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鄧小平認為,應該充分利用外國資本和華僑華人資本,強調“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
“民航一定要企業化”
1979年1月2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應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邀請,對美國展開正式友好訪問。此時,兩國建交僅20余天。在“破冰之旅”中,中美雙方簽訂了《民用航空運輸協定》,計劃在1980年代初開通舊金山直飛北京的航線。
要開通遠程航班,飛機上就必須配備符合國際標準的餐食。當時,首都機場的航班配餐由民航北京管理局負責,下屬的配餐間只有30多人,盛放餐食的是保溫桶、暖水瓶,冰箱是放入大冰塊的木柜,大白菜還依賴地窖保存,乘客吃的主要是餅干、煮雞蛋,再加一點午餐肉。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考察后認為,中國內地沒有一家企業有能力提供合格的航空餐食,提出航班經停日本東京,在東京配餐。
“不行,中途停就不叫直航。”鄧小平十分堅決。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指出:“民航一定要企業化。”他堅持配餐必須在北京解決,合資成了解決配餐問題的唯一出路。
1979年6月2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消息指出,中國決定與外資合營某些企業,并為此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草案)》。7月1日,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此項草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外商投資法。該法規定:“允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合營企業。”雖然“董事會設董事長一人,由中方合營擔任”等規定,仍帶有一定的歷史痕跡,但這部法規仍然開創性地為打開國門、引進外資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這部法規出臺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呼之欲出。
中美復航后的航空配餐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日本和瑞士的企業率先嗅到了商機,紛紛表示愿意合資成立航空餐食公司。但它們條件苛刻,中方不能接受。日方要的是日本航班在首都機場的優先起降權,不管其他飛機上的乘客是什么人,都要為日本航班讓路。瑞士航空則試圖從中牟取暴利。此事陷入了困局。
此前的1978年12月,香港美心集團老板伍沾德之女伍淑清第一次到內地考察,她后來回憶說:“坐中國民航的班機時,食物是冰冷的,空姐還提著開水壺走來走去給旅客沖茶,同機的香港人紛紛抱怨。”伍淑清覺得這是個投資機會,但一些人認為還是需要先觀察一段時間,一是對內地的做事風格比較陌生,二是擔心法律方面的保障不足。當時,合資企業在內地還是新鮮事物,股份制怎么談,合資怎么談,誰批,能不能批,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伍淑清有擔心,內地方面也有擔心。
下定決心投資后,伍淑清與內地代表從1979年6月開始談判,光是當月就談了三次。在法律保障方面,內地的依據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9月中旬,伍淑清先把香港方面的公司條例譯成簡體中文,民航總局再逐條核對,形成相關文件,雙方簽署了備忘錄。審批過程中,國家經濟委員會、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財政部、海關等部委專門開了三次會,逐一斟酌雙方簽訂的條款,每次都爭論不休。
為了趕在中美通航前做好配餐,中國民航總局局長對伍沾德說:“伍先生,因為中國沒有審批中外合資企業的先例,審批還需時日。我們先握握手,一言為定。”伍沾德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都相信鄧小平先生宣布的改革開放政策。”于是,雙方握手為約。盡管文件還沒有批下來,但伍淑清依然在1979年10月下了一張總價達500萬港幣的設備訂單。配餐設備只有美國和德國才有,但它們不賣給中國內地,只能以中國香港的名義買,再從香港運到天津,轉到北京。
“001號合資企業”
1980年4月,國家正式批準成立中外合資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因為享有“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的批準文件文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譽為“001號合資企業”。5月1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投資雙方及其比例分別是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資300萬元,占股51%;香港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資288萬元,占股49%。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作為改革開放后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它的成立不僅引進了有關法律條文、財務審計制度,還引進了企業管理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也訂立了前所未有的標準。
公司建立初期,內地員工很不習慣,比如,公司要求他們進出車間要用香皂洗手,還要戴帽子、換衣服。但那時全國物資緊缺,就連普通肥皂都是憑票供應的,員工們哪里舍得。伍淑清就從香港運來香皂,并允許員工帶回家,但要大家保證工作期間嚴格執行衛生標準。
那時,北京城里的飯館還在燒煤,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廚房已經用上了管道煤氣;做飯用的案臺、蒸鍋、炒鍋都是不銹鋼材質的,清潔時用高壓水槍沖一沖就干凈了;煎炸鍋外有個旋鈕,可以隨意控制油溫;配餐所用的部分食材,市面上極少見到或根本沒有……有了先進的配套設備,加上不斷探索的工藝流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迅速占領航空配餐市場。公司開業1年8個月后,中方就將300萬元投資額全部收回。公司盈利,員工也連帶受惠。到1984年時,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已與美國、日本、瑞士等國的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在14家通航北京的外國航空公司中,除了英國的航班在中國香港配餐外,其他航線的餐食均由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負責。
生意越做越大,每逢遇到追加投資、擴大生產等重大問題,伍淑清都會拿出詳細方案和充分理由說服中方,讓中方人員印象深刻。企業取得成功,離不開整體運營的成效。除了公司高管外,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制作餐食的生產部、負責配送餐食的航機部,以及庫房、財務、人事等部門里,都有來自香港的專業人員。新員工從基層做起,每種崗位基本都配有一到兩名師傅,用帶徒弟的方式,復制香港的管理經驗。與此同時,生產線上的用具和標準也在不斷更新。
在合資過程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總經理”的治理模式,這在當時內地是一種很新的機制。在企業管理上,1996年,公司率先與職工簽訂用工合同;1999年,又在民航業內率先建立起嚴格規范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在技術標準方面,1980年和1981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曾兩次對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餐食、用水等12個項目進行抽查化驗,結果都給予高度肯定。
到2018年,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擁有員工近3000名,日均配餐量超過10萬份,每日配餐航班超過500架次。為德國漢莎航空、阿聯酋航空、美國聯合航空、日本航空等30余家外國航空公司,以及中國國際航空、東方航空、南方航空等多家國內航空公司提供機上配餐服務,還持續占有北京首都機場約70%的市場份額,實現38年連續盈利,累計納稅超過16億元。
(摘自《同舟共進》張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