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濟洲 崔翼



[摘 要:聚焦中國式分權情境,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的關系成為研究熱點。文章立足于2012—2021年中國34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實證探討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之間的作用關系。結果顯示: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均有助于促進共同富裕,且這一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受公共服務均等化影響,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高的條件下,該影響越發明顯;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約束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呈現“U”型特征;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具有區域、城市規模異質性,且在中西部地區、特大城市更為突出。
關鍵詞:財政分權;共同富裕;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激勵
中圖分類號:F812.2;F126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097(2024)06-0119-10 ]
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and Common Prosperity
ZHENG Jizhou1,2,CUI Yi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Fujian Academy of Governance),Fuzhou 350108,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decentraliza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This article utilizes panel data from 348 cities at or above the prefecture level in China spanning the period from 2012 to 2021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interplay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and the advance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Findings: Bot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contribute to common prosperity. This conclusion remains consistent following a series of rigorous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degree of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with a more pronounced influence observed in contexts of heightened equalization. Within the confines of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es a distinctive "U-shaped" pattern. Moreover,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on common prosperity exhibit heterogeneity in terms of regional and urban scales,with notable effects observed particular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s well as in metropolitan areas.
Key words:fiscal decentralization;common prosperity;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fiscal incentive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暢想,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盡力而為”,還需“量力而行”,以處理好公平與效率關系為基礎,做大并分好“蛋糕”。共同富裕要求深化相關制度改革,發揮財稅和金融資源調配作用,打造“橄欖型”分配格局,促使全體人民能更好地享受發展成果。而財政分權作為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收入分配調節、協調區域發展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手段,在推動發展成果共享和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地方政府借助于財政分權,通過發揮財權和事權的相對獨立性特征,靈活調整就業創業環境、收入結構和社會保障等,形成各層級發展合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因此,厘清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對于更好發揮財政制度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作用頗具理論與實踐價值。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增進教育、醫療、衛生和養老等民生福祉的堅實基礎,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邏輯前提。《“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強調,健全完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推動公共服務發展,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這就意味著必須以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民生需求,統籌協調共同富裕。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借助于公共財政,以基本公共服務合理布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富裕程度、提高共同富裕實現可能性的重要手段。從實際情況來看,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方面、多層次和多樣化服務,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助力高質量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從現有文獻來看,多數學者圍繞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展開兩兩關系研究。就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而言,蔡武和文銘(2022)[1]運用雙重差分法,考察財政分權下“全面直管”模式對縣域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該模式能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并推進共同富裕,且這一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續性;郭衛軍和李光勤(2023)[2]認為,財政分權可以通過提升勞動力配置效率和資本配置效率驅動共同富裕;陳享光和李晶晶(2023)[3]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探討中國式財政分權和金融分權對共享發展的作用,并發現財政分權和金融分權均有利于助推共享發展、加快共同富裕。就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而言,祝毅(2023)[4]通過比較分析我國不同省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與共同富裕指數之間的關系,發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促進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范逢春(2023)[5]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主要通過社會階梯效應、拉動增長效應、分配調節效應、全面發展效應來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張明和張興祥(2023)[6]研究發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能夠通過降低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擴大機會平等路徑影響共同富裕;袁志剛等(2022)[7]從教育視角切入,提出發揮政府、公共財政主導作用,形成以一體化、均等化、優質化為特征的教育供給模式,最終助力共同富裕目標達成。此外,還有學者從財政分權與包容性增長[8]、財政分權與城鄉融合發展[9]、財政分權與民生性公共服務供給[10]、財政分權與綠色發展[11]、財政分權與高質量發展[12]等維度展開研究,同時還討論了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個人創業[13]、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城鄉收入差距[14]、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民生獲得感[15]、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城市融合[16]的作用關系。
