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儒釋道思想盛行,儒家積極入世,佛道二家宣揚出世,兩種不同的仕途觀念影響著士子們的人生選擇。從《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兩部夢幻傳奇可以看到唐代士子在儒釋道三家思想盛行的情況下所呈現出來的仕途矛盾心態:入世為造福天下百姓,但是現實的黑暗卻無法讓士子們在仕途中“兼濟天下”,從而轉向“窮不失義”,直至不甘出世。因此,唐代士子們心中呈現出——入世不得志,出世不甘心的矛盾心態。
[關鍵詞]儒家;入世;佛道二家;出世;《枕中記》;《南柯太守傳》
在唐代這個歷史階段,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之間既呈現出互融共通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激烈碰撞與沖突。在初唐及盛唐時期,國家政治局面相對穩定,經濟狀況繁榮昌盛,國力日益強大。此種背景之下,儒家宣揚積極入世理念,科舉制度的施行更激發了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向上奮進之心。然而,在歷經深刻且殘忍的安史之亂之后,諸多文人身上原本充滿自信、期望建立卓著功勛并造福萬民的那個時代精神遭受極大打擊,文學創作開始從關注虛幻世界轉向深入探索現實人生。再加上佛教與道教思想蔚然成風,于是便有部分文人開始轉變其原先主張積極入世的觀念,而傾向于選擇出世修行。其中,唐夢幻傳奇中的兩部蓋世之作——沈既濟的《枕中記》以及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極為生動且真實地揭示了唐代士人群體那種復雜的仕途矛盾心理,充分展現了他們在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交織影響下的仕宦生涯。
一、唐士子儒家積極入世的心態
(一)儒家仕途觀內涵
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一直以來都是積極出仕的代表,自孔子以來,儒家學派思想家大多宣揚入世思想,鼓勵士人積極參與政治。對于士人從政的目的,孔子曾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遵循“道”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君正、臣忠、父慈、子孝的理想社會秩序。同樣孟子亦認為其弟子門人可以從政求取榮華富貴,但必須符合道義,并提出了一系列出仕為官的觀點:“出仕為行道”“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以及“尊賢使能”等[1],成為了我國古代許多入世為官之人的精神準則。
(二)唐士子仕途心態
儒家倡導的仕途觀念一直影響著后世文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促使唐代士人積極入世,在唐文化大背景下,士子可以通過科舉、參軍、舉薦和隱逸征召等四種途徑走上仕途之路,其中科舉入仕是唐士子步入仕途最正統的途徑。科舉制度的實行讓唐士子的入世熱情更加高漲,為增加入仕機率大興創作,行卷溫卷之風盛行,進而促進了唐傳奇的繁榮。通過唐傳奇能窺見唐士子儒家仕途心態的兩個方面:
1.榮華人生的向往——富貴合乎道。
《枕中記》主人公盧生和《南柯太守傳》主人公淳于棼二人的入仕心態就是唐士子儒家積極進取入世仕途心態的典型代表,他們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仕途順暢,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居高位,這也是兩位作者最高的理想圖景。
盧生最先實現的是娶清河崔氏女,清河崔氏為唐代五大姓之一,世人把與五姓聯姻看成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只要和勢族望姓聯上姻,就為以后“出將入相”鋪平了道路,這是唐士子步入官場、仕途順暢的重要保證。
淳于棼被邀入大槐安國,被招為駙馬,這為他順利步入官場、榮享富貴奠定了基礎。而后出任南柯郡太守,任期內為百姓排憂解難,百姓稱頌贊同,政績出眾,受到國王賞識,位居臺輔,榮耀顯赫,無人能比。
盧生和淳于棼的夢,從其側面來說也是唐士子的仕途夢。他們進入仕途獲得榮華富貴的方式合乎儒家道義,他們不像貪官那樣通過貪污、剝削民脂民膏獲得錢財,而是通過聯姻和官場的有所作為取得榮華富貴,即儒家的“取之有道”。
2.世俗功名的追求——出仕為行道。
盧生和淳于棼的榮華人生并非他們乃至唐士子真正的入世追求和目的,唐士子們入世目的是行道,即“達兼天下”。
盧生第二年中了進士,進入仕途,短時間便由校書郎任陜州主政長官。黃河引流、立功邊塞,為天下百姓盡心盡力,造福社會,將儒家“達兼天下”的入世理念詮釋得淋漓透徹,同時也實現了他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理想,是唐代繁榮昌盛背景下士人恢宏進取意識的體現。
