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蔡文含 周子勵
《不負青春不負村》是芒果TV和湖南廣播電視臺經視頻道聯袂推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主題系列紀錄片,目前播出了三季。節目聚焦名校碩士畢業生在鄉鎮基層工作遭遇困難與收獲成長的故事。無論內容符號、敘事策略還是宣傳推廣平臺的選擇,該節目都盡可能體現出對年輕受眾群體的貼近。如何將活潑的青春元素和嚴肅的紅色主旋律宣傳有機結合起來,是湖南廣電集團作為“電視湘軍”致力于“主流引領,積極弘揚核心價值”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體現??梢哉f,節目是將鄉村振興宣傳和青春活力元素影像符號有效融合的一次嘗試。
根據格伯納對電視語言符號的研究,電視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會優先根據受眾的年齡、心理等特征來選擇與受眾更為接近的各種電視語言符號,并且這些符號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恫回撉啻翰回摯濉窡o論敘事主體人物選擇,還是故事化敘述的矛盾沖突設置等環節都體現出了編創人員匠心獨運、聚焦青春魅力的特點。如在第一季節目中,節目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剛畢業的名校碩士研究生,平均年齡不到25歲。無論是幫村民抓豬弄得渾身污泥的萬兵,還是身為中國人民大學啦啦隊隊長的葉舟舟,外形上都散發著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氣。雖然缺乏相應的基層工作經驗,這些年輕的畢業生容易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但他們又都具備“90后”優秀選調生的共同特點——擁有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如第一期節目主人公萬兵想組織村民聯合起來種葡萄,卻因不懂葡萄的種植技術而受到村民冷眼。萬兵遭遇挫折后,并沒有氣餒,而是迅速聯系專家,學習有關知識和技術。這些充滿青春朝氣、不怕困難、好學向上的優秀選調生的鄉村工作故事內容充滿了敘事張力。
故事的敘事魅力在于矛盾戲劇化場景的設計。節目中比較重要的幾場矛盾分別有關前途、工作、家庭和愛情。第一季的幾位主人公都曾擁有高薪工作或出國留學的機會,但都選擇了放棄,轉而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如葉舟舟放棄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深造機會,何曦放棄了年薪高達數十萬的北京某生物公司的工作機會。在工作方面,主人公們由于剛走出校園缺少工作經驗,在某些方面不被村民信任。如萬兵被質問不懂葡萄種植的基本常識,李宇被斥責不知道種地有多辛苦。節目中矛盾的設置看似沒那么驚心動魄,但實際上是當代許多青年境遇的真實寫照。
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提出的“編碼與解碼”理論將傳播分解為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生產四個環節。依據“編碼與解碼”理論,電視紀錄片的編碼過程是制作方將所想傳播的內容以符號的形式進行創作。而解碼過程則是受眾對這些符號選擇、理解和再傳播的過程。為更好地體現青春元素和鄉村振興元素,節目組在進行編碼時,對各類符號進行了精心選取,尤其是將青春影像符號同鄉村振興的主旋律進行了融合。節目將主人公的青春形象與青年“扎根基層”燃燒青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事跡相結合,將個人理想與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斗形象相結合,生動塑造了投身基層扶貧工作的當代青年甘奉獻、有擔當、有作為的嶄新形象。
節目采用了階梯遞進式結構來講述故事。該結構是指按照事件進展情況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來安排層次,使整部作品形成明顯的發展脈絡,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地揭示人物的命運、事件的趨勢等。節目深入故事發生地點,在起承轉合中講述年輕的主人公選擇基層工作的原因、遇到的困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還原事件過程及人物心理與行為,同時在結尾處利用敘事主體的自述,將主體的青春價值與“鄉村振興”的主題聯系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敘事鏈。
根據托多羅夫的三分法,敘事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在“內視角”的敘事方式中,內視角即敘述者從內部分析事件和心理活動,敘述者即是角色。由于敘事者和傾聽者知道的一樣多,因而給予了傾聽者更多的代入感。節目主要選用了內視角的敘事視角,即按照“主人公=敘述者”的原則,通過萬兵等人的活動來敘事,對一些容易引起年輕受眾群體關注的問題,編導都會通過敘事主體人物的經歷進行解答。如“家人是否支持”“為何放棄待遇更好的工作或者機遇”等。在該節目中,劇情的走向往往是通過“景隨步移”來體現,即通過主人公的行動推進節目劇情的發展。如第二期故事的主要劇情是以主人公李宇訪問村民、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展開。這不僅拉近了觀眾和主人公的距離,而且提升了受眾的互動感和參與感。而在當下,互動感和參與感正是節目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元素。
