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年以上醫院僅100多家,大多數前身都是由外國基督教徒所建。泰州市人民醫院有著107年的發展歷史,向前可追溯到1917年美國傳教士創辦的福音醫院。它的建立,開泰州西式醫院先河。100多年來,它見證了新醫學在泰州的起源,見證了不同時期泰州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從多個側面見證了泰州的歷史。
一、賽兆祥到泰州傳教
鴉片戰爭后,基督教宗教活動隨著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涌進國門。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和對外來入侵者的抵抗心理影響,中國社會對基督教強烈排斥。精明的傳教士們發現,在貧窮落后、缺醫少藥的中國,行醫施藥能夠減少文化上的沖突與隔閡,消除國人對他們的抵制心態,在一切有助于傳教的事業中,最有價值的是醫學傳教。
清嘉慶十二年(1807),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到中國,13年后,與東印度公司醫生李文斯頓(John Livingstone)在澳門開設眼科診所。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美國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在廣州創辦了第一所教會醫院—廣州眼科醫局(廣州博濟醫院的前身)。隨后醫學傳教逐步滲透,影響日益擴大,成為基督教在中國僅次于布道和教育的第三大活動領域,同時,客觀上帶動了我國醫療格局的革命性變化。
光緒二十年(1894),賽珍珠(Pearl S. Buck)的父親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獲準從清江浦(今淮安)調往鎮江,并將布道向泰州逐步擴展。光緒三十四年(1908),賽兆祥開始在泰州開展布道。在他的努力下,1912年,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派遣何伯葵夫婦(Thomas Harnsberger)來泰州,建立傳教站。賽兆祥常往返于泰州和鎮江之間,指導工作。
在賽兆祥的策劃和支持下,何伯葵在泰州的傳教發展很快,置地建房,開辦民德中學和美德小學,并策劃籌辦醫院。1915年,爭取到了美國醫學博士貝禮士(Dr. Robert Black Price)到泰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傳教士在泰州城內建有2所學校、1所醫院、6幢小洋房,成了泰州的地標建筑。在泰州的美國人,包括他們的小孩,最多時達30多人,成了泰州小城的一道風景線。
二、貝禮士與福音醫院
1881年10月21日,貝禮士出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雷蒙德。1915年,他偕妻子和5歲的女兒,遠涉重洋來到中國,經過1年的語言訓練,一家3人來到泰州。
貝禮士到泰州時,何伯葵在泰州的傳教基本立足。何伯葵對貝禮士生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后者一到泰州,何伯葵就協助租用八字橋東民房,開設門診。
1917年,由何伯葵經手,貝禮士參與,在八字橋東首購土地建醫院(現泰州市人民醫院北院)。初名“慈惠醫院”,后更名為“福音醫院”。
在買地建醫院的過程中,曾發生過一起糾紛,官司一直打到省署,歷時5個月。在醫院建設過程中,本地人對外國人非常畏懼,說福音醫院會用活人做實驗,將小孩抓進去,把內臟挖出來做藥。因此,醫院砌圍墻時,不允許砌封閉式的,要通透,讓外面的人看到里面的一舉一動。先期的圍墻,下半部磚砌部分只有4英尺高,上半部用鐵柵欄。后來泰州人認可了,磚墻才增高到7英尺。直到現在,磚墻加高的部分還清晰可辨。2013年,泰州市政府對這段圍墻進行保護性修復,認定為市級保護文物。
貝禮士到泰州后,條件十分艱苦。他們住的是泰州居民的普通平房,沒有壁爐,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間,沒有書房,實際上不過是四周用磚圍起來的避風遮雨的地方。他們將這種房稱之為 “The-house-by-the-side-of-the-wall”。貝禮士的繼母 Mary Price來泰州看到后,實在不忍貝禮士一家在中國艱苦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回國后四處奔走,為貝禮士爭取慈善捐助,并游說她的教友Sarah Walkup,讓后者的兩個兒子Belk兄弟(在美國南方創辦了Belk百貨公司)資助福音醫院。在Sarah Walkup的介紹下,貝禮士利用回國度假與Belk兄弟見面,兄弟倆同意資助他在泰州建設一所現代化的醫院。從1921年至1928年,三次共捐款10萬美金(有資料稱為6萬美金)。1922年建成了一幢1500平方米的綜合樓,即四方樓,這是泰州當時少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建筑;1927年安裝了一臺發電機,打了一口深井,使福音醫院在泰州成為第一家既有電又有自來水的地方;1930年建成一幢三層共1600平方米的丁字樓和一幢收治結核病人的平房。丁字樓建成后,醫院基礎建設基本完成,舉行了盛大的落成慶典活動,時任江蘇省省長的韓國鈞參加慶典,并題寫院名“福音醫院”。根據Belk兄弟的心愿,貝禮士將醫院命名為Sarah Walkup Hospital(福善娜醫院),貝禮士將Sarah Walkup的畫像懸掛在醫院大廳的中央,并將Sarah Walkup的英文刻在石板上,鑲嵌在丁字樓的墻中。
