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露 盧泓鋼 鄭家喜
黃雨露,盧泓鋼,鄭家喜. 產業鏈視角下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J]. 湖北農業科學,2024,63(3):104-111,182.
摘要:基于產業鏈的視角系統闡述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構建了上游(良種繁育、飼料生產)、中游(醫療服務、養殖體系)、下游(物流運輸、初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20個指標的漁業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2010—2019年湖北省各縣(市、區)數據分析了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演變,同時測度了產業鏈視角下兩兩子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結果表明,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先上升后穩定的態勢,高質量發展區域分布在長江和漢江流域;湖北省漁業各產業間的耦合度處于高度耦合狀態,但協調度基本處于嚴重失調狀態;各縣(市、區)漁業產業鏈各環節耦合度較高,但協調度基本處于嚴重失調狀態。因此,應重視漁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按照“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的思路發展,構建生產、加工、可持續一體化的全產業鏈。
關鍵詞:漁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鏈;熵值法;耦合協調度;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6.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4)03-0104-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3.01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漁業產量一直呈上升趨勢,然而在高產出背景下,漁業過度捕撈、不可持續、產值增值效率低等問題不斷涌現,漁業產業亟待由高產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早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發布關于“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的要求,該文件明確禁捕的必要性。2021年,農業農村部頒布《關于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促進漁業高質高效、漁區宜居宜業、漁民富裕富足;促進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等產業發展;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實現漁業的轉型升級;順應國際漁業補貼趨勢,為漁業高質量發展給予財政支持等具體要求。同年,農業農村部進一步頒布了《“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文件中明確指出漁業要以“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為工作定位,加快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可見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注重穩產保供,更要從暢循環的視角注重漁業全產業鏈的發展。
關于漁業方面的研究目前集中于休閑漁業發展、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漁業現代化、漁業管理、漁業區域布局等相關領域。首先,在休閑漁業發展方面,趙奇蕾等[1]采用熵權TOPSIS法,以中國31個省域為樣本,比較其休閑漁業發展水平,再利用地理探測器及障礙因子模型測算出影響各省休閑漁業的障礙因素,分析出影響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的基礎障礙是生物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楊威等[2]以中國11個沿海省域的休閑漁業數據為樣本,通過構建經濟權重矩陣及測量莫蘭指數探究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再使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影響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的因素,結果表明,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呈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且旅游業發展水平以及旅游業消費者生活水平對中國休閑漁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Hutt等[3]以密西西比州的水庫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預測平均泉水水位對總釣魚量影響的模型,以估計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變化,研究休閑漁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效應。