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及其建設規律尤其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及其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嚴謹的邏輯結構,對文化價值的多維闡釋、文化自信的高度強調以及對文化主體性的深入闡發可以理解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內核和主線。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高瞻遠矚的戰略意識,彰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博大理論胸懷,蘊含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我們有必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現實遵循,堅持文化主體性,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兩個結合”,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道路。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精髓;理論特質;實踐旨歸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與發展,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這一思想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中創立的重大理論成果,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命題系統思考的理論成果,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及其建設規律尤其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及其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深入學習和研究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確證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我們明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有序推進文化強國戰略,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精髓
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精髓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這一重要思想的理論邏輯,也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理論特質和實踐指向。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對文化價值的多維闡釋
對文化價值的多維闡釋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闡釋了文化對于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意義,還論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
1.闡釋文化對于中國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意義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315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對其發展道路會產生深刻影響。國家歷史文化中包含的政治傳統和社會治理理念等會影響到現代國家在政治體制、法律體系和發展道路等方面的選擇,同時,歷史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社會倫理和行為準則,對國家的行為和決策會產生很大影響。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1]310文明作為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進步表現的結晶,是社會發展的指標之一,文明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程度。現代化是包括文化現代化在內的綜合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將文明與現代化、國家形象等關聯起來,將文明視為國家形象的一部分,指明文明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文明水平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會影響其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中華文明是中國特色的底色,是中國特色形成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密碼”。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反映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也得益于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尤其是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意義和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2]5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上下同心、奮力拼搏、艱苦奮斗,這就需要凝聚共識,需要先進的文化來提供精神動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3]289。
2.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從一般意義上論述文化及其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作用,還特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思想觀念等的形成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本源性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深遠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代相傳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思想、智慧的結晶,也成為中國人精神信仰的內在基因和行為規范的內在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5]34。正是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具有扎實的歷史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還為我們指明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還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價值。“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6]465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大變局中機遇與挑戰并存,風險與機會同在。一方面,我們需要以積極的心態和昂揚的斗志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發展機會,文化作為精神紐帶能讓我們具有更多共識,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從而形成更強大的行動力。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對紛繁復雜的形勢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挑戰和風險面前保持定力,文化對增強風險意識,提升風險預判能力、甄別能力以及抵御風險能力、應對困難能力都能提供智力支持。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核:對文化自信的高度強調
1.強調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3]536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來自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更基礎”表明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是根植于自身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的自信,因此,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處于更基礎地位。“更廣泛”強調了文化自信的全面性。從某種程度上講,文化自信是一種全方位自信的表現。“更深厚”強調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影響文化自信的不僅是表層的文化符號,更涉及深層次的核心價值觀、文化傳統、精神信仰等深刻內涵。“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精準概括了文化自信的意義。“更基本”表明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精神支撐,“更深沉”表明文化自信是貫穿知、情、意三個層面的更深層的自信,“更持久”表明文化自信是最堅定的精神力量。
2.強調文化自信的意義
正如美國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所指出的“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8]習近平總書記指明基于文化自信升華的文明自信會讓文明主體在追求、肯定和認可自身文明的獨立性與獨特性的同時擁有更為包容的心態,對其他文明的獨特性和價值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包容各種不同文明”指自信的文明主體不會對異己文化抱有偏見,不對其他文明持盲目排斥態度。“借鑒各種不同文明”指自信的文明主體不對其他文明采取漠視態度,愿意從其他文明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以充實和發展自身文明。“吸收各種不同文明”指自信文明主體主動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促進自身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線:對文化主體性的深入闡發
1.深入闡發文化主體性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9]。文化自信來自文化的自我認同、自我肯定,它是文化自覺、自省、自立、自強的前提和基礎。喪失了文化的主體性便會在文化主體的認定中迷失自我,必然會讓文化自信無法實現,甚至導致文化虛無主義。丟掉了文化主體性就蛻隱了文化的主體身份,也無從談起文化自覺、自省,更無從談起文化自立自強。
文化主體性是文化主體的自我生成與確立,是文化主體意識覺醒的標志,彰顯文化主體自我身份的確證,體現在自我生成、發展過程中對其主體身份的認知與認同。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既需要有明確的文化主體確證意識,更要有明確的文化創造和創新的主體意識。一方面,文化主體確證意識是文化主體創新的前提,只有具有明確的文化主體存在意識,才能激發自主的文化創造行為;另一方面,文化主體創新意識又有利于文化主體確證意識的強化,文化主體創新意識可以助推文化主體進一步確證其自身的主體意識。“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10]9,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深刻指明了文化主體性的實質就是文化上的主體認同與自我確證。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是人民對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認同、自信的前提條件。“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0]8文化主體性的確證能穩固文化的認同根基,為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我們也更有理由和信心確證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對中華文明產生高度自信和認同。
