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斤重的蒜包被機器人從貨架上吸起來搬運到粉碎機入料口,工人只需在入料口處打開包裝袋,整袋的脫水大蒜就進入了粉碎程序,幾分鐘后將在另外一個車間以大蒜粉的形式出現。
這是記者在地處萊西市店埠鎮的青島聯盛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聯盛益康”)看到的場面,在實現智能化操作之前,這道工序要依靠近10名工人肩扛車推進行搬運。通過機器代人,車間效率大幅度提升,生產成本幅度降低,順便還解決了這個崗位招工難的問題。目前,聯盛益康擁有8個車間,其中5個已經實現無人全自動車間。
以智能化操作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為引擎,聯盛益康從2014年投產以來一路高歌猛進,2023年銷售量保持在1萬多噸,銷售收入近兩億元。聯盛益康已經成為山東省級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是目前國內脫水大蒜生產能力最大、工藝流程最先進、出口量最大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是行業發展方向的掌舵者。
全球大蒜90%的基地種植在中國,中國大蒜80%出產在山東,相對于多數同行把企業大本營放在濟寧金鄉,幾乎全程參與了中國脫水大蒜出口行業近20年發展浪潮的聯盛益康,則是選擇把總部放在了距離承擔大蒜出口主要任務的青島港更近的萊西。
“我們是土生土長的萊西人,愿意把企業放在故鄉,為萊西、青島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貢獻力量,助力鄉村振興。”聯盛益康總經理張海峰表示。
膠東腹地崛起大蒜加工龍頭
“近幾年來,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承受的壓力比較大,一方面,受國際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經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的國際航線受阻,繞道好望角的運費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歐洲消費呈現疲軟態勢,在食物產業鏈上也有直接反應。但我們通過拓展東南亞、南美洲的市場,2023年還是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預計2024年也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張海峰表示。
聯盛益康之所以能夠應對市場周期的變化,長周期參與產業鏈發展、企業發展實力積累是兩個重要原因。在聯盛益康選擇扎根萊西創業之前,作為企業創始人的張林松,已經在山東大蒜主產區濟寧深耕多年,隨著中國在21世紀初加入WTO,包括大蒜在內的很多出口產品經歷了潮起潮落的10年,匯率起伏不定、金融危機突襲、貿易保護交鋒、游資炒作現貨等,在身處產業鏈條不同階段的行業啟蒙者面臨巨大危險的同時,也歷練了一身本事。
2014年,聯盛益康在萊西投資3億元打造的產業園區正式投產。之所以選擇萊西,既源于張林松、張海峰作為萊西人的參與家鄉建設的情懷,更源自于大沽河土壤肥沃營造的物產豐美的環境,這里非常適合種植高辣度蒜這個大蒜里的高檔品種。
扎根中國高辣度蒜種植基地,長期從事大蒜出口生意,聯盛益康投產后主打脫水蒜制品便顯得順理成章了。因為產品品質好、企業加工水平高,聯盛益康的脫水蒜制品很快贏得了國際客戶的青睞。
在被國際客戶認可后,聯盛益康的產品種類也逐漸壯大,目前已經擁有大蒜、洋蔥、辣根、胡蘿卜、菠菜、青紅椒等一系列脫水蔬菜產品。產品主要被廣泛用于香辛料、調味品以及藥用等,目前公司擁有50多家國內外客戶,其中聯合利華、藍威斯頓、B&G、KERRY、雀巢5家為世界500強企業。
遠離中國大蒜魯西南主產區的聯盛益康能夠成為中國脫水大蒜行業出口的龍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產品檔次高,選擇主打高辣度大蒜這個“塔尖”品類,避免了行業競爭的紅海,獨自航行于小眾領域的藍海;二是加工水平高,通過持續的機器代人戰略,企業的生產效率穩步提升,還憑借減少人為參與提高了產品品質;三是聚焦高端市場,主攻歐美等高端市場的大型客戶,保持了穩定的利潤空間。
科技創新筑牢企業“護城河”
在2023年12月公布的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名單中,聯盛益康成功入選,這在幾乎所有產品都出口的農產品調味品加工業中是很少見的。而走進聯盛益康的榮譽墻,除了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山東省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等眾多農業類榮譽外,聯盛益康還擁有第二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試點示范企業、青島市人工智能自動化生產線等看起來和農產品加工業不大相關的榮譽。
