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思
摘 要 伴隨文化數字化上升至國家戰略,數字出版作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動能、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抓手,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持續邁進。《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大力發展網絡文化,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數字出版作為數字文化的重要構成,在數字中國建設中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將在內容建設、技術創新、發展路徑等方面呈現出新面貌和新趨勢,在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文化強國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中展現更大作為。文章著眼于數字中國、文化強國建設與加快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展望數字出版發展的前景,以期對行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數字出版;數字中國;高質量發展;數字文化
步入新時代,搭乘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大力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東風,我國出版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出版融合發展向深入邁進,在政策引導、內容建設、技術應用、模式創新、人才建設、國際傳播能力、保障機制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展。數字出版作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動能、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抓手,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持續邁進,在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將展現積極作為。
1 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持續加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2023年10月的重要指示中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對數字出版思想陣地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2]同樣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正確的意識形態,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是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礎,也是數字出版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讓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建設重要性、緊迫性更加凸顯。2023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實施網絡游戲精品出版工程的通知》中強調網絡游戲精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正確價值取向融入游戲主線劇情和玩法規則”,網絡游戲的思想陣地屬性更加突出。此外,通過“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的持續深化實施,將涌現出更多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網絡文學作品。由此可見,以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為代表的數字出版形態將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方面將發揮日益重要作用,成為宣傳思想文化重要陣地。
2 出版融合發展路徑持續開拓
在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之下,伴隨數字化戰略的加快推進,數字出版將釋放更加潛能。文化新業態、內容新形態、服務新模式、傳播新渠道的不斷涌現,產業邊界持續拓展,產業鏈不斷延伸。在技術的加持下,數字出版發展路徑將進一步拓展。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為指引,出版業定位將更加清晰,對于數字出版業務和推進融合發展方向有了更為明確的方向路徑和更加全局化的謀劃部署。以數字教育領域為例,個體化學習體驗得到更大重視,更加強調服務個性化學習和學習效果,因此個性化學習資源提供和個性化評估將成為數字教育產品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將為數字教育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性,越來越多的教育產品將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學生學習軌跡,對學生的行為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制作精準的個性化學習畫像,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提供精準化的數字教學服務,真正實現教學的千人千面。在呈現方面,數字教育產品和服務的交互性特點將更加突出,強調數字教育的實時反饋。特別是職業教育領域,虛擬仿真實訓將作為新型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普及[3]。虛擬數字人等新形態在數字內容領域得到更深的應用,成為重要的表現形式、營銷方式和信息傳播渠道,在數字閱讀、數字教育、數字新聞、社交、游戲、電競、數字文旅、數字文博等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出版業也將借助虛擬數字人建立通往元宇宙的一座橋梁。
3 AIGC引發數字出版生產力變革
自2022年底,ChatGPT這款聊天機器人應用憑借其在語義理解、文本創作、代碼編寫、邏輯推理、知識問答等領域的卓越表現和低門檻交互方式等方面的亮眼表現,刷爆互聯網,其底層技術人工智能生成(AIGC)引發廣泛關注,被公認為將引發新一輪的人工智能革命。
AIGC是人工智能算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智能判斷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和跨領域應用能力,對信息內容生產范式和商業模式都將帶來深遠影響,在數字閱讀、動畫創作、音樂創作、新聞、數字教育、營銷、社交媒體等領域和場景都呈現良好的發展潛力,成為國內外互聯網企業爭相布局的重要賽道。2023年被認為是AIGC場景落地“元年”。
2023年8月31日,百度研發的AI大模型產品“文心一言”正式上線,上線當日共計回復網友超3 342萬個問題,平均一分鐘回答23 000個問題;11月1日,“文心一言”上線專業版,會員單月購買價格為59.9元,連續包月價格為49.9元。“文心一言”的主要功能包括:基于文檔完成摘要、問答、創作等指令任務;AI文字轉視頻;數據洞察和圖表制作,支持繪制柱狀圖、餅圖、折線圖、散點圖以及樹狀思維導圖等;基于圖片進行文字創作及回答問題等[4]。2023年7月,阿里云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期間發布了其AI大模型產品,一是AI繪畫創作模型“通義萬相”,具備文生圖、風格遷移、相似圖生成三項能力,同時推出其模型社區應用ModelScopeGPT(魔搭GPT)[5]。騰訊打造的混元大模定位于行業底座,不同領域的應用會基于混元大模型做智能化研發,目前已有包括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企業微信、騰訊廣告和微信搜一搜等在內的180個騰訊內部業務已接入混元,并已面向C端用戶陸續開放體驗,用戶通過小程序或網頁端,就能與騰訊混元對話[6]。據艾瑞咨詢預測,2023年中國AIGC產業規模可達到143億元,將步入大模型生態培育階段[7]。
