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釋奠是中國儒家學子祭奠先圣先師的重要典禮,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釋奠在傳入日本后發生本土化嬗變,在祭祀對象、祭祀儀式等方面漸現日本神道教元素,出現了日本學者關于日本儒學所謂“正統性”與“優越性”的悖論。若由空間理論視域出發觀照當代日本釋奠與孔廟空間,則可發現這是一個集中了中國想象、空間規訓與現實刷新功能于一體的“異托邦”空間。日本孔廟等“異托邦”空間以其“異質性”與“現實性”慰藉著出入其間的當代日本人,同時保護著不斷被“同質化”侵擾的域外中國文化,維系著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基因鏈條。
關鍵詞:孔廟;釋奠;異質性;異托邦
中圖分類號:B222;K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1-0115-04
The Spread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hi Dian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ory
Li Hairo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 Shi Dian was an important ceremony for Chinese Confucian students to pay homage to their teachers, and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through Japanese envoys to the Tang Dynast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Shi Dian into Japan, it underwent localization and transmutation, and Japanese Shinto elements gradually appeared in the objects of worship and ceremonies, which led to the the paradox of Japanese scholars about the so-called “orthodoxy” and “superiority”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If we observe contemporary Shi Dian and the space of Confucian Temple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ory, we can find that it is a “heterotopia” space that integrates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imagination, space discipline and the refreshing of reality. The “heterotopia” spaces such as the Confucian Temple in Japan comfort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people with their “heterogeneity” and “re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constantly being infested by “homogenization” and maintain the genetic chain of Chinese culture spreading abroad.
Keywords: Confucian Temple; Shi Dian; heterogeneity; heterotopias
釋奠是中國儒家學子祭奠先圣先師的重要典禮,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引進和發展了釋奠。開展日本釋奠研究不僅可以開拓日本漢學研究的視野,對日本文化結構的探究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亦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二十一世紀以來,日本釋奠逐漸引發學界的關注。諸位學者或圍繞釋奠與日本教育體制的關系展開研究,例如高明士、胡國勇、張梅、閏華芳等學者探討了釋奠在日本各級教學機構中的作用;或圍繞日本釋奠的制度與禮樂實踐展開研究,例如張渭濤、孔祥林、王霄冰、李月珊等學者的論著在釋奠典禮規范的整理與傳承方面極具引導之功;或圍繞釋奠與日本文學的關系展開研究,例如王曉平、塚越義幸、笹川勛等學者對日本釋奠詩的研究勾勒了日本文學中的釋奠形象。