其次,在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李晨等[4]為研究中國漁業生產系統隱含碳排放驅動及結果特征,將投入產出模型與擴展Kaya恒等式結合使用,結果顯示,提升漁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水平是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徐敬俊等[5]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中國9個沿海省域漁業碳匯的外溢效應,在分析漁業碳匯外溢效應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時使用隨機效應的杜賓模型;夏春萍等[6]從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4個維度構建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和灰色關聯分析法對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測度和分析,結果顯示,盡管中國各省份漁業可持續水平參差不齊,但整體水平在不斷提高;黃一心等[7]提出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對能源和資源消耗較大的問題,指出要采取措施促使粗放的生產方式向節能減排的方式轉變,推動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Lewin等[8]研究了釣魚行為對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雖然釣魚相對于捕撈帶來的傷害要小很多,但是釣魚行為會對棲息地、野生動物、交通船只等帶來干擾,這些干擾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在漁業現代化方面,辛嶺等[9]通過構建指標體系揭示了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是約束2016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因素;黃一心等[10]表明中國漁業現代化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漁用裝備現代化是漁業現代化的基礎,通過將中國近年來漁業裝備的科技現狀與國外的先進技術進行對比,提出了推動中國各漁業裝備科技發展的建議。然后,在漁業管理方面,Farmery等[11]以評估生命周期測度塔斯馬尼亞南部巖龍蝦供應的環境足跡,意在研究海洋資源決策對海產品足跡的影響,結果表明,漁業管理決策可從能源使用和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對海產品的整體環境足跡產生強烈影響;蘇雪等[12]基于投入控制與產出控制視角,對國際上的漁業大國的漁業管理制度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找尋中國漁業管理可效仿的有益經驗,提高中國漁業管理水平;白洋等[13]以美國為例,深入研究與探討美國的漁業管理辦法,意在為中國尋找出有效遏制漁業資源衰退的辦法,再結合中國漁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條可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特色道路。最后,在漁業區域布局方面,孫瑜等[14]將成本分析法和價值鏈分析法相結合,對山東省扇貝產業進行分析;任傳堂等[15]以福建省漁業為例,同樣基于價值鏈視角,運用SBM-Tobit模型分析從生產到加工的經濟效率并找尋其影響因素;劉艷等[16]采用聚類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探究海南省的漁業發展水平,結果顯示海洋捕撈能力強或弱和漁業產業結構好或差是導致區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已有學者關于漁業方面的研究都只側重于漁業發展的部分領域,而且大多都聚焦于全國范圍內,鮮見基于產業鏈視角下以單個省域的漁業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的文獻。
結合《通知》以及《規劃》的要求,本研究漁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涉及4個方面,分別為現代化養殖體系、良種繁育體系、現代水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和漁業可持續發展體系,以期從漁業全產業鏈找尋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鑒于此,本研究基于產業鏈視角構建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測算湖北省漁業產業鏈各環節的耦合協調程度,且從時空維度分析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和耦合協調的演化趨勢,進一步分析現階段湖北省漁業發展狀況,以期為推動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實用且有效的建議。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括
湖北省地處中國中部地區,東鄰安徽省,西連重慶市,西北與陜西省接壤,南接江西省、湖南省,北與河南省毗鄰,介于北緯29°01′53″—33°06′47″、東經108°21′42″—116°07′50″,東西長約740 km,南北寬約470 km,總面積18.59萬km2,占中國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黃梅縣,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來鳳縣,最北端是鄖西縣。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屬長江水系。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屬高山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湖北省有著千湖之省的美譽,又因淡水水產品產量連續25年居全國第一,也被稱為漁業大省。據湖北省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湖北省漁業總產值達1 521.49億元,全國排名第五。近年來,湖北省以漁業“穩產保供、創新增效、綠色低碳、規范安全、富裕漁民”為目標,大力發展漁業產業鏈,以求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1.2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2010—2020年《湖北農村統計年鑒》、各地級市統計年鑒及《湖北省統計年鑒》。對于指標層中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處理。
2 研究方法
