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書院課藝:聯結書院學與科舉學的歷史文獻

2024-06-21 00:00:00劉海峰趙凱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3期

摘要: 在上千年的中國書院史上,多數書院都重視以考促學。從流傳形態來看,清代書院課藝主要分為課藝原件、編入別集中的課藝和以書院名義選編的課藝總集三大類別;就主課藝內容而言,清代書院課藝大體包括制藝試帖、經史詞章、時務西學等門類。書院課藝數量與書院數量、考課次數、書院額數和刊刻頻率直接相關。盡管歷史上汗牛充棟的書院課藝多已散佚,但其現存數量依舊十分巨大,無法準確估算。清代書院課藝具有一定的經學、文學、史學、書院學和科舉學價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從書院考課內容與科舉考試內容、考課衡文標準與科舉衡文標準、書院育人目標與科舉取士目標、科舉人物的思想觀念與關系網絡、書院生徒平時成績與科考錄取率等方面,考察書院學與科舉學的共生和互動關系。

關鍵詞:清代書院;課藝;書院學;科舉學;聯結

中圖分類號:G649.299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3-0101-11

書院與科舉是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史上關系密切的兩個方面。清代書院重視考課,課藝作為清代書院的試卷,其性質既有作為書院各種考課的試卷,也有作為模擬科舉考試的試卷。以往已有一些學者對清代書院課藝做過研究,但主要是從書院考課,課藝的屬性、特征等角度加以論述,或聚焦于某一書院課藝總集進行研究,較少立足整體,更無專門從書院學與科舉學互動關聯的角度進行探究。本文將在探討清代書院課藝性質、種類、數量的基礎上,分析清代書院課藝的價值,進而論述書院學與科舉學的聯結。

一、清代書院課藝的性質與種類

在上千年的中國書院史上,多數書院都重視以考促學。書院考課制度濫觴于宋明,但其時考課并未成為書院教育的主導性制度。清初以降,書院官學化日趨明顯,尤其是康熙中葉后,政府對書院教育愈發重視。為使書院實現“導進人材,廣學校所不及”①的目的,清廷通過劃撥帑金、頒書賜匾、選聘山長等方式支持與引導書院的發展,書院幾乎成為府州縣學之外培養科舉人才的另一種官學體系[1]。隨著內在學術理路與外在政治環境的變遷,特別是參加科舉幾乎成為廣大士子入仕的唯一階梯,清代書院的主導型制度漸由講學向考課轉變。[2]405至乾隆中后期,考課式書院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考課過后,書院照例會抄存優秀課卷及官師圈點評語,并按期匯采刊刻,以備院內外士子觀摩借鑒。

所謂課藝,兼有動詞與名詞的屬性。當考課作為動詞時,可以理解為考核、交流文章,教授、研讀制藝等。如何三畏在《徐太學孟孺公傳》中表示,“其文名傾都下,與余輩同課藝于書院中,亦同赴闈之試”①;《廣州府志》指出,廣東布政使王凱泰捐廉,“將應元宮前半改建為粵省舉人課藝之所”②;《八旗通志初集》記載,東昌府知府劉德芳“政事少暇,即集師生論文課藝,士風丕振”③。作為名詞時,課藝主要指考課之試卷,又稱課卷或課作。如明代進士管紹寧將課藝當作模擬科考的試卷,認為“今日課藝,即闈牘之先資也”④;咸豐末年,登州知府戴肇辰在公牘中呈示,“卑府觀風及甄別書院校閱生童課藝,文理通順,原不乏人”⑤,此處課藝即生童考課的試卷。清代書院每逢考課前夕,地方官員或書院山長會依照書院教規、科考要求等命定題目??颊n之日,考生需依題作文,認真答卷,書院課藝便是應課生徒參與考課后的試卷,以及官師為實現接引后學之鵠的的擬作,但主要還是指書院生徒的課卷。

清代書院重視考課,課藝作為書院生徒的試卷,其性質既有作為書院一般考課的試卷,也有作為模擬科舉考試的試卷。按照流傳形態來看,清代書院課藝主要分為課藝原件、編入別集中的課藝和以書院名義選編的課藝總集三大類別[3]。

課藝原件是書院生徒考課時直接作答的試卷,多見于各類收藏機構及私人藏者,部分課藝原件也被一些圖書影印收錄。從筆者經眼的多件課藝原件來看,其囊括的信息十分豐富,通常包含書院名稱,考試時間,考生姓名、籍貫、容貌、年齡、頭銜、類別、家庭成員,題目與正文,官師圈點與評語、考試等第、所獲獎賞等內容,甚至包括課藝的書法水平。但不同課藝原件所含的信息多少有些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于原件封面上。以陜西省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藏的課藝原件為例,南菁書院陳慶年的兩份課卷封面文字為:“丹徒縣,優貢,光緒二十年正月,超等第陸名,獎四千”,“住院,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經學,超等第三名,五千”;集賢書院方景壽的課卷文字為:“附生,年十三歲,身小,面白,無須,壹等第十六名,曾祖宏通,祖鐸,父克昌”;陜甘味經書院金毓瑞的課卷封面文字為:“附課,光緒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堂課,超等第拾壹名,膏火壹兩捌錢發”等。一般書院課藝封面還印有書院名稱。

編入別集中的課藝是某一生徒課藝的會刊或官師擬作的匯編。如《繩武齋遺稿》是光緒年間舉人陳成侯在致用書院的考課之作[4]591;乾隆年間,翁玨在蕺山書院受業于陳兆侖,后將課藝集卷刊行,并請陳兆侖作序⑥;柴汝新和李新鎖2018年將增生李樹藩的123篇課藝,以《蓮池書院·課藝》為名整理出版[5]。還有一些綜合類別集同時包含了課藝和其他類型的著作,作者也可能將課藝原文增補刪改后再行收錄。如《膏蘭室札記》與《春秋左傳讀》是章太炎撰寫的讀書札記,兩本別集分別收錄有多篇章氏肄業于詁經精舍期間的課藝,比對詁經精舍課藝總集,可以發現多篇文章相較課藝原文有所點竄[6]。