2023年12月16日,Science發布2022年度科學十大突破,它們是一年里最重大的科學發現、科學進展和趨勢,其中AIGC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突破也赫然在列。AIGC可極大地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實現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以百倍千倍的生產速度,去生成AI原創內容,對內容生產模式帶來深刻影響,雖然AIGC目前面臨信息安全、版權保護、內容準確性等問題與挑戰,但其發展潛力是可以預見的,將引發內容生產力變革,倒逼數字營銷方式、數字內容治理體系、人才架構等方面迭代升級。
AIGC的崛起,則讓國內外對于近兩年元宇宙的態度趨于理性。自2021年“元宇宙”成為互聯網布局的重要賽道,從概念熱議到產業場景落地,在技術支撐下,數實融合成為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AIGC蓋過了近兩年元宇宙的熱度,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對于元宇宙則不再趨之若鶩。
事實上,AIGC與元宇宙并非同一維度的概念,前者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一種新型內容生產方式,后者是一種新型社會形態。AIGC與元宇宙也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相互賦能、共融共生。AIGC是構建元宇宙生態的關鍵底層技術之一。AIGC的出現,讓元宇宙內容生產制作的規模化、全民化、全終端化成為可能,將成為元宇宙建設的生產力工具。基于實時云渲染技術的跨端屬性,依托云端算力,讓品牌元宇宙物料提高視覺呈現效果,同時以大規模用戶同時在線的方式實現品牌與用戶的高頻互動,最終實現內容生產力的變革和元宇宙價值的突破。元宇宙則能為AIGC提供廣泛的應用場景,使得AIGC的技術能夠在更多行業的實際場景中得到驗證和應用。近兩年,在文娛、文旅、醫療、教育、新聞播報、社交、營銷等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的虛擬數字人正是基于AIGC技術的重要數字形態,也是當前元宇宙落地的重要場景之一,在文娛、教育、醫療等領域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伴隨AR、VR、MR、XR、全息投影等技術的日益成熟,虛擬數字人將會在個性化、交互性、跨平臺、社交性和智能化等方面持續發展和進步,提供更加立體化、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在數字中國建設背景下,中國大力推進元宇宙的腳步并未停滯。一方面,在政策層面持續加碼。2023年9月8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成為首個國家級元宇宙產業規劃。截至目前,已有近40余省市政府相繼發布元宇宙建設規劃。另一方面,在產業層面,有機構預測,2023年,中國元宇宙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美元級別。在商業化落地方面,元宇宙已在游戲、社交等泛文娛領域廣泛應用[8]。當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元宇宙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在內容建設和技術支持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局限性和發展瓶頸,隨著國內外對元宇宙認識的不斷加深,發展熱情逐步回歸理性。元宇宙構建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內即可以實現,從內容到技術到商業模式,需要經歷系統的、漫長過程。而AIGC作為推動元宇宙發展的“加速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 數據資產將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要求“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加快建立數據產權制度,開展數據資產計價研究,建立數據要素按價值貢獻參與分配機制”,數據是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核心與底座。
2023年10月1日起,由財政部指導、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的《數據資產評估指導意見》正式施行,在該文件中數據資產的定義更加明確,指特定主體合法擁有或者控制的,能進行貨幣計量的且能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經濟利益的數據資源。該意見從基本遵循、評估對象、操作要求、評估方法、披露要求等方面對數據資產評估做出規范要求。該文件的出臺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建立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機制,為數字資產入表、交易、流通和相關運作提供切實可操作的基礎設施,對于充分釋放數據價值,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自國家數據局獲批組建到《數據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的實施,凸顯了我國對數據資源的高度重視。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以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核心,凸顯了數據在國家文化數據化戰略中的重要核心地位,將“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并強調文化機構要將文化資源數據采集、加工、挖掘與數據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
承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強出版業數據的歸集、存儲、管理、整合、分析、運用、治理水平,推動出版大數據體系建設,加快推動把出版數據資源轉化為數據資產,成為未來出版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出版業數據資產化尚處在初期探索階段,隨著出版企業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分析,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明確數據資產價值實現路徑,數據將成為出版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進一步釋放出版業的生產力,在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供給水平、創新服務模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①通過加強數據管理,建立以數據為驅動的管理機制,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出版企業相關決策更加準確和客觀。②以數據貫穿出版選題策劃、資源整合、各個流程和環節,實現供給與需求的良好匹配,提高出版服務供給水平。③圍繞數據質量評估、數據資產評估,數據交換等方面,構建數據服務體系。
5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步伐
構建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現的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必要選擇,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要求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
