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是促進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2023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對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形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出版業做好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出版業正在向深度融合發展邁進,數字出版蓬勃發展,業已成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出版強國建設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國數字出版》應運而生,對于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下一步工作任務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未來,協會將以《中國數字出版》為抓手,持續強化“六個一”建設,即通過辦好一本期刊、打造一個智庫、搭建一個平臺、構筑一個中心、設立一個論壇和形成一個社區,更好服務于我國數字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
辦好一本期刊?!吨袊鴶底殖霭妗穼⒚鞔_圍繞“文化強國”“數字中國”“全民閱讀”等國家重大文化戰略,以推進數字技術與出版深度融合、促進出版強國建設、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保障為宗旨,匯聚行業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斷提升期刊學術理論的專業性和服務產業發展的針對性,把《中國數字出版》打造成擁有較強行業影響力的綜合性刊物:一方面,通過《國際瞭望》《學術交流》等欄目,從學理視角聚焦全球數字出版產業前沿,切實發揮刊物“學術引領”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觀察》《新興業態》《行業報告》等欄目,對數字出版業態創新進行及時、全面、深入地跟蹤報道。
打造一個智庫。智庫建設始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將其視作完整協商民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協會孫壽山理事長向全國“兩會”提交《關于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提案》,表達了“建設出版強國需要有行業高端智庫支撐”的行業呼聲。數字出版業創新性技術賦能背后的諸多業務實踐和管理創新,亟須多元主體的全方位治理。我們將依托《中國數字出版》,在學術內容、人才資源、傳播渠道等方面,深入挖掘其智庫功能,用好外部創意,切實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廣度”的數字出版智庫媒體。
搭建一個平臺。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見效速度快等特點,其引領作用往往為圖書出版所不及。從中外學術期刊發展歷史看,那些名刊大刊所發揮的也絕不僅僅是成果展示作用。因此,我們將以《中國數字出版》為切入點,通過“小核心、大外圍”策略以及“旋轉門”機制,面向數字出版行業發展實際需求,傾心搭建集精品內容、技術服務、會議活動、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集成型平臺。
構筑一個中心。伴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發展,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知識服務生態,引領知識出版轉向知識服務,已成為數智時代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出版內容資源的中心化運行,對于推進內容資源數字化管理、提升數字內容資源開發的開放式創新、完善數字內容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項目制運營等,均具有基礎性作用。我們將以《中國數字出版》為基礎,充分發揮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和資源集聚優勢,為行業提供協調、引領、支撐,構筑期刊與協會協同發展的功能性和服務型中心。
設立一個論壇。在前述工作基礎上,將設立集“新”(新起點、新趨勢、新機制、新優勢)、“特”(行業特色及中國特色)、“高”(理論、研究、決策高度)于一體的高水平論壇,形成緊貼時代脈搏、學術主題鮮明、參與規格較高、匯聚集體智慧、成果產出豐碩的行業學術品牌,側重前瞻性、針對性和儲備性研究,將學術活動與用戶多樣化需求緊密結合、統籌考慮,在服務產業發展、服務業務能力提升的同時,服務出版學科建設,為行業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和保障。
形成一個社區。Scott McQuire認為,移動網絡時代的媒介是地理媒介,其具有四方面特征,即無處不在、位置敏感、實時反饋和多元融合。數字化信息內容以不可控、難把握的流動形式存在,打破了紙質媒介所提供的穩定空間感。紙質閱讀時代所鑄就的理性、抽象思維習慣逐漸被數字閱讀時代的感性、開放思維模式替代。對讀者而言,數字出版方式是追求自我、彰顯個性的必然結果;對期刊而言,數字出版方式對于產品宣傳、內容生產、品牌塑造都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中國數字出版》將依托網絡渠道,聚攏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各環節從業人員和廣大用戶,形成“社區”效應,旨在給予讀者持續的新信息和“獲得感 ”。
從時代出發、深刻體認時代與新聞出版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的顯著特征,也是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2024年1月3日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明確提出,要努力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展現新氣象和新作為?!吨袊鴶底殖霭妗穼⑶逍寻盐瘴覈霭鏄I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全心全意服務于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持續進步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