以書院名義選編的課藝總集是集中展現書院教學與考課成果的歷史文獻?,F存課藝總集中,包括《岳麓書院課藝初集》《紫陽書院課藝》等單個書院課藝總集,《云間四書院課藝匯編》《敬業蕊珠書院課藝合編》等同省多書院課藝合集,以及《各省課藝匯?!贰陡魇⌒J渴氛摼A》等跨省多書院課藝合集,其中后兩者帶有二次選本的性質。此外,另有一類總集同時匯集了鄉試闈墨、會試闈墨、書院課藝等多種作品。如光緒十五年(1889)由上海同文書局石印的《經藝宏括》收錄了各省鄉墨、歷科會墨、各類書院課藝、名人傳稿等8 000余篇,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參考素材。

就課藝內容而言,清代書院課藝大體包括制藝試帖、經史詞章、時務西學等門類??偟膩砜矗n藝大多是八股文、試帖詩、律賦以及涉及鄉會試第三場的經史時務策文等各級科舉考試的體裁。為使生徒提升科場競爭力,清代多數書院將制藝試帖視作考課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官課所課者大抵皆為制藝試帖,即使是詁經精舍等古學書院也會在一些科舉考試節點調整官課內容,以達到科舉備考模擬的目的。因此,制藝試帖類課藝是清代書院課藝的主體,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其中較為著名的課藝總集如《正誼書院課選》收錄有制藝44題118篇,《崇文書院課藝》收錄有制藝50題181篇,《關中書院試帖詳注》收錄有試帖詩70題104篇。

長期采用八股取士之后,眾多士子專以制藝帖括為務,迂闊空疏、剿襲膚淺等弊端漸次顯露。為矯正時弊,使廣大士子跳脫時文俗學的窠臼,一批古學書院應運而生。特別是嘉道以降,學海堂、惜陰書院等古學書院皆以經古課士,希冀培植德才兼備、學行一致的理想后生。加之最高統治者多次強調經史之學為“學之根坻”[7],一些古學書院開始對肄業諸生專門“課以經史兼及詞賦”①,興起了經古之風。與此同時,許多時文書院漸次開設小課,于“課制藝試帖外則雜出多題”②,由此誕生了一批經史詞章類課藝總集。如《詁經精舍文集》《學海堂課藝》等皆是古學書院名噪一時的課藝之作,《正誼書院小課》《敬修堂詞賦課鈔》等則是時文書院以經史詞章為主要內容的小課課藝匯編。

晚清以后,伴隨著西學東漸,書院專摹帖括、溺志詞章、學非所用等缺陷頗受詬病,書院與科舉一樣愈發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官員和知識分子開天下風氣之先,將時務之學和西洋學問納入書院考課范圍,奮力追尋時代發展潮流,挖掘濟時拯世之才。在以時務新學為考課內容的書院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上海格致書院。自光緒十一年(1886)起,格致書院將遴選出的優秀課藝逐年集結出版,所刊《格致書院課藝》至光緒二十年(1894)共計考課89題,題目涉及數學、醫學、政治、教育、國防等眾多類別,“中國創設海軍議”“中國創行鐵路利弊若何論”等諸多考題均與國計民生等時務休戚相關。

除此之外,部分課藝總集同時收錄了多種類型的課藝作品,更加全面地展現書院教育的多彩畫卷。如《學海堂課藝續編》包括“制藝、雜體、詩賦各若干首”③,雜體題目又涵蓋論、疏、表、策、議、經解、說、考等不同類別;《黃州課士錄》于“時藝而外,旁及經古”④,匯集了“考訂”“性理”“經濟”“詞章”四目51題101篇課藝;《春江書院課藝》則同時包括制藝、經史詞章及時務西學等各個門類。

二、清代書院課藝的數量

在科舉制度的導引下,清代產生的科舉文獻數量恒河沙數。時人有云,“策學瀚如煙?!雹?,“直省硃墨卷汗牛充棟”⑥,清代科舉文獻有如一個無底洞,你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還有更多未曾寓目的科舉文獻[8]。筆者曾對清代朱卷數量進行過統計,按平均每科1 300名舉人大約計算,清代112科共有舉人14萬名以上。清代有進士26 888名,每名進士和舉人一般都有一份朱卷,則曾有朱卷逾16萬份,加上通常人們都將貢生的貢卷也歸入朱卷一類,從理論上說,清代至少有朱卷18萬份以上[9]。相比之下,清代書院課藝數量要遠遠超過各類科舉試卷的數量,盡管當時刊刻的書院課藝總集、別集等數量不如當時出版的眾多各類科舉文獻,但單獨流傳下來的書院課藝實物要多于流傳下來的科舉試卷。這就如同現在名牌高中或超級中學的模擬高考試卷數量遠多于高考試卷的數量。因為書院或學校的月考、階段考試、學期考試、模擬考試次數不固定,通常很多,而科舉時代的童生試(包含縣試、府試、院試等)、鄉試、會試、殿試與現代高考的次數是恒定的、有限的,兩類考試產生的課藝或試卷數量自然差別很大。

書院課藝數量與書院數量、考課次數、書院額數和刊刻頻率直接相關。有清一代,書院被視作“古侯國之學”⑦,是國家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育才場所,甚至取代了官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要地位。在政府文教政策的推動下,官民攜手辦理書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至康熙年間后期,以教授科舉之學為主的書院就已遍及全國[10]。據統計,清代創建和復興書院5 836所,是唐以來書院總數的1.96倍,書院基本普及城鄉,進入了亙古未有的繁榮時期[11]。在重視考課的背景下,清代書院出現了名目甚多的考課類別,按主持者身份屬性可分為官課和師課,按應課士子范圍可分為內課和外課,按考試時間可分為朔課、望課、月課、季課等,按考試性質可分為常課、小課、加課、特課等,按考試內容可分為舉業課、經古課、策論課等。

