10(1):68-72.
[3]楊艷花.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支撐體系構建[J].河北職業教育,2023,7(2):91-93.
[4]王榮華,王偉,盧達倫,等.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畢業生服務農村的路徑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2(5):55-57.
作者簡介:盧娜娜(1987— ),女,漢族,山東德州人,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學生就業工作管理。
基金項目:2021年度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課題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對策研究”(課題編號:GJXY2021N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