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陽 張格
當前,基層治理要求日益提高,不少地方對信訪穩定、矛盾調解等事項都有考核指標。部分地區基層干部反映,形形色色的考評指標由上級制定,紛繁復雜的調解任務需要基層完成,但基層工作又同時面臨矛盾調解手段少、擔當干事風險高等難題。鄉村治理現實困境引人深思。
中部某地2023年發生一起鄰里宅基地糾紛惡化為刑事案件的案例。自2022年10月起,當地村干部和司法所所長等人,數十次調解兩戶村民的宅基地糾紛,但阻撓建房一方拒不認可建房一方是原址合理建房。
2023年6月,58歲的村支書在調解過程中遭惡語辱罵,最終與阻撓建房一方發生沖突,村支書被打致鼻骨骨折,兩名村民受輕微傷,最終打人一方三人被拘留。據了解,村支書和其他鄉鎮干部在調解兩家矛盾過程中比較公道,并未偏向哪一方。

“本來是小矛盾,事實也比較清晰,但是基層調解沒有強制力,只要一方咬牙不認,就很難處理。”參與多次調解的包村鄉鎮干部說,“你還不能冷處理,否則有人去上訪,人家不愿去法院,基層干部就只能硬著頭皮調解。”
沖突發生后,阻撓建房一方將惡意剪輯過的沖突視頻傳上網絡,并向相關部門舉報村支書。視頻發酵后,村支書被抹黑為“惡霸村支書帶人到村民家打人”,遭受網友攻擊。
“那段時間,一天幾十個電話問我咋回事,鄉里鄉親、親朋好友全都知道了,我被定義為‘惡霸。”該村支書說,“我多次報警,派出所說讓對方刪掉視頻,但影響已經無法消除了。”
南方一個鄉鎮的武裝部長介紹,信訪穩定與干部考核息息相關,既要讓上級滿意,又要讓群眾滿意,所以有時會出現“不管訴求是否合理,都要想辦法解決”的情況。
現在有一些“上訪戶”,他們了解基層工作的方法和規則,懂得如何準備材料、規避風險,利用基層部門的“考核軟肋”,謀求“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該武裝部長舉例,當地有一個“上訪戶”,每年春節前都到鄉鎮“要錢”。盡管每次都鬧得雞飛狗跳,甚至罵哭過鄉鎮女干部,但由于害怕他到上級部門上訪后,上級部門追究屬地責任,當地干部也只能“哄”著他。“哄”的方法就是靈活運用政策,滿足他的一些訴求,其實就是“打擦邊球”。
“雖然在資料申報和程序上我們沒有問題,但隨著政策規定越來越嚴格,我們也擔心多年后有被追究責任的風險。”該武裝部長說,為了息事寧人,他們不得不采用這種方法,承擔相關風險。
有基層干部表示,當下基層調解現狀是,一方面,要想盡辦法完成各種目標考核,但有些事情超出基層干部的能力范圍,常常“做了很多工作,也很辛苦,卻不被群眾理解”;另一方面,如果完不成目標任務,屬地領導又要被約談。

當前,基層治理要求越來越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是普遍要求,許多矛盾糾紛必須“就地解決”。“但基層干部權力小,資源少,一些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沒有配套的政策,在村、鎮、縣級根本無法解決。”一名鄉鎮干部說。
面對各類矛盾糾紛,如果拖延“冷處理”,群眾對基層干部的不滿情緒會愈發嚴重;如果“特事特辦”,又存在政策法律風險。尷尬的是,無論“冷處理”,還是“特事特辦”,事后的責任常常都由基層干部承擔。一旦出事還面臨“撐腰難”,確實打擊基層干部的信心。
一些干部期盼,在當前工作環境下,首先,要嚴厲打擊惡意誣告、網絡造謠、人身攻擊等行為,為干事者撐起堅強后盾,莫讓用心干事者“流汗又流淚”,警惕過度“和稀泥”惡化基層工作環境。
其次,鑒于基層治理越發精細化,應當持續通過“減縣補鄉”“減上補下”充實鄉村工作一線,為基層工作匹配適量的人力、財力,以支撐合理制度有效運轉,避免制度空轉、政策懸空。同時,削減類似“零矛盾、零案件”等不必要、不合理的考核指標、強制任務,讓基層干部放開手腳干事創業。
最后,干部容錯糾錯制度要真正落到實處,及時為受到不實反映和誤解的干部澄清正名,為作風正派、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干部鼓勁撐腰。在當前輿論環境下,尤其要注重加強對干部的精神關懷和心理保護。
(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