一般而言,清代書院除特定月份外,大多數月份均會舉行考課,考課頻次從一月一次至一月數次不等,其中尤以每月二課最為普遍。每月一課者,如崇實書院于光緒十四年(1888)制定章程:“課期八月至十一月、二月至五月,每年八課(六月、七月、十二月停課)……課期以雙月為官課,題目由本道擬定發貼。單月為師課,題目由山長擬定,先一日封送,本道屆期發貼?!盵12]每月二課者,如岳麓書院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定條規:“每月官課一次,掌教館課一次。初三日官課,十八日館課。凡官課前一日,教官赴衙門請題。課之次日,即將課卷封送較閱評定。凡館課,均歸掌教出題評閱?!盵13]每月三課者,如營陵書院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規定:“書院每月三課。初三日官課,由縣捐廉給獎,十三日、二十三日師課,只有膏火,不另給獎……每年二月開課,十二月停止,計共十個月三十課,作為定章,永無更改?!盵14]每月四課者,如敬敷書院于道光年間立定章程:“每月除正月、十二月不課外,余月分官、師兩課,官課定于初三日,由縣命題閱卷,師課定于二十三日,由掌教命題閱卷;每月除初三、二十三日官師兩課外,另十三、二十八日增設兩課,名曰小課,均由掌教命題閱卷,不給膏火”[15]。一些書院每月考課次數甚至達到五次以上。如宜溪書院于嘉慶年間規定,每月官課二次,師課四次;丹陽書院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規定,每月官課一次,師課六次。此外,還有如學海堂等極少數書院實行季課之制。

隨著考課成為清代書院的主導型建制,在各方支持下,書院生員額度不斷增加。如寶晉書院向例肄業生徒額度為生員20名,童生20名,隨著經費的擴充,此后生員額度與童生額度各增加160名,俾地方士子得資向學[16]。眾多書院還會在鄉試年份增加生員額度,以提升應舉士子的科場競爭力,部分書院對附課考生的籍貫、年齡、身份等亦無明確限制,致使考課人數不斷擴增。如光緒十一年(1885),崇實書院甄別之日“課卷發至一千以外”[17];求志書院自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三十年(1904)共舉行考課110次,錄取總額為9 350人次,應試者人數則要遠超于此[2]331。

因是之故,清代書院課藝數量可以用“汗牛充棟”“浩如煙?!眮硇稳?。學海堂掌教楊文瑩曾言,“天下行省書院課藝之刻,歲無慮數萬首”①。書院刊行的課藝乃優中選優之作,若如其所說,每年僅刻出的課藝就達數萬首的話,那么未刊刻的課藝必定遠遠超出“數萬首”的范圍,由此可知書院課藝的宏富程度。茲略舉數例列表如下(見表1)。

面對數量眾多的課藝原件,許多書院會選擇其中的優秀作品付之梨棗。清代書院刊刻課藝總集的頻率不同,快者如求志書院一季一刊,慢者如安徽諸書院“文不刻者七十年”[18],但最常見的還是一年一刊或數年一刊。就所選篇數來看,不同書院課藝總集存在較大差異,數量多者達至數百上千篇,數量少者僅有數十篇,一些大部頭的二次選本如《各省課藝匯?!飞踔炼噙_“數千篇”①。就連同一書院不同年份出版的課藝總集篇數也可能大不相同,如《紫陽書院課藝》包含166篇四書文及120首試帖詩,《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僅含括35篇四書文及10首試帖詩。

課藝數量如此龐大,如何周致地進行保存確是不小的難題。事實上,清代許多書院課藝的存儲并不大受重視,加之其他因素的侵擾,書院課藝散佚不全的情況屢見不鮮。如《詁經精舍六集》刊行十年以來,“課藝因循未刻,歲月浸久,散失遂多”,至匯編《詁經精舍七集》時,“課卷叢殘,僅存大半”。②慮及于此,當書院課藝久而未刻時,一些官師生徒會提出刊刻之請,避免因散失優等課卷而有淪玉沉珠之嘆。會文書院建立后,“列正取課藝繕清送院備選者,得百四十余篇”,“董事恐日久散失,擬刊《初編》,以公同好”。③光緒二十年(1894),正誼書院諸生“以從前選定之卷日久,恐遂散失,急宜刊刻為請”④,此后山長朱以增將同治十年(1871)至同治十二年(1873)官師各課中的優秀作品薈萃成編,付諸手民。

星移物換,珠流璧轉,優秀課藝的散失常令書院師生扼腕長嘆。大體而言,課藝散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兵革之禍。受戰亂影響,清代不少書院變得斷壁頹垣,所存課藝同樣難逃兵燹煨燼的命運。如愛山書院課藝杰作如林,但“辛酉之歲,毀于兵火”⑤;咸豐年間,游文書院擬將已錄課藝增訂付梓,但“適粵逆竄亂,稿本無存”⑥,只得作罷。其次,老化受蝕。在有限的儲存條件下,書院課藝受空氣潮濕、環境污染等影響,容易發生老化受損的問題,并產生蟲蛀、霉變等情況。如正誼書院所存課藝“卷哄山積,插架連屋,間有蟲侵鼠嚙,簡斷篇殘,未經厘訂”,故而山長蔣德馨發出了“懼日后難于收拾也”的嘆息。⑦再次,流轉遺失。清代書院山長遙領之弊頗受時人詬病,一些書院山長甚至數年不一至院,每月課卷皆由監院包封寄送,半路丟失的現象偶有發生。如光緒十二年(1873)二月,杭州學海堂監院將生徒課藝匯齊并交付信局郵寄,“不意信船中途遇盜搶掠一空,卷包亦被劫去”,此后局主報官未果,“蓋以卷包必為盜所拋棄”[19]。此外,肄業生徒邁出書院大門后,“或遠幕,或宦他方,或以疾終于家”,時過境遷,“其課藝之佳者,不無散佚”的情況亦是司空見慣。⑧

