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還可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并不樂觀,還面臨多重挑戰。文章以平度市田莊鎮為例,首先分析該鎮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其次研究該鎮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基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鄉村振興,關乎農業農村現代化。
平度市田莊鎮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近年來,平度市田莊鎮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切實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謀劃,逐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打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可推廣復制的“全域治理模式”
平度市田莊鎮積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緊緊圍繞青島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進一步加大了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通過新建污水處理廠,該鎮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相繼完成了多個村莊的污水治理任務。這一系列舉措顯著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深入開展秸稈綜合利用
平度市田莊鎮緊抓農業生產生態治理,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這有效緩解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優化了秸稈資源化利用結構,促使該鎮形成了區域化、多元化、標準化、高效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
扎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平度市田莊鎮積極更新側裝垃圾運輸車,對部分箱體銹蝕嚴重、易造成環境污染的垃圾運輸車輛進行了箱體更換,減少了其在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此外,田莊鎮還加強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鎮(街)和示范村莊建設,輻射帶動更多鄉鎮加入生態環境保護行列,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平度市田莊鎮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通過對平度市田莊鎮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研究發現,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呈現出穩步向前的良好態勢。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農村生態環境污染較嚴重
平度市位于青島市西北部,這里農業與輕工業較為集中,工廠數量多且密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主要的污染來源有三個。
首先,工業污染。部分企業未經有效處理就將大量工業廢棄物直接排放到河流和土壤中,嚴重污染了周邊的生態環境。
其次,農業污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部分農民為了提高產量,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這些化學物質殘留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
最后,生活垃圾。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加。然而,部分農村在垃圾處理以及污水處理方面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導致大量垃圾堆積、污水隨意排放,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
農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相對薄弱
農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直接關系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果。因此,增強農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展緩慢,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相對薄弱,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特別是在偏遠地區,他們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還有部分農民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此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環保設施和機制不完善,這也打擊了農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
其次,農村對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不足,再加上部分農村交通不便,使得生態專家難以深入農村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普及與教育,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然而,部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利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首先,農村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由于缺少相應的處理設備,許多企業和農業活動產生的工業污染物和廢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
其次,相較于城市,農村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較為有限。盡管政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但由于農村生態問題具有長期性和廣泛性,其難以滿足農村長期建設的需求。
最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投入上也存在不足。科技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科技應用能夠有效減少污染,保護自然資源,監測和管理生態系統,確保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但是,部分農村對科技的重視程度不足,在農業科技和生態科技方面投入較少,再加上缺乏相應的科技人才,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受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缺乏長期、系統的規劃,其發展一度受阻。
首先,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制度尚不健全,特別是在農藥、化肥使用與排放等關鍵領域。
其次,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對執法人員的職責規定不夠明確,導致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無法及時、有效地處理違規行為。此外,農村相關執法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及教育,執法能力普遍較低,對相關政策與制度也不了解,專業素養和執法能力有待提高。這些因素導致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緩慢。
鄉村振興視角下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生態美麗農村
在新時代,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有利于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推進鄉村振興。
第一,優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策略,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推動農村綠色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減少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污染物排放,從而提升農村環境質量。
第二,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激發社會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更好地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各主體積極投身于生態環境治理,提高治理效率與效果,確保各主體都能在治理過程中發揮作用,以實現治理成效的最大化。
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增強農民生態文明意識
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其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直接關系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效果。因此,必須將增強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放在重要位置,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第一,定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知識講座。通過邀請專家向農民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增進農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與素養。
第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通過傳統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平臺相結合的方式,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傳遞給農民。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吸引更多農民的注意力,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逐步增強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第三,發揮好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黨員干部應以身作則,通過不斷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增強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并帶動全體農民共同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只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才能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目標。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相較于城市仍存在差距,亟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政府在推進農村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通過財政政策和宏觀調控手段,合理配置資金與資源,提高對農村生態建設的投入比例,進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還應通過政策引導,吸引更多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投資,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人才的投入力度。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投入力度,引入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手段,有效減少農業和企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還應通過政策扶持,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到農村發展,為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資和晉升機制,打造一個理想的職業發展平臺,確保他們在農村能充分展現才華,實現個人價值,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村發展貢獻力量。
完善法律制度體系,提升生態治理效能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涉及范圍廣且內容復雜,因此,只有通過法律制度的規范與保障,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健全農村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相關主體應從宏觀層面出發,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態保護制度,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具體的規定。特別是針對農村農業、工業發展過程中的污染問題,應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嚴格約束污染行為。同時,還應及時填補生態立法方面的空白,對違法違規行為建立追責、懲處機制,從而更好地規范農村生態發展。
第二,建立生態環境監督考核機制。一方面,通過設立專門的監督機關,加大生態環境監督力度,建立專業化的團隊,確保環境保護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考核機制,定期對相關部門、企業進行評估,通過構建獎懲機制和信息公開等方式,引導其規范生產行為,保障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應拓寬農民監督渠道,完善舉報機制,鼓勵農民參與監督,實現監督的常態化,共同守護美麗的農村家園。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把握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能夠讓農民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需要立足于當地生態稟賦,推進鄉村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挖掘出農村的生態潛力,激活發展的生態價值。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因此,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以生態建設為引領,不斷推動農村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