在場景選擇方面,節目中除了主人公所工作的鄉村之外,出現最多的便是學校,尤其是第一季第五期節目《一葉扁舟向大塘》,學校這一場景先后出現4次。第一季每一期節目的末尾都設有“青春說”環節,讓參與鄉村建設的選調生進行自我介紹(姓名+畢業院校)并表達自己對于“鄉村建設”“青春使命”的看法,如“鷹擊長空的本領要與腳踏實地的決心結合”“我們不是去鍍金,而是去煉鋼”等。學校這一場景凸顯了主人公剛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身份,其本身也是一種文本符號,它向屏幕外的年輕受眾呈現彼此身份上的共通之處,進而拉近節目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另外,編導團隊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場景生態進行外景拍攝,主要選擇一些具有獨特地理環境、發展特色產業的鄉村,如一年有三分之二時間都是霧天,海拔2000米,農作物生長受到很大限制的泉發村;海拔3000米,缺少物產、牧場和耕地的藏族鄉村木合沙村;耕地極少,只能利用沙漠來種植牧草的新疆和田等,著力表現了神州大地不同村落之間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的差別,因而必須因地制宜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在敘事學中,節奏是一個重要的敘事元素,它是通過敘事的快慢變化,即速度呈現出來的。節目目前已播出三季,第一季5期節目,第二季9期節目,第三季9期節目,每期節目時長控制在15~20分鐘,節奏簡潔明快,配樂輕松愉悅,解說詞與人物訪談相穿插,整體敘述流暢自然。每期節目開頭專門剪輯了一些精彩片段,制作成1分鐘左右的獨立短視頻,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此外,節目采用當前熱播綜藝類節目“3到5分鐘出現一個爆點”的敘事節奏,十分契合年輕受眾的心理。
節目的主人公們是同儕之中努力上進的佼佼者,是值得年輕人學習的榜樣。根據塔爾德的模仿理論,“模仿”是社會人格形成的方式之一,相對于模仿明星而言,對優秀的同輩進行模仿,更有助于年輕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這一層面來說,該節目的傳播價值已超過很多依靠明星拉流量的節目。相較于由相貌出眾或才藝過人的明星拉動流量的節目,以優秀大學畢業生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專題片,更多地向年輕受眾展示了這樣的故事——這些和許多普通大學生一樣,從象牙塔中剛走出的畢業生,如何在條件艱苦的基層農村克服各種困難、服務百姓、振興鄉村。
與其他視頻網站相比,芒果TV24歲以下年輕用戶TGI排名第一。芒果TV的受眾年輕化特點突出,以青春內容吸引青春用戶。而傳統電視受眾的年齡結構逐漸偏向老齡化,主流人群多在40歲以上。節目第一季首次播放的時間段為2018年10月22日至10月26日每日晚18:20。截至2024年5月10日,該片在芒果TV客戶端顯示的播放量第一季節目為1296.2萬次(五期總計),2019年開播的第二季、第三季節目的播放量都超過了4000萬次,其中第二季節目在芒果TV的播放量達到了4035.3萬次(九期總計),第三季節目的播放量則達到4108.4萬次(九期總計)。雖不能與熱門電視劇常常達幾十億的播放次數相比,但遠高于其他同類節目的網絡播放量。同時,芒果TV還通過微博設置有關話題與年輕粉絲互動交流。截至2022年6月28日,超級話題“不負青春不負村”點擊量高達5758.2萬次,包括中青報官微、北京大學官微等多個有影響力的微博公眾號都參與到討論中。微博上的“KOL”在各社交媒體上積極參與話題討論,眾多的大V賬戶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進行了口碑推薦,如“微博紀錄片”“共青團中央”“新京報”等對該紀錄片的肯定評價帶動其意見追隨者對節目的關注。此外,節目還借助已有的流量分發渠道直接將內容傳遞給核心受眾以擴大傳播范圍,即制作團隊將紀錄片剪輯成短視頻,然后通過官方微博、抖音、西瓜視頻等進行內容分發,在微博廣場、抖音上發起“不負青春不負村”的話題討論,積極與網友進行互動,使該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討論,擴大其影響力。
2021年,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就衛視節目存在過度娛樂化問題對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廣播電視臺進行了約談,指出各衛視存在過度娛樂化、追星炒星等問題,并且要求各衛視要堅持政治家辦臺,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新時代火熱生活,聚焦新時代奮斗者、勞動者,當好省級廣電轉型發展排頭兵。《不負青春不負村》正是湖南廣電根據有關部門指示和意見作出的有益改變與嘗試,是在“青春中國”的定位基調上,策劃運作出的符合主旋律宣傳的電視專題紀錄片。芒果TV平臺對該專題片的推廣宣傳,可以讓更多年輕受眾群體對致力于鄉村振興的大學生村官們進行學習、模仿,其社會效益遠大于那些致力于滿足對影視明星“窺視欲”的真人秀節目。
從文本和敘事的角度來看,受制于諸多因素,該專題片有意淡化了鄉村經濟亟待振興等復雜狀況,而對青春浪漫敘事風格的追求則限制了較深刻主題的表達。
