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仙 劉淑梅 于杰 鄒家偉 張德才
摘要: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和開發生命美育資源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的同時可以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醫學院校開發生命美育資源可以幫助醫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其醫學倫理觀念和醫德水平。培養具有紅醫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是時代賦予醫學院校的使命與任務。
關鍵詞:生命美育;紅醫精神;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34
人的生命樣態從大的維度上可以劃分為自然生命樣態和精神生命樣態兩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方面,是生理、心理、社會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樣態是生命存在的基礎和前提,精神生命樣態是自然生命的升華。生命美育就是要達到這兩個方面的和諧、統一、共榮,紅醫身上很好地展現出生命樣態兩個方面的完美結合,因此,紅醫精神是醫學人才培養可運用的優質資源,能夠發揮獨特的育人作用。醫學院??梢岳眉t醫精神引導學生體會自然生命美,豐盈精神生命美,完成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為健康中國建設保駕護航。“紅醫精神”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在醫學教育、醫療服務領域的重要表征,其核心內涵體現在毛澤東同志為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今中國醫科大學)題寫的“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題詞之中,包含獨特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職業追求和工作作風,在我黨創建和發展人民醫療衛生事業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今天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加強公共衛生學院和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格外重要。這個時代需要自然生命樣態頑強和內心精神樣態充盈的具有紅醫精神的醫學人才,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弘揚并傳承“紅醫精神”,把“紅醫精神”融入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探究其中蘊含的生命美育元素,開發具有紅醫特色的生命美育資源,用紅醫自然生命樣態之美和精神樣態之美陶冶學生、用充滿藝術美感且具有紅醫特色的校園環境熏陶學生、用美的紅醫人物激勵醫學生,完成對醫學生的生命美的感化、涵養及提升,使當代醫學生更加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塑造美好的人生格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實現自身生命價值最大化,讓生命綻放出青春的光彩。
1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與新時代生命美育兩者的關聯
生命體本身具有教育價值,生命體的示范性、榜樣的作用可以涵養生命。紅醫身上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飽滿的精神狀態可以教育、影響新時代醫學生追求生命更好的發展?;仡櫄v史,革命年代奮戰在炮火中的紅醫與今日奔赴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是那樣相似,都是用火一樣的熱情燃燒青春歲月,他們的自然生命樣態是頑強而堅韌的,精神狀態是飽滿而拼搏向上的,這就是生命美育要達到的最佳狀態。具體來說,以下3個方面充分體現出紅醫精神與生命美育兩者的關聯。
(1)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是一段充滿血與淚的奮斗史、創業史。為了保證紅軍的戰斗力,我黨開始籌建軍醫學校,誕生出特殊的群體-—紅醫。長征路上,紅醫無畏國民黨的嚴密封鎖和殘酷圍剿,在缺醫少藥、設備極其簡陋的艱苦條件下,他們以醫學為武器投身戰斗中,許多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戰場上,譜寫出可歌可泣的生命贊歌,他們的身影是美的,生命力是頑強的。是什么精神支撐他們戰斗下去?就是紅醫精神中蘊含的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堅定。這與生命美育中保護生命,使得生命能夠存在并更好地存在是相關聯的。
(2)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講:“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此語道出精通醫術之難,紅醫們在苦難行軍途中沒有間斷對醫學知識的學習,背包為椅,膝蓋為桌,背誦藥書、勤練操作技巧,隨時為搶救傷病員準備著。在今天的臨床急救中,一旦病人呼吸衰竭,就要緊急進行氣管插管術,這項操作難度極大,操作過程中動作要求穩、準、狠、快,在半分鐘內把管插入氣管連接呼吸機,否則病人會因缺氧心跳停止而死亡。這樣高難度、超精細的臨床應用技術需要勤學苦練才能掌握。電影《中國醫生》中有楊小羊練習插管的片段,他在睡夢中一遍遍演練操作技巧,這不是電影的虛構,而是現實的生動寫照,為的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搶救更多生命。此時他們苦練鉆研的樣子是美的,從中看到紅醫尊重科學和對職業的不懈追求。這與生命美育中關愛生命,追求生命更好的發展,追求生命潛能的最大釋放是相一致的。
(3)“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孫思邈道出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醫者要敬畏和關懷一切生命。長征路上的“紅軍菩薩”蘊藏著一段傳奇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是紅十三團二營男衛生員龍思泉在遵義為百姓治病不幸遇難,當地群眾感其恩德,避免敵人掘墳拋尸,稱其是“菩薩轉世”才留下了這座紅軍墳,它是許多紅軍衛生員在長征途中為群眾治病、為百姓解困的一個生動寫照。今天,忙碌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為健康中國奮斗,他們時刻銘記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希波拉底誓言,他們的內心是美的,體現紅醫對救死扶傷職業道德的堅守。這與生命美育所提倡的敬畏生命、呵護生命、尊重生命是相契合的。
2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開展新時代生命美育的深刻意義
