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龍

近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以下簡稱“水處”)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生態環境部授予“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先進集體”稱號。這份榮譽的取得來之不易,它見證著南粵治水工作步履堅實的足跡。
時針撥回到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粵視察時指出,廣東仍有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要下決心治理好。總書記的指示為廣東根本改變水污染問題指明了方向。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推動下,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作為牽頭部門毅然打起了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水處作為職能處室,全處上下對照初心使命,對照職責任務,全力以赴推進治污攻堅各項工作并取得突出成效,探索走出一條以重污染河流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推進國考斷面達標攻堅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指出,廣東水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全省71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中,劣Ⅴ類斷面還有9個,要下決心治理好。按照有關部署安排,水處勇于擔當,知難而進,切實加強統籌謀劃,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動全省形成達標攻堅的良好態勢。”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新科介紹,水處在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堅強領導下,通過四項舉措推動各地各部門聚力攻堅,全力推進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首先是加強政策制定深化科學系統治水。水處牽頭推動落實省委、省政府出臺《廣東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廣東省碧水保衛戰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多份關于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重要政策文件,連續5年編制并提請省政府印發年度水污染防治攻堅工作方案,明確年度目標任務,進一步強化了各地各部門治水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其次是建立健全流域污染整治協調機制。針對跨界重污染河流難度大的問題,水處推動建立茅洲河、練江、廣佛跨界河流等省級層面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制度,以及省領導掛點督導劣Ⅴ類國考斷面的機制。通過完善流域協同治理、風險聯防聯控、生態保護補償等聯動合作機制,統籌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共同開展流域保護。
再次是實施流域精細化管控。水處推動將流域治理措施落實到具體工程和任務上,細化“一圖一表”信息調度,2018年來省級調度重點工程任務5500多項。建立“一市一策一專班”督導服務制度,2019年起組織技術單位開展重點斷面駐點巡查,建立問題清單,推動“一河一策”治理,定期組織相關部門會商研判達標形勢,推動重點攻堅斷面1200多個問題完成整改。
最后是強化責任落實。水處推動省生態環境廳綜合運用約談、掛牌督辦、城市水質排名等手段,及時向相關地市發送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簡報、通報、提醒預警函。在省主要媒體公布水環境質量信息及排名,針對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滯后地區實施約談,督促各地市持續加大整治工作力度。省生態環境廳每個季度向省委、省政府報告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達標攻堅工作情況。通過持續攻堅,全省水環境質量全面好轉,2023年,14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1.9%,連續三年達優、兩年消劣;總書記2018年視察廣東提出的9個劣V類斷面主要污染物濃度大幅削減,氨氮濃度平均下降80%;10個重點國考斷面所在水體重要一級支流劣Ⅴ類比例比2020年下降34.2個百分點。深圳茅洲河、廣州流溪河、河源萬綠湖、東莞華陽湖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實事求是,切實保護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廣東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2 0 多年前劃定, 時間早、面積大,面臨與實際供水格局變化不相適應、與各地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矛盾等突出問題。
針對新的形勢和要求,2018年以來,水處實事求是、動真碰硬,統籌提升全省水源保護區區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全面完成21個地級以上市454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優化調整,增加每天820萬立方米的取水規模,減少576平方千米的水源保護區面積。在水量水質更有保障、水源保護區管理更精準的同時,倒逼供水格局的優化,為各地城市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
同時,水處推動全省各地圓滿完成一級水源保護區內2792個環境問題的清理整治,實現全省155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和保護區規范化設置率均達到100%。水處還積極推動各地做好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全面完成658個“千噸萬人”水源地保護區劃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實現全覆蓋,“千噸萬人”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基本完成。
2024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動在廣州南沙舉行,標志著該工程實現全線正式通水。自此,廣州南沙、東莞、深圳單一的供水格局將被徹底改變, 三地居民將喝上源源不斷的西江水,廣東“西水東濟”成為現實。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順德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全長113.2公里,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耗時4年半時間才得以建成,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調水工程。
在這一舉世矚目工程的背后,也有水處同志們的艱辛付出。為配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設,佛山、江門兩市于2020年啟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程序,保護區范圍涉及兩市,且水源保護涉及生態環境、水利、自然資源、林業、住建等多個部門,劃定難度較大。
“我們督促指導佛山、江門兩市規范劃定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鯉魚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在水源保護區劃定期間,我們先后組織4次會議協調兩市的有關單位,2次到現場調研指導水源保護區劃定。”水處相關負責同志告訴筆者,該水源保護區于2023年獲得了省政府批復實施,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水源地水質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勇于擔當,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水污染防治
廣東河流眾多,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河道縱橫密布,全省納入河湖長管理的河流近2萬多條,涉及河湖岸線超過20萬公里,人民群眾逐水而居,入河排污口數量眾多。