此外,須藤敏夫的《近世日本釋奠的研究》一書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世日本釋奠與儒學的流變軌跡,具有較高的開創性價值。整體而言,當今學界主要聚焦日本文化視野中的釋奠現象,探討日本對釋奠的改造路徑及其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心理。本文嘗試從中日比較文化的立場出發,系統梳理中國釋奠在日本的傳播與嬗變過程,在空間理論視域中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的域外傳播路徑與其當代意義。
一、釋奠的在日傳播
中文“釋奠”一詞最早見于《禮記·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與《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梢娮畛醯尼尩觳粌H關乎禮儀教化,亦關乎國土攻防,是古代中國的重要祭典。在隨后的發展中,釋奠的德育功能日益凸顯,這一點在祭祀典禮中孔子的地位變遷即可見一斑。關于祭祀對象“先圣先師”,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曰:“周禮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也”,即古之有道德從事教育者謂之先師,先圣則特指周公與孔子,因此周公與孔子合祭的做法通行于漢代。但其后亦出現以孔子為先圣、顏淵為先師的祭祀規范,祭祀對象一度混亂[1]。直至唐太宗確定國學祭祀當以孔子為先圣、顏淵配享,最終確定了孔子在釋奠中的獨尊地位。
日本舉辦釋奠的最早記錄則見于《續日本紀》:“大寶元年二月丁巳,釋奠?!贝髮氃昙垂?01年,因此日本釋奠來源應為唐制釋奠。奈良至平安時代,儒學開始興盛,吉備真備(約694—775年)在公元735年第一次訪唐回國后帶回了唐《顯慶禮》,在公元753年第二次訪唐時帶回了唐《開元禮》整備日本釋奠,標志著日本釋奠禮制的初步形成。公元927年制成的法令集《延喜式》要求日本釋奠在舉辦時間、祭祀對象及饋享儀式等方面均嚴格依照開元禮禮制執行[2]。統治階級將《開元禮》中的釋奠禮制寫入日本的管理規范,以制度化方式為唐制釋奠賦權,使其成為后世日本釋奠禮制的典范。至鐮倉時代,武士執政佛教盛行,儒學走向衰微,釋奠淪為佛教典禮的附庸。直至江戶時代,上自天皇與將軍,下至大名與家臣都極為重視儒學,為近世日本釋奠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3]。1633年在將軍德川家光的支持下,林羅山(1583—1657年)在忍岡的私人孔廟舉行釋奠,此舉成為近世日本釋奠的開端。1670年林家釋奠齊備,標志著幕府釋奠的確立。隨后在松平定信寬政改革(1787—1793年)的推動下,儒學被確定為“正學”,圣堂和學舍被改制為幕府直轄的“學問所”[4],日本釋奠得到政治與社會的雙重認同與賦權。自此直至明治時期,日本釋奠處于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二、釋奠在日本的“本土化”嬗變
釋奠在傳入日本后隨新的環境發生相應的“本土化”嬗變,其中最直觀的信號即為圍繞祭祀對象的論爭。江戶時代在日本藩校開始出現孔子與德川家康(日本武尊)、吉備真備(日本政治家)或菅原道真(日本學問之神)合祀的釋奠[5],在明治初期的新建大學中,甚至發起了該祭祀孔子還是思兼神的所謂“學神祭論爭”[6]。合祀抑或分祀抗禮的變革,不僅呈現了日本教育領域中神道教諸神與孔子的話語權之爭,亦從側面反映了日本社會中本土的神道教與外來的儒學間的碰撞與融合。1907年的湯島圣堂釋奠可謂日本釋奠“本土化”嬗變的里程碑式事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面對個人本位、功利至上、享樂主義等西方價值觀造就的“斯文暗黑”境況,原本對立的日本國學家與漢學家很快達成共識,提出必須復興儒學以提高民眾之道德、鞏固國家基礎的倡議。1906年朝野熱心人士創立了孔子祭典會,并于次年4月28日復活了在明治維新中被叫停的湯島圣堂釋奠。1907年舉行的湯島圣堂釋奠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祭典當日出席者達400余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據《斯文六十年史》記載,1907年復活的湯島圣堂釋奠雖然祭器沿用舊大成殿器具,但典禮依照日本本土的神祭儀式來準備,祭官聘請東京神社之神官,伶人則為宮內省式部職伶人[7]。
