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手段的更新與改變,使教育形式更多元也更復雜,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成為了更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點工作。議題設置是大眾傳播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在提高高校的網絡思政育人成效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合理分析當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尋找議題設置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更好地將議題設置融合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全階段全過程中,是高校教育工作急需討論和解決的全新命題。
[關鍵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設置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當下,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和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高校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議題設置的“強效果”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幫助高校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2]。
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傳統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技術拓展和應用下延伸出的新板塊、新領域。區別于傳統的教育形式,由于網絡中雙方主體地位的變化和傳播方式傳播以及效果的改變,導致了網絡思政教育并不僅僅是網絡技術和思政教育的簡單組合,而是結合受眾特點,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實施三者的整體融合與再創新。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與應用,網絡思政教育也必將成為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體現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網絡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代科技迅速發展,使人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信息的傳遞已經從某種意義上打破了時間和地域上的壁壘,獲取信息的快速性和便捷性,讓世界變成了麥克盧漢書中提到的“地球村”[3]。當代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主要群體之一,平日的學習工作、技能獲取、生活指南、休閑娛樂已經和互聯網緊密聯系、無法分割。然而,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正處于至關重要的時期,面對網絡中紛雜錯亂的信息,有時因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導致受到不良意識形態侵蝕。因此,面對新型復雜的網絡情況,高校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搶占互聯網這個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交流集聚的主陣地,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教育環境,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使大學生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正確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引,感受到積極輿論的正向力量,從而自覺調節和規范行為,讓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阻礙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也會遇到實際阻礙。一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體系還存在尚未成熟的情況。雖然網絡思政教育已經不斷受到高校的重視,但是,在高校具體應如何開展教育工作,如何整合全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形成全校合力,還缺乏更為具體的教育方案和實施路徑。二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高校承擔思政教育任務的專業教師,如何能夠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做到既立德又樹人、既育人又育才,仍然是一個重點難題。而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僅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傳播效果也是不盡人意。三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單一。當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仍是通過視頻、圖片、音頻傳輸等,以教育工作者向學生的單向傳輸為主。如何能夠準確掌握學生感興趣和想要了解的內容,并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輸,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值得不斷深思和探究的
問題。
二、議題設置運用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議題設置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國的傳播學者麥考姆斯和肖[4],作為大眾傳播學里面重要的理論之一,是高校應用于網絡思政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方法。將議題設置運用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其必要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一)掌握網絡思政教育主導權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由傳統的課堂教育逐漸延伸至網絡教育。區別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由于其極大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包容性,給予了學生群體交流溝通對話的平臺與機會。網絡上多元思想的碰撞沖擊讓思想政治教育情況變得更為復雜,議題設置作為長久以來一直用于影響公眾對議題重要性判斷的傳播效果理論,在網絡中,對于幫助公眾篩選重大事件,影響公眾價值觀念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紛雜錯亂的網絡信息,將議題設置運用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為學生群體選擇教育內容,讓學生產生對社會重大事件的判斷,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學生觀念形成產生積極作用,從而營造健康積極的輿論引導氛圍,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實可靠的實施路徑,幫助高校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
(二)充分發揮高校網絡育人功能
網絡可以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也容易讓學生在巨大的信息流中迷失自我。在大學生各種思想觀念塑造的關鍵時期,高校如果不采取正確方式加以引導,學生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給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危害。將議題設置運用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發揮高校網絡育人的功能。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議題,幫助學生在信息流中明辨是非,積極傳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加以引導,為學生的學習、娛樂、生活樹立正面典型和積極導向,從而真正發揮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各方面健康發展。
(三)提升人的主體性的目的實現
議題設置通過篩選重大事件,從而影響公眾對信息重要程度的感知。將議題設置運用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關注和了解學習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新聞,并影響學生對事件新聞的理性判斷,久而久之,可以讓學生形成不斷完善的思維習慣以及優良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議題設置對學生道德、智力、能力培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在以后更多的網絡使用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設置路徑探究
基于議題設置應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為切實發揮議題設置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應從議題挖掘力、議題滲透力、議題傳播力、議題引導力四個方面重點考慮。