入河排污口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節點,也是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的有力抓手。為扎實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處推動建立“月跟蹤調度、季度分析研判、年度檢查評估”的工作推動機制,牽頭組織省直有關部門細化工作任務以及督促各地落實工作要求。
水處還牽頭編制《廣東省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并提請省政府印發實施,推動各地全面實施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管”。嚴格執行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建立重點監管入河排污口名錄,實行全省入河排污口信息化動態管理。
截至2023年底,全省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水體)、重點湖泊排查、溯源工作已全面完成,整治進度超過80%;全省排查進度為92%,累計排查河湖岸線長度超20.4萬公里,排查排污口超10萬個,排查量居全國前列;21個地級以上市完成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測、溯”工作,整治進度達87%;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發現的4015個問題排污口整治已基本完成,整治完成率98.5%。
此外,水處積極配合住建部門推動全省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據悉,以前廣東省黑臭水體數量全國最多,經過5年來的控源截污,全省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各地也持續鞏固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并加快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向縣域拓展。水處還堅持夯基礎補短板,以流域治理倒逼城鎮生活污水治理“雙轉變、雙提升”。
2024年1月31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向各省生態環境廳(局)轉發《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2023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況的報告》及相關案例,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廣東經驗。水處在推動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成效,不僅獲得了生態環境部的肯定,更獲得了群眾的點贊。
自2019年承擔牽頭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以來,水處結合廣東省農村量大面廣、治理基礎差異大等特點,積極摸情況、強基礎、建機制、抓攻堅,牽頭制定深化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的指導意見、貫徹“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高水平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方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等系列文件;連續3年辦好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聯合省直有關部門開展村莊治理幫扶督導和現場評估,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積極進展。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18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3年底的64.7%。
三水統籌,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歲末的深圳市茅洲河燕羅濕地公園,水草豐美、綠意盎然,清冽的流水在公園里嘩嘩流淌,連片的淺灘濕地正孕育著勃勃生機。“我住附近,早些年茅洲河是臭名遠昭的墨汁河,我們無奈避而遠之。現在整治后的茅洲河很漂亮,我經常帶著孩子來河邊生態廊道游玩,非常愜意。”一位正在茅洲河松崗段散步的居民陳軍睦對筆者說。
一度被輿論稱為“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茅洲河,實現了從黑臭水體到河清岸綠的蝶變。而黑臭了近30年的練江,經過治理,也迎來魚翔淺底、白鷺翔集的美景。茅洲河、練江的蝶變正是廣東省水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
保源水、增好水、治差水,水處圍繞國考斷面達標攻堅、飲用水源水質保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工作,認真調研、深入思考,強化統籌協調、政策制定、考核督導、改革探索職責使命,為全省水污染防治靶向精準、施策精準、服務精準提供支撐,推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碧水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水處推動省生態環境廳探索推進水生態修復,完成全省重點江河湖庫水生態調查評估,系統診斷各類水生態受損問題,初步建立起全省水生態調查評價指標體系。持續開展東江、北江、鶴地水庫等重要敏感水體藻類水華風險監測預警與研判分析,切實保障供水安全。同時,水處積極配合省直有關部門穩步推進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等工程,統籌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格局。
在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方面,水處參與推動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制訂《廣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為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水處積極指導省內涉長江流域的3個縣認真落實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并制定實施總磷污染控制方案,切實保護好廣東省的長江源頭水。
不僅在水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下功夫,水處也在建立健全治水保障機制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深入研究推動廣東省建立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在粵桂九洲江、粵閩汀江—韓江、粵贛東江流域省際生態補償的基礎上,以省內東江流域為試點推進省內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據了解,全省水環境質量連續5年穩步提升,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從攻堅戰打響之初的73.2%提升到穩定超90%,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指出的9個劣Ⅴ類斷面水質全部提升至Ⅳ類或以上,劣Ⅴ類斷面全面清零,曾經污染最嚴重的茅洲河、練江已成為“治污典范”,茅洲河以治水倒逼空間開發和產業布局優化提升,釋放沿岸土地價值超過1200億,使水生態資源逐步轉化為生態資本。廣東省經濟總量在連續三十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的情況下,全省大江大河水質持續保持良好,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為廣東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環境保障。
“接過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對我們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既是動力,更是責任。”李新科表示,水處同志們將以此為契機,珍惜榮譽、砥礪前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在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上取得新成效,用實際行動書寫綠美廣東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