盡管數量龐大的清代書院課藝如今多已散佚,但各類文博機構的存量依舊十分巨大。筆者曾至一度設立的聚協昌科舉博物館(原在河南大學校內)考察,其展覽出的2 000多件文物中大部分為書院課藝。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清代書院課藝并未被納入各大館藏機構的收存范圍,再加上被私家所藏的課藝作品,現存書院課藝數量仍然巨大。在課藝總集方面,魯小俊的《清代書院課藝總集敘錄》對現存196種清代書院課藝總集作了介紹[4],其主編的《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從存世的書院課藝總集中選取了130余種影印出版[20]。此外,鄧洪波主編的《中國書院文獻叢刊》,趙所生、薛正興主編的《中國歷代書院志》等也收錄了不少清代書院課藝總集。根據魯小俊的最新普查結果,目前未收入各類叢書的課藝總集至少還有150余種[21]。從筆者經眼的課藝總集來看,《濼源書院課藝初編》《虔州三書院課藝》《山左四書院課藝合刻》《敬業蕊珠書院課藝合編》等數十種課藝總集尚未被上述大部頭著作收錄,由此可知存世的課藝總集數量當有更多。

三、清代書院課藝的價值

書院課藝與科舉文獻一樣曾經被視為文字垃圾,棄如敝履,但百年之后無廢紙,書院課藝與科舉文獻都經歷過變廢為寶的轉換,人們逐漸認識到其價值。大體而言,清代書院課藝具有一定的經學、文學、史學價值,當然也有其書院學和科舉學價值。

其一,經學價值。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與核心,歷代統治者視儒學為維系統治秩序的理論依據,奉儒學為經典,尊孔子為圣人[22]。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儒家經學在社會上備受尊榮,同時也成為書院課藝的主要命題來源。有清一代,書院教育日漸繁榮,課藝對推廣儒家經學,改變地方文教風俗大有裨益。通過分析書院課藝總集,歸類統計課藝題目來源,并對題目數量、題型類別等進行可視化分析,能夠了解不同書院山長經學教育觀念和生徒經學素養的差異,也可直觀看到儒家經學傳承繁衍的時代特征。如《豫章書院課藝》和《馮岐課藝合編》是清代南昌府書院課藝總集的代表性成果,兩者選題源于《論語》和《孟子》的文章數量遠超過源于《大學》和《中庸》的文章數量??酌现畬W作為儒家經學大宗,《論語》和《孟子》又是孔孟思想的結晶,其儒學色彩不言而喻,兩部課藝總集的文題選擇映射出南昌府經學教育的重心所在,也凸顯了此地書院濃郁的儒學氣息。

漢宋之爭是清代儒家經學學派間持續甚久的一場論爭,在不同階段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發展態勢。菊坡精舍山長陳澧有言,“經史子集四部書,皆學也,而當以經為主,尤以‘行己有恥’為先”①;敷文書院山長張楨認為,“文以載道,必根坻于經史,浸淫于唐宋諸家,而后發之為言,足以闡明圣賢之義理,其法度必宗夫古,其體裁必合乎今,以是試于有司,宜無不得當者”②。透過書院課藝總集,可以體知不同書院山長治經方法的殊異,認識到同一時期不同經學流派既存在尊己卑人、互有功伐的情形,也有融合漢宋、取長補短的努力,進而全面覽望經學教育在書院考課實踐中的千百樣態。

其二,文學價值。從考試內容與文體來看,清代書院考課具有文學考試性質,試帖詩、詞賦、策論、八股文等本身即帶有一定的文學屬性。書院課藝作為書院文學活動的衍生品,是師生文學生活的成果結晶,從中不僅可以窺見書院山長、地方官員的文學思想,還能一覽肄業生徒的作文水平。八股文“以經學為經,以文學為表,以義理為風骨,內容雖是經學,形式卻是文學”[23],其“外鑠文學”的特征盡管頗受非議,但不少山長仍在課藝總集中肯定八股文是“代圣賢以立言”的“有根坻之學”,故“視之尤重而試之頻數”③。試帖詩在功令格式的框束下,成為具有八股色彩的詩歌體裁,書院山長通過課藝評點向生徒傳授遣詞運事之法,教導他們應兼顧形式規范與性情抒發,并提供針對性的寫作指導。

倡導“以古文為時文”是眾多書院課藝體現出的共性特征。研讀經典古文能夠拓寬視野,雄健筆力,助力時文寫作由平庸走向雅醇。書院生徒將“以古文為時文”的觀念付諸實踐,往往容易得到評閱者“古文作手,時文高手”④的肯定?!懊乐笕?,于其發為詞章,以蔚為國華”⑤。清代書院課藝的詞章訓練對于生徒應試能力的提升、文學素養的形成,乃至地方文學的發展均有所助益,故《蜀秀集》有云,“今之學者,誠使植根柢詞林探源藝海,九能悉備五志,咸該雖良玉以深藏”⑥。除試帖詩外,以詩詞律賦為主要內容的課藝數量雖不及八股課藝數量豐厚,但仍能在書院課藝中占得一席之地。通過品讀課藝總集序言、課藝正文及官師評點,可以發現不同書院詩詞律賦作品的內在特質,進而為探析清代文學史的多彩樣貌拾柴添薪。