淳于棼身為駙馬,出任南柯郡太守,在其管理南柯郡的二十年中,移風易俗的教令廣為推行,百姓都得到了教化,為他歌功頌德、樹功名碑、立生祠,同樣體現了儒家正統思想,通過參政達到兼濟天下、實現人生價值的目的,這也是唐代士子歷來苦苦追求的人生目標。
官場復雜,盧生和淳于棼為官期間也曾遭過挫折。盧生被當時的宰相嫉恨,以流言蜚語中傷他,因此被捕下獄,因其政績顯赫,免于死罪,被投歡州。淳于棼也是遭受讒言,被大臣陷害,皇帝對他漸起疑心,最后將他送回人間。但二人并沒有在官途受挫時與其他貪官同流合污,而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美好品格與操守,體現了儒家“窮不失義”的思想理念。
《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的立意是相似的,盧生和淳于棼在夢中經歷的富貴人生是唐代士子普遍的理想生活,也暗含了作者對榮華人生的向往。
二、佛道二家出世的心態
(一)佛道出世觀內涵
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繁榮過渡到衰敗的明顯標志。在此期間,諸如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宦官體制達到頂峰、黨派爭斗無休止以及邊境動蕩不安等問題接踵而至。另外,佛教和道教所倡導的避世主義及隱逸主義、官僚集團內部的腐敗與欺詐等因素也讓許多具有報國情懷的知識分子逐漸轉變立場,從擁抱世界變為尋求內心的寧靜。
從文化角度來看,佛教和道教對于文人之間的影響最為直接,它們共同描繪出了一種獨特的出世心態,其內涵涵蓋了“淡泊名利”“超越世俗”以及“人生如夢”等主題,這些理念在無形之中,對歷朝歷代的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文學創作中,就是借由小說情節中的主要角色,傳達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例如,《枕中記》與《南柯太守傳》這兩部作品,便是作者借助佛道的出世思想,通過豐富且充滿想象力的虛構故事,巧妙地展現出官場中的種種現象,大力抨擊官場的弊端,同時也深刻地展示出了自己對官場的無奈和絕望。此外,這些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出世思想,也成為了對自身現實生活中仕途不順、生活境遇不佳、無法造福于百姓的一種自我解嘲和安慰。
(二)唐士子佛道出世觀
佛道二家出世思想鮮明,人生如夢觀念的宣揚,使得本就官場受挫的唐士子們更加傾向于逃離世俗,遁入佛道二家的空明世界。
1.夢如人生的幻滅感。
《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雖然構建的故事題材不同,但都體現了唐代文人之間普遍流行的人生如夢的喟嘆:主人公在經歷了一番宦海沉浮之后,都對功名富貴進行了否定,一致認為功名富貴只不過是一場虛幻的夢,夢破滅了,入世的心態也隨之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佛道出世的心態。
《枕中記》無疑是道家出世心態的典型。盧生夢中被貶的經歷,正是唐代士人普遍被貶命運的一種折射,雖然堅定儒家“為官,必忠君為國”的信念,卻抵不住官場中追逐地位、互相傾軋的現實。夢中的盧生遭遇仕途險境,由天堂轉瞬掉落地獄,萬般痛苦,使他發出了“何苦求祿”的喟嘆,這是對仕途理想的第一步否定[2],真正對仕途灰心則是在他醒后,方知享盡人世榮華富貴乃是大夢一場。故事的結尾意味深長:
生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也?”翁謂生曰:“人生之適,亦如是矣。”生憮然良久,謝曰:“……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3]。”
作者借夢境讓盧生飽嘗人間冷暖得失,感受到仕途的迷惘和虛無,最后畫龍點睛地指出了小說的主旨思想——“人生之適,亦如是矣[4]”。由此,盧生也得出了自己的感悟:人生榮辱無常,功名如夢,人生想要自適,必須學會窒欲,學會佛道二家的淡然、平靜,遠離世俗污穢,最終他選擇遠離官場,去往道家的避難所。
淳于棼酒醉夢入大槐安國,娶公主,出任南柯郡郡守,位居臺輔,榮耀顯赫。然而,凡事盛極必衰,先是戰事失利,而后周牟背發毒瘡而死,公主害病而死,淳于棼護喪歸京,日漸遭到國王疑憚,被遣人間故鄉。“夢中倏忽,若度一世矣![5]”淳于棼猛然從夢中醒來,發現所經歷榮華富貴、宦海沉浮只是一場夢,然后轉向了道家的清淡無為與佛家的萬事皆空。一個蟻穴所幻化的美夢,充斥著對現實功名富貴、官場黑暗傾軋的辛辣諷刺,同時也宣傳了浮生若夢的思想。
作者借夢境諷刺、抨擊現實,希望啟發讀者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思考,唐代許多士人都如盧生和淳于棼一般,懷著入世執政為民、造福百姓的愿望步入社會,卻又在不公的現實面前遍體鱗傷,最終看清了仕途的坎坷、官場的險惡,以及富貴名利的虛幻和短暫,從而選擇出世。
2.落寞人生的感喟。