綜上可以發現:一是現有研究借助于理論或實證方法,分別探討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及其細分領域的影響,缺乏三者間關系的實證討論;二是現有研究大多基于線性角度,引入中介變量考量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之間的作用特征,缺乏對三者間關系的非線性特征探究;三是部分文獻基于地理區位異質性特征,考察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異質性作用,并未從城市規模差異化角度展開研究。由此,本文嘗試從三個方面進行補充研究。首先,財政分權體制下,政府可自由調配財政資金,為域內產業生產、科技創新和文化教育等提供必要支持,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為共同富裕奠定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政府提供的文化、教育、道路、衛生和環境等公共產品基本處于公平狀態,保障人民群眾共享公共服務和產品,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必然對共同富裕產生推動作用。但在不同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條件下,地方政府基于中國式財政分權體制布局域內資源,對人民群眾享有社會服務存有差異性作用,亦可能對共同富裕產生異質性影響。為此,本文構建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三者間的理論框架,厘清三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其次,在理論機制探討的基礎上,基于2012—2021年中國34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實證研究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豐富現有研究內容。再次,將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視角,探究其在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關系中的調節與門檻機制,以補充現有研究內容、深化三者之間作用關系的研究。最后,立足于地理區位差異性和城市規模差異性,討論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異質性作用,為各地區因地制宜加快推進共同富裕進程提供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分析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和共同富裕的概念。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公平、協調發展的關鍵,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17],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系統性政策體系及體制機制的完善。中國式財政分權結合了政策集權與經濟分權,促使經濟分權與垂直化政治管理體制并存,為各地區因地制宜破除區域、城鄉發展差異以及消除收入分配差距提供宏觀政策保障,有利于加快共同富裕實現進程。財政分權涉及收入和支出兩個維度,具備政治集權與經濟分權并存特征,表現出財政上行、事權下放逆向運動,弱化地方政府“粘蠅紙效應”,推動地方政府為發展而競爭,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從財政收入分權角度來看,財政收入分權反映地方政府能夠分享國家收入,提升區域對資源的占有程度,擴大財政支出責任范圍。這可輔助地方政府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合理分配財政支出權限,為縮小區域差異奠定基礎,有利于達成共同富裕目標。從財政支出分權角度來看,地方政府具備靈活支出責任,且在財政資金安排上有更多自主權,可以因地制宜地決定資金使用方向,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更貼近共同富裕要求。
達成共同富裕目標需要把握發展的包容性、平衡性、協調性,還需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能夠科學發揮公平與效率兩大價值,通過搭建社會階梯、拉動增長和分配調節效應深刻影響共同富裕。就社會階梯效應而言,公共服務均等化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消除教育不公平現象,并保障醫療、衛生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服務公平共享,成為打破社會階層區隔的“社會階梯”,助力早日實現共同富裕[18];就拉動增長效應而言,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加大健康、養老和教育等領域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能夠長久創造社會需求,促使財富“蛋糕”越做越大,對促進共同富裕起到決定性作用;就分配調節效應而言,公共服務均等化借助于財政轉移支付向社會公眾提供便捷化服務,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和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目標早日達成。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條件下,財政分權獨立性更加突出,促使地方政府借助于自由的財權與事權合理調配區域資源,彌合發展差距,促使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共同富裕賦能。特別是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高的條件下,地方政府利用財政分權優勢,借助于便捷化公共服務強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更加有利于加快共同富裕實現進程。
總而言之,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均可直接作用于共同富裕,且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其中可能發揮調節機制和門檻機制,具體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二)研究假設
1. 直接影響機制
財政分權可視為一類資源配置制度,在驅動地方政府統籌域內社會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協調產業發展、居民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建設等方面財政資金,在加快共同富裕中發揮關鍵作用。其一,財政分權可發揮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獨立性,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為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具體而言,財政分權能夠充分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性,促使其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充分調配各類資源著力穩定就業、促進收入,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效率,為共同富裕目標達成賦能;其二,財政分權可發揮地方政府統籌職能,促使其通過對口幫扶、產業協作等方式激發落后地區發展活力,促進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夯實共同富裕基礎;其三,財政分權可推動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擴充公共服務領域財政投入,提升發展共享性,助力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19],尤其是財政分權能為地方政府開放性治理提供較大空間,促進地方政府集合本區域優勢增加公共福利數量,增進本區域民生福祉,以發展成果共享提高共同富裕分配效率;其四,財政分權能發揮地方政府間良性競爭效應,靈活引導經濟資源在各區域間流動和分配,以優勢地區帶動劣勢地區,協同推進區域發展,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賦能。據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財政分權可推動共同富裕。