依托國家文化專網和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出版業需進一步提升優質文化服務供給水平,推動數字公共服務普惠性應用,持續推進數字農家書屋公共服務升級,拓展公共閱讀和文化空間功能,大力發展云閱讀、云展覽、云視聽等,引領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到達率、及時性,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擴大公共文化產品及其供給范圍,傳統出版單位與其他文化機構、數字文化企業等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引入優秀數字文化教育資源,提升優質數字文化資源的公共性,豐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供給。優化特殊人群公共服務供給質量。2023年7月,中國盲文出版社、中國盲文圖書館作為中國被授權實體首次加入無障礙圖書聯合會全球圖書服務;截至2023年底,《馬拉喀什條約》在中國生效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從制度、機制、內容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于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公開出版發行的圖書、報刊配備有聲、大字、盲文、電子等無障礙格式版本,方便殘疾人、老年人閱讀”,為加強閱讀障礙者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9]。閱讀、社交、視頻等領域網絡平臺紛紛上線無障礙模式。出版單位、其他文化機構、行業組織和互聯網企業等基于無障礙閱讀方面開展積極合作,共同推動閱讀障礙者等特殊群體的閱讀,如在2023年第32個國際殘疾人日之際,騰訊視頻首批授權包括《流浪地球2》《三體》《漫長的季節》《夢華錄》《余生請多指教》等在內的115部獨家版權影視作品,中國盲文出版社、中國盲人圖書館與騰訊視頻合作,提供資源與標準,共同公益制作面向視障群體的無障礙版本[10]。要進一步提升面向閱讀障礙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水平,結合無障礙格式版特點與閱讀障礙者需求制作和引進作品,滿足多閱讀場景需求,拓展無障礙格式作品類型、呈現方式和傳播渠道[11]。同時,在無障礙作品版權保護和版權使用等方面持續健全相關制度和規范標準。
6 數字出版國際傳播效能持續增強
黨的二十大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隨著文化新模式、新形態、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包括數字出版在內的數字文化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雖然近兩年受全球疫情以及各國政策、市場等方面變化的影響,數字文化走出去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但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數字出版“走出去”仍將大有可為。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中國文化“走出去”將開啟新篇章。一方面,中國出版單位要依托“絲路書香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等重大“走出去”出版工程,加強“走出去”統籌,策劃一批電子書、數據庫、有聲讀物等多種數字形態的優秀“走出去”項目,主動融入“數字絲路”建設。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網絡文學、游戲、動漫等領域跨文化表達與傳播優勢,不斷提升講故事的本領,增強跨文化溝通力、表達力、感染力。伴隨電競入亞,電子競技與體育、傳媒、音樂等領域深度融合,多價值疊加,將成為展示自身特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要加強對不同國家文化政策、市場環境的洞察,尊重不同國家、種族、民族的文化差異,實現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將更多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提煉中國精神標識,打造海外受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數字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加強國際出版傳播平臺建設,拓展國際傳播渠道,深化與國際出版機構、行業組織等合作交流,創新海外合作方式。加強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底層技術支撐,以技術為助力,實現文化出海的更高效率、更好效果、更大影響。
7 數字版權生態體系加快構建
《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完善文化數字內容產權保護措施。隨著文化新形態、新業態持續涌現,數字版權形態的日益多元化,數字版權鏈條持續拓展,數字版權價值持續釋放,在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中發揮日益重要作用。數字版權轉化和交易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新動力,數字版權已成為支撐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源和重要生產要素,基于數字版權的多元開發成為數字出版創新發展和出版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發展模式趨向成熟。
立足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數字版權的合規性開發使用是數字版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圍繞數字版權確權、管理、交易、使用等環節,數字版權良好生態加快構建。一方面,建立數字版權價值評估標準體系是構建良好數字版權生態的重要基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中提出,支持開展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交易、轉化、托管、投融資等增值服務。基于數字版權的社會影響和市場效益,建立數字版權價值評估標準已成為業內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也已成為數字版權規范可持續發展迫切需求。《數字版權生態唯一標識符》《數字音樂IP價值評估規范》《網絡文學IP價值評估規范》《攝影圖片IP價值評估規范》《網絡動漫IP價值評估規范》《沉浸式劇本IP價值評估規范》《短視頻IP價值評估規范》等數字版權相關團體標準陸續出臺,為構建數字版權良好生態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版權規模持續壯大,轉化、運用、交易需求日益旺盛,數字版權服務體系加快健全。當前,北京、上海、四川、深圳、安徽等多地積極加快數字版權交易中心建設,各地文交所紛紛開展數字版權交易相關業務探索,多家企業搭建數字版權服務平臺,研究數字版權管理解決方案。2023年12月,由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知識產權辦公室、上海市版權協會、普陀區人民檢察院、普陀區文旅局共同發布《企業數字版權技術措施保護與合規指引》,重點面向計算機軟件企業和網絡游戲公司、網絡音視聽公司、網絡小說公司等享有數字版權,適于開發、應用技術措施的企業,從保護數字版權的技術措施、數字版權的確權、保護漏洞、合規風險及如何維權等方面,對企業數字版權保護工作提出全面規范指引[12]。
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數字版權保護、管理、合規性使用方面將發揮日益重要作用,為數字版權存證提供了技術解決思路,為版權存證提供了一種快捷高效的解決辦法,也為版權交易使用提供了新的模式。基于區塊鏈技術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及時性、便利性、去中心化和公開透明等特性,賦予每個數字版權作品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信息,可實現對數字版權信息進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記錄,各個環節均可確認、舉證與追責,所有數據可逆向追溯,從而可確保數字版權在創作、制作、傳播、交易、轉化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動數字版權生態規范體系加速構建。
