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王鈺以“西安導游‘芥末”的身份,一邊在線下帶團,一邊做線上導覽直播,帶領游客和網友走進陜西西安的唐華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景點,在抖音“圈粉”超過420萬。從業僅3年,她不僅完成了從“新手導游”向“專家型導游”的邁進,更是成為一名頗具影響力的“網紅導游”。
“冷知識”更有趣
“兵馬俑都是單眼皮嗎?”“誰是眾多兵馬俑中的‘幸運之星”“西安城墻為什么沒有‘東稍門”……在王鈺的講解中,知名景點的“冷知識”是經常出現的話題。圍繞這些話題,王鈺將文物背后的歷史典故、文化內涵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在網友看來,王鈺還善于結合當下的社會話題引出歷史故事。比如,在講解秦兵馬俑一號坑時,王鈺從“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展開,引申出丞相李斯的“人生哲學”;在講解華清池時,她又從“儀式感”的角度講解唐朝的沐浴文化。有趣的話題加上生動的講解,引得網友在王鈺發布的講解視頻下面評論:“本來要劃走,結果認真地看了兩遍。”
想從知名景點中找到新的講解角度并不容易。王鈺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冷知識”的準確可信,她將《史記》《尋秦記——透過秦俑看秦朝》等歷史文化類書籍當作“手邊書”,配合觀看相關紀錄片,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并將“引經據典”的講解詞轉化為更生動有趣的表達。
“現在,千篇一律的導游詞已經不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不同景點也應該有不同的講解思路。”王鈺舉例說,圍繞實體文物兵馬俑,講解要從文物本身出發,延伸至它的制作技藝、排兵布陣等方面;對于大唐不夜城等文化主題街區,她在講解時則會更加側重詩歌文化,從詩人的生平與代表作切入,讓游客對不同景點形成深入的了解和感知,收獲滿滿。
化“流量”為動力
短視頻中的導游“芥末”口若懸河,現實生活中的王鈺卻自稱是一個內向的人。“剛做導游的時候,我需要在大巴車上調節氣氛,組織游客唱歌、做游戲。作為一個平時不太愛說話的人,我特別害怕那種場面。”王鈺告訴記者,起初,她甚至對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產生過懷疑。
憑借對導游工作的熱愛與持續不斷的學習,王鈺默默拓展做導游的工作場景,并在短視頻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講解風格。短短一年內迅速“漲粉”,不僅使她打消了曾經的顧慮,同時也從中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勵與鞭策。
“抖音直播講解讓我的業務水平獲得很大的提升。”王鈺說,有的粉絲每天都會來看自己直播,這不僅是重要的正向反饋,也讓自己有了時時精進的愿望與決心。她常常會從網友的提問或彈幕評論中獲得啟發,進一步了解網友和游客的關注點,從中挖掘新的視角,增強講解的趣味性。
為了成為“專家型導游”,王鈺更加勤勉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甚至還要將知識范圍擴大到工學、化學等領域,她笑稱,“現在學習比以前上學的時候還要認真”。在她的手機備忘錄里,有16個文件夾,記錄了各種工作筆記與靈感來源,名為“兵馬俑”的文件夾里有56篇筆記,包含將軍俑、一號坑、三棱箭、青銅劍等文物知識。
上午直播、下午帶團、晚上學習成了王鈺工作的常態。雖然辛苦,但她絲毫不愿馬虎:“學習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講解不夠準確,再小的知識點也會引發游客的質疑。”王鈺對筆者說,“畢竟我現在面對的不是一個‘老師,而是一群‘老師。”
做文化“擺渡人”
8年前,王鈺選擇就讀旅游管理專業,是出于“導游可以遍覽大好河山”的愿望;3年前,王鈺開始接觸線上導覽直播,為自己取了網名“芥末”,是希望自己能像一劑調味料一樣,為游客旅行“增鮮提味”;現在的王鈺,不斷往返于相同的旅游線路上,對于導游這份職業有了新的期許。
“有一次在講解的過程中,一位游客全程拿著小本子記錄。當天導游結束后,他還把不太理解的問題寫成了文章發給我,想與我探討。”這樣的良性互動讓王鈺堅信,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同時也讓王鈺意識到,導游線路雖然是固定的,但面對的游客卻是流動的,旅游正是一座“行走的課堂”。
于是,王鈺希望能為更多游客答疑解惑,通過不斷地輸出與反饋,讓自己成為一個歷史文化“擺渡人”,讓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更加為人所熟知。除了知識本身外,王鈺還希望通過講解,讓更多人從歷史文物的魅力中感受到始終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自信。正如被問及“看兵馬俑到底看什么”時她的回答,“看俑背后的人,看人背后的國家,看國家背后的歷史,看歷史中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自信”。
如今,王鈺的工作與生活已經幾乎完全融為一體,她也樂在其中。“由于導游工作的特性,平常大家休息的時候,反而是我們最忙的時候。”談起未來,王鈺希望自己能夠不局限于一個景點或一座城市,將更多景點推介給大家,繼續傳遞這些地方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朱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