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偽真實的面具”:社交媒體女性“原生美”的理想展演文化

2024-06-21 02:39:54池瑀
美與時代·下 2024年5期

摘? 要:審美根植于社會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通過審美意識及其物化和實踐的綜合形式顯現。移動互聯網主導下的電子媒介化社會,形成了時代特有的審美標準。賽博空間中液態、碎片的符號整合而成了審美標準,帶給受眾以“深層的符號體驗”,影響著大眾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在開放、平等、互動、即時的社交媒體中,生成了多元、復雜的圖景,女性追求“‘去美化的自然美”趨勢就是構成這紛雜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生美”符號成為社交媒體中個人展演的追求,出于他者凝視、個人需求、資本建構與技術支撐等原因,“原生美”的審美價值受到廣泛追捧。但在這股熱潮的背后,深藏著個體認知撕裂、審美觀念異化及社交困境的危機。

關鍵詞:社交媒體女性;原生美;理想展演;社交與傳播;符號文化

從古至今,人類追求美的腳步從未停歇,關于美的話題始終是熱議的焦點。人類對于美的追逐,深刻地蘊含于社會文化與審美實踐之中。從審美標準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人類社會對女性美賦予了高度的關注[1]。受到文化背景的浸染,女性更是對美麗趨之若鶩。在網絡社交媒體成為信息傳播和社會交往重要橋梁的當下,追求美、創造美、展示美的場域由現實轉向網絡空間。在視覺轉向的背景之下,通過圖片、視頻等像素符碼和影像載體展現理想美,成為了個體做好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徑。在社交媒體中呈現“不加修飾原生美”的理想自我形象,以滿足社交需求、獲取社交資本成為了許多人使用社交媒體的目標。

過去,美顏相機或修圖軟件中拍攝照片的濾鏡、特效和調整五官、修飾瑕疵、妝點面容的功能廣受青睞,女性妝容的描畫趨向于明艷、顯眼,“不管真實不真實,美就對了”的思想占據著主流。但近年來隨著大眾審美的變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生麗質形象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追捧,追求“天生自然的美麗”成為了時下的熱潮。“原圖直出”“媽生絕顏”等標簽成為褒揚美的代名詞,“天生而自然”則是當前女性對自我形象美的期待。基于數字技術的發展,相機參數、美圖特效、修圖功能等自我展演的電子輔助手段也越來越契合受眾的審美轉化。

一、數字時代的展演:

“原生美”的理想自我呈現

基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文化,關于美的標準和要求在不斷改變。審美文化是依托時代發展與社會觀念而動態變革著的,具有現實性和流行性。在電子媒介化社會中,社交媒介成為了“美的上帝”,源源不斷地輸出著關于美的訊息,向大眾傳遞著“美是什么樣的”“如何成為美的模樣”,深刻塑造著社會審美觀念。賽博空間的信息技術和文化背景,形塑著社會的審美形式、審美取向和審美認知。社交媒體時代的審美由微觀個體的表征和感知、經驗所生成的共同體一起構成,呈現出鮮活生命力、零散性和感性感官滿足的表征。這樣感性化、直觀化的審美景觀,營造出了一種具有形象化特征的文化存在形態[2]。

“理想美”是基于群體性文化規范而由個體理想化認知建構成的[3],本文所探討的女性“理想自我”的美,指的是一套包含容貌、身材等生理指標與穿著、妝容等后天指標在內的審美認知和評價標準。社交媒體提供的互動交流場域營造了網絡社會中的審美氛圍,涵養著用戶的審美態度及對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理想美”的追求。

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時尚信息的相對壟斷性,當前的審美文化強調圖像表征,具有視覺化傾向。社交媒體用戶所展出的文本、圖片、影像等符碼信息也成為了打樣“理想美”的模板、傳遞“理想美”觀念的載體。社交媒體通過去中心化的傳播路徑將框定的“理想美”標準內化成為個體的審美態度,引導著個體的審美實踐。而當前,追求“原生美”的呈現成為了社會審美實踐的潮流。

個體的自我形象展演實質上是個人審美的外在表達,抒發了個體的審美快感。而媒介技術的進步,便利了“普通圖像”向“視覺奇觀”的流轉。當前,學界已從審美文化[4]、行為歸因[5]、文化建構[6]等角度圍繞個體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進行了諸多分析,但對于呈現的“可見”和修飾的“不可見”間的深度聯系有所忽視。因此還需在微觀的個體心理及宏觀的社會背景的框架下把握女性用戶社交平臺自我呈現實踐的意涵。

