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道了兩個現象,有必要放在一起解讀。
一是婚禮,這個曾經古老而神圣的儀式,隨著時代變遷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無接親、無伴郎伴娘、無證婚人……以“三無”婚禮為代表的極簡婚禮,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據媒體調查,在“三無”婚禮受寵的理由中,“不想早起”位列第一,“討厭‘敬酒文化’”也名列前茅,其他理由還有“受不了煽情環節”“擔心婚鬧”“不理解車隊接親”……總之,選擇“三無”婚禮,是想讓傳統刻板而繁雜的婚禮儀式走向私密與悅己。
二是近年來,隨著相關部門和一些地區加大對高額彩禮綜合治理,“天價彩禮”衍生出了新變種。相比于傳統的大額現金、購買“三金”,如今“天價彩禮”衍化成房子、車子、存折等。為讓“天價彩禮”變得名正言順,一些農村地區甚至將彩禮改稱“恩養錢”。有的地方還興起給女方“上車費”“下車費”“改口費”等。
“三無”婚禮與“天價彩禮”,形成了鮮明對比。
操辦“三無”婚禮的年輕人堪稱“人間清醒”,他們不想大費周章折騰自己,也不想因大辦婚禮過度開支,婚禮消費觀逐漸從“野性”恢復理性。可以說,這些年輕人很自我,呈現出“結婚首先是兩個人的事”“我的婚禮我做主”等婚戀新姿態。
而在“天價彩禮”現象中,一些農村青年尤其是女方,仍被婚戀陋俗、“彩禮高代表心意誠”或“彩禮高代表嫁得好”等陳舊觀念裹挾著前行,甚至在攀比風氣的影響下,人為抬高彩禮成本。如此締結婚姻,彩禮成了主角,感情反而淪為陪襯。
實際上,“三無”婚禮既有愛,也浪漫。婚禮大操大辦,既耗費錢財,又損耗精力。婚禮只是外在形式,婚禮的奢華程度和婚后的幸福指數并非呈正比關系。兩情相悅,婚禮簡單純粹、唯美樸實,不失其浪漫,同樣會在心底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反觀“天價彩禮”,不僅背離愛情的初衷和婚姻的本質,導致婚姻商品化、精神倫理關系物質化,還可能為婚姻能否締結、婚后生活是否穩定埋下隱患,新聞報道中因“天價彩禮”大打出手甚至對簿公堂的大有人在。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多次發文整治“天價彩禮”、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全國各地在尊重地方傳統婚俗的基礎上也出臺文件,倡導樹立健康的婚俗新風,用“最美家庭”“積分超市”等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青年及其家庭移風易俗。
但是,僅靠外力或許很難徹底改變“天價彩禮”的“頑固”土壤。讓婚姻始于“愛”,讓彩禮歸于“禮”,需要青年及其家庭轉變觀念,為愛“減負”,激發抵制“天價彩禮”的道德自覺和內生動力。同時,全社會要加大對“三無”婚禮、公益集體婚禮的宣傳力度,倡導婚禮簡辦的風氣,將鏡頭對準“零彩禮”“低彩禮”家庭及子女,讓他們“心中有喜”時臉上有光,弘揚文明新風,逐步實現移風易俗。
此外,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婚嫁新風禮遇激勵機制,為“三無”婚禮踐行者以及“零彩禮”“低彩禮”的情侶提供集體婚禮、免費體檢、創業擔保貸款等暖心支持服務,讓禮遇激勵機制和年輕人追逐新風尚的心態形成有效互動,如此,年輕人的婚姻或許才能真正“由我做主”。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