公共服務均等化能夠激發物質與人的生產活性,為人民群眾提供社會幫扶,縮小主體間收入差距,為實現生活富裕、精神富裕奠定基礎,有利于推動共同富裕。其一,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殘有所助、學有所教,能夠全面提升高素質勞動資源應用水平,有利于帶動經濟增長,促進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其二,公共服務均等化遵循“普惠”和“均等”理念,推動養老、教育、醫療和衛生等基礎服務覆蓋更廣泛人群,尤其普及至特殊困難人群,以分配正義助力共同富裕;其三,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減少人民群眾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成本,不斷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契合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終助力達成共同富裕目標。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推動共同富裕。
2. 調節機制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在于打破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和壁壘,確保人民群眾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務,這一目標對于促進機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而公共服務均等化可以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福祉水平[20]。在不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條件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存在差異化作用。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高區域內,地方政府依托于財政分權優勢,能夠統籌分配域內醫療、教育、住房等服務領域的財政支出,著力破除機會不平等現象,打通低收入群體向上流通渠道,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基礎。特別是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高的條件下,地方政府通過加大對教育、養老和健康等領域的財政投入,統籌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安排,提升了經濟發展效率,有利于縮小分配差距,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而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低條件下,地方政府盡管具備靈活的財權和事權,但受內部資源分布限制,無法借助于多元化資源強化社會經濟統籌,從而阻滯區域協調發展,滯緩共同富裕實現進程。且在地區公共服務不完善時,地方政府財政分權職能被制約,不利于激發政府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的積極性,從而阻滯共同富裕目標達成。據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良好公共服務均等化條件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驅動作用更強。
3. 門檻機制
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期,各地區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布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資源錯配現象。這不利于地方政府基于財政分權體制調配市場資源、調整產業生產結構和釋放經濟發展潛能,難以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效率提升,對共同富裕產生阻滯。而隨著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分布日益成熟,地方資源分布亦趨于合理,其在保持經濟穩態增長、居民收入穩定和就業渠道多元拓展的同時,能夠強化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在此條件下,地方政府借助于靈活的財政分權體制,可依據內部資源稟賦優勢引導各類經濟資源合理流動,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高效率投資行為,不斷提高本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效率,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物質基礎。尤其是在較高水平公共服務均等化條件下,地方政府依托財政分權體制,以統籌協調職能均衡域內公共資源,激發落后區域內生動力,不斷縮小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從而為共同富裕賦能。據此,本文提出假設4。
H4:在控制其他因素條件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門檻效應。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為分別檢驗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設定基準模型如下:
[Comit=α+β1FDit+β2Epsit+∑βcZit+yearit+μit+εit] (1)
其中:[i、t]分別代表城市和時間;[Com]為被解釋變量共同富裕;[FD]、[Eps]分別為解釋變量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Z]表征一系列控制變量,涵蓋人力資本水平、產業結構、外商直接投資、金融發展水平、城鎮化率以及開放程度;[year]、[μ]分別為時間固定效應和城市固定效應;[ε]代表隨機誤差項。
為檢驗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否在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之間具備調節效應,本文在上述公式基礎上,加入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交互項,得到如下模型:
[Comit=α+β1FDit+β2Epsit+β3FDit×Epsit+∑βcZit+yearit+μit+εit] (2)
此外,為檢驗H4,本文以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門檻變量,進一步探究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非線性作用,具體構建面板門檻模型如下:
[Comit=β1FDit×I(Epsit≤γ1)+ ? ? ? ? ? ? ? ?β2FDit×I(γ1 其中:[γ]代表門檻值;[I(·)]表征指示函數。當括號內條件不成立時,取值為0;當括號內條件成立時,取值為1。 (二)變量選取 1. 被解釋變量 共同富裕([Com])。共同富裕涵蓋物質和精神雙重層面的富裕。從程度上看,共同富裕強調保持合理差距;從范圍上看,共同富裕強調普遍性富裕;從時間上看,共同富裕是漸進式富裕。結合這一豐富內涵,無法借助于單個指標衡量共同富裕。本文結合已有研究[21-23],從總體富裕、成果共享、生產效率、協調發展以及生態福利五個維度,構建共同富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所列。在此基礎上,本文采用熵值法測度得到各城市共同富裕水平。 2. 解釋變量 財政分權([FD])。學界衡量財政分權的方法涵蓋財政自給度、財政收入分權和財政支出分權三類。其中,財政自給度表征地方政府單純借助于自有收入達成本級政府財政支出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財政自給能力。且從數據角度來看,財政自給度可識別跨越地區和時間的數據,全面考量地區差異性。據此,借鑒胡麗娜和薛陽(2023)[24]的研究,以財政自給度衡量財政分權,計算方法為: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政府預算內財政總支出。 3. 調節與門檻變量 公共服務均等化([Eps])。