8 健全數字出版人才發展機制
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要求,統籌布局一批數字領域學科專業點,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數字職業接近100個。從數字中國建設的高度以及數字出版自身高質量發展需求,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的任務更加緊迫,要加強出版業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一是要進一步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部署,持續深化出版融合發展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在內容策劃、產品研發、科技創新、全媒體營銷等方面,培育一批行業骨干領軍人才。在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知識服務、數字教育等新型出版領域,培育選拔一批杰出人才。立足于前沿趨勢,研究制定數字出版相關人才目錄,進行數字出版相關人才建設方案的前瞻性謀劃。
二是加快數字出版相關學科人才建設。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層面,健全數字出版學科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儲備。202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從總體要求、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組織保障等方面,對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提出15項促進措施,該意見為數字出版專業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確提出“引導鼓勵有實力的出版單位、數字技術企業,積極參與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出版單位和新興出版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進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共建數字出版人才培育和實踐基地,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實現數字出版專業學科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全面突破[13]。可搭建銜接產學研的人才服務平臺,建立出版人才需求庫,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良好對接。
三是要健全數字出版人才發展機制。以加快推進數字出版相關從業者職稱考評工作為抓手,暢通數字出版人才成長通道。重視數字出版人才職業規劃引導,進一步提升數字出版從業者的職業責任感。出版單位要深入實施新型出版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對數字化出版人才的培育力度,健全數字出版人才職業技能培訓機制,促進數字出版人才技能和知識結構的持續更新,創新人才培育機制,通過項目制、工作室制、知識技能比賽、崗位輪換等方式,激發人才創新潛能。
9 結語
在數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的形勢下,數字出版將釋放更大潛能,發展空間持續開拓。新起點、新征程,數字出版肩負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崇高使命,要高擎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把握新征程新環境新任務新要求,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強化價值引領、科技支撐、數據賦能,在內容建設、技術創新、模式拓展、機制健全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推動出版強國建設,構建數字文化良好新生態,在助力文化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著力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2023-12-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j ump=true.
[2]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2023-12-15].https://www.gov.cn/zhengce/ 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3] 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現狀、問題與對策[EB/OL]. (2023-08-28)[2023-12-15].http://news.sohu.com/a/709827808_120769006.
[4] 只有花錢才能玩最新大模型:百度文心一言4.0每月49.9元起,基礎功能仍免費[EB/OL].(2023-12-14)[2023-12-15].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3-12-14/doc-imzxxunf1511066.shtml.
[5] 阿里云發AI繪畫創作模型通義萬相!魔搭GPT將成中國最大“大模型自由市場”[EB/OL].(2023-07-07)[2023-12-15].https://new.qq.com/rain/a/ 20230707A085EZ00.
[6] 騰訊混元大模型升級:中文能力超GPT-3.5,微信搜一搜等接入[EB/OL].(2023-10-27)[2023-12-1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076339.
[7] 2023年中國AIGC產業全景報告[EB/OL].(2023-08-22)[2023-12-15].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4227.
[8] AIGC時代下,元宇宙行業拐點將至?[EB/OL]. (2023-12-19)[2023-12-15].https://www.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25709055.
[9]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EB/OL]. (2023-06-28)[2023-12-1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8910.htm.
[10] 泛視頻領域“無障礙”進程加快?![EB/OL]. (2023-12-18)[2023-12-19].http://news.sohu.com/a/745068967_488163.
[11] 《馬拉喀什條約》在中國落地實施探析[EB/OL]. (2023-11-13)[2023-12-19].https://www.epuber.com/2023/11/13/32443/.
[12] 數字版權如何保護?四方聯合發布《企業數字版權技術措施保護與合規指引》[EB/OL].(2023-12-13)[2023-12-19].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5657141.
[13] 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EB/OL].(2023-12-19)[2023-12-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 202312/t20231220_1095369.html.