2.深入闡發文化主體性的生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10]8-9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文化主體性生成于文化主體的實踐,生成于主體的有意識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活動。實踐本身就是主體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主體性的生成來自能動的、積極的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文化主體性的生成并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是在對文化的自覺繼承、發展、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生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文化主體性是在“大地”上建立起來的,用“大地”一詞指明文化主體的生成并非來自主體臆想,也并非來自抽象思辨,而是來自主體的現實實踐活動。在此,“大地”可以成為“實踐”的同義語,既表征了現實世界,也指向了現實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形象闡述了“主體性生成是來自實踐”這一深刻道理。“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這是對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是在中國實踐中生成這一道理的形象揭示。從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維度看,中華大地滋生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生命體的重要基因,更是新時代文化生命體的重要來源,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文化主體性要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建立。從百年來的歷史維度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的大地上進行了開天辟地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文化主體性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所進行的中國革命、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建立起來的。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主體性生成的論述中,我們既能領會文化主體的生成路徑,同時也能領會新時代文化生命體的重要來源,即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準確把握其理論特質既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這一思想的深刻內涵,也有助于全面領會這一思想的實踐主旨。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高瞻遠矚的戰略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思考文化及其發展方向,高屋建瓴地闡釋文化的地位和文化繁榮的意義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繁榮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彰顯了政治家高瞻遠矚的戰略意識。
1.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闡釋文化的地位和文化繁榮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6]32一個民族的復興當然需要先進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豐富的物質文明成果,同時,還需要先進的文化、強大的精神力量,需要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豐富的精神文明成果。先進的文化能為人民群眾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精神引領;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能為人民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精神動力;豐富的精神文明成果能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為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智力支持。“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11]5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新時代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前提。
2.從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闡釋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的意義
文化塑造人、激勵人、鼓舞人,同樣塑造、激勵和鼓舞一個民族。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強調文化對于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文化建設對于民族復興的關鍵作用,更是從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闡釋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的意義,高度肯定中華文化之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性。“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1]5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民族具有一致的民族認同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無堅不摧的民族精神,而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沉淀和延續下來的精神成果,無疑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養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全國人民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共同奮斗,在共同的行動背后必然要有共同的文化共識、價值共識。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認同、理念認同和目標認同奠定堅實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3.從黨和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勘定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面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國際復雜環境,從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闡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2]。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從三個方面強調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對于社會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意義。其一,強調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與黨的前途命運密切相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對于黨的形象塑造、黨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通過傳達黨的政策、理念、方針,加深人民群眾對黨的了解,提升人民群眾對黨的認識,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其二,強調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可以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穩定,為國家發展提供精神支持。其三,強調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對于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通過宣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記憶,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敞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博大理論胸懷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平等為原則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充分肯定不同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價值,并主張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敞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博大理論胸懷。
1.堅持以平等為原則理解不同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主張充分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對人類文明的作用與貢獻。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其自身文化特質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是各自文明主體實踐和智慧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平等地對待不同文明主體并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價值,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1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個國家和民族創造的文明在主體性上是平等的,在價值主體上也應該被充分尊重。
“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3]56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具有各自特色和地域差異的多元體系,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文明形態,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畫卷。不同地域、不同國家所孕育的文明因其環境、氣候、資源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現出獨特性,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傳承和傳統習慣存在差異,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每個文明都是獨特而寶貴的,都彰顯其獨一無二的特質。
2.堅持以開放包容態度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主張堅持以開放包容態度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14],這彰顯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開放、包容的國際視野和博大胸懷。中國愿意廣泛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文化,愿意借鑒并吸收世界各國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推動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推動世界文明的繁榮和發展。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全球化時代,我們應該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人類文明,吸收和借鑒其他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創新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15]習近平總書記主張各國要尊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文化平等主體地位,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不同文明。尊重是包容的前提,要尊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對每一個文明創造主體的國家和民族充分尊重、平等對待,才能秉持兼容并包的態度,才能包容“他者”、“他者”文化以及“他者”文明。包容也會促進尊重,有了包容的心態,會讓我們更尊重每一個文明創造主體以及每一種文明形態的獨特性。各個國家要樹立現代文明意識,以“文明平等論”超越“文明等級論”,以“文明和諧論”破解“文明沖突論”,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用聯系的、運動的、發展的眼光來分析文化,以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來論述文化及其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1.運用辯證思維闡釋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3]480。文化的繁榮不是排他的,而是多元共生的。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關系的闡釋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思維。他既強調中華文化作為世界文化、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彰顯鮮明的民族性,即中華文明產生和發展有其自身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并呈現其自身的特點,肯定中華文明在形成發展的歷程中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本民族特質。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中華民族文明與世界文明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并非對立和沖突,強調中華文明的民族性并不是否定其他文明的特點和價值。