與釋奠在日本的“本土化”嬗變緊密相關的,是日本學者關于日本儒學所謂“正統性”與“優越性”的悖論。例如,竹添進一郎(1842—1917年)在1911年的東京湯島圣堂釋奠講座中指出:“現今中國殘存的只是形式上字面上的學問,孔子學問的真髓已經傳來日本。”[8]深作安文(1874—1962年)在1913年的湯島圣堂釋奠講座中強調:“孔子的精神在中國已亡,而在我國獨存?!保?]日本學者妄圖將孔子思想從中國儒學體系中剝離出來的行為,與日本政客試圖將日本文化從中華文化圈中剝離出來的行徑如出一轍,在這些無視文化發展規律與現狀的肆意改造中,日本學者企圖通過理論改造從文化上“去中國化”的野心昭然若揭,服部宇之吉(1867—1939年)與宇野哲人(1875—1974年)等日本新儒家學派的“孔子教”思想即這一理論改造實踐的代表性成果。在宇野哲人的《東洋哲學大綱》(皇典講究所,1911年)之后,服部宇之吉明確提出了“孔子教”概念。服部認為孔子改革了原始儒學,創立了包含“仁義兼備”內涵的“孔子教”,而當時中國的儒學主要傳承宋明理學,它由儒釋道三教融匯而成,已經偏離孔子思想的真意,由此斷言:“中國有儒教而無孔子教,日本有孔子教而無儒教”[10]。服部“孔子教”概念的提出,使井上哲次郎(1855—1944年)開創的官學主流學派在“對儒學作國家集權主義的解釋”的道路上實現了一大躍進[11]。
日本學者還據此提出了文化中心東移的觀點[12]。當蒙古族與滿族入主中原時,朝鮮、日本等國漢學家們心中傳統的華夷秩序觀即受到極大沖擊。至江戶時代,日本古學與國學兩派聯手反對朱子學,大力宣揚“神國意識”的國體觀與國粹主義思想。國體觀對傳統夷夏之辨的沖擊乃至顛覆,“使日本很早就獲得了在華夷秩序內部構筑以其自身為中心的‘華夷秩序的精神理由”[13]。山崎暗齋、山鹿素形等學者據此提出以日本為“本朝”或“中國”,而以中國為西土西地的觀點。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漢學家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華夷新秩序觀,其中以內藤湖南的“文化中心移動說”最具代表性。內藤認為,中國已失落昔日的東亞文化中心地位,而日本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華,已然“成就東方之新極致”,內藤甚至揚言日本“據此代歐洲而興,成為新的坤輿文明中心簡直易如反掌”[14]。與服部宇之吉宣揚之日本有責任“憑借東西融合的新文明之力打造東洋團結的新天地,并讓全世界人民都沐浴在這種新文明的恩澤之下”[15]觀點如出一轍,內藤指出有實力成為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的日本,肩負著“使我日本的文明、日本的趣味,風靡天下,光被坤輿”的神圣天職。據此似可解釋1906年日本軍界最高層在足利學校釋奠典禮中慶祝侵華戰果的怪象,亦可窺見日本學者試圖利用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重建東亞新秩序,進而實現主宰亞洲的野心。
三、孔廟“異托邦”與中國文化域外傳播
時至當代,日本釋奠與日本社會的“同質性”特征明顯,如各地釋奠基本上均加入了神式禮制,在祭典前后增加迎神式與送神式,湯島圣堂等地的釋奠還采用日本清酒、活鯉魚、蔬菜鮮果等日式供品祭祀孔子。但日本釋奠的“異質性”特征同樣突出,如湯島圣堂釋奠在祭儀程式等主體結構方面仍沿襲中國釋奠古制,足利學校釋奠儀式上所使用的酒器、食器等法器仍要求嚴格按照中國古制來仿制。日本孔廟因與日本社會活動相關而具現實性質,又因與中國想象緊密相連而具烏托邦性質,在愛德華·蘇賈的空間理論中歸屬兼具現實與想象的“第三空間”,在??碌目臻g理論中這一異質空間被稱為“異托邦(heterotopias)”。若跳出“同質性”與“異質性”的辯論,注目日本釋奠舉辦場所“孔廟”異托邦與日本現實空間間的關系,或可管窺中國文化在當今日本的現實意義。
“異托邦”具有共時性的特點。愛德華·蘇賈曾指出,“按照它所置身的文化的共時性特點,異托邦能在時間中改變功能與意義”[16]。例如,當十七世紀林羅山在忍岡的私人孔廟舉行釋奠,孔廟和釋奠尚屬私人性的空間和行為。當幕府統治者開始重視釋奠的政治功能,孔廟自然被當作重要的空間安放在城市中心位置。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逐步展開,蕭條的孔廟喪失了神圣性。然而,一旦領土擴張的欲望與文化征伐的野心相勾連,孔廟及其釋奠典禮即成為軍國主義思想宣講的最佳舞臺。孔廟在不同時代的遷移與意義變遷,正成為這一異質空間與同時代文化共時性的印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異托邦”既具有與同時代文化相適應的“共時性”,亦具有與現實時間斷裂相關聯的“異托時”。福柯指出,“異托邦”“通常與時間的片斷性相關——這也就是說它們對所謂的(為對稱之故)差異時間開放”[17]。在孔廟這一異質空間中,被定義的時間發生斷裂,斷裂處是時間的積聚,因此釋奠參與者可以依靠這一“異托時”短暫逃離現實日本時間,釋奠參與者可以回溯到古代中國社會,可以在與現實時空的并置與對比中感受古代中國的社會體制與禮儀生活。