通過現有研究[25-26]發現,學者大多立足于《“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從教育、基礎設施、醫療、文化服務和生態綠化等維度反映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由此,本文構建包括教育、基礎設施、醫療、文化服務、生態綠化、社會救助以及社會保障在內的評價體系,借助熵權法綜合評估各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具體見表2所列。 4. 控制變量 為控制其他影響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基于數據可比性,參照關聯研究[27-29],引入如下變量:人力資本水平(Human),以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產業結構(Indu),采用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表征;外商直接投資(Fdi),采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表示;金融發展水平(Finance),以地方當前國內生產總值中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占比表示;城鎮化率(Urban),采用地區城鎮總人口與全域總人口的比值刻畫;開放程度(Open),采用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表示,匯率折算以當年為標準。 (三)數據來源 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國34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研究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區統計局官網。各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所列。 四、實證檢驗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 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對上述基準模型展開回歸,結果見表4所列。表4列(1)、列(2)分別為控制時間和城市固定效應和未加入控制變量的檢驗結果,列(3)為控制時間和城市固定效應并加入控制變量的檢驗結果。由表4可知,財政分權的回歸系數至少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其對共同富裕具有積極影響。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越高,越能加快共同富裕實現進程。由此,H1和H2得到驗證。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擁有自由的財權和事權,能夠統籌安排財政資金調配,促使域內生產生活得到合理化資金支持,從而促進共同富裕。且地方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能夠帶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激發社會經濟發展活力,為共同富裕落地實現賦能。 (二)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上述研究的準確性,本文進行如下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5所列。一方面,將上述被解釋變量共同富裕的測度方法由熵權法替換為層次分析法重新進行回歸,結果見列(1);另一方面,為防止反向因果問題出現,將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滯后一期納入模型,重新展開回歸,結果見列(2)。檢驗結果顯示,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均等化變量系數大小及顯著性稍有浮動,但作用關系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這說明上述檢驗結果具備較強穩健性,即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均可顯著促進共同富裕。 (三)調節效應檢驗 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受公共服務均等化影響,即公共服務均等化對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存在一定外生性。據此,使用調節效應模型檢驗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關系中發揮的作用,結果見表6所列。根據列(1)檢驗結果可知,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922、0.623,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均可正向影響共同富裕,再次證明上述結果的準確性。在此基礎上,加入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交互項。結合列(2)回歸結果,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交互項系數為1.425,在1%的水平上顯著,證明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正向調節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間的關系。由此,H3得到驗證。 (四)門檻效應檢驗 前文基于線性角度分別探究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調節效應,但所得結論都是在同等假定條件下得出,忽略了資源稟賦特征差異。事實上,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受多重因素約束。基于此,本文將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門檻變量,進一步論證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非線性影響。由表7、表8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可知,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單一門檻檢驗,門檻值為5.182。 在此基礎上,對門檻模型展開估計,結果見表9所列。結合檢驗結果可知,當公共服務均等化門檻估計值低于5.182時,財政分權的影響系數為 -0.157,在10%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具有明顯抑制作用;當公共服務均等化門檻估計值高于5.182時,財政分權的影響系數為0.876,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在較高水平公共服務均等化條件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進效應。結合這一研究結論可知,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約束下,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之間存在“U”型關系,只有當公共服務均等化達到一定條件時,財政分權才能明顯促進共同富裕。 五、進一步分析 (一)基于地理區位的異質性考量 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要素結構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性,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亦可能具有異質性。據此,在上述檢驗的基礎上,為驗證三者關系是否在地理區位上存在差異,將樣本城市按照所屬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開展地理區位異質性檢驗,結果見表10所列。 就財政分權而言,其對東部地區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為0.321,不具備顯著性,說明財政分權對東部地區共同富裕的影響并不顯著。原因在于,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市場分布等方面均處于較優狀態,市場競爭相對于其他地區更加激烈,政府更傾向于將財政經費投入經濟建設,存在財政資金分撥傾斜現象,故其對共同富裕的作用不明顯。財政分權對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862、0.545、0.229,至少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財政分權對三大地區共同富裕均可產生明顯驅動作用。從影響程度來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呈現“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分布狀態。原因在于,近年來在“中部崛起”戰略下,中部地區借助東部地區資源溢出效應,充分發揮財政分權優勢,增進區域民生福祉,完善基本服務網絡,在縮小區域差距和加快經濟趕超的同時,對共同富裕產生顯著積極影響。