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語文命題的考查難度提高,側重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并且閱讀量明顯增多、閱讀材料涉及的學科面更廣。因此,為滿足新高考要求,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主動革新教學模式,保證教與學能實現對等。鑒于此,本文以“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為例,從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角度分析,提出教、學、練、考教學策略,努力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答題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
一、“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是一種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融會貫通、精準提煉的教學方式,旨在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學會提出并解決問題。導學誘思是指在教學期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教師可以利用提問、討論、案例等方式,鼓勵學生思考并自主探索,快速將問題解決,活躍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融考精練則是將高考作為重點,通過對知識的有效整合,引導學生針對性練習,在精準提煉下,讓學生歸納和總結知識,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確保學生會深層次理解并運用知識。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在開展期間,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在結合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高考考點的基礎上,合理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科學制訂訓練方案,保證學生在全面掌握知識的同時,語文成績能快速提高。“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可以讓新課標有效落實,還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1]。
(一)有助于新課標的落實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這與以往單純強調知識性教學有較大差異,在教學期間,教師不僅要適當提升知識講解效率,還要避免教學方式的枯燥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的合理應用,剛好可以滿足此要求,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探究活動,并結合高考考查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訓練,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消除枯燥教學的弊端,有利于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
(二)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諸如探究能力、質疑能力、解題能力等。同時,以新高考的“情境化”命題特點為基礎,強化對學生的訓練和調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中掌握、內化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2]。
二、“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以學為出發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與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的應用,首先要將學生作為出發點,側重對學生良好習慣與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通過合理的引導與啟發,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和技能。
1.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若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讓學生靈活應對高考,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語文知識點。針對教師,則要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精準把握。強化對精練要素的挖掘,并在教學環節將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為實現此目標,教師應該采取科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3]。
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與學生溝通,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如在復習課堂上,教師可以積極解答學生的問題,通過真實的情感及語言,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讓學生了解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才能順利應對靈活多變的高考題型[4]。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和提問,對高考中的各類題型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訓練,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此外,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真研讀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研制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明確高考的考查內容、考查要求。
2.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教學除了要對知識性目標順利達成之外,還要側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綜合提高。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期間,教師應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比如:教師應該加強對以往封閉教學模式的改進,關注社會以及時事熱點,讓學生拓寬視野,促進學生觀察生活能力的提高。諸如每天19:00—19:30,可以設定為信息課,帶領學生觀看新聞、體育賽事等,之后鼓勵學生大膽討論和分析,最后寫觀后感。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對國際時事新聞的關注度會提高,并且在情感的驅動下,學生在寫關于民生疾苦等文章時會更加得心應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得到有效鍛煉,思想教育效果也會提高。當然,教師也要積極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包括小組辯論賽、讀書演講活動等,并對成果進行點評、提煉、捕捉,對學生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保證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知識能得到系統梳理,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全面性、科學性。
(二)以思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
在利用“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期間,教師需要以教學為基礎,利用問題、讀寫結合等方式,側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自覺思考和探究。
1.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期間,教師要以課文特點為依據,靈活設計教學方案,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通過問題的形式對學生加以引導,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諸如魯迅的文章理解難度較大,內容需要從不同角度解讀,對此,教師在講解期間,可以利用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5]。
比如:教師在對《祝福》講解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了解小說的基本內容與整體框架,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找出存在疑問的句子,并通過思考說說自己的理解,之后利用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某些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提出:祥林嫂的悲劇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基于此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開展“祥林嫂的悲劇之謎”探究活動。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思考與探究,不僅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會提升,思維水平也會不斷提升。
