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特點,主要探討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復雜關系。地理教學應緊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界與社會現象,加強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深刻理解,培養他們對國家和世界的深厚情感,培養他們的全球意識。《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地理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挖掘生活中實用的地理知識,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核心優化教學內容和方式,為培養具備生態文明理念的新時代青年打下基礎。
一、加強識圖教學,強化空間感知
識圖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對地圖進行解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地圖是展示地理信息的工具,也是連接地理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應用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地圖能夠幫助學生從抽象的地理概念中抽絲剝繭,直觀理解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和相互關系。通過對各種類型地圖進行分析,學生能夠理解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如氣候、地形、資源分布等,形成綜合性的地理認知。在教學中,教師應使用多樣化的地圖材料,包括政治地圖、自然地圖、經濟地圖等,幫助學生從不同維度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識圖教學與核心素養的培育緊密相連。教師要注重講授地圖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敏感度,加強學生對人地關系的理解,形成對多樣化地理環境的包容性思考,對不同區域的特色和價值有更全面的認識。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教學為例。該章包括“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陸變遷”四個部分。在教授“認識地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地球儀和世界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地球的三維形態和二維平面上的大洲、海洋分布,指出不同大洲的位置,重點解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分布,如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地理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講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地球自轉是指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旋轉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地球儀進行旋轉演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白天和夜晚的形成原理。地球公轉是指地球按一定軌道圍繞太陽轉動的現象。教師可使用圖示或模型展示地球在不同位置時與太陽的相對位置,讓學生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在教授“世界的海陸分布”和“世界的地形”這兩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使用專題地圖,直觀展示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位置及名稱,幫助學生構建基本的地理框架,并利用地形圖展示各大洲的主要地貌特征,如山脈、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沙漠的分布。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使用氣候區域圖、植被分布圖等,講解各大洲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引導學生探索和分析不同大洲的自然植被類型,對比不同地區的地形特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他們對地理空間的感知能力。
在教授“海陸變遷”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從古生代到現代的不同時期地球面貌的歷史地圖,讓學生直觀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的影響,如盤古大陸的形成和裂解及隨之而來的新大陸和海洋的產生,使抽象的地理概念變得具體和生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質歷史是一個持續而動態的過程。隨著識圖教學的深入,學生可以豐富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提升區域認知核心素養,逐步形成對家鄉、國家和世界的深厚情感。
二、利用思維導圖,培養高階思維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分析。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視覺化工具,能幫助學生整合和關聯地理信息,促進學生對復雜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系統、動態、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思維能力。在地理學習中,學生需要清楚地形、氣候、植被等各種地理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將相關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東南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東南亞的基本情況,即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主要國家及其地理特征。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東南亞”為中心節點延伸出多個分支,如“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地緣政治重要性”等,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完善思維導圖。對于“地理位置”這一分支,教師要描述中南半島的山脈和河流分布、馬來群島的地形地貌,并指出南部沖積平原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對于“自然資源”這一分支,教師要介紹該地區的水資源、熱帶雨林及農業發展潛力,引導學生分析各種自然資源是如何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對于“地緣政治重要性”這一分支,教師要論述馬六甲海峽的戰略位置,介紹它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主要航道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東南亞地區在國際貿易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傊?,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繪制完整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系統地理解各種地理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幫助學生整合地理信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
三、鼓勵課外閱讀,滲透人文思想
人地協調觀是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視角,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有助于學生形成尊重和保護自然、可持續發展等觀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與地理相關的書籍、雜志、紀錄片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人地關系,學習不同地區的人們是如何適應地理環境并從自然資源中獲益的,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培養其環保意識。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中國自然資源相關的教學材料,如地理科普書籍、相關主題的紀錄片等。具體而言,《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地理環境概述》等科普書籍能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各地區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習俗,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長江流域的自然景觀、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及西南地區的民族風情,逐漸了解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遇見最極致的中國》《美麗中國·自然》等紀錄片以其生動的畫面和細致的解說,能讓學生直觀了解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此外,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關于全球環境問題的書籍和紀錄片,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主題的書籍或紀錄片,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的,包括城鎮化對自然景觀的改變,工業發展對水資源和空氣質量的影響,以及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讓學生認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從全球視角理解環境問題,增強其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大滅絕時代》《最后的熊貓》等書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源,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學習環保知識,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地理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實驗技能,促進其知行合一、樂學善學、不畏困難等學習品質的培養。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五節“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水土保持實驗,直觀展示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具體實驗步驟如下。一是準備實驗材料,包括土壤樣本(可用花園土壤或購買的標準土壤)、植被(如草皮或其他小植物)、方塊、塑料盤或托盤、水壺或噴霧器、尺子、量杯、計時器。二是準備實驗裝置,在幾個相同大小的塑料盤中放入等量的土壤,確保土壤平整。三是設置不同的覆蓋條件,在第一個塑料盤中保持土壤裸露,不做任何覆蓋,代表無保護措施的狀態;在第二個塑料盤中覆蓋一層草皮或植物,模擬覆蓋自然植被的土地;在第三個塑料盤中放置一些石塊或其他物質,模擬人工防護措施。四是模擬降雨,使用水壺或噴霧器均勻地向每個塑料盤中噴水,確保每個塑料盤中的水量相同。五是觀察和記錄各個塑料盤中土壤流失的情況,使用尺子測量塑料盤中剩余土壤的厚度,或用量杯收集流出的泥水量,以估算土壤流失量。六是數據分析,比較不同覆蓋條件下的土壤流失量,分析植被覆蓋和人工保護措施對減少水土流失的效果。七是討論與反思,總結實驗結果,探討為什么不同的覆蓋條件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及對黃土高原地區的居民生活和區域發展有何影響。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平原、山地和丘陵等不同地形條件下實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在山區如何通過梯田建設來減少水流對土壤的沖刷,在平原地區如何通過建設防護林帶來防止水土流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討論坡度、土壤類型和地下水位等對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的影響,分析如何通過實施適當的水土保持措施來改善農田土壤質量,提高農作物產量。
五、交叉學科學習,促進多維理解
教師可以將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地理現象,使學生以更廣闊的知識視角探索世界,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理解地理學的綜合性特點,并設計具體的項目,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農業”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項目,要求學生以“中國古代農業的歷史發展進程”為主題,從歷史、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中國農業的發展及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從古代的耕作技術和灌溉方法,到明清時期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革新,再到近現代的農業革命,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了解中國農業的發展歷史。例如,引導學生研究古代的經典文獻,如《齊民要術》等,獲取關于古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的第一手資料,了解傳統農耕方法、農作物種植模式和古代農具。在中國古代,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力和簡單的農具,農民的生活節奏與自然緊密聯系,他們遵循季節的變化進行播種、耕耘和收割,形成了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模式。此外,農歷的使用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農歷中的每個月份和節氣都與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緊密相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每一個環節都與農歷的節氣相對應,這種以農業為中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了解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研究歷史上重要的農業政策和事件,如北宋時期的農田水利法、明清時期的土地制度以及近代的土地改革等,理解政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分析農業生產如何與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相互作用。
結語
地理學涉及環境、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多個方面,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具備多維度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以及跨學科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和生態意識的現代公民。
(作者單位:鄒平市韓店鎮新世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