西部地區經濟運行尚未穩定,宏觀環境較為復雜,域內仍存在較為突出的區域分化和結構性矛盾。這種情況下,盡管政府借助于財政分權合理化調配區域資源,盡力提供便捷、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但對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仍弱于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在加快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仍存在產業接續矛盾突出、人力資源引進不足、金融供給乏力等問題。該地區政府基于財政分權體制,更多通過完善區域產業布局網絡、加大資本支持,為勞動力引進提供指引,加快產業生產結構和社會經濟運行結構轉型,使得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作用相對較小。 就公共服務均等化而言,其對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705、0.605、0.231、0.406,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呈現“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分布狀態。原因在于,相較于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而言,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規模較大、基礎設施布局更為完善,可為公共服務均等化創設良好條件,有利于發揮其對共同富裕的正向作用。而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在加速經濟趕超過程中,逐步加大基礎網絡建設、多元生產要素引入以及技術創新研發力度,而以均等化公共服務強化民生福祉的效能欠佳,弱化了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 (二)基于城市規模的異質性考量 鑒于不同規模城市在資源承載能力、要素配置以及獲得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可能會使得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因此,本文根據城市人口聚集規模,將樣本城市分為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萬~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萬~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進行城市規模異質性檢驗,結果見表11所列。 由表11可知,財政分權對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958、0.805、0.658,至少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財政分權對上述城市共同富裕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原因在于,這些城市在經濟發展、產業分布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配備也較為完善,為地方政府依托于財政分權合理分配財政資金奠定了基礎,從而加速共同富裕實現進程。而財政分權對小城市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為0.468,不具備顯著性。這表明小城市在經濟發展、產業分布等方面尚未擺脫空間約束,可能由于資源過度集中產生“擁堵效應”,難以發揮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整體來看,財政分權對各類城市共同富裕的影響呈現“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分布狀態。 就公共服務均等化而言,其對特大城市、大城市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785、0.584,至少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依托于完善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能夠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布局,更加有利于增進民生福祉,進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而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中等城市、小城市共同富裕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436、0.364,均不具備顯著性。究其原因,中小城市受空間、人口限制,可能存在資源錯配現象,使得公共服務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均等化分布,不利于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從而阻滯共同富裕實現進程。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財政分權體制促使地方政府憑借靈活財權、事權,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富裕需求,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在良好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條件下,地方政府依托于財政分權體制不斷強化創新資源調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系統運行、產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多層面保障,助力全面實現共同富裕。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國34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將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納入統一框架展開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在較高水平公共服務均等化條件下,財政分權對全面實現共同富裕發揮著積極作用。就理論視域而言,存在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共同富裕的傳導機制,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財政分權影響共同富裕的調節變量和門檻變量。 第二,著眼于整體態勢,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約束條件下,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存在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門檻效應,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作用呈現抑制后促進的“U”型特征。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可以對沖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阻滯作用,進而有效推動共同富裕。 第三,從地區區位異質性和城市規模異質性角度討論財政分權、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異質性作用。就地理區位而言,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呈“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的分布狀態,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作用呈“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的分布特征;就城市規模而言,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的作用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分布狀態,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分布特征。 (二)建議 第一,持續深化財政分權體制改革。財政分權對共同富裕作用明顯,為此,應持續深化財政分權體制改革,助力共同富裕目標早日達成。其一,中央政府應強化全國性事務的事權,放大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支配權,促使其借助于本土信息優勢充分調配域內資源,逐步激發社會經濟生產活力。其二,依托于財政分權的資源調配效應,地方政府應加大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和營商環境等方面投入,增進民生福祉,為實現共同富裕創設良好環境。