女性在使用與深度卷入社交媒體的過程中,產生對社會流行審美觀念的認知,進而追求理想自我的呈現。本文將關注社交媒體中女性審美態度與實踐變遷的現象,探討該種變遷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技術現實等深層原因,深度分析社交媒體中女性“原生美”的理想自我愿望生成機制,揭示社交媒體傳播對女性審美的形塑和引導作用,以期解讀此流行現象所折射的美麗符號、視覺文化與媒介實踐。

二、“原生美”追捧

熱潮的生成:多維度理解

(一)“共景監獄”下的他人凝視:外部目光的規訓

當前,由美麗引發的關注和崇拜成為了有形可感的事實[7]。社交媒體所構建的視聽傳播與消費場域,使得他者的關注與贊揚成為帶給個人主觀滿足的獎品。而人的自我認知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鏡中我”的過程,個體通過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來認識和把握自己。在個體媒介化生存的信息社會之中,個人會受到社交網絡上外來目光的凝視,因而會根據外界反饋修正自我的行為實踐,這也直接影響到個體的審美實踐。

在具有開放性、共享性的社交平臺中,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個體數據化生存于賽博空間之中,所發布的文本或影像皆化為數字媒介中有跡可循的數據信息,可以全時刻、全方位地被搜尋到。社交平臺中可視的電子符碼帶給受眾以直觀的視覺享受,互動功能則賦予了觀者進行審美移情的主導權,賦權大眾參與到建構與解構“美麗符號”的過程中去。他人在觀看個體在社交平臺上的“理想美”展演之時,可能因其符合觀者的自我投射而產生愉悅感,進而產生轉發欲望[8],也更傾向于給出正向評價。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進行自我展演,同時人人都可以對他人的自我展演作出反饋。在此語境之下,社交媒體成為了一個“共景監獄”,將個人置于時時被他人審視、評價的牢籠之中。

自美圖、修圖技術在我國普及開來之后,該技術常被戲稱為“亞洲四大邪術”之一。這看似調侃的話語背后,隱含著對于“人為美、后天美、虛假美”的蔑視。在小紅書、微博、抖音等各大社交平臺中,常常可以看到“P圖過頭了”“都是美顏出來的”“不修圖完全不能看”等對于他人帶有“后天美”痕跡的自我形象呈現給出負面評價的評論,而多數“原圖直出、天生麗質”的“原生美”形象展演則頗受好評。在自由、匿名的網絡世界,不少人通過評價他人形象、輸出自我審美價值來進行快感宣泄。在此情景下,女性的審美態度成為了被外部目光凝視的規訓物。女性因想象自我展演時刻曝露于他人的審視之下,而推動自我根據更符合主流“原生美”的審美價值來調整行為實踐,最終使得自我審美客體化。

(二)個人展演的理想呈現:“前前臺”的表演

在高度網絡信息化的時代,個人的社會關系拓展和維持從線下遷移至線上,現實身份與網絡身份間的界限趨于朦朧。電子媒介傳播方式成為當前處于液態社會中的人確認自我主體身份的重要路徑,大眾的個體意識和生存方式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因而,通過圖片、文本、影像等載體塑造理想形象,對于個體做好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印象管理至關重要。

個人的身體情況、社會經歷、人際交往、認知觀念等因素,都影響著個體的審美態度。在有著多元、開放基調的網絡社交場域中,女性在社交媒體信息傳播與消費符號生產的過程中接收信息,形成對于“流行美、理想美”的認知,并在網絡社交的自我呈現中付諸實踐。出于社交和情感歸屬的需求,女性期待著自我在社交媒體上所構建出的完美形象被他人所看見和認可,他人的關注和積極反饋是女性追逐“理想美”的原始動力之一。

梅羅維茨拓展了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按照“媒介—場景—行為—社會”的研究鏈條構想出“前前臺—中臺—深后臺”的理論框架[9]。在技術賦權的背景之下,女性追求美也成為一種追求“可見性”的表現。社交媒體正是個體可以進行“臺前表演”的展演舞臺,女性渴望在這一表達自我、樹立人設的“前前臺”上展現最理想的自我形象,因而會參照社會流行的“原生美”標準來調整自己的審美實踐。因此,即使在“深后臺”有使用自然美顏、修圖等功能進行自我形象圖像的改造式呈現,女性也力圖展現出原生、天然的特質,以獲得來自他人的正向評價。

