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寧 王波 寬容
盛夏時節,萬物繁茂。重慶廣陽島生態改善,野生動物頻繁“做客”;云南蒼山洱海風光更加綺麗;陜西秦嶺群山巍峨、林木蔥蘢;內蒙古“一湖兩海”重現生機……近年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向好,生態保護修復成效不斷顯現,生物多樣性之美頻現各地,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神州大地鋪展。
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取得重大成效,高質量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重慶廣陽島,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森林覆蓋率逾90%。每到春季,廣陽島是市民和游客踏青、賞景的好去處。十多年前,廣陽島因規劃開發300多萬平方米的房地產項目,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2017年8月,重慶市政府踩下廣陽島開發的“急剎車”,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建設“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不懈努力結下豐碩成果。今年,重慶廣陽島生態修復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恢復十年”優秀案例。
川渝兩地均位于長江上游,山嶺相連、水脈相通、生態相系。流經四川的黃河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兩進兩出,這里的流域面積占黃河在四川總流域面積的90.9%。隸屬于阿壩的若爾蓋縣素來有“珍貴生物基因寶庫”之稱。自若爾蓋國家公園啟動創建以來,當地大力推進“若爾蓋山水工程”,實施“七大保護”行動、“七大治理”工程,據測算,公園范圍內的花湖濕地水位上升了52厘米,湖泊面積擴大了435公頃。四川今年將繼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完成若爾蓋“山水工程”。
目光轉向地處我國西北邊陲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03年,蘋果種植戶王三妹從四川來到新疆阿克蘇紅旗坡,那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戈壁灘;20余年過去,在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的推動下,曾經的“滿目黃”變成了“萬畝綠”。這,正是新疆荒漠化治理成果的一個體現。
過去的40多年,新疆依托國家“三北”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形成了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只要補齊最后的285公里,整個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阻沙防護帶就能閉合,將塔克拉瑪干沙漠牢牢鎖住。
同樣位于西北的賀蘭山,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因礦產資源豐富,賀蘭山曾因無序開發導致灰塵漫天、污水橫流,自然生態系統遭受到極大的破壞。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始大力整治賀蘭山生態環境:83處礦業權全部退出,山腳下煤炭集中加工區的561家“散亂污”企業關停取締。現如今,曾經的砂石采礦塌陷區已華麗變身為一座集生態旅游、運動休閑和葡萄酒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免費主題公園。
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是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從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高鐵站向東南出發,驅車10分鐘不到,便可見貴州美錦六枝“煤—焦—氫”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在這里,一塊塊煤炭被“吃干榨盡”,“黑”著進去,“綠”著出來,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低碳化;年發電量4.4億千瓦時、提供液化天然氣、生產高純氫……用煤,卻不見煤,綠色低碳故事正在貴州書寫。
藏在連綿群山里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羅文村,土地有限,連片的山坡地又種不出什么名堂。
2021年,村里把1400多畝山坡地流轉給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由其建設羅文光伏電站。2023年底,電站并網發電,每年可節省2.77萬噸標準煤消耗。“光伏板用來發電,光伏板下栽種巨菌草,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滿足養殖需求,還能增加農戶務工收入。”羅文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福生表示。而這,只是云南全面提速新能源開發建設的一個縮影。
2023年以來,云南投產新能源裝機2086萬千瓦。“今年一季度,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屢創新高,達到 24.2%。”云南省能源局總工程師李勤說。
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發展綠色算力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這里年平均氣溫3.4攝氏度,數據中心可實現全年314天自然冷卻,制冷用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已建在建數據中心4.3萬標準機架,較2022年同期增長34.4%。
今年五一小長假,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迎來了一輛又一輛的旅游大巴。
“今年,僅朱家灣一個村的民宿集群收入就達到100萬元左右。”營盤鎮黨委副書記王希林笑著說,“依托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終南山寨景區,鎮上一個小長假就能有很漂亮的進賬。”
當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已十分普遍。在直播“領頭雁”的帶動下,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洪德鎮耿塬畔村莊子峁僅用三年的時間,就成為集生態旅游、綠色采摘、特色產業、休閑康養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如今的莊子峁人,不緊不慢、有說有笑往前走。2023年,到莊子峁的游客數量超過5萬人次,半數農戶家庭收入突破10萬元。
除了“旅游飯”,還有“特色產業飯”。高原牦牛、雪域青稞、林芝松茸……西藏做好產業發展大文章,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2012年至2023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先后跨越1000億元、2000億元大關,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7%,快于同期經濟發展增速3個百分點。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如今的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2.4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1萬元。
廣袤的西部,大有可為。站在新的起點,西部12個省區市將牢記殷殷囑托,不負殷切期望,昂首闊步,勇毅前行,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摘編自《光明日報》《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