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覺得,不是說沒用,是真沒用。”說到這兒,李玉華的五官都蜷縮起來,眉頭緊皺。李玉華是河北保定農村焊工耿帥的母親。耿帥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手工耿”。自媒體博主“手工耿”,以一系列硬核手工制作的“無用發明”在社交媒體走紅,在全網擁有千萬名粉絲。縱然是因為兒子的事跡接受采訪,李玉華還是嘟囔著吐槽兒子發明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提到了“手工耿”這個案例。他指出,在中國,熱愛擺弄機械,常會被認為是“有問題的”。與體力勞動相關的藍領工作,總是披著不甚光彩的外衣。“大家對藍領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張成剛說。自2016年起,張成剛就開始關注與數字經濟密切相關的新就業形態。
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所在的勞動力市場,與一般意義上的藍領群體較為貼合。張成剛及其團隊深入研究了藍領用工領域,并于2022年、2023年連續推出《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在當下中國社會,白領與藍領的區別究竟是什么?它們分別出現了什么新的發展趨勢?以下是記者與張成剛的對話。
與其說白領與藍領,不如說都市與農村
記者:“藍領”和“白領”這兩個對不同職業群體的稱呼從何而來?
張成剛:這兩個詞來源于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它們在工業時代,分別形成了一部分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藍領群體,和另外一部分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群體。相對來說,藍領工作對技能水平要求較低,工作場合多在工廠、車間等;白領工作對學歷要求較高,人員多受過大學教育,以辦公室工作為主。
兩個群體的平均收入情況在各個國家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國家的藍領收入低于白領收入。特別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白領工作的生產力快速提升,與此同時,全球化不斷將藍領工作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故而白領與藍領工作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記者:這兩個職業群體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形成、發展過程?
張成剛: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職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家才有意識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區分開來,并以白領和藍領來形容勞動者。不過,相比于白領和藍領,區別中國勞動者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主要體現在城鄉二元分割。
中國加入WTO后,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成為新的產業工人群體的主體。受戶籍制度限制,大部分制造業的勞動者漂移于城市之中,并不能扎下根來。過去城鄉之間的分野,換了一個形式,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白領和藍領之間的分野。通過接受高等教育遷移戶籍,幾乎是農村勞動者轉化為白領或者說城市勞動者的唯一一次機會。
白領內卷,藍領上升
記者:《2023年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顯示,藍領跟白領之間的月薪差距不斷縮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張成剛:這是近幾年來出現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供需的角度去理解。從勞動者供給角度看,我國勞動力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且大家都更愿意進入白領職業。這一選擇既與市場收益相關,也與求職偏好相關。大家傾向于認為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應該尋找白領工作。這使得白領端勞動力供給充分,而藍領端供給減少。
從勞動力需求角度看,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制造業仍需要大量勞動者填充,特別是新能源領域等先進制造業,對高學歷人才需求量增大,待遇也不斷提高。而主要的白領職業,像金融、房地產、教育、互聯網等,在過去幾年受到較大沖擊,需求相對在減弱,待遇也在下降。所以,藍領收入水平不斷上升,白領收入保持平穩,沒有快速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記者:隨著職業不斷分化、發展,在白領和藍領中間,是不是已經出現了一些難以區分的新職業群體?
張成剛:在過去,我們會認為工廠里的工作是以體力奉獻為主,將它與藍領掛鉤。事實上,隨著制造業技術的提升,體力勞動更多被機器替代,勞動者必須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技術水平以操控機器。作為機器的操控者,勞動者不是貢獻體力,而是貢獻腦力。服務業中也一樣,消費者的需求分化越來越細致,對應的服務提供者的技能水平也不斷提高,如高級的理發師,其工作的創造性以及收入都不低于白領工作,但是社會還是會按照固有印象,將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從業者視作藍領,其實人群的本質已經發生轉變了。
從被動滑落到主動選擇
記者:我們觀察到不少主動從白領崗位上離開,加入藍領群體的個體,其中不乏一些名校畢業生。您是否也關注到這一現象?
張成剛:這個現象存在,近來不斷有案例出現。在過去,如果一個人從白領轉化為藍領,社會傾向于將它看作是職業生涯發展上的失敗,但是現在主動選擇這種變化的案例越來越多,其中一些人的收入還得到了提高。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記者:這背后是否與白領工作自身的發展變化有關?
張成剛:白領工作發展的初期,借助計算機技術對生產力的帶動,它的工資水平很快和藍領拉開了差距,社會對白領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以至于大眾形成了這樣的認知,只要我通過努力獲得一個學歷進入白領工作,就會獲得不錯的職業發展。
現在,白領工作的生產力提升空間已經比較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從事技術或知識含量較低工作的白領,他的收入水平其實不如同等學歷或其他條件的藍領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白領勞動者的職業認知會出現比較大的偏差,并作出不同的選擇。一部分會選擇更高工資的藍領工作,另一部分可能會繼續在白領的職業賽道上邊困惑邊堅持。
大家對藍領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
記者:未來藍領的地位能和白領一樣嗎?
張成剛:這取決于包括薪酬在內的全方位待遇對比發展情況。
我們在調研工廠用工時發現,大學生對工廠的理解還有較大偏差。在他們印象中,工廠和臟亂差直接掛鉤。但當他們真正進入一個先進制造業的工廠,看到無塵的車間,接觸到不涉及太多體力的機器操作等工作后,他們才認識到原來藍領工作也不錯。
除了此前我們提到的各種影響人們對藍領、白領職業認知的因素外,傳統文化也還在發揮作用。我們推崇“學而優則仕”,放在現在,就是指拿到學歷后最好從事管理工作。
相比于工業時代相伴而生的認知,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職業認知的影響更大。舉例來說,在工業社會,喜歡擺弄機械的孩子是很受歡迎的;但在中國,真正把孩子送往技校學習機械,或是從事相關工作,會被認為是低端的,遠不如管理工作。
記者:新的變化不斷在發生,白領和藍領在職業價值排序中的區隔何時可以被打破?
張成剛:我們談到一些白領主動轉換成藍領,這是一個新現象,它能不能成為趨勢,一方面取決于國家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另一方面取決于社會對職業本質的認知。
目前來看,我國正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先進制造業不斷發展。同時,大眾的職業認知日益豐富。大家開始認識到,如果職業能和興趣結合,無論對工作還是對生活而言,都是更好的選擇。順利的話,可能十幾年之后,我們就看不到白領與藍領之間的區隔了。
(摘自《看天下》陳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