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甲骨文”三個字自帶“出土”的味道,是被禁錮在博物館櫥窗里的展品,是艱澀高深的文字。最近,抖音博主@博物漢字將這些古老的文字“復活了”!他們做的甲骨文動畫受到熱捧,一步步從抖音走到地方電視臺,直至中央電視臺。網友忍不住驚嘆:“原來甲骨文還可以這樣‘玩!”
打開@博物漢字的抖音作品,映入眼簾的是各種跳動的、像樹枝一樣的甲骨文動畫。這些動畫儼然組成了一個活躍的“甲骨文家族”。
@博物漢字發表的第一個作品是甲骨文的“爽”字。這個作品點贊量不多,卻讓人過目不忘。畫面上,一個“人”形的字符,左右手臂的下面各拎著一個小桶一樣的符號,一邊蹦蹦跳跳,一邊搖頭晃腦,看起來開心得不得了。在背景圖片里,一連串奧特曼在海邊拎著魚和袋子的畫面似乎是在為這個“人”形的字符做著某種解釋,讓人忍俊不禁。作者對這個字進行了解釋:在甲骨文里,“爽”像人腋下有火,表示光亮。點開評論區,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奇思妙想:“滿載而歸就是爽。”“一個人兩只手都提著獵物回來,整個部落都有肉吃了,大家的心情真爽!”滑稽的配樂,詼諧的畫面,讓人覺得這個字 “活”了!
就這樣,“甲骨文家族”的成員陸續從動畫里徐徐走來。“舞”是一個小人兒拎著樹枝轉圈,背景配上“甄嬛”跳舞的畫面;“美”是一個頂著裝飾的小人兒風姿綽約地走著,背景畫面里走秀的模特和小人兒的形象合二為一,相映成趣;“妝”是一個小人兒對著一面鏡子在化妝,背景畫面上一個可愛的小熊在對著鏡子撲粉……形象生動的動畫讓這些古老的文字有了靈魂。畫面上,蹦跳的動物、忙碌的人物、各種奇形怪狀的古代器皿,都讓人不禁感嘆:“這些來自3 000年前的文字,背后的含義居然這么有趣、這么形象!”
當@博物漢字發布了由甲骨文動畫展現的《西游記》后,他的粉絲量陡增。人們第一次察覺到,這些刻在龜甲、獸骨、器皿上的符號竟然這樣鮮活。在熟悉的配樂和布景中,甲骨文“演員”紛紛登場:時而是“猴”上下翻飛,騰“云”駕霧;時而是“舞”長袖翩翩;時而是“山”“水”“木”“火”等登場,布景造勢……靈動的畫面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
在動畫的內容設計上,@博物漢字可謂煞費苦心。他們設計了幾個專門的版塊,向觀眾普及甲骨文知識及相關的傳統文化常識。例如,在“三千年前系列”動畫中,他嘗試用甲骨文還原3 000年前的歷史場景,讓觀眾穿越時空,回望商周。在這一系列的動畫中,觀眾能夠了解3 000年前的戰爭、狩獵、宴會等情況,甚至能“參觀”3 000年前的龜甲制作“流水線”。又如在“甲骨文動畫名著”系列中,觀眾能看到用甲骨文動畫展現的《三國演義》《西游記》《葫蘆娃》等。在“表情包”系列里,觀眾又能看到用甲骨文演繹的常見漢字、表白語、十二生肖等妙趣橫生的內容。除此之外,@博物漢字還嘗試結合東巴文化創作了“東巴文漢文合璧”系列,打破了文化壁壘,真正實現了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這樣大的魅力,就連中央電視臺都忍不住為其點贊喝彩。前有《朝聞天下》欄目用表情包講述“雪”“雨”“雹”的甲骨文寫法,標題是《甲骨文:煥發新生的古老文字》,稱贊其具有“最潮中國范兒”;后有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朱廣權用甲骨文的方式展現“開學季熱播影視劇”,愛情片、懸疑片、偵探片輪番上演,包含“哭”“來”“心”“疑”“異”等甲骨文的段子信手拈來。此外,河南衛視甚至唱了一段別出心裁的甲骨文豫劇,將“?!薄把颉薄柏i”等字的甲骨文形象地唱了出來。
在不遺余力地宣傳甲骨文的同時,@博物漢字沒有讓甲骨文知識成為教科書上的刻板文字,而是選用一些熱門話題來“蹭流量”,如甲骨文版角色扮演、甲骨文版蜜雪冰城主題曲、甲骨文版“火紅的薩日朗”……這些新奇又有趣的創意,很快吸引了一批“粉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學生。他們不僅不斷“催更”,熱情如火地投入甲骨文的學習,還有不少人親自動手“原創”甲骨文畫稿。他們稚嫩的手讓“甲骨文”這種早已經走出現代人生活的文字,以新的形式走入大眾視野。
而今,@博物漢字已經真正實現了把愛好當事業。在參與創作的團隊中,年輕的“90后”“00后”成為中堅力量。他們陸續推出了《畫漢字學漢字》《我們的漢字》等相關書籍,還有甲骨文小夜燈、甲骨文書簽、甲骨文泡泡貼等文創作品。甲骨文,這種飽含古人智慧與詩意的文字,正在一雙雙年輕的手中“復活”。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古老的文字必然會在年輕的傳承者手中,走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