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只有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才能提高其數學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并將其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教師應優化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并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習慣,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它在各個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提高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數學應用能力是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和方法的基礎。通過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結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本質和用途。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其次,數學應用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經濟管理還是社會科學等領域,良好的數學應用能力都是必備的素質。它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分析、推理和決策,從而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最后,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面對復雜的現實問題時,學生能夠運用數學工具進行分析,找到解決方案。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有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是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但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仍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知識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限制了其數學應用能力的提高。
(三)較少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數學學科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數學知識具有比較抽象的特點,只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有效理解和吸收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進而增強教學實效。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較少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三、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僅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具體而言,當學生遇到數學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還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設計與本節課教學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在預習環節獨立思考,并在課堂上對學生予以反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因數和倍數”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即“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那么就可以認為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并學會靈活運用因數和倍數的關系解決相關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講解這一概念前可以向學生提出“4和24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26和13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75和25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可以在學生思考后告訴學生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讓學生了解自己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而更好地掌握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一方式,教師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二)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熟練地掌握數學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思維,這是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定期復習、積極思考、勇于嘗試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
(三)開展微課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在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教材上的重難點知識轉換成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充分發揮微課的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同時,微課視頻具有可重復觀看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結束后在線上發布微課視頻,讓學生隨時隨地利用微課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教學為例,在“鈍角三角形”這一知識點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繪制三角形的高線時存在遺忘操作步驟、畫錯輔助線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授課之前把具體的操作過程和相關知識的講解記錄下來,制作成一段3~5分鐘的微課,并將其發布在線上平臺,讓學生結合微課自主學習。學生在遇到難以理解的部分時重復觀看微課視頻,了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上,為了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讓學生嘗試繪制一個鈍角三角形的兩條高線,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
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應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并將更豐富的生活元素融入數學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折線統計圖”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現折線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方法,并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理論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布置在路口觀察過往車輛數量的任務,讓學生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觀察路口的車輛通行情況,如在10分鐘內分別經過了多少輛轎車、公交車、大客車等。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數據信息繪制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五)設計數學實踐作業
教師在設計數學實踐作業時應積極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同時,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增強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在教完基礎知識后可以布置剪紙作業,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剪出符合條件的正方形,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方法,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又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二)”時,教師可以提前對學校的整體環境進行拍照,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圖片,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表達各個建筑分別在什么位置,如“教學樓在圖書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等。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合作完成實踐作業,如“利用圖片進行路線模擬,根據學校平面圖描述自己從校門口走到教室需要經過哪些地方,以及中途需要如何改變方向”等。由此可見,教師設計這種數學實踐作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通過開展微課教學、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設計數學實踐作業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漣水縣大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