1.對敘事文本和主題的反思。本片敘事可以適當呈現某些鄉村發展困境,以凸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緊迫性。2021年,湖南省全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戰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消除了8.8萬戶22.3萬人返貧致貧的風險。同時,為確保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湖南按照“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目標,先后開展3輪住房安全性鑒定,將鑒定為C、D級危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4類重點對象”納入改造計劃。2022年,湖南省繼續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作為重點工作?!恫回撉啻翰回摯濉返谝患疚迤诠澞坑腥诘膱鼍笆鞘〖壺毨Т?,但片子似乎有意遮蔽了這些鄉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村民貧瘠的文化生活等內容,將更多鏡頭語言聚焦在選調生們的“不負青春”方面。如第二期節目中,李宇曾經詢問村民相應季節為何不愿種地,當村民回復“種地辛苦”后,鏡頭便切換到了李宇面對工作困難的心路歷程。事實上,“種地辛苦”的背后有農村年輕勞動力流失、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作物收入低等多重因素,這也正是“鄉村振興”政策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癥結、難點。片子如果淡化了鄉村振興的難度和充滿復雜矛盾的內容,可能會使年輕受眾對鄉村基層工作的狀況預判過于樂觀,不利于受眾了解真實全面的鄉村振興工作。
2.對敘事技巧的反思。本片應避免“機械降神”式的敘事手法,少用偶像劇式的橋段設置。第一季五期節目主人公的故事無不是“下鄉工作遇到困難”“心靈受到創傷”“向他人求助后解決問題”等。如第三期的主人公何曦出現了表格統計錯誤的問題,被領導批評后找男友幫忙寫了一個程序,隨即便解決了問題。何曦幫扶“棚戶區改造”住戶蘭姨,一開始蘭姨無論如何不肯接受幫助,但在接受羅書記寥寥幾句話的指導后,蘭姨的態度立刻轉變。這種“機械降神”式的敘事情節安排,實際上是對鄉村振興過程中復雜尖銳矛盾沖突的忽視。如第一季第一期節目主人公萬兵號召村民們建立葡萄合作社,可村民開始究竟為何拒絕這種明顯有利的事情?第四期主人公劉滿發現村民們不愿種地是因為灌溉不便,影響糧食產量,于是申請扶貧基金修復了水渠。難道之前的村干部沒有認識到這么顯而易見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為了凸顯主人公而矮化村民和其他村干部,凸顯“親人的鼓勵”“愛人的理解”等故事橋段設計,無疑帶有一定的煽情色彩。
3.對敘事主體選取的反思。本片青春人物典型可以更多元化,而不只是名校高材生。筆者曾對節目制片人燕燕進行訪談,她表示,該節目在選人時考慮的就是最優秀的選調生群體,用他們的選擇和行動來說明這群“鄉村追夢人”的可貴之處,并且提醒優秀青年來到鄉村基層工作也是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梢岳斫膺@是湖南經視制作團隊的一個策劃視角。但如果節目定位是鄉村振興戰略青春紀實專題片,則應力求讓更多年輕受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包括其中的問題、困難有比較全面的認知和感受,從而吸引更多充滿青春朝氣、有創新精神、敢闖敢拼的年輕人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來。此外,節目還應該多宣傳本土本鄉的有為村民,尤其是講好那些曾經外出務工、現在響應號召返鄉創業的農村青年的奮斗故事。
節目無論從文本內容、敘事策略還是推廣平臺選擇的方面來看,都是一次鄉村紀實節目和青春元素融合的有益嘗試。雖然內容剪輯處理上有所偏頗,導致對鄉村振興工作某些方面的反映不夠完善,但是瑕不掩瑜,該節目確實在芒果TV平臺上擁有了很高的播放量,也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掀起了討論的熱潮。人民日報、新京報等主流媒體的正面評價也說明了這確實是一檔優秀的節目。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價該節目“呼應時代主題,向廣大觀眾展現了當代青年精英的新風貌,生動勾勒了當代大學生的熱血人生,并藉由這些榜樣力量,激勵更多年輕人與祖國同進步,積極投身新時代鄉村建設和發展,是湖南廣電媒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篇匠心之作,值得點贊”。但就同類紀錄片來說,其影響力上仍然不足,觀眾的互動少,也并未形成規模效應。雖然三季節目在芒果TV平臺總播放量超過9400萬,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5758萬,但總體評論量和討論度還是比較少。
鄉村振興之路依然漫長,更離不開年輕的熱血和奮斗。那么,如何通過電視專題紀錄片的方式,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吸引更多優秀年輕人將青春力量奉獻給鄉村基層工作,是媒體人需要認真思考和付諸實踐的重大課題。
作者單位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