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缺失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而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是其表現的兩個方面。面對道德缺失問題,傳統的倫理學理論給出了不同的解決路徑,功利論與義務論雖在此問題的解決上都有著貢獻價值,但都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德性論相對于功利論和義務論,提出了不同的解釋路徑,其“中道”思想、對內在善的追求以及注重德性修養的漸進性特點,能夠很好地彌補功利論和義務論在解決道德缺失問題上的不足。由此可見,德性論在這一問題上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而德性回歸也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道德缺失;功利論;義務論;德性論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1-0148-04
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Two Paths to Address Moral Deficiency
Lu Yu
(School of Marxism,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Abstract: Moral deficiency is a widespread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and moral psychology and moral behavior are two aspects of its manifestation. Although both utilitarianism and deontolog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both of them have obvious limitations. In contrast to utilitarianism and deontology, virtue theory offers a different path of explanation, and its “middle way”, its pursuit of the intrinsic good and its progressive focus on virtue cultivation can well compensate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utilitarianism and deontology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moral deficiency. The superiority of virtue theory in this regard is thus clear, and the return of virtue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Moral deficiency; Utilitarianism; Deontology; Virtue Theory
從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開始,規則倫理學一直處于西方倫理思想的核心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察覺到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道德缺失現象,并將這種道德沒有得到反映和合理表現的現象稱為道德缺失。道德缺失的現實狀況,迫使大家不得不去反思現存的倫理學理論,并希望從中尋求一條解決之道。
一、道德缺失的表征
道德被看作是一個人在共同生活的社會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或規范。道德冷漠是指行為主體在對現實境況中需要道德關懷的對象表現出一種道德情感上的不回應,道德選擇和行為毫不作為的麻木狀態,甚至會對道德規范、道德標準持一種漠視或拋棄的道德態度[1]。這種道德冷漠往往是造成道德滑坡現象的原因。當人們放棄對道德規范的普遍尊重,并試圖打破這種道德行為的約束而引發的道德冷漠以及隨后出現的道德滑坡現象被稱為道德缺失。道德缺失現象的本質在于道德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認知問題,表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道德心理,二是道德行為。
一方面,缺乏道德觀念是道德心理層面的主要問題,也就是道德意識的缺失,這要訴諸一種普遍利己主義意識的存在。西方經濟學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定基礎上的一種理論。按照這一假設,人的行為都是由理性的人做出的,而所謂理性,就是指“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行動”,而這個假定的前提條件就是承認其是有自利意識的。斯密曾指出:“我們所需的食品,并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商、面包商的恩賜,而僅僅是出自于他們自己的利益的考慮,我們不要去尋求他們的愛心幫助,只能從他們的自愛中尋求幫助。”[2]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邊沁提到的“道德人”假說事實上是相對于“經濟人”假說而言的,“道德人”假說指的是道德主體擁有同情心,并不完全是利己,也存在著利他的一面。因為社會無法滿足每一個“經濟人”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這就導致在倫理學領域現實應用中主體道德意識的缺失。道德意識既包含底線意識、刑罰意識等這些較低層次的意識,也包含利他意識、奉獻意識等較高層次的意識。正是因為這些意識的缺失,使得道德心理層面上的缺失得以形成,從而導致道德行為的缺失。這些意識的缺失使得人們無法正確對待自己,也無法正確理解他人。例如:小區業主之間由于利己意識而出現了搶奪車位的現象,但只要業主們都有遵守小區管理規定的底線意識,或者說有了更高層次的利他意識,那么搶奪稀缺資源所帶來的這些道德問題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道德行為的“空白”是道德缺失方面最突出的外在現實表現。從倫理學角度來看,道德行為的缺失受到道德主體意識缺失的間接影響,進而直接體現在道德方面的不作為。道德主體由于在心理層面上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從而導致了道德行為上的缺失。比如疫情期間一位老人由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無法出示健康碼被驅趕出商城,這種現象往往被認定為是不道德的。正是因為商城工作人員缺失一種利他的道德意識,缺少對他人的同情心,才會引發這種道德行為的缺失。由此可見,當下許多倫理問題的背后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現,而倫理道德的滑坡正在一步步侵蝕著社會生活,功利論和義務論對此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釋。
二、功利論對道德缺失的解釋路徑