與此同時,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交媒體之中,每位用戶都可以自主地輸出內容,自覺參與審美傳播,這也造就了社交媒體中的信息洪流。為了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女性也更傾向于展現“原生美”的自我形象來抓取眼球、獲取好評,以“理想美”的符號資本換取社會資本。

(三)資本邏輯搭建審美場域:消費符號的建構

女性對于“原生美”的追求,看似是基于個人選擇,通過自我能動的實踐滿足個體審美需求,實質上則多是受到了資本構建的消費文化的規訓。在社交媒體美麗形象展演的背后,深藏著商業資本籌劃與媒體平臺運營手段。他們通過創造象征性符號來刺激欲望、促進消費,而這也是網絡審美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符號消費的本質在于通過物與物間構成的系列關系來尋求主體身份,物品所代表的象征意義是消費者所追求的。作為“消費符號制造者”的資本方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其刻意建構出的文化符號,以在賽博空間這一大文化場域中獲取受眾認同、取得影響力,進而培育出帶有消費屬性的審美文化。

最初小眾范圍內的審美標準在資本的運營邏輯之下,經由社交媒體迅速擴散,最終使得小眾審美在大范圍內被商業化、產品化。這實質上是一個以“軟性營銷”為核心的,將個別審美渲染營造為大眾“相對共識”的過程。這種消費文化的內化,使得女性接受并認同社會流行的“理想美”標準,并根據這種標準進行“理想自我”的能動改造[10]。社交媒體中豐富多樣的相關信息給女性提供了審美參照,使她們能夠跟上社會的“時尚腳步”,但如此平面化的審美模板卻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女性的審美認知,進而束縛著她們的審美態度和實踐。

消費主義思潮的盛行,也使得單一的審美要求限制了社交媒體中的審美話語權。身處于社會審美文化場域的女性們,由于懼怕他們落后于資本打造出的“社會流行美”潮流而在社交圈群內被孤立,往往會選擇追隨主流“原生美”的審美價值。這種“沉默的螺旋”循環發展,生成了“單一審美的螺旋”邏輯鏈條,使得“原生美”的審美觀念影響力愈發擴大。

從另一方面來說,社交平臺出于經濟收益和持續發展的考量,推出了用戶個人盈利的功能。如抖音平臺的小黃車功能、微博平臺的打賞功能、小紅書平臺的tag廣告植入功能等,都是基于用戶個人所發內容的點擊率、獲贊數等高量化指數數據來盈利的方式。而展現符合社會流行“天然美”標準的自我形象,是博取眼球、取得更高關注度的重要途徑。因此,出于自身盈收的需要,不少人會自主地迎合網絡審美場域中的“原生”熱潮。在進行廣告宣傳、直播帶貨等盈利活動時,許多博主也會打上“素顏絕美”“天然好顏”性質的標簽來進行產品推廣,而這也是個體服從于流行審美的表征。

(四)修飾與推送功能升級:媒介技術的推進

正如麥克·盧漢所言的“媒介即訊息”,作為影響著大眾生存與思考習慣的物質,媒介技術和審美文化是互補、互滲的。“千篇一律的‘理想美追求背后交織著一張文化與技術的霸權之網”[11]。如果說上述三點是個體心理與社會文化影響女性追求“原生美”審美潮流的因素,那么“去美顏化”技術的可供性則為培育和催化該現象的客觀原因。美顏app推出的“偽素顏妝容”、移動端相機功能升級的“白月光濾鏡”、修圖軟件新增的“一鍵自然修飾”等一系列相關技術和功能,都為女性在社交平臺更自然、快捷地呈現理想自我提供了便利。

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理想美”觀念的擬態空間,并建立起了圍繞“觀看與審視”而展開的互動場域。在此語境之下,技術有時并未使真實樣態的呈現更加純粹,反而是推動了大眾去改造“賽博格自我”,使技術與個體身體在賽博空間實現互嵌。在社交平臺中呈現符合社會流行審美標準的自我形象的女性,相對更容易獲得他人的關注和正向評價,從量化指標上來看即為更高的瀏覽量、點贊量。而媒介功能發展的可供性為個體具身的審美要求提供了保障,使得女性可以根據自身持有的審美觀念自主地進行數字形象的改造。