2.思想輿論領域的“三個地帶”論述體現了辯證法的精髓
習近平總書記將思想輿論領域劃分為三個地帶,并主張對不同地帶采取不同策略。“對紅色地帶,要鞏固和拓展,不斷擴大其社會影響。對黑色地帶,要勇于進入,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動其改變顏色。對灰色地帶,要大規模開展工作,加快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防止其向黑色地帶蛻變。”[16]30這既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態度,也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思維,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髓,即以運動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分析事物,以及對思想輿論發展動態的關注和階段性的思考。具體來說,運用運動發展的眼光來分析灰色地帶,出于對現實性和可能性辯證關系的深刻把握,指出要防止其蛻變為“黑色地帶”的可能,要將其轉化為“紅色地帶”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強調對“灰色地帶”和“黑色地帶”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更在于看到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特性以及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辯證關系。對于“黑色地帶”的分析,為我們指明要有開展工作的勇氣和勇于斗爭的決心,逐步推動其改變顏色。這體現了量變和質變關系的辯證思維,強調從量變到質變、從局部到整體的漸進工作方法。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輿論領域“三個地帶”劃分及其不同策略還呈現出一種整體的思維方式,通過對不同意識形態領域采取不同措施,形成了具有全局性工作的整體規劃,體現了對整體目標的關注。
3.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文化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時談道,“既要切實做好中心工作、為意識形態工作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又要切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16]21。這一論述無疑也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思維,主要表現在:強調要正確認識經濟建設與意識形態工作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強調經濟建設工作對于意識形態工作開展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強調意識形態工作對經濟建設的促進和保障作用。與此同時,既強調意識形態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的重大意義,要求對意識形態工作不能麻痹大意,也強調要切實抓好經濟建設這項中心工作。這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唯物辯證法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法。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習近平文化思想凸顯人民是歷史主體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強調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人民性,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性,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人民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源泉,是文化的源頭活水。社會主義文化是“屬人民”的文化,文化源頭是人民,人民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力量和動力所在。社會主義文化更是“為人民”的文化,要以人民為先、以人民為重,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服務人民的美好生活。“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1]322。我們能深刻體會其中要義,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作要立足人民,立足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創造出人民真正喜愛、真正需要、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藝作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1]322。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中,我們能深刻體會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深刻的人民性,即堅守人民立場,堅持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服務。
2.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
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高度肯定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受用主體的同時,也指明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行動主體,號召人民群眾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發揮主人翁作用,為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貢獻力量。每一個中國人“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2]16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美德提出的期望,也體現了對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主體、傳承主體的確認。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旨歸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體現了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內含文化建設的現實要求,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價值的多維闡釋為我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刻的理論支持。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的高度強調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源自歷史、扎根人民心靈的文化自覺,這是新時代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主體性的深入闡發,為我們規劃未來文明建設路徑提供了明晰的藍圖,我們有必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現實遵循,積極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堅持文化主體性,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文化主體性就要確立文化主體性意識,自覺培育和創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主體性意識的確立表現在既要有獨立的文化自主意識,更要有培育和創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32新時代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確證具有重要意義。“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根”,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立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厚的滋養,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也是文化“守正”的基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立足點”即當代中國現實、當今時代條件。文化是現實實踐的產物,文化的發展和完善也必然在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實踐中完成。“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5]36-37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強調實踐和文化創造的有機結合,強調文化創造的根基在于實踐,文化創造要立足于具體實踐活動。文化是實踐的產物,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也離不開實踐,實踐的具體性和生動性也決定文化的具體性和生動性。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文化的發展與歷史的進步相統一,文化發展與歷史發展具有協同性。文化進步是在歷史進步的進程中實現的,同時,文化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反映。文化進步既是歷史進步的顯性結果,也是歷史進步的重要表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產物,必然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不斷推進而不斷發展。文化是時代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完善要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結合世情、國情、黨情的時代條件務實地推進文化建設各項工作。“三個面向”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品質”,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體現了先進性、包容性、延展性等特質。“為人民服務”強調社會主義文化的受眾、服務對象的廣泛性:不是少數人,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強調服務對象是“人民”,不是“資本”,不是滿足資本的增殖需要,而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服務于提升人的境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社會主義文化的從屬性,即它既植根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也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完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法特質”,“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3]43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鮮明特質就在于堅持社會主義,牢固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們要堅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文化建設前進方向。各級黨委(黨組)要把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確定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整個黨委(黨組)工作中的定位,明確其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的地位。一方面,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與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工作相結合,形成整體推進的格局。另一方面,制定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
