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1元包裝費
摘要:近日,多名網友發現盒馬線上訂單開始收取包裝費,引發熱議。盒馬客服相關頁面已發布《1月1日起訂單收取包裝費通知》,為確保商品妥善送達,用戶的訂單商品將使用塑料袋進行包裝,同時依據國家“限塑令”等相關政策要求,盒馬將有償提供塑料袋包裝服務,收費標準為每訂單1元。
中國環境網:
無紡布袋改回塑料袋?無紡布袋≠環保袋!
據報道,從2024年1月1日起,盒馬鮮生配送不再提供免費無紡布袋,改用收費的可降解塑料袋。據平臺解釋,這主要是出于環保方面的考慮,無紡布袋也是塑料袋,不環保。在此之前,盒馬鮮生一直免費向消費者提供無紡布袋。
近年來,網購外賣零售行業發展迅速,經常網購的市民,要不了幾個月就能積攢下幾十個無紡布袋。但是,日常生活用不了這么多,外賣配送人員也沒有開展回收再利用,因此有時只能被順便扔進垃圾桶。
筆者認為,盒馬鮮生履行環保主體責任的做法值得大力宣傳和推廣。在網購配送中,用可降解塑料袋替代無紡布袋,拒絕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這種源頭上減少使用的治理方式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據盒馬鮮生估算,在外賣網購中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預計將每年可減少數千噸傳統聚丙烯塑料袋的消耗。
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中講到的環保布袋,必須是非塑制品,無紡布袋顯然不符合這個條件。由此可見,要落實“限塑令”,必須做好科普宣傳,澄清市民在認識上的誤讀,為落實“限塑令”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市民認識到,無紡布袋也是塑料袋,是被列入禁止使用的。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落實“限塑令”也帶來了新的商機,堵不如疏,政府應激勵社會創新,提供更多更好綠色環保替代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唯有如此,“限塑令”才能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1元錢包裝袋引發爭議:理清收費的“綠色邏輯”
1元錢包裝袋引發的爭議,看似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實則是在考量企業如何平衡合規要求與經營成本。這不是哪一家企業的戰斗,而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
“限塑令”于2007年底出臺。當時,人們的主要購物場所在線下,消費者可以自帶環保袋。10多年過去了,“限塑令”發揮了積極正面作用,讓很多消費者養成了自帶購物袋逛超市的習慣。
然而,隨著電商平臺成立,即時配送、足不出戶、等貨上門的便利成為消費者離不開的日常服務。在即時零售、外賣等消費中,商品必須有購物袋、打包盒等外包裝。此時,禁止商家免費提供塑料包裝,反而讓商家理直氣壯地收取包裝費,這實際上達不到“限塑令”的初衷。某些場合,“一刀切”禁止免費提供塑料包裝,反而影響了節約環保理念的落實。
“限塑令”的初衷不是讓消費者付費使用塑料包裝,而是要督促企業生產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購物袋,引導、鼓勵群眾合理使用塑料購物袋。老政策與當下消費場景出現脫節,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例如,是否可以調整為禁止即時配送企業免費提供不可降解的袋子,以及鼓勵餐飲企業免費提供可降解打包盒,達到政策引導、市場調節、消費者滿意、環保包裝使用量提升、即時配送行業綠色化的效果。同時,監管部門可把更多力量用在源頭治理上,依法查處違規外包裝,并繼續提倡垃圾分類回收,做好資源循環利用。處罰和收費都不是目的,減少不必要的塑料制品使用、提高環保包裝普及率,才是大家共同的心愿。當然,如果以后成本降下來了,能幫消費者省掉1元錢包裝費就更好了。
微言微語
@偶不是烏龜:希望可以多項選擇,愿意要塑料袋的就加1元,不愿意要的就用外賣箱子散著送來。
@世界偷取了你的可愛ya :國家有規定,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葉葉:收費是為了環保,不是為了收費而收費,望商家周知!
紅網:
收取1元包裝費:莫把“限塑”變“增塑”
大家對“1元包裝費”的議論點是什么呢?在我看來,真正需要關注的是:為何商家依然“拿著塑料袋賺錢”?不管是“可降解的塑料袋”還是“難以降解的塑料袋”,其實都是塑料袋的一種,都是一種污染,都會給后續的垃圾處理增加成本。即便是所謂的新科技“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也并非完全沒有危害,也并非是輕輕松松就可以降解的。一個方面,這牽涉的是資源浪費的問題;另一個方面,這牽涉的是環境污染的問題。還有這牽涉的是“限塑令”形同虛設的問題。
“限塑令”已經發出了很多年了。但“限塑令”的推出,沒有減少多少塑料袋的使用,反倒是讓商家增加了一個“賣塑料袋”的機會。不同的是,沒有“限塑令”之前,塑料袋是免費的,而“限塑令”之后,塑料袋變成收費的了。
正如江蘇省消保委所指出的那樣:很多商品本來已經有了包裝,為何在送外賣的時候,在銷售商品的時候,還“提供塑料袋服務”?這不是拿著塑料袋賣錢嗎?這不是把提供塑料袋做成一種生意了嗎?
減少塑料袋的使用,最終實現“塑料袋的0使用”,這是環保時代的大勢所趨。都什么年代了,商家還故意“推銷塑料袋”?1元包裝費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把“限塑”變成了“增塑”的問題。“限塑令”何以變成了“以塑謀財”?
東方網:
商家收取1元包裝費錯在“強制”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九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這是國家法律賦予消費者應當享有的對商品或者服務情況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據此解讀一些電商平臺強制收取1元包裝費的行為,當屬“未征得消費者同意”的強買強賣行為。商家自己的售賣優勢和信息不對稱地位,強制向購買者搭售塑料袋服務,并單方為此定價1元;不管你是否需要或同不同意,都一刀切搭售。尤其是給成袋大米和整箱牛奶再系上未使用的塑料袋,更屬資源浪費,既多此一舉且滑稽可笑。
誠然,企業在為消費者提供購買商品和交易服務中,難免會遭遇原材料漲價或經營成本增加的情形,但為了保障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企業要盡可能通過革新機制或挖潛改造等措施實現自我消化,而并非隨意將其轉嫁給消費者了事。比如在宣傳貫徹國家“限塑令”和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購物袋等環保包裝袋時,企業的確負有相關的責任與義務。
一些平臺在前期營銷發展過程中,為吸引消費者不收取包裝費,當經營成本或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時,適當收取一定的包裝費用可以理解。但關鍵是要做到收費合理、明白收費,切實依法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平等交易權。
@Vicky H.:其實很多線上商超收費1元的無紡布購物袋并不環保,和塑料袋一樣無法降解,只是比普通塑料袋結實可以多用幾次,但是每次下單都會有一個袋子,現在已經攢了很多了。消費者的無選擇付費并沒有對環保起到什么作用。
@提拉米蘇不提拉了 :去店里可以自帶,問題是外賣不用袋子你怎么送啊?你要是能做到每次送貨上門后讓小哥把我的環保布包帶回店里寫上我 ID 下次接著用,那你收這個費能助力環保,不然都是變相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