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我們來到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恒立液壓)常州鑄造分公司的鑄造車間,剛剛熔煉出爐的鐵水“熱辣滾燙”,工人各司其職,忙碌有序。走上車間里的廊道,各種機器的震動、轟鳴聲幾乎“吞沒”了講解員的聲音。
之后,我們在分公司辦公樓一樓大廳里看到了公司研發、生產的大大小小的零部件樣品,“20T整體式多路閥”幾乎被擺放在“C位”,分公司副總經理馬艷東說,它是公司研發、生產的突破國外技術“卡脖子”的產品;靠墻的展柜里,有幾個小圓筒看著很不起眼,卻是用于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反射鏡面液壓促動器的導向套。
這些樣品,只是分公司研發、生產的諸多零部件的一小部分。于馬艷東而言,車間里的轟鳴聲、機加工部里的切削聲和同事們一起加班做研發的一個個瞬間,早已成了常伴他左右的“生產元素”。
十多年來,馬艷東深耕液壓元件細分領域,助力國產液壓元件實現“從低端到高端、從跟隨到領先”的歷史性跨越。他的職場經歷也演繹了一個勵志的逆襲故事——從基層一線技術工人逐步成長為“中國鑄造大工匠”。
轉型、學習、創新構成了他人生蝶變的關鍵詞。
我不怕吃苦
1987年,馬艷東出生于江蘇邳州市戴圩鎮杜家村。少時,他的家庭條件很拮據。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大哥畢業于重點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小小年紀的他將大哥當成榜樣,盼著早日賺錢養家。
因此,高考選專業時,“好找工作”就成了現實的選擇。
2008年,馬艷東進入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現為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技術專業學習,在校期間,他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獲得各類表彰和獎學金。三年學習結束后,他通過“專接本”考入南京工程學院,用一年時間學完兩年課程,拿到本科文憑,提前畢業。
材料成型及控制技術專業的就業方向是鑄造。求職前,馬艷東給自己定下“規矩”:不管到哪家企業,必須在行業內工作3到5年,無論工作是否有收獲、能力是否被認可。他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一旦走向職場,一定要磨煉自己的定力?!?/p>
2012年春節剛過完,馬艷東開始投遞求職簡歷。在恒立液壓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面試時,他被問道“你有什么優點”,他的回答讓在座的企業領導印象深刻:我不怕吃苦!自此,他與恒立液壓結下緣分。
一開始,馬艷東的崗位并非鑄造,而是總部設備管理員,負責設備的采購、導入、安裝、調試等工作。設備以進口居多,要弄懂設備運行原理,必須吃透日語、英語專業術語。馬艷東利用每天中午的休息時間,翻讀一本本設備手冊,晚上則坐在電腦旁查詢每個單詞的意思,日復一日,他終于熟練掌握了日本SRB、德國DMG等關鍵設備原理。僅僅一年多,他就晉升為物流采購主管。
如果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馬艷東也會有光明的前途。然而,所學非所用,馬艷東有點不甘心。
恒立液壓的業務布局為馬艷東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他入職那年,恒立液壓啟動籌建鑄造項目,致力于研發高精密液壓鑄件。
液壓行業素有“得鑄造者得天下”的共識。所謂鑄造,就是將爐料熔煉成“鐵水”,然后澆注到與零部件形狀相適應、用砂粒制作的鑄型(也稱砂芯)中,待其冷卻凝固后,獲得零件或毛坯的過程。鑄造的毛坯因近乎成型,從而達到免機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馬艷東說,鑄件是機械工業最基礎的材料,如果一些關鍵鑄件無法量產,相關產業的發展會受到制約。以用在挖掘機上的“整體式多路閥”為例,只能通過鑄造形成它內部的復雜流道,用冷加工或其他加工方式做不出來。
不過,這個俗稱“翻砂”的行業總也脫離不了苦臟累、灰頭土臉、塵土飛揚的刻板印象,但馬艷東卻對其思之念之,他主動、多次提出轉崗到鑄造部清理車間工作。
鑄造行業里,有一個關鍵且重要的環節就是“清理”——將鑄件從砂芯中取出,清除鑄件本體之外的多余部分。清理分外部清理和內部清理,外部清理要清除附著在鑄件內外的砂粉,并打磨、精整鑄件內外表面;真正的考驗在內部清理,要用專業的儀器探查鑄件內部的一個個孔洞和流道,檢查、清理一個鑄件至少要10多分鐘。這個環節要求工人不怕苦不怕臟,還要有十足的耐心。