其三,史學價值。清代科舉偏重四書文,應試之風盛行之下,有些士子對于非考試的范圍就不學,造成知識偏狹,故清末人言有登第之人不知司馬遷、不識《公羊傳》的感嘆。為擺脫舊習,提高生徒注重史學的意識,書院山長和地方官員常常借助出版課藝總集呼吁生徒積極學史,拓寬學術視野。如褚成博甫一掌教惜陰書院,即倡導諸生深耕經史,他指出,“人才之出,必原經史,則所以與諸生講習而切劘者,不得不稍易同光以來之故轍,而上窺文毅創設之初心,每課率以一經一史為題”①;富陽知縣陳承澍同樣主張,“稽古居今,以史為緯,審中外之異,宜決彼已之勝算”②。清代書院在進行史學考課時,會通過策論、史考、史書讀后感、評史懷古類詩賦等多種形式考察生徒的史學功底,引導他們潛心篤志,研精致思,進而營造學史重史的學術氛圍,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以辨志書院為例,其史學課藝題目融匯中外,貫通古今,囊括了政治、地理、自然科學、人物思想等諸多內容,如“浙東海防議”[24]169寧郡巡防營章程私議”[24]271等題目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海戰不如海防說”[24]251“海防善后策”[24]252等均與海戰時事密切相關。審讀不同書院史學課藝的命題類型,凝練課藝作品的主要觀點,能夠更好地把握清代書院史學教育的內在特征,體知其背后蘊含的經世致用精神。

其四,書院學價值。書院學的內容體系頗為宏大,凡書院教育、書院文化、書院政治、書院地理等均在研究范圍之中,具有濃厚的專學色彩[25]。書院課藝蘊含著豐富的學術信息與社會信息,是回望書院發展史的重要歷史文獻,故有學者稱,如不細讀課藝,研究書院終究不能深入[26]。作為書院的“示范性文本”,課藝總集能夠“獎其已能,勉所未至”③,是廣大士子求學應考的重要參照。事實上,“為諸生觀摩之助”④是課藝總集匯編者的一大初心,通過揣摩獲獎之作,書院倡導的行文準則能夠潛濡默化地影響肄業生徒,有利于改善書院的為學風氣。

作為出版物,課藝總集具有廣泛的流通性,它突破了書院教學受眾有限、場域狹小的桎梏,是解決時人“聚而不散,雖足為朋友講習之一助,而不能廣其教育之功”⑤憂慮的重要方法。作為書院學術活動的有形載體,書院課藝體現了地方官員和書院師生的知識儲備、學術思想與研究旨趣,對于探賾書院教育思想和學術成果有著重要價值。衡文標準是官師治學方針的集中體現,也是影響考課者謀篇布局的重要指南,往往在課藝總集序言和課藝評點中有所體現。對書院課藝分毫析厘,能夠看到教育者的教學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被肄業生徒付諸實踐,進而總結不同書院學術作品的內在特征,這對于推動清代書院教育史和書院學術史的縱深發展很有意義。與此同時,書院課藝總集還能為“地方官員如何支持書院發展”“書院繁盛與地理位置之間的關聯”“書院日常教學活動場景”等問題的探究提供線索,有助于我們全方位了解清代書院的多彩樣貌。

其五,科舉學價值。教育場域反映著各種力量位置之間客觀關系的結構,對各類資本的積累是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27]??婆e時代,參與科考是廣大士子維持生計的手段,“家貧親老,不能不望科舉”[28],通過考試獲取功利,轉變身份,成為眾多考生夢寐以求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書院考課的過程就是模擬科舉考試的過程,書院課藝總集也成為重要的科舉備考資料。一些課藝總集開篇即指出,“肆業諸君子賢書登矣,仕路近矣,服古諏今,期有用矣”⑥,將日常考課作為策名就列的必經之路。為便于備考士子舟車攜覽,隨時揣摩,部分書院按照袖珍板式刊印課藝總集,但也警告考生慎毋帶入科場,致干功令。

在強大的市場需求下,不少書院課藝總集付梓出版不久即銷售一空,科考士子要求續刻的呼聲常常此起彼伏。如《岳麓書院課藝初集》問世未及數月,“遠近走相購求,幾至日不暇給,爰以原刻付坊間而刷印繁多,致等于麻沙行板肆賈摩刻至再至三”⑦;尊經書院課藝總集出版三部后,“海內君子謬相推重,郵簡書來以《四刻》訊者月數至”⑧。為防止不法商人翻刻倒賣,不少書院采取了相應的監控機制,并在課藝總集中明確強調:“如有抽減篇數,翻刻射利者,訪聞確實,立即指名移究,懲辦不貸?!雹嵫凶x得越細膩,越是能夠深入發掘清代書院課藝體現出的科舉元素,這為拓寬科舉學的研究領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四、書院學與科舉學的聯結

從唐至清的一千多年間,書院與科舉同甘共苦,書院研究大家李才棟先生曾稱之為“姐妹花”,而在筆者看來,兩者到后來變成了一對難兄難弟??傮w而言,在它們共存的上千年時間內,兩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礎,關系越到后來越密切。書院學與科舉學兩者具有許多交叉的內容,并可在有的方面產生良性互動。兩門專學的發展可以互相豐富對方的學科體系,比肩走向繁榮,并屹立于東亞傳統學術之林[29]。

要實現攜手屹立于東亞傳統學術之林的宏偉藍圖,就必須要在深入研究中收獲碩果;要深入研究一門傳統學術領域中的專學,又必須要有特定的豐富的文獻支撐[9]。清代書院課藝作為研究書院學的重要文獻,包含了大量的科舉文體作品,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科舉文獻的范疇。科舉和廣大士子的命運前途息息相通,一般書院生徒都與科舉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從未參加過科舉的只是極少數,故而書院課藝成為觀察書院日常圖景與科舉備考生活的珍貴資料,能夠為完善書院學和科舉學的學科架構增磚添瓦。