福音醫院大門朝北,兩扇柵欄式鐵門對開。根據功能分為三部分。靠近大門的,稱前院,主體建筑四方樓。南部分為后院,主體建筑丁字樓。后院的西側有一圓門通向另一個小院落,里面有一幢二層的醫生宿舍樓和菜園,那是貝禮士的住家,后來也是第二任院長倪恩義(Dr. Henry Sperry Nelson)的宿舍。有一條小溪由東向西從醫院中穿過,將其自然分為前后兩部分。日寇強占醫院后,小溪被填平,痕跡還清晰可見。1948年倪恩義到泰州時,曾根據當時醫院地形地貌,自己繪制了一幅福音醫院簡圖,記載在他的回憶錄《Doctor with Big Shoes》中。
貝禮士既是院長,又是醫生;既建醫院、管醫院,又天天診療病人。他的專業是內科,當時醫生少,他什么病都看,什么檢查都親自操作,內科、外科、骨科、婦產科、兒科,他成了全科醫生。對一些在西方見不到的疾病,他都能想辦法治好。他的夫人協助管理后勤。醫院辦起了食堂,院內進行了綠化。現泰州市人民醫院北院門診大樓前的銀杏樹、老干部病房后的紫藤、從北院移植到南院的杜仲等,均為那個時期栽植,都被掛牌確認為城市古樹名木。
在貝禮士的努力下,福音醫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丁字樓建成后,開放病床150張,年治療3000人次,而1932年泰縣縣立醫院的床位不過40張。
1937年,日寇入侵泰州,貝禮士仍留在泰州,醫院堅持正常開診。1940年秋,國際形勢越發緊張,根據美國政府要求,在泰州的婦女、孩子和部分傳教士先行離開泰州回國,貝禮士和另一個傳教士、他的表弟李覺生(Robert Price Richardson)留在泰州。1941年,福音醫院和醫生住房被日寇強占,貝禮士和李覺生被軟禁在泰州。1942年6月,作為交換的戰俘,貝禮士和李覺生懷著極大的憤恨和遺憾被押送離開了泰州。
貝禮士回美后,一直盼望再回到泰州工作。日本投降后,他做好了一切準備。不幸的是,1946年12月10日,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未能如愿。
貝禮士夫婦生有6個女兒,其中4個在泰州出生,在泰州長大。
三、福音醫院的歷史變遷
1931年夏,我國發生了一場世紀洪災,里下河地區成為澤國,大批災民涌進泰州城。福音醫院積極投入救災,成為災民的避難所。災情發生后,國民政府衛生署派出由醫學博士、后任南京市衛生局局長的王祖祥為領隊的醫療隊到達泰州,借駐明德中學。9月,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又派出以曾任黃埔軍校衛生少校教官的張錦江為領隊的江北區衛生工作分隊19人到達泰州,借用福音醫院,設立第一臨時醫院,開設門診,收治病人。根據國民政府要求,分隊協助地方政府,于1932年借用泰州城隍廟廟房,建泰縣縣立醫院,同時掛“泰縣煙毒調驗所”和“泰縣平民產院”兩塊牌子。王禹昌為首任院長,不久張錦江接任,在任8年。泰縣縣立醫院后相繼更名為泰縣公醫院、泰縣衛生院、泰縣人民醫院、泰州市衛生院等。
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后,福音醫院與泰州人民站在一起,參加抗日活動。“九·一八”事變后,泰州各界成立“抗日救國會”,福音醫院積極響應,也成立相應組織。上海“一·二八”事變后,福音醫院“抗日救國會”組織救護隊,奔赴上海,參加搶救傷員。1939年,日機轟炸泰州城,為了保護醫院,免遭日機轟炸,貝禮士組織員工,在醫院的屋頂和地面空曠的地方分別涂上巨大的美國國旗圖案,同時將病人迅速轉移到戶外安全地帶,保證了醫院和病人的安全。
1941年2月,國民黨駐軍頭目李長江降日,泰州城被日偽占領。福音醫院被日本人強占,變為日軍陸軍醫院,不久,日本駐南通的江北醫院也來泰州,搶占四方樓。
抗戰勝利后,1946年初,李覺生在蘇南救濟總署任職,他受貝禮士委托,委任福音醫院原中國醫生卓景泰為醫院主任,開設臨時門診。貝禮士去世后,美國南長老會派遣倪恩義來泰州任院長。
倪恩義祖籍瑞典,其父親倪爾遜為美國醫學傳教士,長期在浙江湖州一帶傳教。倪恩義1923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州。1947年秋,倪恩義夫婦帶著不到兩歲的兒子來到中國。本計劃到北京接受6個月的語言培訓后到泰州上任。在蘇州傳教會議上,當聽說泰州福音醫院遭到日本人的嚴重破壞,倪恩義決定先到泰州,安排人員維修,然后再去北京。1948年秋,倪恩義回到泰州,投身醫院維修,并招募醫務人員。11月1日,福音醫院正式恢復開診。
