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后期,主政臺灣的蔣經國,反對臺灣“獨立”,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主張海峽兩岸最終必須實現統一,臺灣和平回歸祖國面臨一次難得的機遇。
蔣經國調整“大陸政策”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后,經過艱苦的談判,美國接受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同意與中國臺灣“斷交、廢約”,并撤軍,于1979年1月1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這為爭取臺灣和平回歸祖國創造了重要的外部條件。
這時,臺灣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宣誓要“光復大陸國土”,開始了臺灣歷史上的“蔣經國時代”。蔣經國延續了蔣介石的大陸政策,堅持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并對“臺獨”分子進行了鎮壓。同時,他也堅持反共政策,拒絕進行談判。蔣經國這種復雜的心態,在他的談話及臺灣當局的大陸政策中不時地流露出來。
1981年3月,國民黨召開十二大,蔣經國致開幕詞,說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表明,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希望和平統一,在大陸政策上前進了一步。10月,蔣經國表示:“臺灣海峽雖然把臺灣和大陸分開,但是歷史上、生活上、精神上,我們都是在一起的。”
1982年6月9日,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孫運璇答記者問時說,只有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與臺灣的“差距不斷縮小,中國和平統一的條件就自然會漸趨成熟,到那個時候,統一的障礙自然就會減少了”。這意味著,臺灣當局開始考慮兩岸和平統一的條件、方式等問題,流露出探索和平統一的意向。
臺灣《自由之聲》雜志還發表文章,專門探討中國和平統一的具體問題。文章建議,和平統一可以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雙方進行改革,消除統一障礙”;第二階段,“通商、通航、通郵”“人民相互交流,相互認識,尋求共識”;第三階段,“雙方可以進行商談,由人民選舉代表,召開全國代表會議,舉行大選,制定憲法,完成中國的統一”。這篇文章不是空穴來風,它反映了臺灣當局試探和平統一的意圖。
此后,臺灣報刊公開探討和平統一的文章也越來越多。1983年3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一次有海峽兩岸學者共同參加的學術討論會上,“美國與臺灣關系法”起草小組實際負責人丘宏達發表了《臺灣對統一的看法》的論文,提出和平統一的四項條件:第一,自衛權,包括統一前后購買防御性武器;第二,統一后,任何一方不得改變談定的條件;第三,臺灣完全自治;第四,適當的國際地位。文章說,中共如果能夠同意這些條件,“在臺灣的中國人自然會愿意考慮和平統一”。該文后來在臺灣的《青年戰士報》上公開發表。這是臺灣當局首次向祖國大陸提出和談的條件。
兩岸關系開始解凍
臺灣當局在制造輿論的同時,對大陸政策也進行了緩慢的調整。國民黨當局首先在兩岸民間交流上放寬了限制,默許臺灣人士以民間身份與祖國大陸接觸,兩岸民間交流緩慢起步。
1983年10月,臺灣當局發言人宋楚瑜在接受香港《亞洲周刊》編輯采訪時說,兩岸運動員、學術界人士等“雙方民眾”在國際上接觸“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這表明,臺灣當局認可了兩岸的民間交流。
1984年1月,孫運璇正式宣布,臺灣人員在“國際學術、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面的會議和活動中”,可以與祖國大陸人員接觸。2月,國民黨十二屆二中全會提出,在國際民間活動中將采取“不逃避、不退讓、不畏縮”的原則,并以“迂回、間接、無形等方式推動工作”。7月,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李達海說,臺灣當局對于兩岸轉口貿易采取三原則:不與中共通商、不與中共駐港單位人員接觸、不干預轉口貿易。這是臺灣當局首次公開表示對兩岸轉口貿易采取默許的態度。
政策的松動,使得兩岸經貿交流、民間文化交流和人員接觸,經由第三地逐步發展起來,官方人員也開始進行接觸。1984年7月,海峽兩岸同時組隊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開啟了兩岸體育交流的序幕。這一模式被稱為“奧運模式”。“三通”也漸漸開展起來,兩岸文化、科技、學術等方面的交流十分活躍,兩岸談判也開始起步。
1986年5月3日,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波音747貨機經香港降落在廣州白云機場。機上共有3名機組人員,機長王錫爵要求在大陸定居,與親人團聚。祖國大陸有關方面對其要求表示支持。事發當天,中國民用航空公司致電臺灣中華航空公司通報此事,邀請中華航空公司盡早派人到北京商談有關飛機、貨物和另外兩名機組人員的處理問題。
蔣經國得到消息后,命令組成專案小組,負責此事,并制訂出“不隱瞞、不渲染”的宣傳要點,通過第三者解決此事。中國民用航空公司不同意臺灣方面的意見,認為華航貨機事件純屬中國內部事務,用不著經第三者處理。最后,蔣經國決定,由兩岸直接談判。雙方代表在香港經過四輪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這一事件得到了圓滿解決。兩航香港談判打破了臺灣當局的“三不政策”,開始了兩岸第一次半官方性質的直接接觸。這種模式被學術界稱為“兩航模式”。
兩黨對等談判、中央層次模式
1981年,蔣經國默許其親信沈誠赴大陸,與有關人士進行接觸,對中國共產黨和談的誠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沈誠就成為溝通兩岸的秘密使者。
1987年3月,中共中央以全國政協名義,邀請沈誠到北京商談。出發前,沈誠到臺北,秘密會見蔣經國,接受其指示。3月14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楊尚昆接見沈誠,提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兩岸和談的基本原則:“第一,雙方談判主體——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民黨。因為今天以兩個政府來談,諸多不便,可能產生不對等的現象,你們可能有困難。而黨對黨談起來就靈活多了。所以,我們還特別說明,黨對黨中還加以強調,(一)中央層次;(二)對等地位。這兩點,以示對你黨的尊重。第二,談判主題——先談合作,后談統一。”
當天晚上,沈誠通過香港,把他與楊尚昆談話的主要內容向蔣經國作了匯報。兩天后,蔣經國就作出了答復,同意“兩黨對等談判、中央層次模式”“但在技術上還希望正式有個具體表達”。 3月25日,中共中央研究決定,以楊尚昆名義致函蔣經國,并通過沈誠秘密轉交,邀請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進行和平談判。
4月4日,蔣經國約見了沈誠,說:“在黨對黨談判原則下,一定要保密,在雙方沒有取得一定的協議前,盡量不要赴會……以視形勢發展,為了配合兩岸關系,我們一定會在政府部門成立一個協調黨政工作的機構來運作。”同年9月,沈誠再次去臺北探望病中的蔣經國。蔣經國說:“我正在研究他們(中共中央)來的那封信的處理問題。信已給老夫人(宋美齡)看過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作決策。”12月7日,蔣經國再次約見沈誠,說:“下一撥正式去北京的人選,大概在下個月初的黨的中常會中作決定。”蔣經國和他的幾個親信商量了國共和談的問題,并在國民黨高層進行了溝通,準備在翌年國民黨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和決定兩岸談判的問題。與此同時,蔣經國還采取了一些實際措施,改善兩岸關系。經過慎重考慮,蔣經國于1987年7月15日宣布廢除在臺灣本島和澎湖地區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打開了兩岸交流的大門。
然而,就在兩岸人民期待蔣經國采取更大的行動推動中國統一進程的關鍵時刻,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突然去世。
(摘自《黨史縱覽》薛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