2.1 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2017年10月18日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提出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構建現代經濟體系不僅是跨越高速與高質之間門檻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高速發展的評價標準是非常簡單的一維評價標準,其主要評價標準在于數量和增長速度兩方面。然而,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標準則是復雜的多維度評價標準,其評價標準中加入了許多主觀因素,與僅有客觀評價標準的高速發展截然不同。由此可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僅在于數量方面的供給增長,更要聚焦研發、生產、加工、流動、可持續等各環節有效銜接、協同發展。2021年頒布的《規劃》明確指出中國漁業產業要打造漁業全產業鏈,其重點在于補齊鏈條短板,做強產業鏈條各環節。由此發展高質量漁業應著重從促進水產種業振興、發展加工體系和提升養殖體系現代化發展漁業全產業鏈。在產業鏈上游,需重點考察良種繁育、飼料生產兩方面,為漁業健康持續發展夯實基礎;在產業鏈中游,重點發展醫療服務與養殖體系,為漁業穩產保供提供保障;產業鏈下游,需從加工、流通兩方面共同著力,助力漁業產品產值增值;漁業可持續發展是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其對水域資源環境保護、漁業綠色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已有文獻已從多層面分析漁業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高巧依[17]指出,漁業產業鏈條是否完整關鍵在于產業鏈是否具備良種選育、育苗技術研發、精深加工、品牌化等關鍵能力。在漁業產業方面,辛嶺等[9]從漁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支持保護、可持續發展5方面考察漁業現代化發展。盛楚雯等[18]認為要通過產業化經營,協同發展產業鏈多個環節實現漁業一體化生產,提高產業鏈的分工水平與生產效率。在漁業可持續方面,徐敬俊等[19]指出粗放型捕撈經濟形式已嚴重約束漁業生產的經濟效率,影響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另外,《規劃》中提出要聚焦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指出要加快發展池塘標準化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增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將漁業全產業鏈分為上游(良種繁育、飼料生產)、中游(醫療服務、養殖體系)、下游(物流運輸、初加工、深加工)、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圖1)。
2.2 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注重穩產保供,更應包含漁產品生產、加工、環境、綠色等多個環節,多環節協同發展才構成了漁業的高質量發展。結合湖北省漁業發展現狀,在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動態性、整體性和數據可獲得性的原則上,基于產業鏈的視角確定可量化的20個二級指標,建立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2.2.1 產業鏈上游 ①良種繁育。種業先導是提升漁業質量的前提,本研究分別從漁種轉換率和魚種產出率測算湖北省漁業良種繁育的狀況。②飼料生產。穩定飼料供應是養殖漁業穩產保供的重要前提,選取漁用飼料總產值與養殖產量的比值作為漁用飼料的評價指標。
2.2.2 產業鏈中游 ①醫療服務。魚藥用于防治水生動植物的病蟲害,促進魚類品種的健康生長,是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選取漁用藥物總產值與養殖產量的比值作為漁業醫療服務的衡量指標。②養殖體系。漁業產品有效供給的核心環節是養殖鏈中游的養殖環節。目前漁業穩產保供重在發展產業現代化,因此從生產率、增長率、機械化、專業人員方面構建漁業養殖體系評價指標,選取漁業專業從業人員占比、漁業機械效率、池塘養殖效率、養殖業產量、漁業產量增長率、漁業勞動生產率衡量漁業養殖體系。
2.2.3 產業鏈下游 ①物流運輸和初加工。由于漁業產品具備時效性、易腐性、安全性等生物學特性,導致其在運輸過程中對于冷鏈技術、儲藏設備和物流配套設施的要求較高,因此選取水產(倉儲)運輸比重、水產流通比重作為物流運輸的衡量指標,選取凍結效率、冷藏效率、制冰效率作為初加工的衡量指標。②精深加工。加工是漁業產值增值的關鍵一環,選取水產品加工程度、水產加工轉化率作為精深加工的衡量指標。
2.2.4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稻田綜合養殖、精養魚池、減少過度捕撈等是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結合《規劃》和現有研究[4,6],選取稻田綜合養殖占比、精養魚池養殖占比、捕撈產量占比作為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指標。
2.3 方法
2.3.1 熵值法 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通過各變量的離散程度賦予指標權重,實現客觀地測量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程度。為將年份間的差異考慮入內,本研究采用楊麗等[20]和岳立等[21]的計算方法,加入時間變量,具體熵值法評價模型如下。
1)指標選取。設有r個年份、n個縣域、m個指標,則[Xθ ij]為第θ年縣(市、區)i的第j個指標值。
2)指標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需消除量綱和單位的差異,意在保證結果的可靠性。
正向指標標準化:[X′θ ij=Xθ ij/Xmax]? ? ? ? ? (1)
負向指標標準化:[X′θ ij=Xmin/Xθ ij]? ? ? ? ?(2)
3)計算各二級指標權重([yθ ij])。
[yθ ij=X′θ ij/θiX′θ ij]? ? ? ? ? ? ? ? ? (3)
4)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ej=-kθiyθ ijlnyθ ij]? ? ? ? ? ? ? (4)
式中,[k>0,k=ln(rn)]
5)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gi)。
[gj=1-ej]? ? ? ? ? ? ? ? ? ? ? ? ? ? ? ?(5)
6)計算各一級指標的權重(wj)。
[wj=gj/ggj]? ? ? ? ? ? ? ? ? ? ? ? ? ?(6)