2.通過讀寫結合方式鼓勵學生探究。議論文的中心論點的表達應該簡明扼要,但簡明扼要的觀點又極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片面性、絕對化。怎樣能夠讓自己的觀點盡量客觀、全面,沒有漏洞?我們可以從蘇洵的《六國論》中得到啟示。
蘇洵的《六國論》是這樣闡釋的: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這一段話中,蘇洵假借“或”之口提出了一個疑問:六國的滅亡難道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為什么蘇洵要借他人之口提出這個疑問呢?那是因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他如果要將六國滅亡的原因都歸結于“賂秦”,未免有絕對化之嫌,很容易讓人駁倒。于是,他借助虛擬問答的形式,虛構出“某些人”的形象,借他們之口對論點的絕對化提出疑問,從而自行對中心論點可能存在的漏洞進行修補,“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達到觀點縝密,讓人無法批駁的目的。蘇洵用他的寫作實踐告訴我們,在寫議論文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學習使用這種虛擬問答的形式,從而讓自己的觀點更加客觀、完善,沒有漏洞。
有同學模仿蘇洵的寫作思路,運用虛擬問答法,就2020年高考作文題這樣提出自己的觀點。
正如司馬遷的評語:“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在管仲和鮑叔皆為賢才的情況下,鮑叔的“能知人”更讓我感動。他向齊桓公極力推薦管仲,終使管仲這匹千里馬得以“盡其材”。也許有人會認為,即便沒有鮑叔的推舉,管仲憑著自己的才學一樣可以有用武之地。然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古今多少人才沒有伯樂或伯樂來得太遲而蕭瑟落寞。是鮑叔的及時舉薦讓管仲得以早遇明主,從而成就一番事業。所以,鮑叔慧眼識珠,大度舉薦讓我由衷欽佩。
以上這個論述段的表達思路是對《六國論》寫作思路的模仿。同學按照“提出觀點—闡釋觀點—虛擬提問—回答問題—強化觀點”這個寫作思路,利用虛擬問答法,使得“我對鮑叔的慧眼識珠,大度舉薦感到由衷欽佩”。
其實,在教材當中隱藏著眾多像《六國論》這樣經典的論證結構和嚴謹的論證思路,如果學生能多讀,多以他們為師,向他們學習寫作的方法,一定能夠獲益良多。
(三)以高考為基準,幫助學生理解高考命題和方向
在教學期間,教師還要以高考為基準,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備考方向,讓學生充分理解高考命題。
1.全面增強學生的研究意識,幫助學生精準把握備考方向。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高考為基礎,對新高考背景下的考試特點、要求充分了解,對高考試題深層次研究。對全國卷4套高考試卷,教師應該合理分析,明確各個試卷的考查方向和重點,通過綜合性的研究找出共性問題、熱點問題,為學生精準掌握考試方向提供依據。如,2023年四份高考全國卷,基本上張張體現了教考銜接這一理念。新課標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9題指向統編語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冊第三單元中“學寫文學短評”的學習任務,新課標Ⅱ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Ⅰ和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相關聯,新課標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7題D選項“沈從文這里寫社戲,同他在《邊城》中寫端午節一樣,都是通過對民俗的描寫描繪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鄉土社會”與選擇性必修下冊的《邊城》相關聯。如果學生能夠有清晰的“教考銜接”這一高考趨勢的認識,必將愿意重新回歸教材,這將對有效提高學生高考成績有莫大的幫助。
2.幫助學生精準理解高考命題的“型”和“本”。“型”指的是題型的外在表現形式,“本”是指題型背后所隱藏的知識結構。在教學期間,教師要側重對高考題型的分析與解讀,強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對題海中不同類型的題目準確識別,找出題目背后所要考查的內容。
(四)以精練輔助,讓學生在練習中提升語文成績
扎實的理論需要在實踐中應用,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期間,還要借助練習輔助,讓學生在訓練中不斷提升語文水平與成績,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
1.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對學生展開訓練。在對學生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合理性,將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訓練,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從高考試卷的難易程度來看,每年高考語文中低檔難度題型占總體試卷的2/3左右,對于大部分中低層次學生來說,這類題型很容易駕馭。但是,學生在答題期間容易出現“撿了芝麻丟西瓜”的情況,無法靈活掌握答題技巧,存在好高騖遠的心理,經常試圖挑戰更難的題目。對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著重練習適合自身實際水平的題目,盡量讓學生做到中低檔分數不丟失。
2.對典型題型加強變式訓練。針對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試卷題型,教師需要側重培養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意識,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適應各類題型的變化。
比如:針對客觀選擇題,因為有選項比較,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大量刷題,掌握做題的規律,靈活運用排除法,短時間內快速找到答案。比如2021年全國乙卷第17題(語段略):
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3分)
A.近在咫尺、杞人憂天、涇渭分明、源源不斷
B.觸手可及、空穴來風、涇渭分明、取之不盡
C.近在咫尺、空穴來風、非此即彼、源源不斷
D.觸手可及、杞人憂天、非此即彼、取之不盡
在本題中,成語的語義相近,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對選項分析,對比哪一組成語的意思差別最大,如“杞人憂天”和“涇渭分明”,以此類推,找出精準答案。針對不同題型,教師應該注重階級性和針對性,讓學生靈活應對各類題型,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3.結合新高考語文試題“情境化”特點,科學制訂訓練方案。在對學生訓練過程中,教師要以當前高考語文試題的“情境化”特點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訓練,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對《故都的秋》課文講解期間,可以將“秋”作為主題,對學生加強訓練,引導學生搜索中外現代作家與之相關的文章,統一展開學習,同時從中找出最合適的作品,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分析,學生在欣賞作品期間,腦海中會呈現出“秋”的畫面,感受“秋”的美以及作者寫作期間的情感,同時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練習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應任務,并在課堂上集中展示,讓學生在不斷探討和交流中提升學生語文水平。
結束語
綜合而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有效性,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還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在練習中不斷提升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此方法的價值,根據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創新,保證語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學生的語文成績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3(12):74-76.
[2]楊國民.“誘思探究”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藝術,2023(9):74.
[3]李甲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探微[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6):55-57.
[4]黃啟發.“誘、思、探、究”四個環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21(16):16-17.
[5]徐哲.淺談高中語文“導學誘思、融考精練”教學法[J].才智,2015(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