功利論是倫理學體系中規范倫理學重要的進路之一,在過去的兩個多世紀里一直是道德哲學中的顯學。英國倫理學家蒂姆·莫爾根在《理解功利主義》中曾提到:“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功利主義始終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并不僅僅在哲學中,在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樣明顯更加實用的學科亦是如此。”[3]6功利主義是建立在人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的本性觀基礎上的,羅爾斯的《正義論》將追求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弊鳛榛驹瓌t,其遵循的行為道德準則有且僅有一個,所以這個唯一的準則就是“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行為規范。
功利論是一種以行為后果為核心的倫理范式,屬于目的論的倫理范疇。人們的道德行為,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而且在某種情況下,甚至是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而做出的。當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選擇了道德行為時,就把道德行為當作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段。在羅爾斯看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功利論的道德原則,而這一功利原則被后來廣泛應用于界定善惡。其意指的是,某種行為的善惡及其正當與否,取決于它是否屬于當下所處環境選擇中能給最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的行為。在功利主義另一位代表人物約翰·穆勒那里則是“幸福,就是獲得快樂和對痛苦的解脫;不幸,就是痛苦和失去快樂”[4]。顯然,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非常注重結果,“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功利原則提高了主體的道德意識,促進了主體的道德行為的改善,為解決道德缺失問題提供了一條思路。同時,對道德缺失這個問題上功利論存在著局限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功利論道德評價的單向性,容易導致主體對道德行為的片面性判斷和選擇。功利論將快樂和幸福的最大化作為道德行為的目標,但對幸福概念并沒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界定。蒂姆·莫爾根指出:“功利主義者往往只關注幸福的總量,并不關心幸福是如何產生的,也不關注誰的幸福受到了威脅?!保?]124功利論這種道德評斷的單向性,極易導致社會出現大多數人試圖通過片面性追求快樂來最大限度地提升當前的幸福感。由于缺少對道德的系統性的整體思維,這種對快樂的片面追求,必然會破壞其他群體所該享有的“機會平等”,這一問題近年來在生態倫理上凸顯得極為明顯。例如:為了滿足一些人對居住環境的追求,大肆地去填湖造屋或開發野生景區,導致生物物種資源遭到破壞,地區生態環境瀕臨崩潰。
其二,功利論將快樂和幸福視作道德行為的唯一動機,關注中心是目的本身。道德行為是來自于不同的道德主體,而道德主體有著其自身的獨特性,每一個個體對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所以這種功利原則會陷入一種道德相對主義的困境。由于早期的功利論是以趨樂避苦的人性觀為前提,這是利己的表現,但是,其道德原則又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是利他的表現,可見二者之間存在無法自洽的邏輯矛盾。人們常常會因為一件愛惜的東西,不得不選擇去放棄另一樣愛惜的東西。理性人在做出一個選擇時,會權衡這個決策的收益和成本,而在道德實踐中常常會要求人們在快樂和道德行為之間做出一個選擇。正是因為功利主義把幸福與快樂作為行為的唯一動機,所以才會把人們的行為限制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以至于難以在道德行為上做出一個理性的抉擇,進而在解決道德缺失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三、義務論對道德缺失的解釋路徑
義務論是一種著眼于行為原則和動機的倫理學范式,注重行為本身的價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功利論在面對道德缺失問題時所存在的片面性。根據義務論者的觀點,行為的本質就是有價值的。一個行為在道德上的正確性,取決于它是否遵守了某些義務或規則,而不在于它所帶來的結果和收益。義務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康德就曾指出,“在這個世界上,通常來說,即使是在世界以外,沒有什么事物可以無限地被認為是善的,除非是一個善良的意志。知性、理智、判斷力及其他能夠被稱為精神的才能的東西,或者在下決心時的勇氣、果斷、堅韌這些氣質的屬性,毫無疑問在許多方面都是善的和值得期望的。然而,假如把這種自然稟賦、其特有的狀態稱為性格的意志加以運用,如果并不是善的,那就是極其邪惡和有害的。”[5]在康德看來,人們對善良意志的理解必須建立在義務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道德是基于義務而產生的。在此基礎上,義務論發生了一個質的轉變,在追求幸福的同時開始關注他人的正當權益。康德認為,道德義務在一切實踐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重要的一環。道德義務的約束是不受限制的,不依賴任何環境或條件。與功利論相比較,義務論更能體現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道德,在善和義務的驅動下,能夠對其他的道德主體給予更多的關注。但是同樣,義務論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它無法準確地分析道德缺失現象,而且有時會過分夸大某些行為的道德意義,從而導致對道德缺失現象的不當處理。
義務論在面對道德問題時,往往會趨向于理想主義。在義務論者看來,善良意志是道德判斷的依據,但也正是由于善良意志的存在,才使得道德判斷本身變得難以把握,因而受到質疑與批判。“道德判斷不是良心唯一的功能,我們決不能忽視良心中包含的特殊的情感和沖動成分?!保?]道德行為的選擇是由道德主體決定的,其主體背后必然存在著特別的感情成分,在面對道德困境時道德主體很難擺脫自利的本性而做出理想的道德選擇。義務論者很少從行為者本身去思考道德問題,一定程度上將人看作機器,忽視了其自身的情感特點。
由此可見,無論是功利論還是義務論在對道德缺失的解釋路徑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到達解決問題的關鍵性層面。
四、德性論的融合
功利論與義務論在道德缺失問題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因此這不得不使人們將目光回歸到德性倫理學上。文藝復興以來,隨著人們對人性自由的追求,個體的德性問題逐漸被遺忘。德性論的出現,使得人們開始意識到,人的生活并非是基于對外在資源和自由的占有,而在于對完善德性品質的追求。根據德性論者的觀點,幸福不在于滿足欲望,而在于作為整體生活的美好。德性論與功利論和義務論不同,關注的是行為者本身的道德品質,注重的是“一個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和“一個人應當如何生活”。所以,德性論的道德判斷關注點在于道德主體所擁有的品質,而道德評判的準則表現在其生活方式中。德性倫理學家堅持從道德主體及其動機品格出發來評價道德行為的合理性。他們認為,道德判斷不是對道德行為和選擇的評判,而是對道德主體及其動機品格的評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融合功利論與功利論,以彌補其二者的不足之處。