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這句話充分說明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勝利,除了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具有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紅醫精神是內含在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中的精神文化力量,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醫學院校要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智慧、價值追求和優美而崇高的審美情趣,把醫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紅醫精神的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踐行者。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開展新時代生命美育具有深刻意義,它是新時代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是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需要,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健康共同體的需要。
3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開發生命美育資源的新思路
學校生命美育資源可以從人力、物力、課程和信息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以生命美育資源為研究對象,空間上,有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和校內外共有資源;形態上,有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源;作用上,有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探究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開發生命美育資源的新思路要考慮到以上分類。
3.1以教師人力資源為突破口,加強學校生命美育實施主體的素質建設
改變高校生命美育現狀從改變教師狀態開始,從關愛教師生命開始。首先,對本校教師進行紅醫精神培訓,通過生命敘事的方式觸發教師的生命體驗,分享他們的生命感受,提升教師主體對生命的感悟,改變他們的生命體驗和生命狀態。其次,用發展的理念培育教師隊伍,通過舉辦德馨講壇、教師成長工作坊等培訓,教師教學研討、教學創新競賽,增進不同專業、學科間的交流互動,提高教師人才隊伍能力水平,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進生命美育工作。再次,用美好的事業凝聚人才,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育卓越醫生為學校發展藍圖搭建人人出彩的奮斗舞臺,吸引人才共謀發展,加強學校生命美育實施主體的素質建設,為醫學生培養提供人才支撐。
3.2加強物力資源開發與建設,為學校生命美育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醫學院校傳承“紅醫精神”開發生命美育資源,要加強物力資源開發與建設,為學校生命美育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依托校史館建設,挖掘校史中蘊含的紅醫元素。牡丹江醫學院由1946年始建的牡丹江專區醫院、1956年始建的黑龍江省衛生干部進修學校于1958年共同創建,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的前身是綏寧軍區醫院,把相關聯的歷史沿革和充滿紅色記憶的老照片等紅色資源充實到校史館中。再通過入學第一課,有步驟有計劃地讓醫學生了解校史,校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可以讓醫學生更加愛黨、愛國、愛人民、愛校、愛自己。
3.3以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為重心,推動學校生命美育的有效實施
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特別是chatGPT和GPT-4的問世對中國的教育帶來較大沖擊。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以知識的養成和能力訓練為基礎,歐美國家更強調的人格塑造、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是我們有所欠缺的。有些醫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計劃仍然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主導,醫學的自然屬性被過分夸大,技術崇拜及科學傾向等問題出現,導致醫學教育目標偏移。以往醫學生培養重“技”而輕“道”,重“治”而輕“防”,重“?!倍p“全”的醫學教育格局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須改革,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就是改革的突破口,是培養綜合性復合人才的需要。
3.4加強網絡信息資源平臺的建設,把握學校生命美育的時代特點
這個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是大數據的時代,當下的00后醫學生是網絡原住民,活躍在各大社交媒體,所以今天的教育不能忽視網絡平臺的作用,以傳承紅醫精神的生命美育必須利用好網絡信息資源平臺開展教育教學,構建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相融合的新校園,拓展教育新空間,利用好“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拓寬學生了解紅醫精神的渠道,更好地接受生命美育,讓更加鮮活、生動、直觀的網絡信息平臺內容成為傳統課堂教育教學的有益補充。例如,利用VR技術開展具有生命美育特色的數字館建設,選取有代表性的紅醫故事、紅醫人物、紅醫遺跡充實到生命美育數字館中,醫學生可以通過數字館中的人機交互系統進行身臨其境地沉浸式感知,進而上升為生命體驗,形成理性認識,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向全國各族人民吹響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集結號,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民共享的現代化,是全民共建的現代化,最終是人的現代化,人是現代化實現的條件,也是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結果。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青年人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新中國的建設也是無數青年人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奮斗出來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青年人是弄潮兒。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無數具有“紅醫精神”的醫護人員就是這支大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醫學院校是培養白衣天使的搖籃,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新時代的醫學院校應該傳承“紅醫精神”,培養具有紅醫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這是時代賦予醫學院校的使命與任務。
參考文獻
[1]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大醫精誠[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4.
[2]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大醫精誠[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