同時,在平臺資本邏輯的算法設置之下,經過后臺的熱度核算和內容篩選,算法技術會將瀏覽量高、被關注范圍廣的信息內容推送至用戶。因此,即使用戶并未主動搜尋關于“理想美價值標準”的信息,但依然會受到平臺與算法技術的裹挾而被卷入這樣的審美氛圍之中。比如在小紅書平臺上經常可以見到類似“這樣修圖自然又好看”“這樣做才能獲得大家都羨慕的原生好皮膚”等標題的推送。這種推送過程本質上就是平臺推送技術通過審美信息的傳遞作用于用戶審美觀念的過程。如此循環往復,女性被困于“原生美”觀念的信息繭房之中難以掙脫,使得該審美觀念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愈發增強。可以說,技術的演進催化了女性對于“天然美”的物化需求。

三、“原生美”的追逐景觀:多重異化

(一)主體性困境:個體自我認知的拉扯與割裂

在社交媒體審美場域這一大型的“共景監獄”之下,個體不僅要受到來自外部的他者凝視,也在時刻進行著自我審視和規訓。出于獲得更多正向反饋的目的,女性在“后臺”不斷地修飾、優化著自我形象的圖像呈現,以期獲得更自然、真實的個人展演效果。但在此過程中,卻將形象圖像客體化了。修飾后的圖像呈現實現了用戶對于“理想美”的想象性認同,但其終究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了主體身體與客體圖像的割裂。過度地追求“修飾后的自然美”,也可能會使女性產生理想標準與現實差距間的落差感和焦慮感。一方面,女性沉浸于自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出的“天然美”形象無法自拔,這滿足了個體自我實現的愿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也可能使個體脫離現實,導致自我的認知與現實相撕裂。

由“理想美”標準引發的關注和熱議,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在平衡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過程中的矛盾態度。不施粉黛即可擁有花容月貌、不依靠美圖技術即可拍出令人稱贊的美麗照片等理想狀態,是女性所追逐的美麗幻象。但在實際日常中,許多人卻往往需要通過精心化妝、用心構圖、細心修圖的過程以完成自我展演。這是一個“前臺隱蔽”“后臺遮蔽”的組合,也是女性認知的“理想美”標準被模式化的映射。

個體在社交平臺中的形象展演往往是符合個體理想認同的,但倘若極度沉溺于過度修飾塑造的自我形象和個體身份,則易于導致個體的現實主體性削弱,不利于個體獲得清晰的自我認知。修飾的自我呈現也使得客體化的圖像擠壓了真實主體的存在感空間,致使主體性被壓抑。在此語境下的女性“理想美”呈現,也不再只是滿足個體審美和敘事需求的附屬品,而是成為了束縛個人主體的枷鎖。

(二)審美觀念樊籠:社會“理想美”標準的異化

社會觀念的形成與社會中生活著的人息息相關,無數個個體認知匯成了社會文化,社會文化也在反向影響著個體認同,論及審美文化領域也亦然。作為具有內容接收者和創造者雙重身份的社交媒體用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交平臺傳播體系中獲得普遍認可的審美觀念的影響。女性個體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傳播是基于個人的快感生成機制而行動的,但若都只桎梏于“原生美”的標準,則會導致“有靈韻”的審美觀念的湮滅。

女性個體的自我形象呈現本是個人審美理念的外顯,但過度地追求“原生美”則脫離了單純的審美范疇,是一種被異化了的審美追求,體現了社會審美被單一的審美文化所裹挾的困境,隱藏著資本對于“美的標準”的定義與編碼被大眾認同解碼的危機。美可以是多樣的,但固化的“原生美、天然美”觀念和與之配套的審美實踐則是桎梏女性的囚籠。當美的呈現成為景觀社會中供于觀看與消費的產品和消費符號之時,審美敘事就成為了物化的審美標準的承載物。

在“修飾后的原生美”被追捧的審美背景下,“自然”的表征成為炙手可熱的標簽。數字媒體時代的個體自我塑造與傳播依托媒介技術的“可供編輯性”而便利與遍及,孕育了圍繞“后媒介臉”展開的審美實踐[12]。當前,媒介技術的發展與基礎設施的普及使得信息擬態環境更加深刻地介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當美的標準與呈現形式成為被模式化的符號拼貼之時,生活在數字化環境中的女性可能會迷失于擬態的審美景觀之中,并會經由實踐生產出更多異化的審美經驗,進而擴大異化審美觀念的影響力,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不利于積極、健康的社會審美價值生成。

(三)社會交往迷思:社交倦怠與人際關系惡化

個體具有評估自我能力的內驅力,這直接影響著個體的人際交往和競爭行為[13]。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了點贊、評論、轉發、彈幕等多樣的人際互動方式,促成了社會弱連接關系的建構。網絡審美場域中的女性在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會進行著比較和自我評估的活動。追逐“理想美”的個體通常是將自我置于與屬性優于自己的他者的比較之中,在認知自我與他人存在的差距中進行自我優化。女性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更容易隨使用頻率的提升而增加外形的社會比較[14],這也是女性更注重自我數字形象塑造的重要原因。

