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偉
苗族沒有《史記》,卻有無數傳承文化的“活化石”;苗族沒有《詩經》,卻有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詩”;苗族沒有《山海經》,卻有一派律動在大地上的“圖騰”。
早就聽說,西江千戶苗寨天下聞名。趁著到貴陽出差的機會,我便想去看看。
在一個煙雨蒙蒙的早上,我們來到西江千戶苗寨。漫步在锃光發亮的青石板街道上,兩側店鋪星羅棋布,沿街商品琳瑯滿目。初到西江,我不禁被眼前特色鮮明的苗族風物深深震撼。遍覽千戶苗寨,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充滿異族風情的諸多文化現象,最直觀的便是建筑、服飾和歌舞。
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的典型建筑是吊腳樓。吊腳樓秉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欄式建筑,堪稱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吊腳樓分為兩大類:一是平地式吊腳樓,二是斜坡式吊腳樓。平地式吊腳樓指整個樓體都懸于空中,底部用立柱支撐;斜坡式吊腳樓則指樓體的一半懸于空中,另一半立于山巖之上。
吊腳樓一般分為三層。因為陰暗潮濕,底層多用于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第二層寬敞明亮,多為家庭成員飲食起居的場所,分為堂屋、臥室、廚房和“美人靠”。“美人靠”類似于陽臺,是主人乘涼、休息、觀景和刺繡的場所。因為干爽透風,第三層多用于存放糧食。
遠遠望去,綠樹掩映的吊腳樓或半立于山崖,或半懸于中空,仿佛空中樓閣一般在云霧繚繞的大山中若隱若現。吊腳樓古色古香,層層疊疊,飛檐翹角,錯落有致,但見密密麻麻的建筑群,卻看不到人影。我來到近前,才發現吊腳樓背靠青山,腳踏白水。青山即“雷公山”,白水即“白水河”。
吊腳樓的布局特點是依山傍水,層層相疊,一水環流,千戶得益。工匠利用斧、鑿、鋸、刨及墨斗等工具,將木料交錯鉚合,使得吊腳樓通身皆不用鐵釘。苗族人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建筑布局,呈現出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扶手走馬的特色。吊腳樓不僅展現了現代建筑藝術的韻味和魅力,還承載了千百年來苗寨文化的底蘊和積淀。它構思之精妙,制作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除了吊腳樓,橫跨白水河的風雨橋也是一大亮點。據說,從前的風雨橋是木質結構的,很容易被洪水沖毀。為了提升抗洪能力,當地民眾籌集資金修建了五座風雨橋,其材質由單一的木質結構變為水泥與木材混合結構。風雨橋大多呈拱形,但橋面卻是平板的,目的是方便行人。風雨橋上是兩層木樓。底層是回廊,用于行人通車;頂層是樓臺,用于觀景賞月。這樣的設計既符合傳統建筑的特點,又包含現代建筑的元素,深受人們的追捧。
穿在身上的“史詩”
現在,人們制作苗族服飾時仍使用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等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工藝手法的同時,還穿插使用其他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服飾靚麗精致,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苗服女裝十分考究,分為便裝和盛裝。便裝為人們平日勞動時所穿,盛裝為人們過節或作為禮賓時所穿。便裝以黑色和白色為主色調,盛裝以紅色、藍色、黃色為主色調。
西江苗服的構圖、用色、繡技堪為“三絕”。從內容上看,苗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花鳥魚蟲;從構圖上看,苗族服飾特別注重整體美感;從造型上看,苗族人采用傳統的線描式造型手法,著重突出服飾的紋樣輪廓;從用色上看,苗族人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
盛裝的圖案濃縮了苗族人生活環境的各種元素,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其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繡圖均有主、副圖案,并用不同顏色搭配,衣袖、領口和裙擺更是別具一格,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提起苗族服飾,就不能不提銀帽。銀帽的材質并不是純銀的,而是白銀、白銅和鎳等金屬合成的。在制作銀帽時,銀匠把熔煉過的合金制成薄片、細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鏤等十多道工藝,制作出精美的紋樣,然后再把它們焊接或編織成型。銀帽的特點是上大下小,半封頂,著重突出銀帽圍外圈的裝飾。銀帽圍外圈四周布滿動物及花卉的凸紋圖案,并以銀絲焊連,層次感極強。帽頂銀光閃爍,花姿綽約,劉海齊眉流蘇,密勻整齊。通常,銀帽頂端會配有形似牛角的圖騰和粉紅色的絨球,乍一看就像鳳冠霞帔一般雍容華貴。不同的是,銀帽上沒有點翠,色彩略顯素雅,不及鳳冠那么奢華。
律動在大地上的“圖騰”
苗族最出名的舞蹈是蘆笙舞。在游完景區后,我們在廣場上邂逅兩百個舞者表演蘆笙舞。廣場上鋪設著一圈圈不同花色的地磚,這些地磚組成一個個半徑不同的同心圓,舞者們站在這些同心圓上逆時針轉圈跳著舞。隊列共分為四個圈。內圈是身穿黑色服裝的中年男性,他們手舉竹竿,竹竿上有類似繡球的紅色標記,仿佛指揮棒一樣。第二圈是吹奏蘆笙的中年男性,他們手里握著長長的蘆笙發聲器,蘆笙隨著演奏者身體的搖晃而微微前傾。第三圈是身著深色服飾的中年女性,她們隨著蘆笙的旋律歡快地跳著舞蹈,給人一種人老心不老的感覺。最外圈是清一色的年輕女子,她們身穿盛裝,手握尖尖的牛角,在廣場上載歌載舞,仿佛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而在場外的平臺之上,四個鼓手分別用力敲擊著擺在面前的長鼓。
蘆笙舞的基本舞步是“探路步”。只見舞者們左腳微微抬起在空中畫個圈,隨即輕輕落下,然后右腳向左靠,身體同時往左側傾移,手臂隨著節奏旋轉。接下來,舞者們微抬右腳,做起對稱動作。舞者們一邊賣力跳著舞,一邊努力轉著圈。在舞蹈時,她們渾身的銀飾嘩嘩作響,仿佛萬馬奔騰之聲。在跳了兩輪后,外圈的舞者們突然從腰間掏出一個酒碗,又從牛角中倒出米酒走向圍觀的群眾。蘆笙舞氣勢恢宏,人們直呼大飽眼福。
據說,苗寨的美食和夜景同樣讓人流連忘返,但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只得抱憾而歸。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我們準備離開景區的時候,路邊的餐廳門前突然又上演了一場蘆笙舞。參與的人員不僅有當地的村民,還有游客、餐廳的服務員和頭戴衛生帽的廚師……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它的建筑、服飾、歌舞和飲食等文化體系都凝聚了苗族人的才情與智慧。苗族沒有《史記》,卻有無數傳承文化的“活化石”;苗族沒有《詩經》,卻有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詩”;苗族沒有《山海經》,卻有一派律動在大地上的“圖騰”。
西江千戶苗寨不僅是一座集聚了獨特風光的露天博物館,還是一處隱秘于大山深處的文化大看臺。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在西江,可以用美麗回答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