馬艷東的請求提了一次、兩次、三次……領導終于“招架”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同意放行。
摸著石頭過河
馬艷東至今仍記得,轉崗初期,最難熬的階段就是“磨毛邊”——在打磨臺上,用打磨機對鑄件精心打磨,辛苦又枯燥。他堅持下來了,在清理車間一干就是兩年,經他清理、加工后的鑄件精細得如同藝術品。那段時間他“痛并快樂著”,因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清理車間,馬艷東對鑄造有了感性認識,通過經手的一個個鑄件,他熟悉了鑄件的工藝,結合專業知識,能大致判斷出生產流程中哪個環節存在問題。
可是,在整個生產流程中,清理車間屬于中后端,接觸不到前端技術,馬艷東心里隱隱有了“小目標”,他想掌握從前端到中后端的所有知識。他說:“鑄造是從熔煉爐料開始,爐料就是生鐵、廢鋼和其他金屬,金屬如何配比、成本如何核算、熔煉溫度如何控制、怎么制作砂芯、怎么控制砂芯的形變、怎么翻砂脫模,不會這些,談不上懂鑄造?!?/p>
他一邊在清理車間打磨鑄件,一邊逐步參與研發工作。2014年,他參與了“挖掘機專用高壓柱塞泵和液壓多路控制閥”項目;2015年,參與完成“高精密液壓鑄件——挖掘機專用整體式多路閥閥體”開發項目。
參與研發,馬艷東才了解到國內鑄造行業存在的短板:熔煉化學成分元素波動大、球化不良,鑄件存在縮松和破裂泄漏,且污染大、能耗高;一些液壓元件如35MPa壓力等級的高壓液壓元件是工程機械、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領域的核心基礎零部件,技術密集度大、市場進入壁壘高。
解決難題沒有捷徑,只能不斷學習、創新。從2015年開始,馬艷東多次被選派到德國、日本學習先進的鑄造技術。他說:“鑄造的原始設計都在西方企業手里,起初,我們學習和模仿時,有好多東西是不了解或不懂的,得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國內的鑄造為什么比國外落后?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設計,搞不懂鑄件為什么要具備特定的性能或指標。學習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下水了,才能知道水有多深,哪個地方有石頭,哪個地方有暗樁?!?/p>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控制砂芯變形,之前我們制作的砂芯一直存在變形問題,控制變形的方法是‘反變形’,即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測數據。但是,人家在砂芯里放一個芯撐或者芯骨,通過這樣一個很小的技巧的變化,增加一個輔助性的東西,就把問題解決了?!?/p>
學了技術,還要學習控制成本。馬艷東說:“鑄造的爐料基本是生鐵、廢鋼,但是到了日本才發現他們不用生鐵,我們得出初步結論是日本的生鐵比較貴。其實,比較起來,國內不管是生鐵還是廢鋼,其價格相對日本要高。后來我們才知道,當生鐵和廢鋼的價差達到一個值時,就得考慮用什么比較劃算。同樣的鑄件,人家能做,我們也能做,最后拼什么?就是拼價格,只不過我們之前都沒想到用這個方法來降本?!?/p>
從“對手”那里學本事很不容易,不但受到奚落,還常常遭遇“嚴防死守”,核心技術看都不讓看,有的車間甚至是封閉的,外人禁入?!翱吹靡姟钡募夹g,馬艷東記錄、吸收、消化;“看不見”的核心秘方,他分析、推演。有時還得想點辦法,下夜班了,他以酒會友,與企業的技術人員推杯換盞,酒酣耳熱之時,他想了解的或者想學的技術對方多少都能透露一點。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2018年,馬艷東學成回國后“趁熱打鐵”,憑借工作、學習多年深厚的知識儲備,他梳理了320多個“液壓控制多路閥”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質量控制參數點,編寫各類現場作業指導書1400多份。
他無比癡迷熔煉這個“點石成金”的工序。在熔煉車間里,喂絲機將包芯線材緩緩投入爐口,不同的金屬、不同的配比,“加料”順序又有成千上萬種排列組合,要經過反復嘗試才能“配制”出合適的“鐵水”。他說:“就像制作不同風味的奶茶一樣,需要加入不同的配料,糖、奶、冰的含量不一樣,奶茶的口感肯定不一樣。因此,調配出具備不同性能的‘鐵水’,是鑄件工藝的關鍵一環?!?/p>
馬艷東逐漸轉型成為研發團隊的中堅力量。經過自主攻關,他帶領團隊突破了熔煉、砂芯等一批難關,生產的產品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國際同類產品;開創了國內首家多合金元素“鐵水”熔煉預測、監測、控制、反饋和“喂絲球化自動導航”控制技術,開發出滿足寒冷、惡劣環境的高強度、高延伸低溫球鐵;突破了高壓復雜流道抗變形制芯技術。其中,僅熔煉工藝改進一項,每年就能節約成本240萬元,工藝性能穩定性從85%提升至90%。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瘪R艷東的“鑄造”之路越走越寬。