中晚唐時期,政治弊端不斷顯現,唐王朝日趨衰落,奸臣當道,懷著強烈的進士及第、建功立業愿望的士子們面對黑暗的官場有心無力,無法改變這不合理的社會,因此只能將一切寄托于佛道思想,幻想得到解脫。《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的兩位主人公夢中的榮耀尊崇、造福天下百姓實際上是文人們內心理想世界的體現,作品暗含了文人在現實失意之后的無奈,寄情佛道多半只是他們的自我慰藉。
就作者沈既濟的官場經歷而言,盧生的經歷正是他官場沉浮的寫照。據考證,《枕中記》為被貶之后所作。年輕的他懷抱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幾次上書皇帝,對時事政治提出獨特的見解,只是未被采納,之后受楊炎牽連被貶。種種經歷讓他深受打擊,對官場仕途失去了原有的積極進取精神,又因佛道出世思想的影響,內心對佛道二家的仙樂世界有著向往。《枕中記》一文借助道家的神仙之術使盧生入夢經歷宦海沉浮,又含有佛家看破紅塵的色空觀念,人們向往追逐的富貴人生不過一場夢罷了。
李公佐創作《南柯太守傳》時還是一介布衣,生活并不如意。據史書記載,李公佐于憲宗元和年間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判官,公元813年春罷職,845年為揚州錄事參軍,848年受吳湘獄案件牽連,被削兩任官。入世不順暢,出世不甘心,只能借文字來宣泄心中的苦悶。《南柯太守傳》中作者通過夢讓淳于棼靠意外的姻緣飛黃騰達,又因婚姻消亡而權位崩散,表達了作者對朝廷中旁門左道勢力的鄙視與嘲諷,也是佛道思想中人生如夢觀念在作品里的表現。
沈既濟和李公佐的官場經歷是唐士子仕途的典型代表,他們滿懷治國平天下、造福天下百姓的理想步入仕途,但卻因官場黑暗、小人讒害、國君不明理等使得他們逐漸缺少了振奮精神和投向朝政的勁頭,現實沒有給他們提供實現“兼濟天下 ”的條件,又受到佛道二教“功名富貴如夢”“超脫世俗”“浮生若夢”觀念的影響,從而轉向了出世,這也是中唐精神對盛唐精神的否定。
三、唐士子仕途矛盾心態——從積極入世到不甘出世
自安史之亂過后,唐代的統治狀況已經無法恢復至繁榮時期的穩定與公正。盡管此時并未出現具有識人之慧眼的明君,那些胸懷大志的人才常常不得不面對貶謫生涯,甚至逐漸忘記了他們當初踏入官府的堅定信念。然而,盡管他們并不情愿就這樣離開政壇,卻仍然使用文學作品來表達內心纏繞著的矛盾心態。如《枕中記賬》及《南柯太守傳》中所描繪的盧生與淳于棼那追逐富貴功名的美夢,實際上便是士人們對于當時社會腐敗和官場黑幕的辛辣諷刺。盡管如此,這種諷刺并未能阻擋這些志士對官場生涯的追求。沈既濟先生與李公佐閣下雖然親自體驗過官場的險惡,但是仍然在宦海之中不忘追求名譽地位,這便證明了在小說創作中,他們描寫盧生與淳于棼兩人對官場仕途失望之后投身宗教的結局不過是在自我慰藉之時對個人仕途的不滿的反映。而事實上,他們仍然熱切地渴望能夠通過仕途實現儒家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唐士子們一面感嘆現實的黑暗不公與官場險惡,另一面又在功名富貴、達兼天下的道路上苦苦追尋,對現實的清醒與對美夢的求索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隱含著儒家積極入世與佛道出世之間的深刻矛盾。現實的不如意讓士子們彌散出出世的想法,他們想要看破紅塵但卻始終沒有下定決心,儒家入世思想仍然廣泛影響著他們,他們依舊懷抱著“富貴榮華”“功成名就”“造福天下”的儒家積極入世態度。這反映出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對唐代士子的深刻影響,體現了唐士子們入世不得志,出世不甘心的矛盾心態。
結束語
唐傳奇向人們展示了唐代社會的真實面貌,也是作者現實人生體驗的反映,有著極深的含義。通過對夢幻傳奇《枕中記》《南柯太守傳》中表現出來的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分析,展現了當時士人對仕途追求的矛盾心態——入世不得志,出世不甘心。二者看似矛盾,卻是相輔相成。文人在艱難困苦時可以獲得理想的慰藉與解脫,又可以得到激勵重新振作奮發,這對后世文人在仕途的表現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宗棠.論孟子對孔子仕文化理念的繼承與發展[J].廣西社會科學,2010(4):135-138.
[2]宋煜.夢里展開的故事和人生的痛苦:析《枕中記》[J].各界文論,2007(6):142-143.
[3]焦垣生,張蓉主編.中國古典小說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黃亞欣.議《枕中記》與《南柯太守傳》[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出版,2005(1):61-63.
[5]張燕瑾.中國古代小說專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農靜靜(1993— ),女,漢族,廣西興業人,廣西制造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本科。
研究方向:文學、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