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開展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美育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充分挖掘國畫藝術蘊含的審美元素,為美育提供豐富的內容,既有利于提高美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如今,高職院校國畫課程存在設置不優、教學方式不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的短板,導致學生國畫學習筆墨不精、藝術理論功底較薄弱、國畫知識向實踐轉化的能力不到位。基于此,提出不斷完善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和國畫特點的課程建設、不斷優化符合國畫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學方法、不斷加強高職院校國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以提升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質量
審美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方式。現階段,高職院校美育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或困境,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審美教育的認知仍停留在認為美育是一堂“課”,忽略了美育作為推動人類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和融入高職教育的系統性、全過程性;二是審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相對滯后,在高職院校強調專業教育的背景下,審美教育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與通識課、專業課相比,顯得無足輕重;三是高職院校的美育實施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比較薄弱,對國畫等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元素的挖掘還不夠充分。破解高職院校審美教育困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學校或教師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完成,而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形成合力,在理論引導、制度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久久為功,營造有利于高職院校美育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作為開展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美育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短期內難以扭轉高職院校美育的受重視程度和教學資源分配等情況下,充分挖掘國畫藝術蘊含的豐富審美元素,為美育提供豐富的內容。由此,在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實踐和調研基礎上,筆者對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模式、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和提升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質量的建議,為更好地利用國畫藝術課程開展美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現狀
作為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國畫源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畫的技法類別中,工筆畫的成熟較早,其崇尚寫實,力求形似,強調“有巧密而精細者”。通過“九朽一罷”“三礬九染”等技法,工筆畫者以“盡其精微”的筆法創作出大量形態逼真的人物畫、花鳥畫等,如唐代畫家邊鸞的花鳥畫能夠展現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將古代婦女農織勞作中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等情景細致入微地展現了出來。另外,工筆畫者還創作出了大量傳神的作品。如邊鸞的《五色葵花》,贏得了宋末元初詞人周密“花心皆突出,數蜂抱花心不去,活動精彩,真奇物也”的評價。工筆畫追求“具象”,即表其“形”要有客觀依據,需要畫家具備良好的人文認知、人文體驗以及扎實的筆法、線條處理和色彩運用等基本功。同時,工筆畫又兼具“意象”,即達其“神”見風韻靈動,需要畫家對筆墨有個性理解,擁有“觀照”世界與表達世界的獨特方法,能夠呈現出“有意味的形式”。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演進,工筆畫獨特的造型方法和表達語言造就了具有中國文化鮮明特色的審美意趣,同時也在當代藝術語境的浸潤下,變得更具包容性。
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多采用示范性教學模式,在學生具備一定理論和技法的基礎上,主張先讓學生臨摹,再指導學生進行寫生,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創作。在教學目標設定上,側重培養學生由臨摹到寫生再到獨立創作的能力;在教學重點設定上,側重臨摹、筆墨勾勒和書畫寫意;在教學題材選擇上,側重于反映生活,鼓勵學生從生活、自然中尋找素材,汲取靈感;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側重于培養筆法技巧、線條處理、色彩運用的能力。以筆法技巧為例,按照筆鋒運行軌跡進行區分,有中鋒、側鋒和散鋒。在工筆花鳥臨摹教學中,對枝干、花頭、葉片的描繪適用中鋒,對于表現枯枝的蒼澀、干枯質感,或禽鳥羽毛、蝴蝶翅膀以及動物皮毛則適用散鋒。在色彩運用方面,也有很多講究。色彩有明度、色相和純度的差別,中國畫又講求墨與色的構成對比、墨痕與色痕的對比、破墨潑墨與破色潑色的對比以及積墨與積色的對比。因此在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色彩的構成、分類、屬性及其視覺心理反應,還要讓學生了解國畫筆墨和用色的特點、表現形式及其情感表達,讓學生充分了解不同筆法和用色技巧的特點和應用場景,旨在為后續的創作實踐奠定基礎。
美育旨在培養人的審美情趣,為“立德樹人”服務。現階段,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在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等提升人的理性認知和技藝水平方面雖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審美怡情、審美體驗、審美感受等感性力的培養上還存在不足,集中表現為學生經過長期的臨摹練習,容易機械地追求技法熟練和作品單純的“像”。而這種現象與國畫所倡導的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具象與意象的統一以及“逼真”之外見風韻是不符的,這正是學生缺乏審美觀察力、藝術想象力的表現。
二、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第一,高職院校國畫課程設置不優。在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中設置國畫課程的較少,即便有的專業設置了國畫課程,但課時數量并不多。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職院校旨在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讓學生在日后更好地適應就業需求。因而,在課程設置上貴在精而不在廣。在現有課程大綱中,許多高職院校采用的是單元式教學,單元內容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導致前后課程內容學習不透徹、應用實踐機會不多。而古代中國畫名家不僅擁有精益的繪畫技藝,還在詩、書、印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人文涵養深厚。正如近現代畫家陸儼少提出的學畫十分法:“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這對國畫課程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教師應在國畫課程教學中涉及詩、書、印等內容,而不能只注重繪畫技巧的訓練;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敏銳的審美感知力,提升他們的人文體驗。而在現實環境中,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和生源質量并不突出,使得國畫課程教學面臨較大挑戰。