透過清代書院課藝,我們可以看到書院考課內容與科舉考試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有清一代,“國家沿前明之制以八股試帖取士,自童試以迄鄉會試均以是為進身之階,而特恐其囿于時文試帖也哉,殿試則以策問,朝考則以論疏,翰林館課及大考則以律賦,而先于鄉會試三場以策問,學使者歲科兩試,生童暨郡縣童試均兼試以律賦策論各藝”[30]。但實踐中鄉會試尤重首場八股文的慣例使應舉考生溺于程墨,惟求速化,由此造成了部分士子學識淺陋,知識面狹窄的問題。面對“科舉指揮棒”帶來的負面效應,清廷多次強調不可偏廢經史,要求廣大考生以淵博的學術積淀應對科舉。

由于深受科舉影響,清代大多數書院認為“為氣節事業者,定于志,成于學,未嘗不流露于所作之時文”①,“掇巍科、登膴仕,莫不以此為進身之階”②,故而制藝試帖長期成為書院課藝的主要內容。為使生徒寫好八股課藝,許多書院山長和地方官員告誡他們應以深邃的眼光洞悉八股文的精奧所在,看到其與經史詞章等的聯系。如岳麓書院山長徐棻表示:“制藝以清真雅正為宗,非剽竊饾饤即可,言文也,必平日枕葄經史實有所得,而又會諸儒傳注以擷其精守先正,法程以軌于正,斯其為文,無庸腐塵醫之弊。”③正因八股文貫穿百家,意蘊無所不包,故而廣泛涉獵諸子之書,不僅能夠提升八股文的作文技巧,豐富文章的思想內涵,也有利于考生更好地應對科舉考試。慮及于此,眾多書院都反對生徒僅僅揣摩“兔園冊子”的僥幸行為,要求他們拓寬學習范圍,會通師儒解義。對肄業于書院中的廣大科考士子而言,此種觀念無疑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透過清代書院課藝,我們可以看到書院考課衡文標準與科舉衡文標準的合流趨向。明末清初,八股文風艱深怪僻的不良勢頭備受時人關注。文風關乎士習,士習連及國運,為防止文風乖戾殃及國運,清廷將“清真雅正”作為文體規范的官方意志,多位皇帝都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在官方號召下,眾多書院紛紛依據“清真雅正”的衡文標準評判八股課藝的優劣。如《江右三大書院課藝合選》指出,“以清真平正為宗,以雅俗共賞為尚,而一切簡淡高潭不利場屋者概從割愛”④;《敷文書院課藝六集》提及,“官司月課之作,重加抉擇,取其文之清真雅正,立言有體者,得文一百六十篇”⑤。此外,一些書院還就如何踐行“清真雅正”的衡文標準從理、法、辭、氣等方面做了細致說明。如《鐘山書院課藝》指出,“夫好尚之不一者,清奇濃淡之跡,而其中有至一者,則理之精也,辭之足也,氣之盛也,法之備也”[31];《高觀書院課藝》強調,“義取其確,防其似也;辭取其典,防其靡也;音節取其鏗鏘,防其澀也;機調取其流動,防其滯也。不錄異說,懼其背朱注也;不尚奇格,懼其舍康莊也”⑥。與此同時,經史詞章、西學等其他課藝形式另有取舍標準,但仍與清真雅正有著密切的關聯,這體現出書院課士在科舉導向外,還有著自身的學術追求。

透過清代書院課藝,我們可以看到書院育人目標與科舉取士目標具有一脈相通之處??婆e考試只是門徑和手段,選拔服務于國家社會的經世之才才是最終目的。歷代政治實踐的經驗與教訓使清廷充分意識到,有德無才之人缺乏致用、任事的實際本領,有才無德之人會危害國家的長治久安,惟有德才兼備者方能委以重任,真正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負。從命題立意來看,清代科舉考試十分重視將儒家經典強調的倫理道德內化于題目之中,使廣大考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對儒家道德教化的信仰,進而突破功名利祿的外在誘惑,達至力學篤行、為國為民的高遠境界。

書院考課和讀書應試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試作課藝,厚積薄發,當以邃學力、養德器、為名臣、作棟梁為指歸。如鐘山書院院長孫鏘鳴告誡書院生徒,“國家之設書院,意尤在培養賢俊,使之勵名義,通古今,各求為有體有用之學,以備他日棟梁柱石之選,又不僅在區區文字間”①;四川布政使易佩紳主張,應“不以文學自限,而充其德行、言語、政事為世用”②。當書院生徒所作課藝有悖于命題立意時,還可能面臨嚴重的后果。同治八年(1870)歲末,敬業書院生徒唐世勛在課藝中擅將上海陋習編成鄙俚之詞,因“士品文風,關系非小”,上海道憲將唐氏訪拿在案,并指出“士先器識而后文藝,若未能立品,縱有佳文,亦士林中敗類”。[32]清代書院課藝總集中反復出現的官師諍言,對肄業生徒士品的提升具有別樣的意義。

透過清代書院課藝,我們可以加深對科舉人物的了解與認知。所謂科舉人物,“是指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物,包括從秀才到狀元各個層次的科舉中式者”[33]。書院是科舉人物重要的學習場所與養成場所,許多肄業其中的士子已經具備科舉功名,不少人經過進修后蟾宮折桂,甚至大魁天下,實現了進一步的躍升。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生童通過甄別考試后入院學習,逐步邁入了科舉人物的行列。書院課藝作為科舉人物備考階段的創作實踐,反映了他們特定時期的學習經歷與思維觀念。解讀著名科舉人物成名前的課藝作品,并與之成名后的著述加以比對,能夠對其思想變化形成完整的認知,有助于再現一個有血有肉、立體全面的科舉人物形象。解讀一般科舉人物的課藝作品,可以了解普通知識分子的學習經歷、知識水準和思想狀況。以此為基礎,從一個側面闚視一所書院、一個地區,乃至一個階層的發展概貌,從而達到“從小看大”“見微知著”的研究目的,這也是微觀史學中“借助一個縮影發現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里整個社會階層的一些特征”[34]這一方法在書院學和科舉學研究中的具體運用。