同時,地方政府應在統籌效率與公平的基礎上,減少以盈利為目的的財政投入,創設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其三,地方政府可結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相關政策,在合理利用財權和事權的同時,規范收入方式,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強化基層社會保障能力,促成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 第二,優化公共服務空間布局。公共服務均等化除了可直接促進共同富裕,還在財政分權與共同富裕之間發揮著調節和門檻作用。為此,應持續優化公共服務空間布局,深化均等化“程度”,筑牢共同富裕根基。首先,政府應將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與居民權利、戶籍、居住地等掛鉤,逐步縮小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差異,以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其次,政府需立足于空間規劃,通過合理建設和治理,逐步優化住房、養老、教育等基礎設施的分布位置,保障各類公共服務可直接惠及人民群眾,促使農村居民能夠更便捷享有公共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異,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最后,政府應加大對落后區域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對低收入群體予以一定補助,增強各類公共服務應用職能,保障人民群眾平等享有公共服務收益權利,為共同富裕賦能。 第三,因地制宜激發資源稟賦潛力。財政分權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不同地區共同富裕的作用呈現異質性。據此,可因地制宜激發資源稟賦潛力,發揮政策與基礎設施的合力效應,加快彌合落后區域發展短板,助力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針對中小城市而言,政府應加大要素資源引入,結合公共就業服務和社會救助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流入,以高端人才流動帶動技術、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合理化滲入,為基礎設施布設、產業生產、居民生活等提供充足資源,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針對經濟相對發達、金融發展水平較高以及基礎設施分布較為均衡的區域,地方政府應適當使用多種組合政策工具,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持續完善各類主體在公共服務配置中的競爭作用,引導資源投入向資源稀缺領域流動,促成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配置,進一步為實現共同富裕賦能。 參考文獻: [1]蔡武,文銘.國家治理效能改進與省管縣模式推進——城鄉收入差距與共同富裕[J].社會發展研究,2022,9(4):144-163,245. [2]郭衛軍,李光勤.財政分權如何影響共同富裕——兼論分權的適度區間[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3,25(3):3-17. [3]陳享光,李晶晶.中國式分權與共享發展[J].經濟縱橫,2023(2):1-13. [4]祝毅.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中國現狀與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3(2):168-178. [5]范逢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推動共同富裕?[J].理論與改革,2023(2):97-108,151. [6]張明,張興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共同富裕——來自2013—2020年地級市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家,2023(6):110-119. [7]袁志剛,阮夢婷,葛勁峰.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共同富裕:教育視角[J].上海經濟研究,2022(2):43-53. [8]賀唯唯,侯俊軍.財政分權、公共服務供給與包容性增長[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3,44(1):61-69. [9]蘇春紅,李真.財政分權、支出偏向與城鄉融合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22(6):107-123. [10]李政,楊思瑩.財政分權、政府創新偏好與區域創新效率[J].管理世界,2018,34(12):29-42,110,193-194. [11]張學升,張行.財政分權、稅收競爭與綠色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2,38(5):126-131. [12]郭健,張明媛,于倩,等.財政分權與高質量發展——兼論分權的“適度區間”[J].財政研究,2021(11):86-101. [13]戴蕓,王永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促進了個人創業——來自醫保改革的證據[J].財貿經濟,2022,43(2):39-53. [14]宋佳瑩,王雅楠,高傳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基于勞動力流動與人力資本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3):126-140. [15]程迪爾,劉國恩.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對民生獲得感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9,35(5):117-120. [16]王永樂,李梅香.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29(8):100-105. [17]李實.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2021,56(11):4-13. [18]董志勇,王也.新時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特征闡釋與實現路徑——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視角[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5):23-42. [19]解堊.財政分權與公共服務可及性:組固定效應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22(1):1-13. [20]袁志剛,阮夢婷,葛勁峰.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共同富裕:教育視角[J].上海經濟研究,2022(2):43-53. [21]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22]陳麗君,郁建興,徐銥娜.共同富裕指數模型的構建[J].治理研究,2021,37(4):5-16,2. [23]王軍,朱杰,羅茜.中國共同富裕發展水平測度及時空演變特征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6):51-60. [24]胡麗娜,薛陽.財政分權、財政壓力與創新質量——來自2008—2019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8):50-58. [25]劉小春,李嬋,熊惠君.我國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6):77-88. [26]董艷玲,李華.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測度、來源分解與形成機理[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3):24-43. [27]尹志超,文小梅,栗傳政.普惠金融、收入差距與共同富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0(1):109-127. [28]侯冠宇,熊金武.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影響與提升路徑研究——基于我國30個省份的計量與QCA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3):89-99. [29]林海,趙路犇,胡雅淇.數字鄉村建設是否能夠推動革命老區共同富裕[J].中國農村經濟,2023(5):81-102. [責任編輯:陳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