當代德性倫理學者認為,近代以來的后果主義(主要指功利論)和康德義務論在理論上存在著重要偏頗。從規范倫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倫理原則實際上是為了讓道德主體的行為變得更有價值,而不是注重道德主體本身的品質。一味地看重正當,即外在規范,輕視了德性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指出:“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是以某種善為目的。所以有人就說,所有事物都以善為目的?!保?]3-6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的善是以目的論為基礎的,是主體所追求的對象,不與任何客體相聯系??傊?,在德性論者的觀點中,道德主體追求的是“善”,而對“善”的追求也是與道德要求相一致的一種人生態度。因此,從道德缺失的角度來看,德性理論考慮了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的缺失,使其具有自身的內在優勢。
第一,與對道德判斷單向性的功利主義相比,德性論思維方式是一種整體性的系統論,主要表現在“中道”的德性思想上。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是以“中道”思想為核心的德性倫理學,在他的倫理學體系中有過度、不及與適度三種品質,適度是介于過度與不及之間的一種德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心靈中存在著理性和非理性的欲望,美德之所以是中道,是因為它既不純粹沉溺于非理性的欲望也不徹底壓制這些欲望,很好地處理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德性論是一種“適度的德性”,它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而且能夠保持適度節制。在面臨道德缺失的時候,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以解決道德缺失的困境。
第二,不同于功利論把快樂和幸福作為行為唯一動機,注重行為本身,德性論注重的是行為者本身。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盡管個人之間、社會之間存在著某種差異,但這并不表明人類沒有共性,正是因為這些共性的存在使我們相信某些美德是所有人所有時代都需要的[8]。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是以共同人性為基礎的。功利論把快樂作為道德行為的唯一動機,但是每個個體對快樂的定義不同。這么看來,德性論相比功利論來說更具有道德的普遍性價值。
第三,與義務論的理想化相比,德性論更加注重道德主體存在的情感因子。德性論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善心,這種善心來自于人內在的一種對善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本身并不是通過外在的目的和利益來實現的,而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到:“作為人的目的的幸福,應當算作因其自身而不是因某種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實現活動。并且,德性在我們身上的養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自然賦予我們接受德性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通過習慣而完善?!保?]302-303在他看來,德性是依靠訓練和習慣養成的,具有漸進性的特點。德性論的主體的道德判斷有異于義務論的那種外在性的義務限制,是一種具有內在性特征的道德機制。由此可見,德性論的追求目標是實現主體德性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規避功利論在解決道德缺失問題上存在的片面性以及義務論在其方面的理性主義傾向。
五、結語
德性論在解決道德缺失問題方面具有功利主義和義務論所沒有的優越性,因此德性的復興顯得尤為重要。本真的倫理學要與社會結構和道德運行機制相適應,倫理學不應該是在已有的道德規則上再去增添更多的道德規范準則,而是應該使人們明白應該如何去生活得好,并為實現一種善的生活而去不斷地完善自身內在的品質和德性,這才是倫理學原初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如今,在對規則倫理學幾個世紀的追捧中,人們逐漸察覺到,以行為為中心的功利論和義務論倫理學雖依然能夠很好地發揮道德判斷的功能,但在解決某些道德問題上有其明顯的局限性。當前社會實踐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問題呼喚著倫理學回歸德性,使倫理學從“以行為為中心”向“以行動者為中心”轉變,將道德主體的品質和“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倫理學的重點關注對象,而并非只是一味強調道德主體的行為本身以及“我應該如何生活”。讓倫理關注人的德性修養,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強調人的行動是否遵循和服從于外在的規范與準則。德性論在其發展歷程中曾有過一段衰落的過程,德性的邊緣化給人們帶來了現實的道德危機,規則倫理學對解決道德缺失問題的局限性在召喚著德性傳統的回歸。不難發現,人們對傳統德性的呼喚,包含著對高尚精神世界的期盼,期望通過德性論重建人類精神世界,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境界,實現全社會的幸福。因此,德性的回歸成為當代倫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劉曙輝.論道德冷漠[J].道德與文明,2008(4):18-21.
[2]斯密.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11.
[3]莫爾根.理解功利主義[M].譚志福,譯.唐冉,校.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4]穆勒.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8.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M]李秋零,譯.注釋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8.
[6]梯利.倫理學導論[M].何意,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73.
[7]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程煉.倫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9.
作者簡介:盧玉(1998—),女,漢族,江蘇淮安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倫理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