除研究文章本身外,書院課藝總集還包含官師序言,入選生徒姓名、籍貫等信息。為免遺珠之憾,部分總集將所有官師題名和與課同人題名全部列在卷首,這些信息是考證科舉人物早期學緣關系的重要參照。當研究者把科舉人物盤根錯節、縱橫交錯的人際關系鏈條匯總起來,通過整體性思維理順不同鏈條中人與人之間的關聯,這些鏈條就成為具有結構性特征的人際關系網絡。因此,廣泛搜集各類史料,分析科舉人物與網絡內其他對象的交往活動,對豐富科舉交往史研究具有別樣的意義。

透過清代書院課藝,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書院課藝總集用稿率的差異。書院課藝總集“擇尤甄錄”“優中選優”的內在特征,決定了其用稿率并不會很高。一些課藝總集在序言中即已言明入選比例。如《鐘山書院課藝初選》序言提及,從所存2 000余篇文章中精選280余篇編為《續選》③,可知《續選》的用稿率接近14%;《敬修堂詞賦課鈔》序言指出,其入選情況為“十取一二”④,則用稿率在10%~20%之間。另有一些總集,通過序言及與課生徒的題名情況,可以推知其用稿率。如《豐山書院課藝》序言提及,歲中共閱八股文1 900余篇,該集共收錄八股文66篇[4]506-507,可知用稿率尚未達到3.5%;《蜀秀集》序言指出,三年間尊經書院課藝數量超過千篇,該集共收錄經解、考證等文65篇,⑤則用稿率不及6.5%。此外,一些二次選本的用稿率也可從總集序言中探得一二。如張之洞在《中西時務課藝匯編初集》序言中表示,從各直省書院文社的優秀作品中選得千余篇,并優先擇取44篇編為《初集》,①則用稿率尚不足4.4%,況且其選文來源已是出類拔萃之作。由此可觀,平日課卷要想入選課藝總集,實屬不易之事。

書院課藝是肄業士子平日考課之作,是否入選及入選篇目的多少反映了學子的實際學業水平。將肄業生徒課藝入選總集的情況與其鄉會試錄取情況加以比對,還可探究學業成績和科考錄概率之間的關系。如魯小俊以16種制藝試帖類課藝總集為數據來源,考察了平時成績與科名獲得之間的關聯,最終得出“平時成績優秀者錄取率高些,普通者錄取率低些”的結論,但也承認存在課藝“輒冠其曹”而科考“數度不第”的情況。將量化統計與文字描述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科舉功名的必然與偶然問題[35]。

除以上所舉數端外,還可立足清代書院課藝,從其他視角入手打通書院學與科舉學的“經脈”。如不少鄉會試考官都有參加書院考課和擔任書院山長的經歷,研讀他們書院學習期間的課藝作品,掌教書院期間的考課命題、課藝評點、課藝總集序言,擔任考官期間的科舉命題、試卷評語、鄉會試錄序言等內容,可以探討其前后科舉思想的承繼與變化。再如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一些書院開始在考課中增加西學內容,相關考課題目成為科舉命題的重要參照,相關課藝總集也成為舉子重要的科舉參考書。仔細比對課藝內容與鄉會試內容,可以看出部分書院的西學考課早于1901年科舉變革,而科舉變革后第二場策試西學,又直接引導書院考課迅速增加西學內容,兩者是關聯互動的。

綜上所述,科舉學與書院學具有共生和互動關系,清代書院課藝作為聯結書院學和科舉學的紐帶與津梁,是深入探究兩門專學的重要文獻。一些書院中的模擬科舉考試課藝,既是書院文獻,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廣義的科舉文獻。我們應充分挖掘書院課藝中的有用元素,使之服務于書院學和科舉學的學理闡釋,拓展兩門專學的研究范圍,通過窺探書院官師與肄業生徒生命的“閃爍”,進而透視整個社會的“星空”。推動書院學與科舉學攜手前行,清代書院課藝研究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劉海峰.論書院與科舉的關系[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104-109.

[2] 劉明.教養相資:清代書院考課制度[M].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

[3] 黃顯功.晚清課藝文獻與《格致書院課藝》[N].文匯報, 2016-03-07(003).

[4] 魯小俊.清代書院課藝總集敘錄[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5] [清]李樹藩,著;柴汝新,李新鎖,整理點校.蓮池書院·課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序8.

[6] 劉明.章太炎肄業詁經精舍考[J].近代中國,2020(1):347-369.

[7] 劉錦藻,等.清朝文獻通考(卷七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5515.

[8] 劉海峰.再論科舉文獻與科舉學[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64-71,118.

[9]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J].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269-297.

[10] 李兵.書院與官學的互動關系及其對當代書院發展的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22(6):98-106.

[11]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增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449.

[12] [清]薛福成.崇實書院章程[A].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集成[C].上海:中西書局,2011:352-353.

[13] [清]陳宏謀.申明書院條規以勵實學示[A].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集成[C].上海:中西書局,2011:1045.

[14] [清]程豐厚,等.營陵書院章程[A].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集成[C].上海:中西書局,2011:789.

[15] [清]敬敷書院章程[A].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集成[C].上海:中西書局,2011:103.

[16] 寶晉書院規條[A].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集成[C].上海:中西書局,2011:223.

[17] 袁江近事[N].申報,1885-03-26(002).

[18] [清]管同.刊刻《敬敷書院課藝》序[A].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34.

[19] 杭事摭要[N].申報,1886-05-03(003).

[20] 魯小俊.清代書院課藝總集叢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

[21] 魯小俊.“書院與文學”研究:現狀、空間和路徑[J].長江學術,2023(1):55-63.

[22] 劉海峰.科舉制與儒學的傳承繁衍[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13.

[23] 劉海峰.科舉學與科舉文學的關聯互動[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25-32.

[24] 吳欽根.《申報》所見晚清書院課題課案匯錄[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25] 劉海峰.“書院學”引論[J].教育評論,1994(5):55-57.