1949年1月21日,泰州解放。倪恩義和李覺生夫婦留在泰州,一邊工作,一邊進行財產移交,其夫人和孩子先行回國。4月21日,蘇北行署成立,駐泰州。7月,江蘇省立揚州醫院從無錫和橋鎮遷至泰州,改為蘇北人民醫院,借用福音醫院。倪恩義大力支持,僅用3天時間,就將丁字樓騰空,福音醫院的醫療用房擠進四方樓,丁字樓借給政府,并配合駐軍,迅速在醫院內新砌一道圍墻,將兩個醫院分隔開,以利于雙方醫療工作的開展。8月,蘇北人民醫院宣告成立,在丁字樓舉行成立儀式,蘇北行署主任惠浴宇和中共泰州地委書記陳揚參加。1950年1月,揚州專區中心衛生院遷來泰州,也借用福音醫院丁字樓,不久與由泰縣石家岱遷來的泰州專區中心衛生院合并,先后更名為泰州專區公立醫院、蘇北泰州專區中心衛生院,不久恢復揚州專區中心衛生院名稱。1953年11月,泰州市衛生院并入。1956年3月,移交給泰州市人民委員會,更名為泰州市人民醫院。
1949年4月,福音醫院移交中華基督教會江淮大會,更名為私立泰州福音醫院。醫院成立董事會,鎮江基督教人士張志清出任董事會主席,倪恩義仍任院長。幾個月后,召開第二次董事會,根據倪恩義的提議,院長由福音醫院中國醫生李淑瓊擔任,他協助院長工作。不久組織機構調整,設立院務委員會,卓景泰任院長,李淑瓊任副院長。
當時的泰州,福音醫院的醫療設備是最多的,醫療技術是最好的,倪恩義本人的醫療技能也是最全面的。泰州剛剛解放,無論是蘇北人民醫院還是泰州市衛生院,醫療技術力量都相當薄弱。只要有求于倪恩義,他都義不容辭,隨叫隨到,幫助會診,主刀手術,挽救了好幾個病人的生命,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一個急需輸血的“共產黨醫院”的病人獻血。這段佳話一直流傳到大洋彼岸,在美國傳教士的回憶錄中都有描述。
1951年1月12日,倪恩義和李覺生夫婦離開泰州,經香港回國。1951年夏,福音醫院和美德、明德兩所學校轉交人民政府,福音醫院改稱“泰州醫院”。7月,華東軍區第十二陸軍醫院駐泰州,醫院和兩所學校交由第十二陸軍醫院接管,院名也隨之而變。原福音醫院大部分中國醫務人員留院繼續工作,不少人得到重用,原院長卓景泰擔任醫務科長。
1953年8月,陸軍第十二醫院轉交地方建制,更名為“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隸屬江蘇省康復醫院管理局,主要承擔救治志愿軍傷病員的任務,擁有500張床位,職工近400人,分3個所。1955年撤所設5個病區。1958年下放地方管轄,開放門診,次年設肺科門診。1962年設9個門診科室、7個病區,床位250張。
20世紀60年代,泰州市的醫院主要有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泰州市人民醫院和成立于1958年的泰州市中醫院。1969年,三所醫院抽調了222名醫務人員下放高郵、泰縣等地農村。人員抽調后,幾家醫院的運轉受到很大影響。1970年2月,泰州市革命委員會決定“三院合并”,在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院址組建新的泰州市人民醫院。1975年,泰州市中醫院恢復。1978年,在原江蘇省泰州麻風病防治院舊址組建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泰州市傳染病醫院),泰州市人民醫院相關科室、人員和設備劃出。
1996年8月,地級泰州市成立,原縣級泰州市調整為海陵區。12月,泰州市人民醫院劃歸泰州市衛生局管理。行政區劃升格后,泰州市委、市政府對泰州市人民醫院建設特別重視,要求泰州市人民醫院要盡早躍進國家三級綜合性醫院行列,并創造條件創建三級甲等醫院。1999年9月,泰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泰州市人民醫院與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兩院合并”,組建新的泰州市人民醫院,資源互補,形成“一院兩址”的發展態勢。
2010年,泰州市政府又在新城區周山河劃出400畝地新建一所大型醫院,泰州市人民醫院形成“一院三址”。總建筑面積42.2萬平方米,66個病區,編制床位3800張,年門診量達17萬人次,出院病人13萬人,手術4.5萬多臺。百年老院實現了三級跳:2001年升格為三級,2004年晉升為三級乙等,2011年躋身國家三級甲等。
2017年10月28日,泰州市人民醫院舉行了百年華誕大型紀念活動,福音醫院創始人何伯葵和貝禮士的孫輩、曾孫輩,第二任院長94歲高齡的倪恩義率領他的兒孫,三家共16人,從大洋彼岸來到泰州,參加紀念活動。三家人一起到福音醫院舊址拜謁了福音園和貝禮士塑像,在新院區每家分別栽種一棵樹,留下永久紀念。
福音醫院舊址現在是泰州市人民醫院北院,不管當時創建的背景是什么,但它根植于中華大地,已延續了107年。它是泰州市人民醫院的始創地,是泰州醫療衛生系統乃至整個泰州百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最好見證,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充分的利用。
(作者簡介:季拜華,衛生管理研究員,泰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泰州市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季興東,電子信息工程高級工程師,泰州市人民醫院紀委辦公室副主任。)
欄目編輯: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