第二,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方式不新。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決定了其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的職業性、社會性和綜合性特點。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和社會環境,讓學習內容直接服務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例如,對于高職院校動畫設計專業學生的水墨畫課程,應讓學生認識到水墨畫的抽象性和意象性特點,即簡潔的視覺語言也能表達豐富的內容,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讓水墨畫的藝術精髓與現代動畫設計理念和技術充分融合。這就要求國畫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教學內容不能拘泥于古典素材,而要貼近實際,運用好現代元素,將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學習培養融為一體。教學方式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特別是要跟得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不能過于注重技法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表現力的培養。
第三,高職院校國畫課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雙師型”教師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擁有良好的綜合素養,同時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有機統一。“雙師型”教師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發展的指南。高職院校國畫教師大都畢業于美術院校國畫專業,具備良好的國畫專業技能和一定的美術理論功底,但在教育教學能力和與產業關聯的實踐能力方面較薄弱。許多教師在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崗位,對行業和產業發展并不熟悉,對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性、社會性認識也不到位,大都延續學院式教學。例如在教學實踐中,側重于素描、臨摹以及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基礎課程,缺少關于國畫實踐應用的講解,只注重學生技法訓練,缺少對國畫職業需求的分析,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國畫基礎技能,卻難以在社會實踐中靈活運用,滿足不了市場對美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外,由于高職院校現有業績考核、職稱評審晉升以及職業培訓機制尚未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效銜接,也影響了教師主動提升的積極性。
三、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建議
第一,不斷完善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和國畫特點的課程建設。高職院校國畫課程的開設貴精不貴多、貴專不貴雜。不少高職院校將明暗素描練習作為國畫學習的基礎課程,但中國畫不同于西方繪畫采用焦點透視,且國畫是建立在線條上的藝術,以線條來構圖和表情達意。如果不針對國畫特點調整課程內容,就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缺乏連續性,使得學生在后續國畫專業學習中,對國畫的線條和構圖生疏。因此,高職院校國畫課程的素描教學以線條練習為主、明暗素描練習為輔較為適宜。另外,受限于高職院校三年制的學制安排,國畫課程的有效專業學習時長并不充分,學生很難深入且系統地學習國畫。因此,在具體的課程建設上應避免面面俱到,要由簡入深、有所側重、重點突出,并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的就業反饋適時調整。工筆畫注重寫實,能夠較好展現和檢驗學生的美術基本功,且對學生的學習耐心和細心度要求較高。在國畫專業學習起步和提升階段,從工筆畫入手較為適宜。臨摹和寫生是國畫學習的重要階段,也是必修課程之一。在臨摹課程設置中,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歷代名家名作中的筆墨變化和構圖布局,從畫作的線條、墨團、色彩中感受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思考筆墨語言抒發的情感和意境,不能停留在臨摹其“表”而忽略其“里”。寫生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察力和對自然環境的敏銳捕捉力,優秀的寫生作品往往也是優秀的創作作品。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注重構圖取景,正確處理大小、遠近、疏密以及虛實的關系,進一步體會不同筆法和色彩配置的規律和特點,為后續的創作課程學習積累素材。
第二,不斷優化符合國畫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學方法。筆墨技法學習與藝術理論學習相輔相成,筆墨不精,藝術表達就無從談起;沒有藝術理論的支撐,學生就認識不到國畫中寫實與寫意、筆墨與氣韻、境界與格調等內涵,也認識不到重思想、尚人文、講感情的精神內核。針對筆墨不精的問題,建議從宋元工筆畫入手教學,然后過渡到大寫意,在教學策略上對臨摹、寫生與創作教學模式進行延伸與拓展。例如:臨摹教學堅持先工后寫、先近后遠和先專后博的原則,學生具備一定基礎后,再引導他們進行背臨和意臨;在創作教學中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面向社會和職業需要將國畫專業知識轉化為崗位技能。針對藝術理論薄弱的問題,除了進行藝術理論知識學習外,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采風,以吸收和消化古典寫意思想和捕捉新時代的生活氣息,將傳統學習與生活感受有機結合,形成傳統與現代、自然與生活的深層對話。另外,提升高職院校國畫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應進一步加強教育實踐。強化實踐環節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可以通過與企業共建培訓基地、開展專項實踐活動等,促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國畫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例如,針對動畫設計專業的水墨畫課程,可以組織學生訪學水墨動畫制作企業或影視動畫基地,讓學生現場接觸水墨動畫制作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以及發展情況,了解水墨動畫項目的立項、團隊分工、進度節點控制、效果測試、渲染優化等創作流程和思路,為他們后續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第三,不斷加強高職院校國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藝術學習所需要的靈活性、稟賦性、綜合性、體驗性和創造性等特點,決定了國畫等藝術類專業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需要大力開展協同培訓,與專業對口的企業、機構、高水平高校攜起手打造產教融合的師資培訓基地,開展針對性、時效性更強的定制化或個性化培訓;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立足國畫教學的核心,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轉型升級中,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審美體驗、審美感知、審美創造的熏陶和培養。這既是學校美育的重要落腳點,又能夠在更長時間、更深維度促進學生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應充分考慮高職院校國畫課程學科背景和教師實踐經歷,賦予教師職業發展的主動權,有效激發教師專業提升的能動性和協同性。鼓勵“雙師型”教師之間形成專業學習共同體,著力打造“名師引領、骨干支撐”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啟動職業院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工作坊培育計劃,充分發揮龍頭專業群優勢,進而增強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效能,實現共贏與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鴻榮.書法與國畫美育教學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構建[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152-153.
[2]李丹.藝術類高職院校國畫課程教學模式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8.
[3]李琳.淺析高職院校國畫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7(16):135.
[4]閆十.國畫在我國高職院校動畫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5]辛雨,唐瑗彬,徐冉.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問題、推進困境及解決對策[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3(4):17-23.
作者簡介:
查蘊桐,碩士,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工筆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