[26] 魯小俊.書院課藝:有待深入研究的集部文獻[J].學術論壇,2014(11):99-103.

[27] 劉海峰,趙凱.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最早構想:胡適之“十年計劃”及學界相關論戰探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3(4):42-66,186-187.

[28] [清]章學誠.與汪龍莊簡[A].[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695.

[29] 劉海峰.科舉學?書院學?參照互動[J].韓國學論叢(韓國)第30輯,2007:255-269.

[30] 書江西黃學使甄別經訓書院示諭后[N].申報,1896-06-03

(001).

[31] [清]胡培翚.《鐘山書院課藝》序[A].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25-1926.

[32] 無題[N].上海新報,1870-02-08(002).

[33]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37.

[34] Carlo Ginzburg.The Cheese and the Worms:The Cosmos of a Sixteenth-Century Miller,trans.John and Anne Tedeschi,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p.xx.

[35] 魯小俊.科舉功名的偶然與必然:文學敘述與實證分析[J].文藝研究,2014(4):70-78.

收稿日期:2024-02-21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2020年度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考試招生改革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研究”(20JZD050)。

作者簡介:劉海峰,福建泉州人,歷史學博士,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主要從事科舉學與高考、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研究;趙凱,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杭州,310058。

①《清高宗實錄》卷二十,乾隆元年六月甲子。

①(明)何三畏.《云間志略》卷二十二《人物·徐太學孟孺公傳》,明天啟刻本。

②《廣州府志》卷六十六《建置略三·書院社學府》,清光緒五年刻本。

③(清)鄂爾泰,涂天相.《八旗通志初集》卷二百三十三《循使傳二》,清乾隆四年刻本。

④(明)管紹寧.《賜誠堂文集》卷十三《文·南雍課藝序》,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⑤(清)戴肇辰.《從公錄》續錄卷一《稟勸捐辦理書院賓興義學孤貧院及育嬰等事由》,戴氏雜著本。

⑥(清)翁玨.《浙游課藝》,清乾隆十四年刊本。

①(清)褚成博.《惜陰書院課藝·序》,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②(清)戴熙.《崇文書院敬修堂小課甲編·序》,清咸豐八年刻本。

③(清)杜聯.《學海堂課藝續編·序》,清光緒元年刻本。

④(清)李方豫.《黃州課士錄·序》,清光緒十七年刊本。

⑤(清)大同書局主人.《增廣群策匯源·序》,清光緒十四年上海大同書局石印本。

⑥(清)杜受田修,英匯纂.《科場條例》卷五十《磨勘》,清咸豐五年續刻本。

⑦(清)崑岡修,劉啟瑞纂.《大清會典事例》卷三百九十五《禮部·學校·各省書院》,清光緒石印本。

①(清)范鳴龢.《各省課藝匯海·序》,清光緒八年刊本。

②(清)俞樾.《詁經精舍七集·序》,清光緒廿一年刻本。

③(清)馬繩武.《會文書院課藝初刻·序》,清光緒七年刻本。

④(清)朱以增.《正誼書院課選三集·序》,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⑤(清)馬傳煦.《蕺山書院課藝》,清同治七年刻本。

⑥(清)龐鍾璐.《游文書院課藝·序》,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⑦(清)蔣德馨.《正誼書院課選二集》,清光緒八年刻本。

⑧(清)陳本欽.《城南書院課藝·序》,清咸豐四年刻本。

①(清)陳澧.《菊坡精舍集·序》,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

②(清)張楨.《敷文書院課藝六集·序》,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③(清)張謇.《文正書院丙庚課藝錄·序》,清光緒二十六年刊本。

④(清)柏景偉.《關中書院課藝》,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⑤(清)周來賓.《姚江龍山課藝初刻·序》,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⑥(清)譚宗浚.《蜀秀集·序》,清光緒五年刊本。

①(清)褚成博.《惜陰書院課藝·序》,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②(清)陳承澍.《春江書院課藝·序》,清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刻本。

③(清)吳鳴鏞.《崇川紫瑯書院課藝·序》,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④(清)吳引孫.《崇實書院課藝·序》,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刻本。

⑤(清)姚肇瀛.《云間四書院課藝匯編·序》,掃葉山房石印本。

⑥(清)楊文瑩.《學海堂課藝七編·序》,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⑦(清)歐陽厚均.《岳麓書院課藝二集·序》,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⑧(清)薛時雨.《尊經書院課藝四刻·序》,清光緒五年刊本。

⑨(清)朱珔.《正誼書院課選二編·序》,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①(清)楊文瑩.《學海堂課藝七編·序》,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②(清)沈秉成.《敬業蕊珠書院課藝合編》,清同治十一至十二年刻本。

③(清)徐棻.《岳麓書院課藝·序》,清光緒十八年刊本。

④(清)志成山房主人.《江右三大書院課藝合選·凡例》,清光緒六年刻本。

⑤(清)張楨.《敷文書院課藝六集·序》,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⑥(清)王景彝.《高觀書院課藝·序》,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①(清)孫鏘鳴.《鐘山書院課藝初選·序》,清光緒四年刊本。

②(清)易佩紳.《尊經書院初集·序》,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二年刻本。

③(清)孫鏘鳴.《鐘山書院課藝初選·序》,清光緒四年刊本。

④(清)胡敬.《敬修堂詞賦課鈔·序》,清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⑤(清)譚宗浚.《蜀秀集·序》,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①(清)張之洞.《中西時務課藝匯編初集·序》,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专区欧美|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精品国产自|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区在线看|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青草视频久久|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天堂777|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第一页亚洲|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毛片| 国产第一色|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综合婷婷|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女人在线|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97se亚洲综合|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欧亚日韩Av|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成人国产免费|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日本午夜网站|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精品色综合|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中国毛片网|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欧美成人A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a网站|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成人午夜网址| 婷婷午夜影院| 亚洲第一av网站| 午夜爽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