(二)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10]10習近平總書記在此給我們指明了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質在于堅守自己的“中國特色”這一深刻道理。在新時代,我們要更加自覺地認同自己的文化傳統,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自己”主體地位的確立是文化主體性確證的根本要義,“守正”是文化主體性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前提。守正需要我們守住“傳統”“根本”,即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來講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是無中生有,不是另起爐灶,而是以既有優秀文化為基礎,立足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事業過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發展和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葆有中華民族的深刻記憶,內蘊中華民族的獨特基因,是當代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賦予其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內涵,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所構建的文化,是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的,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新時代我們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文化源泉。要在繼承革命文化的基礎上發揚艱苦奮斗、敢于斗爭的精神,以更加奮發昂揚的精神面貌投入新時代新征程中。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所形成的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形態。要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在深入推進“兩個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文化建設的根基,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
“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9]。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文化自信的方法論即立足文化產生發展的實踐。文化自信的形成既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研究和總結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也需要我們對當代社會變革和發展有整體的時代把握。我們要自覺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不斷加深對自身文化的認知、認同,進一步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和忠誠,增強對新中國偉大成就的認可,強化對改革開放意義的深刻體悟,增進對社會主義發展歷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貢獻的了解,增強對中華民族文明積淀、發展前景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還為我們指明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要求,即用好“中國道理”和“中國經驗”,創造出“中國理論”。中國道理是中國文化的承載話語,是中國文化的話語范式;中國經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素材,是形成中國文化的重要理論與實踐來源;中國理論是中國文化的表達形態,也是中國文化的顯要展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理念,并將之與現代社會的需求有機結合,自覺將中國的道德、價值觀念和哲學思想運用到中國實踐經驗的總結中,不斷用中國話語總結和提煉出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了解事物的表象,還要深入思考并科學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和規律,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經驗的總結,更要將這些經驗提升為系統的理論體系,這樣才能形成既能指導實踐又具有理論闡釋力的中國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在于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即確證中華民族現代文化的主體性,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清醒認知,并在全球文明交流對話中保持獨特性。
(三)堅持“兩個結合”,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既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道路[7]。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不僅賦予了中國以新的理論武裝,也塑造了中國歷史命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的深刻交融不僅為中國的發展道路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而且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在當今21世紀煥發出更為獨特而絢爛的時代光彩,展示出巨大的理論魅力與實踐價值。
推進“第二個結合”在于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更好發揮作用,以更鮮活的形式出場,以現代的方式呈現,更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9]。他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也談到“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歷史任務,“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9],充分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同時,讓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相互交融。一方面,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為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中國元素、中國智慧和中國表達。如: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注重矛盾的辯證性和發展的階段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哲學強調陰陽辯證法、道法自然,儒家強調中庸思想,探索它們在理論上的相互補充和融合,既可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理解,使之更符合中國文化背景,也可以為進一步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理論提供啟示。另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學科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國特色的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社會秩序、家庭倫理等方面的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相結合,既能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理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推動構建更符合中國國情和當代社會發展的社會治理體系。
實現“兩個結合”對新時代理論工作者和宣傳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者和理論工作者要增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開展跨學科研究,聯結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專業知識,從學理上多維度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匯通性、關聯性、一致性,創造出一系列具有現代氣息、反映新時代特色的文化成果。各類媒體要善于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兩者結合起來傳遞給民眾,讓老百姓深切地體悟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融之美。
結語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新高峰,習近平文化思想拓展了文化的發展前景,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煥發出更為燦爛的光芒。在新時代文明建設的征程中,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把握文化建設的本質提供了理論工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我們鋪就了一條走向現代文明的寬廣大道,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嶄新的文明活力。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必將繼續在文明建設的浪潮中展現其巨大的推動力。我們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深入貫徹這一思想,深入挖掘其理論深意,不斷探索文化建設的新境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文明的舞臺上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35.
[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汪亭友,李敏.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與原創性貢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7-15.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28.
[9]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1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81.
[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15]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99.
[16]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袁建濤
收稿日期:2024-03-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2&ZD009);“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研究”(項目編號:SC22ZDYC23)
作者簡介:顏軍,男,湖南醴陵人,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