(一)提升隊伍素養,加大議題挖掘力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為了議題設置能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中發揮關鍵作用,必須切實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操作水平,形成一支專業化能力強的人才隊伍,從而讓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更好更順利地開展。
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能夠持續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與水平,始終保持對思想政治類議題的敏銳度和感知度,加大對該類型議題的挖掘力度,堅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善于使用典型議題,加強對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涵養家國情懷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議題設置過程中的思想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能通過系統設置議題,不斷提升議題設置的思想教育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設置該類議題,通過設置系列議題,強化議題之間關聯性,深度挖掘議題內容的思想教育意義,從而在不斷的宣傳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二)保證內容質量,強化議題滲透力
新媒體時代學生可接收到的信息更多更雜,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方面,學生由于自身辨別能力不足,身處于巨大的信息漩渦中,會遭受虛假信息、有害信息的侵蝕,從而對個人思想意識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從受眾需求角度來說,學生只愿意不斷接收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而信息技術的利用充分滿足了學生需求,大量同質化信息的傳遞為學生個人構建了一座“信息繭房”[5],長此以往也會使學生的認知觀念產生偏差和趨于狹隘,甚至造成思想極化。
因此,為保證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走偏差,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抓住新形勢下信息傳播特點,提高傳播內容質量,強化議題滲透力。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自覺承擔起為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篩選正確、可靠、高質量內容的責任,在網絡思政教育過程中自覺擔當起“把關人”角色,充分保證信息內容質量,減少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對學生思想意識的侵害。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洞察學生群體的現實需求,充分掌握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現實差異性,結合學生的所思所想,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提高議題滲透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念,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成才服務,更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避免學生的思想走向極化。
(三)更新宣傳手段,增強議題傳播力
網絡思政教育的議題設置不但需要強調內容上保質保量,更要結合網絡發展的新時代特點,創新宣傳手段,提升議題的傳播能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更新和應用,推動媒介融合,打造全媒體傳播格局是提升傳播效果的時代趨勢。做好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議題設置,必須要盡最大可能發揮平臺與技術的專業優勢,創新議題表現形式,增強議題吸引力,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學校融媒體平臺建設。校園的官方媒體是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因此,要著力加強對學校各主流媒體的整體打造,提升媒體傳播速度和傳播質量。對于學校重大事件、重要新聞的傳播報道,要能做到精準采寫、融合傳播、全面覆蓋,各媒體平臺要充分發揮不同傳播媒介的優勢,從多角度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報道,最大程度展現議題的全部面貌,從而形成和諧統一而又各具特色的議題傳播局面,強化議題的傳播力度。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技術手段賦能議題傳播。利用AR、VR、H5等新技術以及借助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等,增強學生在議題傳播中的實際參與感和切身體驗感,從而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類議題的理解和感悟,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四)構建協同機制,形成議題引導力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與議題設置理論融合的成功與否涉及傳播者、受眾、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傳播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構建完善的議題協同機制,才能真正讓網絡思政教育發揮出實際效果,從而引導學生群體形成健康積極的主流價值觀念,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
首先,要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必須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將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扛起重大政治責任。學校要建立健全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黨政共管齊抓、黨委宣傳部門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可以常態化長效化持續開展,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其次,要建立健全傳播引導機制。學校必須及時出臺一系列建設和管理校園新媒體的制度辦法,更好發揮新媒體在思想引領、文化傳承、信息服務和輿論引導等方面的正向作用,推動完善新媒體內容發布的聯動機制、審查機制、不良信息處置機制,做好網絡議題傳播與報道工作,與傳統媒體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最后,要建立健全反饋評估機制。要階段性對網絡思政教育開展評估,對教育效果及時檢驗,通過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以及開放學生反饋渠道,了解大學生群體對主流意識觀念的認知情況和程度,從而考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設置的實際效果,對出現的問題,也要及時進行分析與改進,為更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議題設置提供切實可行的工作思路。
結束語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從線下的實體課堂走向了網絡教育,從單一的知識傳輸走向了更立體的多維教育。時代在變,教育形式和內容都在變,借助議題設置的“強效果”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傳輸和輿論力量的指引,是高校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也打開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格局。在實踐過程中,高校要注重提升隊伍素養,加大議題挖掘力、保證內容質量,強化議題滲透力、更新宣傳手段,增強議題傳播力、構建協同機制,形成議題引導力。這樣才能更好發揮網絡思政教育的功能,不斷引導當代大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網絡價值觀念,為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提供高校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領導科學,2017(2):4-5.
[2]覃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議程設置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21.
[3]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麥克斯韋爾-麥考姆斯,郭鎮之,鄧理峰.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在與未來[J].新聞大學,2007(3):55-67.
[5]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朱江(1995— ),男,漢族,江蘇淮安人,蘇州城市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黨建宣傳工作的路徑研究——基于議程設置理論的解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A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