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河 雷肖霄 許晉豫
大漠戈壁,雪域高原,滾滾江河……占據我國國土面積七成多的西部地區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石。
2024年4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
從一間破土房,到如今寬敞明亮的磚瓦房,2016年搬進巴拉亥光伏新村的馬在全不僅住進了新房,還借著屋頂光伏板發的電吃上了“陽光飯”,日子越過越紅火。
馬在全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拉亥村村民。2015年開始,當地在巴拉亥村建設光伏新村,在修建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每家每戶的屋頂上都安上了光伏板,160戶新建住宅“搖身一變”成了光伏電站。
呼和木獨鎮黨委書記喬海軍介紹說,自2019年并網發電至2023年8月,巴拉亥光伏新村每年戶均增收約5000元。“光伏板的壽命在25年左右,這也就意味著老百姓能持續獲益25年”。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建設為當地探索“綠色發電+產業富民”發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呼和木獨鎮統籌當地5個嘎查村的扶貧產業資金,采取“黨支部+企業+村集體+貧困戶”模式,投資建設總規模1.24兆瓦的“五村聯建”光伏電站。
“‘五村聯建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205萬度,每年收益近60萬元。”喬海軍表示。
距離鄂爾多斯400多公里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鄰毛烏素,北接烏蘭布和,西瀕騰格里,三面環沙、兩面環山,曾是中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
如今,“死亡之海”已然變成“能源綠洲”,一片片藍色的“光伏海”綿延不絕、蔚為壯觀,光伏板間草木生長、綠意喜人。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安全。”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董事長羅必雄認為,當前國際能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化石能源資源有限,油氣對外依存度高。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挑戰,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找到充足的替代能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是出路。
西部地區既是資源富集區,又是生態脆弱區,而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江河的發源地,肩負著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既關系到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也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下一步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水資源管理處副處長陳丹說。
2024年5月,在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甘蔗種植區,農戶們正抓緊砍收今年最后一波甘蔗。運輸卡車穿梭在田間地頭和大小道路上,將收獲的新鮮甘蔗運往各個糖廠。在耿馬南華糖業有限公司榨糖區,大型機器轟隆隆不停運轉,一捆捆甘蔗卸車、除雜后被輸送到壓榨機,流出的蔗汁緊接著被送往下一個車間。
耿馬縣位于西南邊境,這里土地廣袤,光熱水土條件好,是國家糧食和蔗糖生產基地。蔗糖產值在產業增加值中占有較高比重,但產業附加值不高。
以前,榨糖過程中每年產生的40多萬噸廢蔗渣,多是通過焚燒、堆肥等形式簡單處理,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上海綠賽可實業有限公司在赴當地公益幫扶時發現此情況,決定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把蔗渣里的纖維素和木質素變成工業原料,通過對蔗渣進行加工,制成可降解餐飲具、包裝材料等。
很快,一條“甜蜜產業鏈”在耿馬迅速建成。“一根甘蔗吃干榨盡”這一思路不僅解決了耿馬制糖企業的大量廢渣處理難題,還延伸了傳統甘蔗加工的產業鏈,形成生產、制造、廢渣再利用的閉環,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
上海擁有數量龐大的企業資源,云南有著氣候、生態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滬滇協作過程中,雙方積極探索出“上海企業+云南資源”“上海研發+云南制造”等“滬滇+N”協作模式,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昆明經開區共建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將上海經驗“打包”到云南。
“‘雙碳目標下有必要推進‘西電西用、產業西移。”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魯剛表示,為適應西部地區新能源的大規模發展,新能源的巨大市場將帶動相關產業向西部轉移,同時產業轉移也能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
近年來,西部地區引入東部優質企業和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電子信息、新能源、數字經濟等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地區生產總值從2019年的20.5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6.9萬億元,年均增長4.9%,高質量發展堅實邁進。東西部協作正以新面貌踏上新征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新力量。
今年4月,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項目通車。
“這條路通了,我們到重慶或去新區就更方便了。”家住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青童庵村的村民李一忠拍手稱贊。
青童庵村地處川渝交界處,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通車之前,村民到重慶空港新城,要經過蜿蜒曲折的村道、鄉道、省道。如今這條路通了,半個小時就可到達。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家在重慶、人在川渝高竹新區工作的胡秀穎。“現在每天下班都可以開車回家,‘雙城工作,‘同城交通”。對于川渝兩地群眾而言,這是一條便捷的出行路。
而對于川渝高竹新區近百家企業來說,這更是一條經濟大道、物流大道,解決新區到重慶中心城區“近而不快”“通而不暢”的問題,能有效銜接達州、巴中等川東北地區,大大降低入駐企業物流運輸成本。
位于川渝高竹新區的四川渝興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全部發往重慶。“此前,從川渝高竹新區到重慶,需先走10公里國道才能到南北大道,路窄彎多,大件貨物運輸極為不便。”該公司生產主管王海成說,南北大道通車就像打通了一條“大動脈”,每年可為該公司節約物流成本近百萬元。
占全國1.9%的國土面積,產出了占比超6%的地區生產總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新時代大開發的區域一體化建設提供樣本。
持續發力加速發展的不只成渝地區。
從陜西西安市中心出發,驅車30公里便抵達咸陽。路網不斷延伸,產業加速聚集。西部多省份構筑起產業新構架,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等一批新興產業漸成氣候,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察爾汗廠利用新技術將鹽湖豐富的礦產資源“吃干榨凈”,由單一的鉀元素開發轉向鎂、鋰、鈉、氯等元素的梯級開發和循環利用,初步形成覆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鋰電池制造的鋰電產業鏈。
產業握指成拳,城市加速成“群”。
如今,廣西推動產業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北部灣、呼包鄂榆、寧夏沿黃等城市群互動發展;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數西算”加快推進……一個東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發展互濟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體系正在加速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