2019年,馬艷東作為技術負責人,帶領團隊研發出“20T整體式多路閥”鑄件。這是一個近似于立方體、造型復雜的部件,表面布滿孔洞和長短不一、凸出的小圓柱。它是中大型挖掘機的核心部件,用來控制挖掘機執行各種動作。它的“誕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而其批量生產,則破解了國內液壓行業挖掘機用柱塞泵和多路閥鑄件的瓶頸。
隱于萬山,凝視宇宙,被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建設FAST,堪稱“國”字頭的重大工程,其成敗有時取決于關鍵部件的突破與創新?!爸鲃臃瓷涿婕夹g”是FAST的三大自主創新之一,支撐該技術的關鍵是2225根液壓促動器,用于調節反射鏡面面型,它們就像手腕一樣,既要柔韌,又要有一定的強度。
2020年,恒立液壓承接了FAST反射鏡面液壓促動器升級項目,馬艷東是項目技術團隊領頭人。四年內,恒立液壓要交出高質量的產品。為保質保量完成交付任務,他和工人一起搬、翻、扶重達二十多公斤的鑄件,檢驗鑄件的尺寸、工藝、質量。
為彌補理論上的不足,工作多年的馬艷東重新“回爐”深造,讀研、讀博。學歷提升了,他的視野更開闊了,通過查資料、讀文獻,他能知道國外同行在研究哪些新東西。同時,他積極參與世界科技前沿技術的研發:海事油缸鑄件,突破了長行程、大缸徑海工油缸端蓋導向套的設計與制造技術,產品應用于上海打撈局5600噸風電安裝船的升降系統,打破了國內紀錄;為“一帶一路”中阿合作項目、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迪拜光熱超級工程提供了全套12780支液壓缸的鑄件……
讀博期間,馬艷東“盯上”了“鑄造砂芯3D打印機技術”,這是國外也尚未攻克的難題,他說:“目前,這項技術還在攻關中,我們希望能走在國外同行的前面?!?/p>
對話
《風流一代》:目前,常州鑄造分公司的產品類型有哪些?公司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如何?
馬艷東:公司的產品已涵蓋液壓油缸、液壓閥、液壓泵、液壓馬達、液壓減速機等產品的鑄造件,同時,還為進一步發展風電、高鐵、汽車、海事海工等領域提供高要求鑄件。
不管在國內還是國際,公司都處于第一梯隊。在國內,我們已經是鑄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如果想在國外市場站穩腳跟,必須拿出質量過硬的產品,與德國、日本、美國等同行進行拼殺。
《風流一代》:10多年來,恒立液壓的鑄造事業由小到大,從一期工廠、二期工廠,再到成立常州鑄造分公司,你也一直在轉型,從一線工人、車間主管、制造總監再到企業負責人,身份轉變了,你要做哪些調整?
馬艷東:在一線、車間或做研發,我只要做好技術工作就行了,管理企業不一樣。技術是“有形”的,靠數據“說話”,管理是“無形”的,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要做很多調整。針對不同崗位的員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比如對女同事,說話就得溫和一點,不能像對待男同事那么嚴厲;帶領團隊,要注重方式方法,獎懲分明,但要以獎勵為主,完善各種激勵、保障措施,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其實,不管是做技術工作還是管理企業,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攻關,做技術要攻關難題,管理要攻關人心。
《風流一代》:高技能人才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你如何為企業選拔、培養人才?
馬艷東:之前,我們會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而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人才成長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企業發展的腳步。今年,我們推出“梯隊培養”模式,通過校招、社招,為企業招聘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才,根據研究生、本科生、高職院校學生的能力,將他們的工作范圍進行界定,有的放矢,加快人才培養進度。這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有想法、有激情,我相信,給予他們一定的容錯時間,他們會成為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