7)計算各縣(市、區)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得分([Hθ i])。
[Hθ i=j(wjX′θ ij)]? ? ? ? ? ? ? ? ? ? ? ? ?(7)
2.3.2 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常用于衡量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強弱。衡量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維度有上游、中游、下游和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以中游為核心,分別計算其與上游、下游及可持續發展的兩兩系統耦合程度,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整體特征。耦合度的計算式如下。
[C=U1×U2×?×Ui(U1+U2+?+Ui)1n]? ? ? ? ? ? ?(8)
式中,C為耦合度,C的取值為0~1,當C=0時表示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并不存在;當C=1時系統處于高度耦合。采用中值分段法將耦合度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低水平耦合階段(0≤C≤0.30)、拮抗階段(0.30 耦合度雖然能夠反映兩個系統間的耦合情況,但較難反映上游、中游、下游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協調發展水平,為規避兩個子系統發展水平皆處于較低水平卻表現出高水平耦合的狀況,故在耦合度函數的基礎上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式如下。 [D=C×T]? ? ? ? ? ? ? ? ? ? ? ? ? ? ? ? ? ?(9) [T=aU1+bU2+cU3+dU4]? ? ? ? ? ? ? ? ? ? ?(10) 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T為上游、中游、下游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協調指數;U為指標維度;a、b、c、d分別表示上游、中游、下游、可持續發展所對應的貢獻系數。當分析兩兩系統耦合關系時,將兩兩系統對應的貢獻系數取值為0.5;當求解4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度時,貢獻系數分別取值為0.20、0.50、0.18、0.12。根據相關研究,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失調和協調階段。失調階段以0.2、0.3、0.4、0.5為劃分節點,分為嚴重失調、中度失調、輕度失調、瀕臨失調4個階段;協調階段以0.6、0.7、0.8、0.9、1.0為劃分節點,分為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良好協調、優質協調5個階段。 3 結果與分析 3.1 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時序變化趨勢 根據熵值法測算湖北省66個縣(市、區)的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結果如圖2所示。2010—2019年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0.105增長至2019年的0.126。為進一步探究波動原因,列出了4個維度的波動趨勢。研究階段內,漁業產業鏈上游發展呈穩定態勢,從2010年的0.027先上升至2014年的0.032,而后下降至2019年的0.030。漁業產業鏈中游與產業鏈上游的變化基本一致,從2010年的0.024提升至2014年的0.030,而后下降至2019年的0.026。其原因在于2017年原農業部辦公廳印發《2017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的通知》,強調產業轉型升級,而后2018年湖北省水產局下發了《湖北省水產局關于開展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結合《湖北省水產養殖限養區、禁養區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湖北省水產養殖“湖邊塘”“河邊塘”治理實施方案》等文件促進了水產綠色發展,在產業轉型要求下漁業中游生產受到極大約束。漁業產業鏈下游基本保持穩定,從2010年的0.020上升至2019年的0.024,在2017年達到最高點0.030。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整體呈持續上升狀態,尤其在2018年和2019年增長迅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策支持和法制規范,2016年湖北省建立了漁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在于2016年湖北省下發了《關于加強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中強調著力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著力推進漁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綜上,在政策約束下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在2016年后略有下降,而后穩步提升,其中中游和下游下降幅度最大,可持續發展呈快速增長態勢,說明湖北省漁業發展正處于轉型期,尤其是2020年《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禁捕的決定》文件的下發,湖北省漁業短期內增值效益可能會降低,長期高質量水平可以依托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增長點進一步增長。 圖3為2010年、2015年、2019年的湖北省66個縣(市、區)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分布,采用ArcGIS軟件將湖北省66個縣(市、區)漁業高質量發展按照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分為低等級、中等級和高等級3類。從區域分布來看,湖北省以長江和漢江為核心的兩大漁業高質量發展區逐漸連片。