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小時候,我喜歡數學。長大后,我討厭數學。
父母最先訓練的就是我的數學能力。那時候,我年紀小,好奇心重,數學就像是我打開神奇寶庫的一把鑰匙,只要我找對了鑰匙,對準了鎖孔,就一定可以打開這扇門。
后來上了學,開始學數學,我本來是信心十足的,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學好這個科目,但現實狠狠給了我一個巴掌。
曾經美好的數學世界好像在一瞬間變成幻覺。上學前打好的數學基礎,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薄弱,我的數學成績也越來越不理想,做不了的題和聽不懂的課越來越多。老師對我恨鐵不成鋼,我也郁郁不得志,甚至到現在,我都記得小時候沒做對的一道數學題:
一個數滿足()+()=()×()。
這道題目的答案是2。
數學卷子發下來后,我沉默了很久,不是因為做錯了題,而是因為想到當時考試的自己,那樣瞥完題目后隨意湊了一個答案的自己。
我意識到自己變了,變得不再像幼時那樣熱愛數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我惶恐不安地想。
或許是老師告訴我不要過多糾結的時候。老師說:“考試的時候,你不要想得太深,考試的題型就那幾個,你按照我教的步驟寫下去就好了。你要是在一道題目上浪費過多時間,數學成績只會越來越差。”我記不清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照著老師的話做的,但當我發現自己的筆下行走飛快的時候,我就明白,數學不再是那個讓我歷經萬難但終抵彼岸的長橋,而變成一個增長總分的機器。
后來,隨著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學業的繁忙讓我再也沒有時間“死磕”一道題,五分鐘沒有解出答案就必須放棄。慢慢地,數學變成禁錮。為了升學,我只能埋在數學的苦海里不斷掙扎,刷題、記公式成了那段時間里我對數學唯一的印象。
我這么痛苦著,直到考入大學。我選的專業不必學數學,所以我一度以為數學就要遠離我的生活了,直到班級群里傳來消息。
“大學生數學競賽”,這些字敲得我的心一陣顫動。
“文科生參加什么數學競賽,一輩子不想碰數學了!”我聽到同學這樣談論著,自己卻陷入了沉思:我真的不想碰數學了嗎?
事實是,兩年沒有碰過數學的我報名了。
拿到競賽題的時候,我本來以為第一張卷子會一片空白,沒想到腦海中的記憶卻在下筆時開始升騰。神奇地,我做了好幾道題,答案雖不完全正確,卻也帶給我能支撐著學習下去的信心。
我開始重新學習數學概念,刷題,以喚回記憶。這些曾經枯燥無聊的東西慢慢在我的腦中活泛,血液中銘記的熱愛又開始奔騰。又開始了,那種在一個問題里絞盡腦汁,最后在得出答案時一瞬間滿足充盈的感覺讓我迷戀。在那段時間里,我的心一直激動著,沸騰著。在做完競賽題的那個下午,我抬起頭,天邊的太陽剛剛下山,在地平線上散漫出最后的霞光。我望著,突然就哭了出來。
我進了省賽,但沒獲獎,導員其實早就跟我講過,我的專業不學數學,競爭力太弱,但我執拗地去了。雖然結果不好,但是在備賽的時間里堅持每天至少做一道數學題,這個習慣延伸到我生命的未來。
我很欣慰,雖然我不太聰明,但我以赤子之心義無反顧地熱愛著數學。
數性至誠,數學也值得被熱愛。
(作者系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21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