但網絡交往是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和隱蔽性的,這也使得部分用戶的發言更加無畏。而當“原生美、自然美”成為審美觀念的唯一“真理”之時,那么與該審美標準存在一定差距的用戶若在社交媒體中展現真實的自我形象,則將更容易收到負反饋。當前,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中不乏有將“原生美”作為美的唯一標準而對他人的形象呈現給出負面評價的評論,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網絡罵戰”,激化了社交平臺中的人際矛盾。

且長時間生存于理想美的“神話”創造之中,也會造就行動主體的社交倦怠。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符合“理想美”標準的自我形象,本是個人自由觀、審美觀與表演觀的綜合書寫[15],但長時暴露他人的審視、周旋于由“標準美”而建立的弱連接關系之中,用戶也會因過多地耗費精力與時間而疲于應對,最終導致回避與抗拒使用社交媒體。

四、結語

在社交媒體的審美場域中,無數的微觀個體通過審美實踐來生產內容,并經由媒介進行即時傳播。在多元互動的賽博空間之中,生成了審美氛圍。社交媒體為女性提供了呈現理想自我、促進社會交往的實踐空間,但在消費社會的符號建構之下,女性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更多審美方面的桎梏。關于美的判斷,反映著社會主流價值建構的符號框架,影響著社會的審美認知,也引導著女性的審美觀念和行為實踐。一味地追求“天然、自然”并非是解救女性逃出審美囚籠的鑰匙,反而會使女性陷入了另一種模式化審美標準的漩渦之中。

女性在此境遇之下,更應提升思維判斷和審美能力,避免深受極端的審美價值之害,在“理想的自然美”熱潮之中保持清晰的自我意識與足夠的理性,將追求美與展現美的社交媒體活動當作生活的局部而非全部。正視自我條件與“理想美”之間的差異,抽離出異化審美標準的泥潭。悅納真實的自我,適度合理地優化自我的美,并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我。而作為傳播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社交平臺方也應肩負塑造健康社會審美文化的重責,完善算法推送機制、擴散積極的審美價值,助力正向的審美觀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劉燕.審美與自我呈現:青年女性容貌焦慮的深層邏輯[J].中國青年研究,2022(5):85-92.

[2]林文.微時代審美問題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0.

[3]Ellison N B,Steinfield C,Lampe 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Journal of Compute-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4):1143-1168.

[4]余富強,胡鵬輝.“我拍故我在”:景觀社會中的自拍文化[J].新聞界,2018(3):61-67.

[5]曹高輝,鞏洪村,梅瀟.社交媒體用戶自我呈現變更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以頭像更換為例[J].情報科學,2020(6):44-52.

[6]田甜.社交媒體與女大學生的“理想美”建構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3(6):94-102.

[7]詹琰,陳思睿.論社交媒體中的整容圍觀及其審美陷阱[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7):113-117.

[8]宋竹蕓,孫長初.社交媒體視覺傳播中的審美機制[J].青年記者,2016(20):75-76.

[9]劉娜,梁瀟.媒介環境學視域下Vlog的行為呈現與社會互動新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11):47-54.

[10]Morrison T G,Kalin R,Morrison M A.Body-image Evaluation and Body-image Investment among Adolescents:A Test of Sociocultural 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ories[J].Adolescence,2004(155):571-592.

[11]冉華,劉瑀釩.美顏的動機、意義與解讀-青年女性照片編輯行為的質性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1(4):32-39.

[12]戰迪.如何塑造我們的面孔——“臉性社會”的媒介文化批判[J].文藝研究,2019(12):115-124.

[13]Cohen R,Blaszczynski A.Comparative Effects of Facebook and Conventional Media on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J].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5(1):1-11.

[14]魏祺,孫曉軍,連帥磊,等.社交網站使用對體像滿意度的影響:體像比較的中介作用和自我客體化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2017(4):920-926.

[15]甘險峰,趙鵬.方式、觀念與權力變遷:個人攝影的自我鏡像表達[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8):75-81.

作者簡介:池瑀,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色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伊人色天堂|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嫩草国产在线|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迷奸在线看|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黄色福利在线|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91娇喘视频| 亚洲 成人国产|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69av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在线99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色悠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精品va| 国产精品xxx|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另类视频| 欧美午夜网|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一级福利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亚洲三级色|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日本免费精品|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