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打開手機約一輛網約車,十有八九會是新能源汽車。如果不趕時間,想坐公交車慢慢瀏覽城市的風景,人們會發現,往來的公交車大多都掛著代表新能源的“綠牌”。
不管是網約車還是公交車,這些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每天都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結束運營,司機找個充電樁,源源不斷的電能很快就為車輛的電池補充好能量。
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是有使用年限的,“到齡”報廢的電池去哪兒了?江蘇維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駱昊的工作就是跟廢舊電池打交道,在他手里,那些廢舊電池經過一系列處理后“重獲新生”,變身制造新電池的原材料。
入局電池回收行業
駱昊是淮安人,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完成碩士學業。
本科階段,與他關系很好的一位老鄉就進入課題組做研究。駱昊也準備讀研深造,那位老鄉就給他推薦了兩位導師,他得以結識導師張明道教授。張明道教授的研究方向與新能源行業密切相關,駱昊也認可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之后,駱昊成了張明道教授課題組的一員。
從研一開始,駱昊就在考慮就業的事情。課題組里有一位工作后又讀研的師兄,經常給師弟、師妹們講相關企業的所見所聞,并建議師弟、師妹們即刻就要考慮以后去哪里工作,要積極關注行業的發展動態和趨勢。駱昊說:“我們的研究方向是鋰電池,應用性比較強,技術方案能不能落地,能不能拿出實實在在的產品,產品有沒有性能、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是否符合環保、安全要求,這些因素都得兼顧。”
研一的課程基本結束后,課題組與浙江舟山一家企業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將課題組的技術成果落地轉化。駱昊在浙江待了一年多,通過“一線”課題、項目的鍛煉,他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研三時,駱昊返校,著手撰寫畢業論文。之前取得的成績讓他擇業時頗為從容——手握幾份大廠Offer。他一邊準備寫論文,一邊考慮去哪家企業工作。
導師張明道教授找到他,問他是否有意愿加入創業團隊,從事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方面的工作。當時,公司雖然還未正式落地,但張明道教授已與合作伙伴達成合作意向。
導師的話讓駱昊思考了很久,他最終決定“拼一把”。他說:“假如研一我就拿到Offer,我會毫不猶豫加入電池大廠,那個時候他們迫切需要人才。時至今日,電池大廠大幅提高電池產能,供給市場的電池很充足,產能過剩的問題開始暴露。從最近的新聞報道來看,新能源車企已經‘卷’起來了,開始打起價格戰。”
“動力電池總有一天要‘退役’、報廢,這些廢舊電池并非一無是處,如果一扔了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帶來環境污染,它們總歸要被回收再利用。”駱昊說,生產電池需要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回收也是如此。不管是生產還是回收,所需的知識跟他學的內容都非常貼合。他認為,電池回收是永恒的話題,沒有這種需求的時候,電池回收行業可能不太吃香,但市面上的電池越來越多,回收再利用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
2022年11月,公司在泰州姜堰區注冊成立。公司成立初期,事情千頭萬緒。去年二三月份,駱昊到公司實習,甫一到崗,就跟著導師調研設備廠家,向廠家提出所需設備的技術指標。4月,他負責建設檢測線。一個多月后,檢測線建成,公司招聘的質量經理接手檢測線后,他緊接著就著手另一條新實驗線的建設。
公司回收的主要是廠廢與鋰離子電池,市面上的鋰離子電池大致由正負極材料、集流體、電解液、隔膜、外殼組成,磷酸鐵鋰、三元鋰等是主流的正極材料,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對廢舊電池的正極材料進行修復,通過技術手段變廢為寶。
練好“內功”,迎接商業“藍海”
電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廠廢,如卷芯、正極片等,這些電池并未出廠,更沒使用過,但品控部門確認其存在瑕疵,便會選擇報廢。公司購得此類電池后,通過“干法”修復,直接就能將其“變成”全新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經質量部門檢測合格后,可以作為原材料供給電池企業。
回收其他廢舊鋰電池的流程相對較多,工藝相對復雜,公司最晚到明年就上馬這個業務。
對廢舊鋰電池,回收的方法“粗暴又先進”。駱昊說,電池回收企業會對廢舊鋰電池進行帶電破碎,把廢舊鋰電池拿過來直接投進機器里,破碎完了之后,再進行篩分、分選,得到一些顆粒,如相對比較純凈的正極粉料,然后再進行元素提取。提取元素時,無外乎使用“火法”或“濕法”,“火法”是用加熱的方式,“濕法”是用酸或堿浸泡,不管哪種方法,都是提取廢舊鋰電池中的一些金屬,如鎳、鈷、鋰和磷酸鐵。但是,這兩種方法都費時費力,“濕法”大概需要110個小時,“火法”用時稍微短一點,大概90個小時。
駱昊和公司選用一個新的方法,先對廢舊鋰電池進行精拆,之后,再對正極片進行回收并得到粉料,接著對粉料進行處理、修復,直接就能提取出磷酸鐵鋰,整個流程在24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新方法是否適用,得先在實驗線上進行驗證,驗證合格了,才能建設正式的產線。
除了做好技術工作,駱昊還要保持敏銳的嗅覺,了解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進展。
“拿鋰電池行業來說,要把產品做好,不是說光有一套理論就行了。”駱昊說,產業鏈上下游環環相扣,生產設備不行,很難生產出性能優異的電池;設備還需與工藝匹配,不僅如此,還要有優質原材料。
雖然公司初創,但國內電池回收行業早有先行者,甚至存在一些資質不全的“小作坊”和“黑戶”以不正當的手段入局撈金、牟取暴利,公司一起步就得面對各種各樣的市場競爭。此外,還有價格傳導因素。駱昊說:“新能源車企為什么打價格戰?新能源汽車很大一部分成本是電池,而生產電池的原材料價格在回落。我們公司是提供鋰電池原材料的,整個市場在走低,我們公司的發展就會遇到困難。”
他估計,今明兩年,電池回收行業要面臨“寒冬”,公司得先“活下來”,一邊持續、深入推進主營業務,一邊推動設備、產線盡快安裝、調試到位。不過,從長遠來看,電池回收行業仍處于上升期,前景廣闊。
駱昊說,等新能源電車的鋰電池迎來報廢高峰時,公司或將迎來一片商業“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