以長江干流為核心,自西向東的沿江縣(市、區)如巴東縣、秭歸縣、宜都市、枝江市、荊州區、公安縣、江陵縣、石首市、監利市、洪湖市等地形成了長江漁業生產帶,是湖北省漁業發展最為集中的地區,空間集聚現象較為明顯。以漢江干流為核心,自西向東的沿江縣(市、區)如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縣、鐘祥市、沙洋縣、潛江市等地形成了漢江漁業產業帶,依附漢江發展的漁業比沿江城市養殖規模小,高質量發展水平相對較差。以上兩大養殖帶依靠以自然資源為主的資源稟賦優勢,從而獲得一定的靜態比較優勢。從時序變化來看,2010年高質量發展區域只有洪湖市、監利市和蘄春縣,在2019年高質量發展區有5個,分別為洪湖市、監利市、長陽自治縣、公安縣、黃梅縣。從空間集聚來看,長江沿岸地區漁業高質量發展從分散逐漸集中。 3.2 湖北省漁業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時序演化分析 湖北省漁業產業鏈視角下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結果見圖4。由圖4可知,湖北省漁業產業鏈耦合度較高,穩定在0.900以上,說明湖北省漁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相互影響的程度很強。研究期內,漁業產業鏈耦合度從2010年的0.983波動上升至2017年的0.991,而后下降至2019年的0.970。耦合協調度變動趨勢整體呈先遞增后穩定的態勢,從2010年的0.156上升至2016年的0.175,而后下降至0.168,仍處于嚴重失調狀態。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在2018年和2019年均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原因一是湖北省正處于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禁捕、劃區等相關政策約束漁業產量的增長,由此導致產業鏈間存在一定的失衡;二是各地區漁業發展不均衡,部分地區產業結構未及時調整,目前僅聚焦于漁業養殖和捕撈行為,并未向二、三產業轉型發展,由此導致漁業高質量發展程度不高。 由于產業鏈視角下測算耦合協調度僅反映整體協同程度,無法明晰上游、中游、下游產業間的發展協調水平。由此,本研究以中游發展水平為核心,分析上游-中游、中游-下游、中游-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結果見圖5。從耦合度(圖5a)來看,上游-中游和中游-下游的耦合度均處于較高狀態,中游-可持續發展耦合度在2014年后遞減態勢明顯。從耦合協調度(圖5b)來看,上游-中游、中游-可持續發展、中游-下游均處于嚴重失調狀態,產業間的協調度亟待加強。 為了明晰湖北省各縣(市、區)2010—2019年的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布變化,選取2010年、2015年、2019年的耦合協調度數據,利用ArcGIS軟件繪制了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布差異圖(圖6)。整體來看,2010—2019年,湖北省各縣(市、區)耦合度水平呈上升態勢,協調度水平整體呈嚴重失調態勢。在耦合度方面,沿江地區耦合度水平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在考察期間均處于高度耦合的狀態,而后逐步向周邊擴散,各地區產業間的耦合度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到2019年大部分縣(市、區)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在協調度方面,2010—2019年湖北省各縣(市、區)大部分處于嚴重失調狀態,說明各產業之間尚未達到協同發展,2010—2015年部分地區從嚴重失調向中度失調轉變,但2015—2019年,鐘祥市、秭歸縣、蘄春縣產業鏈協調度重新回到失調狀態。由此可見,湖北省需持續關注漁業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有效協調產業發展,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 4 小結與建議 4.1 小結 1)2010—2019年湖北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先上升后穩定的態勢。分環節來看,中游和下游在2016年后處于下降態勢,可持續發展在2017年后呈上升態勢,由此達到評價值的穩定。其原因在于2017年和2018年湖北省先后出臺多項政策約束漁民捕撈行為。 2)從區域分布來看,湖北省以長江和漢江為核心的兩大漁業高質量發展區逐漸連片。從時序變化來看,2010年高質量發展處于高等級的區域只有洪湖市、監利市和蘄春縣,2019年高質量發展處于高等級的區域也僅有5個,分別為洪湖市、監利市、長陽自治縣、公安縣、黃梅縣。從空間集聚來看,長江沿岸地區漁業高質量發展從分散逐漸集中。 3)整體來看,湖北省漁業產業鏈耦合度較高,均在0.900以上,但協調度水平較低,基本處于嚴重失調狀態。分環節看,上游-中游和中游-下游耦合度均處于較高狀態,中游-可持續發展耦合度在2014年后遞減態勢明顯;上游-中游、中游-可持續發展、中游-下游耦合協調度均處于嚴重失調狀態,產業間的協調度亟待加強。 4)整體來看,2010—2019年湖北省各縣(市、區)耦合度水平較高,協調度水平整體呈嚴重失調態勢。 4.2 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建議采取以下措施:①打造漁業全產業鏈。研究表明要根據現狀打造充滿實力、類型豐富、富有競爭的產業鏈,才能使得中國漁業產業蒸蒸日上[22]。以縣域為主體,圍繞現有漁業優質企業,大力建設漁業全產業鏈,注重良種繁育、研發、冷鏈運輸、精深加工、尾水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實現產業鏈之間的有效銜接,由此提高漁業發展質量。②注重漁業資源保護。采取建立人工魚棲息地和孵化場等措施,將幼魚放生到河流和湖泊,并建立自然保護區。這些措施的目的是恢復內陸漁業資源的數量,保障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系統平衡。在內陸水域環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生物多樣性和漁獲量增加,進而會使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③注重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注重資源與生態養護,貫徹禁捕政策,引導漁民向精品養殖轉型;同步推廣農業循環發展模式,開發稻田綜合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淺海貝藻碳匯漁業等發展模式,實現漁業生產向低碳綠色轉型。