然而,“異托邦”并非可隨意進出的場所,而是自有其開合系統,外在的“他者”若想進入其中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和儀式,進入后還必須接受空間的規訓。在日本孔廟,民眾可以通過參與釋奠典禮,在規范的流程和儀禮中感受古代中國的文明禮樂。參與者在釋奠空間中被規訓,也被重塑和改造,最后釋奠典禮結束,參與者回歸現實生活。作為一個同時承載著開放與封閉的異質空間,日本孔廟還具有與其他空間相關的功能,它連接著現實社會與想象社會,它成為現實生活的一個缺口,參加釋奠典禮成為“一種發人深思的城市隱退”[18],令人耳目一新。正是這一具有中國想象、空間規訓與現實刷新功能的異托邦空間,保護著不斷被“同質化”侵擾的域外中國文化,維系著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基因鏈條。日本釋奠禮儀等空間規訓昭示了日本孔廟這一類異質空間的跨文化特質,日本孔廟等“異托邦”則以其中國想象、空間規訓與現實刷新功能作用于日本社會,“異質性”與“現實性”相互作用,共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域外傳播路徑,及其在當今日本的社會意義。
四、結語
日本孔廟與釋奠作為異域空間的中國文化符號,與其他中國文化要素共同組成了異域空間的中國文化“異托邦”。這些中國文化“異托邦”集中國想象、空間規訓與現實刷新功能于一體,它們不僅映照出中日交往的過往歷史,同時亦指向中日交往的未來,體現了中國文化在異域空間的輻射強度與范圍。在日本孔廟等“異托邦”空間中,“異質性”與“現實性”相互作用,共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域外傳播路徑。直至今日,這一偏離了日本社會常態的“異托邦”空間與日本社會現實空間并置,源自中國文化的“異質”符號穩居其間,持續講述著歷史和現實的“中國故事”,并以漢方良藥的方式慰藉與治愈著出入其間的當代日本人。拙論圍繞日本孔廟與釋奠分析了異域中國文化被“本土化”與“同質化”的過程,解析了“異托邦”空間在中國文化異域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與重要影響。期望拙論可以為新時代環境下中國文化的異域傳播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可以由此獲得更深入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及東亞現代性諸問題的新契機。
參考文獻:
[1]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13:289-290.
[2]神宮司廳.古事類苑:文學部二[M].東京: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1914:1335.
[3]吳光,錢明.繼往開來論儒學:浙江省儒學學會成立大會紀念特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377.
[4]須藤敏夫.近世日本釈奠の研究[M].京都:思文閣,2001:327.
[5]後藤忠盛.研究釈奠に関する覚書[J].山口県文書館研究紀要,1989(1):37-44.
[6]李月珊.近世日本の釈奠をめぐる思想の一実態—淺見絅斎を例として—[J].日本思想史研究,2013(1):19-37.
[7]斯文會.斯文六十年史[M].東京:斯文會,1929:304.
[8]竹添進一郎.孔子の政綱[J].孔子祭典會々報,1912(5):26-47.
[9]鐙屋一.中國文化のキメラ:もうひとつの孔教論[J].目白大學総合科學研究,2009(5):61-71.
[10]服部宇之吉.東洋倫理綱要[M].東京:大日本漢文學會,1916:422.
[11]嚴紹璗.中國儒學在日本近代“變異”的考察:追蹤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的“儒學觀”:文化傳遞中“不正確理解”的個案解析[J].國際漢學,2012(2):451-472.
[12]王小紅,何新華.天下體系: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中國經驗[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51.
[13]周頌倫.華夷變態三形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6.
[14]內藤湖南.近世文學史論[M].東京:政教社,1897:付録23.
[15]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M].東京:東京明治出版社,1917:76.
[16]索杰.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陸揚,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6.
[17]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5.
[18]戰宇婷.異質空間理論與吉林空間記憶[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37.
作者簡介:李海蓉(1982—),女,漢族,湖南郴州人,博士,廣東培正學院副教授,從事中日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