這一系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榮譽得益于聯盛益康在自動化智能化領域的不斷推進。早在2016年,聯盛益康在總投資571萬元的自動化烘干脫水蔬菜生產線項目正式投產后,就嘗到了自動化的甜頭。“企業生產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通過自動識別、檢測、去異物等功能設備實現聯動,每班生產工人由100余人降到20余人,產品生產效率卻提高了30%。”張海峰表示。
從此以后,聯盛益康高舉“領先行業半步的技術”大旗,并實踐應用于自身的整個發展歷程,在脫水蔬菜領域構筑了堅固的“護城河”。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與技術,聯盛益康先是新建了一條年產2萬噸的烘干脫水蔬菜生產線,該生產線在國內首家達到流程化、密封化、自動化,開拓了全國脫水蔬菜行業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先例;2020年,聯盛益康再次投資2000萬元建成并投產使用一條目前國內產能最高、工藝最先進的全自動智能化辣根生產線;2023年,聯盛益康再度投資5000萬元,擴建年產1萬噸新型蔬菜精深加工自動化生產線一條,組建蔬菜深加工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
時至今日,走進聯盛益康的智能化工廠車間,一線工人主要是輔助勞動,更多的高學歷的年輕人從事檢測、控制、市場等工作,現代化的新一代農產品加工企業呈現在面前。“聯盛益康目前共有70名職工,其中管理人員30名,一線工人40名。而在管理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員20名,占管理人員的67%;科研人員10人,占管理人員的30%。”張海峰介紹。與此同時,聯盛益康還取得12項發明專利、42項實用新型專利,并成為“脫水大蒜”“脫水白洋蔥”“甜椒(色素椒)”和“山葵”4項團體標準的制訂單位,
憑借持續推進裝備自動智能化,聯盛益康已經成為目前國內生產能力最大、工藝流程最先進、出口量最大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銷量逐年提高,2023年銷售量繼續保持1萬多噸,銷售收入近兩億元。
對話企業家:
張海峰:技術始終領先行業半步
“我每年都要出國幾次,主要是和客戶面對面地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比如,他們需要我們開發的產品,我們進行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和計劃增加的品種,并交流市場信息,共同謀求發展。”張海峰表示。
與客戶深度交流,給聯盛益康帶來的不止是持續的訂單,更有通過對食品安全、加工技術等深度交流形成的中長期產業走勢預估。假如說前者讓聯盛益康解決了短期內“吃飽飯”的能力,后者則是讓聯盛益康通過獲得“領先行業半步的技術”獲得了中長期的競爭力。
這其中,最明顯不過的就是聯盛益康對智能化生產的癡迷,一方面滿足了西方客戶對產品生產過程的品質控制要求,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當下中國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難題。在技術領先的背后是聯盛益康持續不斷與客戶需求交互的結果。
“為了保障產品質量,聯盛益康對在原料種植、土壤、采收等環節都建立了良好農業規范操作規程。其中,基地在種植前需要對土壤、水源進行農殘和重金屬檢測,并對周邊環境作出評估,合格后方能種植;在產品檢測環節,聯盛益康對產品的過敏源、重金屬等都進行著嚴格檢測,甚至超過用戶的要求。”張海峰透露。
這使得聯盛益康的大蒜產品在出口中總可以賣上好價錢。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過程中,聯盛益康把這種規范流程進一步擴大,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按照自己的規范引導周邊5萬余農戶種植大蒜、洋蔥、辣根等,共5萬多畝,帶動了萊西市店埠鎮和臨近的平度市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張海峰表示:“聯盛益康正在全力拓展新興市場,2023年,我們出口東盟市場2000多噸,同比增長超300%,預計今年會更多。除東盟外,巴西、智利等國家因為政局相對穩定,且經濟上升勢頭不錯,將是今年公司穩外貿的重點,這得益于我們憑借技術優勢長期深耕高端市場。未來3年內,聯盛益康產品的年出口量將達到2萬噸以上,持續鞏固行業龍頭地位。”(門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