④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漁業發展戰略。依托湖北省長江和漢江優勢,周邊地區應充分發揮漁業的多功能性,發展休閑漁業,推動漁業產值增值,同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漁業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 趙奇蕾, 徐樂俊, 陳新軍.中國省域休閑漁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及障礙因子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9):119-129. [2] 楊 威, 蔡禮彬, 林明裕.中國休閑漁業的空間溢出效應及影響因素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1, 37(9): 1115-1121. [3] HUTT C P, HUNT K M, STEFFEN S F, et al. Economic valu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recreational fisheries in mississippi reservoirs[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 2013, 33(1): 44-55. [4] 李 晨, 李昊玉, 孔海崢, 等.中國漁業生產系統隱含碳排放結構特征及驅動因素分解[J].資源科學,2021,43(6):1166-1177. [5] 徐敬俊, 張 潔, 佘翠花.海洋碳匯漁業綠色發展空間外溢效應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0, 30(2): 99-110. [6] 夏春萍, 董 蓓.我國省域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測度及時空演變特征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14(12): 118-126. [7] 黃一心, 鮑旭騰, 孟菲良, 等.中國漁業節能減排狀況及發展建議[J].漁業現代化, 2021, 48(3): 10-17. [8] LEWIN W C, ARLINGHAUS R, MEHNER T. Documented and potential biological impacts of recreational fishing: Insights for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J].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 2006, 14(4): 305-367. [9] 辛 嶺, 陳 潔, 安曉寧.我國漁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0, 41(11): 140-149. [10] 黃一心, 丁建樂, 鮑旭騰, 等.中國漁業裝備和工程科技發展綜述[J].漁業現代化, 2019, 46(5): 1-8. [11] FARMERY A, GARDNER C, GREEN B S, et al. Managing fisherie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marine resource decision-making on the footprint of seafood[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4: 368-376. [12] 蘇 雪, 陳新軍.漁業管理中投入和產出控制的比較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 2021, 43(3): 136-144. [13] 白 洋, 胡 鋒, 吳庭剛.中國海洋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研究——基于美國漁業管理經驗的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16): 46-52. [14] 孫 瑜, 慕永通, 徐 濤.鄉村振興背景下漁業產業的成本效益和價值鏈研究——以山東省扇貝產業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9, 40(4): 40-46. [15] 任傳堂,韋素瓊,游小珺.價值鏈視角下福建省漁業經濟效率與影響因素對比[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7):256-261. [16] 劉 艷, 郭 惠, 過建春.海南漁業區域發展實證研究[J].水利漁業, 2007(2): 109-111. [17] 高巧依.浙江省漁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3):83-89,112. [18] 盛楚雯,朱 佳,于濱銅,等.中國漁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增效機制與國際經驗借鑒[J].經濟問題,2021(6):47-54. [19] 徐敬俊,要恨椏,韓立民.海洋“碳匯 漁業”研究述評[J].資源科學,2018,40(1): 161-172. [20] 楊 麗,孫之淳.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評[J].經濟問題,2015(3):115-119. [21] 岳 立,高新才,張欽智.基于熵值法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甘肅省為例[J].軟科學,2011,25(10):74-77. [22] 權錫鑒, 花昭紅.海洋漁業產業鏈構建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 1-6. 收稿日期:2022-06-10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1年度學科建設統籌項目(XKHJ202118) 作者簡介:黃雨露(1999-),女,湖北武漢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電話)?15527469951(電子信箱)1092064874@qq.com;通信作者,鄭家喜(1970-),男,湖北松滋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電子信箱)4705073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